原本只是單純想回應粉絲問題,怎麼變成寫起小說我也很納悶。害我業配都沒辦法專心做,下禮拜(9/16)的毛寶開團你們一定要來給我捧場喔!不然我對廠商就交代不過去了...
好事不多磨,我跟安德烈開始展開交往了!礙於臉書分級,以下省略18禁的橋段(鏡頭帶到檯燈)
在愛情裡從沒得到過安全感的自己,對愛情失去信仰也只是剛好而已。
如果從所有過去受過傷或傷過誰的經驗裡面還有學到一點什麼的話,我學會沒有期待就不會受傷害,先認真就輸了。這樣說雖然既消極又不負責任,不過被本能接手我也無可奈何。受過傷後,就會知道要抽離到哪裡才算安全距離。把期待降到最低,不讓自己對兩個人的未來有憧憬,互相吸引的時候珍惜現在的美好,好聚好散,就算各取所需也可以。當時的我就是這麼瀟灑。
朋友圈裡的P,知道我有了交往對象,某天他苦笑著對我說-
You are such a heart breaker.
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知道,原來他對我也有意思。
喜歡的時候為什麼不明講?非要等錯過了才踩著心碎向我靠近。對不起你的溫柔我沒看見,對於曖昧,我早已學會忽略。過去太多的是一廂情願,誤判之後的多情總是晦澀又令人難堪。期待又怕受傷害那套我不想也再玩不起,現在的我,只有心是自己的信仰,不準備再為誰流淚,不再為任何人駐足停留。
曾幾何時,像過去令我心碎過的人一樣,我也破碎到鋒利而尖銳得令人無法靠近。
打從心底不信任愛情。
回台灣過了一個台灣年,再次去到上海,給自己做了一個小小的心理建設,或許這段美麗的插曲在小別之後已經走樣,發餿...
事實証明只有自己的小劇場在演,安德烈根本還在那燈火闌珊處,一步也沒移動。
他住的地方離我的公司較近,每次只要在他家過夜,早上他會騎著他的二手自行車,悠悠晃晃地載我去上班。上海人民廣場前的A級寫字樓,繞上停等區的要不是大老闆的司機車,就是白領上班族的出租車,唯獨他騎著一台快要散掉生鏽的腳踏車,載著一身乾淨套裝的我慢慢駛上去,只為了可以跟我有多十分鐘出來的相處時間,這是當時我覺得最浪漫的事。
幾週又過去,終於到了我30歲生日那天。在一個我很喜歡的餐廳裡,我邀請了二、三十位親近的友人一起晚餐。安德烈做為我的男伴出席,其他大部分都是同一群西班牙人,席間也有我的前男友。
什麼?我還沒交代過前男友嗎?他在文章中出現的戲份很少,不過其實我們在上海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當年就是為了他才去到上海。一到上海,知道他已經有了新女友,我們就分手了。遠距戀愛終究深刻不過別人的近水樓台。
很多人認為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其實以我的經驗我相信是有的。
我們交往的歷史可以回溯到我大學畢業後,足跡遍佈了歐洲到亞洲。我曾經幻想有一天會嫁給他。但是那一切都沒有發生。就是所謂的因為瞭解而分手的例子,做不了戀人,我們各退一步,成為彼此忠實的朋友。
安德烈願意接納我的朋友讓我感到更被他吸引了。誰沒有過去,重要的是現在我們在一起,不浪費氣力給多疑與猜忌。
晚餐後,續攤前,幾個人簇擁著我先回到我的住處。
原來在安德烈的張羅下他們一起準備了驚喜在那裡等我。從小到大沒有人這樣為我過過生日。
所有的禮物裡面,有一個完全包不住的,是一輛日本進口的菜籃腳踏車,還有發電頭燈的那種。那是安德烈送給我的第一個禮物。
不是首飾,不是香水。是一台暗示我們接下來可以一起騎車出遊,四處去探索的腳踏車。
原來是他請前男友一起幫忙才搬上我家的,我得知的時候非常意外。
他們是多久前就在計劃這件事?不是,你們是什麼時候交換電話的?前男友跟男友背著我偷偷計劃這一切,如果這不是小說情節什麼才是小說情節!?
在愛情中,比激情更讓我覺得重要的,是能夠建立起相知相惜的友誼。在互信與互愛中成為朋友,才會有不偏不倚,穩固平等的基礎。沒有誰更依戀誰,沒有誰可以佔有誰。
即使有天愛情苦澀了,會驚訝真的還有友誼留存。
走進安德烈敞開接納著我的懷抱,過去的不完美終究化為此刻的完美。
雙魚座的我看見射手座的他,這天我允許自己偷偷去想,除了做愛人以外,或許我的心這次會願意敞開讓他進來?
#再見愛情
(鏡頭帶到右邊檯燈)
(鏡頭帶到左邊檯燈)
(鏡頭再帶到吸頂燈)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4萬的網紅閱部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什麼要聊這個主題呢? 因為我最近看到一篇國外的跟人類行為有關期刊看到說到,在同樣憤怒狀態下,男性與女性受重視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舉個例子來說: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線上陪審團的實驗,讓受試者以為他是真的以陪審團的身分在參與一場線上法庭審判,所有陪審員都是按照劇本演出,有一位陪審員會堅持的說出反...
「男女平等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 在 一大粒小台客-Noemi Giulio Ev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 在 閱部客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 在 法文邂逅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 在 [討論] 聊聊大家心目中的性別平等-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男女平等例子 在 性別平等 | Dcard 的評價
男女平等例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夜.文摘: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 新作品》
* 《讓工作有趣的兩個方法》羅素
使工作有趣的有兩個元素:第一是巧技的運用,第二是建設性。
每個練有什麼特殊本領的人,總樂於施展出來,直到不足為奇或不能再進步的時候為止。這種行為的動機,在幼年時就開始:一個能頭朝地把身子倒竪的男孩子,在頭向天正式立著的辰光,心裏是不甘願的。
有許多工作予人的樂趣,和以妙技為戲得來的樂趣相同。
一個律師或政治家的工作,其包含的樂趣一定還要美妙得多,正如玩橋牌遊戲時的趣味一樣。雖然,這裡不但有妙技的運用,也有和高明的敵手鈎心鬥角之樂。即在沒有這種競爭元素的場合,單是應付一樁艱難的工作也是快意之事。
一個能在飛機上獻本領的人感到其樂無窮,以致甘願為之而冒生命之險。
我猜想一個能幹的外科醫生,雖然他的工作需要在痛苦的情勢之下執行,照樣能以手術準確為樂。同樣的樂趣可在一大批比較微末的工作上獲得,不過強烈性較差而已。我甚至聽到鉛管工匠也以工作為樂,雖然我不曾親身遇見一個這樣的人。一切需要巧技的工作可能是愉快的,只消它有變化,或能精益求精。
假如沒有這些條件,那麼一個人的本領學到了最高點時就不再感到興趣。
一個三英里的長跑家,一過了能打破自己紀錄的年齡,就不復感到長跑之樂。幸而在無數的工作內,新的情勢需要新的技巧,使一個人能一天天地進步,至少直到中年為止。有些巧妙的工作,例如政治,要在六十至七十歲間方能施展長才,因為在這一類的事業中,豐富廣博的人情世故是主要的關鍵。
因此成功的政治家在七十歲時要比旁人在同年齡時更幸福。
在這方面,只有大企業的領袖堪和他們相比。
然而最卓越的工作還有另一元素,在幸福之源上,也許比妙技的運用更加重要,就是建設性。
有些工作(雖然絕非大多數的工作)完成時,有些像紀念碑似的東西造起。
建設與破壞之別,我們可用下列的標準去判辨。
在建設這件事情的原始狀態是紊亂的,到結局時卻形成一個計劃;破壞正是相反,
事情的原始狀態是含有計劃的,結局倒是紊亂的,換言之,破壞者的用意是產生一種毫無計劃的事態。這個標準可應用於最呆板最明顯的例子,即房屋的建造與拆毀。
建造一所屋子是依照一預定的計劃執行的,至於拆毀時誰也不曾決定等屋子完全拆除後,怎樣安放材料。固然破壞常常是建設的準備;在此情形中,它不過是一個含有建設性的整體中的一部分。
但往往一個人所從事的活動,以破壞為目標而毫未想到以後的建設。他大抵把這點真相瞞著自己,自信只做著掃除工作,以便可以重新建造,但若這真是一句托詞的話,我們不難把它揭穿,只要問問他以後如何建造就行。
對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必是模糊的,無精打採的,沒有重點的,不比他提及此前的破壞工作時說法又確切又有勁。
不少的革命黨徒,黷武主義者,以及別的暴力宣傳家,都是如此。
他們往往不知不覺受著內心仇恨的鼓動;破壞他們所恨的東西是他們真正的目的,至於以後如何,他們是漠不關心的。
可是我不能否認在破壞工作內和建設工作裡,一樣可有樂趣。那是一種更獷野的,在當時也許是更強烈的歡樂,但不能給人深刻的快慰,因為破壞的結果,很少有令人快慰的成分。
你殺死你的敵人,他一嚥氣,你的事情便完了,因勝利而感到的快意也不會久存。
反之,建設的工作完成時,看了令人高興,並且這工作的完滿也不會到達無以復加的田地。最令人快慰的計劃,能使人無限制地從一樁成功轉入另一樁成功,永不會遇到此路不通的結局;由此我們可發現,以幸福之源而論,建設比破壞重要多多。
更準確地說,凡在建設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要大於在破壞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因為你一旦充滿了仇恨之後,就不能再像旁人一般在建設中毫不費力地獲得樂趣。
所以人要治療憎恨的習慣。
—-羅素
* 理想的動物社會沒有盼到,而他們反倒落入了這樣一個時代:誰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動輒狂吠不止的惡犬到處橫行,你不得不眼睜睜看著你的同志在招認了醜惡罪行後,被撕成碎片——她不知道怎麼會鬧成這樣的。—-喬治歐威爾
* 羅斯福自一九三三年就任美國總統,提出一連串百日維新政策,使用的都是憲法裡賦予總統的緊急行政命令權。
到了一九三六年,羅斯福在美國的聲望已經到達最高峰了。
什麼叫最高峰?零負評嗎?不是的。
他的主張等於是抓住社會主義裡某些重要精神,然後補足資本主義貪婪及製造災難後所形成的不平等;雖是資本主義,可是用了部分社會主義的精神。
這個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他兩邊都沒有討好。
美國企業界、政治菁英普遍認為他太左。
而哈佛大學──羅斯福的母校,現在在美國被認為是平等及自由精神的象徵──在當時三百週年的建校紀念會時,羅斯福走進去, 本來以為會迎來美國最高學府學生給予他的掌聲,但他面對的是噓聲!
學生以噓聲對他表達抗議。因為有很多社會主義信仰者認為,羅斯福應該以更符合民情需求的方案,來取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當時左派在美國校園裡已經開始萌芽。
羅斯福怎麼自處呢?他憤怒?委屈?或是討好年輕學子?都不是, 他一跛、一跛的走上台、發表演說,一如往昔,充滿自信。
他告訴學生們:
這個國家現在正步上經濟復甦的路途,我們當然會繼續尋求改善美國工人的工作環境;我們當然也會繼續為降低電價而努力;我們仍會繼續為年輕男女、殘疾同胞、失業保險、老年福利及女性保護等問題而努力。
但是我們才剛開始,有太多類似的問題要被解決,制度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年輕學子沒有耐性,他沒有說服這些學生。
但美國下層社會的人們心中,羅斯福是他們的英雄。那個時候羅斯福所到之處受歡迎的景象是:一位資深記者記錄小羅斯福來到紐澤西州澤西市(Jersey City)這個地方,車隊通過荷蘭隧道(Holland Tunnel)——連結紐約市跟紐澤西的一條隧道──洞口之後,如雷的掌聲已經響起,整個城市沸騰。
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下,舉目所見是一片搖動旗幟的人海。
當時在美國華府最重要的辯論,並不是我說的在哈佛大學,而是剛好與哈佛大學學生批評的方向相反,也就是「羅斯福把整個國家帶離資本主義太遠了。」
所以當哈佛的學生罵他:你還是在保護資本主義啊,你還是在保護貪婪的富人!但共和黨與民主黨參議員對他都有意見,認為他:太左了。
很快的,一九三七年進入羅斯福第三屆總統的競選活動。
選舉有時候是媚俗的,因為民主政治的前提是由老百姓決定國家未來。
當一個制度危機可能連專家都非常困惑時,人民怎麼可能有他們的理性分析、合理及最好的政治選擇?
面對一九三六年年底大選時,共和黨提出競選主張,最重要的四個字叫作「平衡預算」,在美國這可是天經地義。
他們認為,羅斯福拿太多國家的錢創造「新政」,留下太高的國家負債。
共和黨當時批評:美國正處於危急之秋,美國人的福利太高了,高到那些人根本不想工作,美國年輕人沒有任何前途、看不到未來,政府又有這麼高的赤字。
共和黨不是希望贏得總統寶座,他們知道沒有人可以打敗羅斯福, 他們要的是贏得參眾兩院。
但他們不知道正由於那一次的競選勝利之後,共和黨大贏了國會,他們真的如願以償:但代價是:華爾街股市因政府過早走向平衡預算,再度大崩盤,美國走向「二次衰退」,失業率又大升,美國做為世界經濟當時惟一的中心,世界經濟又再度被拖垮。
於是,大西洋這邊納粹主義達到巔峰:太平洋那端日本軍國主義羸得絕望社會的全面支持。美國平衡預算不到一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美國平衡預算剛好兩年又九個月,德國侵佔波蘭。
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掀開序幕了。—-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1940年二戰已經開打了半年,根據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8%的美國人支持同盟國,只有2%的人支持納粹;可是問他們要不要捲入這次歐洲戰爭,90%美國人說:不。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是不存在的。美國眼看著納粹在整個歐洲連戰皆捷,不動如山。
美國不想捲入戰爭的民意,多麼的深入人心,幾乎在每一個美國人的血液細胞裡流動。
然而,羅斯福對於國際事務的看法不一樣。其實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看到威爾遜總統支持國際聯盟卻被國內批評,他曾經説:自己也很想找各種理由來反對國際聯盟,可是想破頭也想不出理由。
在那個年代,羅斯福很感慨的說:「我們就算中立,也不應該不聞不問吧?」
可是他拿這樣的美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敦促國會,廢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禁止軍火出售的規定,也就是可以賣一些軍火到歐洲去。
其中,出口44%軍火都賣到英國。
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春天,經過幾個月的觀戰,德國已經在很短的時間裡不只是打下了奧地利、波蘭,一路打到了北歐,征服丹麥;征服了東歐,打到北歐了。
此時,英國人才從幻想和夢中驚醒,但美國人仍然置身度外。
全英國開始恐慌了,因此邱吉爾出任了首相。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如破竹,這個情形一直到一九四○年九月,眼看希特勒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
美國和英國有一種特殊關係,但美國人普遍厭戰,他們深信正是因為一次大戰美國沒有介入,美國才能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大國。
面對反戰的民意,羅斯福採取一項大膽的措施:他以總統的行政命令權,把五十艘服役已久但還可以用的驅逐艦,以退役為由送給英國,交換可以租借英國在海外的海軍基地。
一九四○年,又時逢美國總統大選,羅斯福在這一刻面臨抉擇。過去的慣例,總統連任兩屆就不選了,可是他覺得為了歐陸戰爭,他必須參選。
他知道大多數美國人民並不瞭解,美國人不可以把自己置於國際事務之外,他必須用個人的聲望來領導這個世界,所以他決定競選第三任。
那時候的美國憲法沒有禁止競選第三任或第四任總統;直到一九五○年,美國才通過新的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條,美國總統任期最多連兩任。
羅斯福想解決歐洲事務,他覺得只有他可以做得到, 但當時他也沒意識到這即將成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其實人處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都還未必意識到這就叫做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羅斯福說:我好幾個夜晚都躺著想,自己問自己,身為美國的三軍總司令,是否有權力呼籲美國人,自我訓練為國家效勞,然後拒絕一己之私呢?面對危難,每個人都不應該逃避應負的責任。
但是他自己也知道,在那一刻並不容易。
其實他對於競選第三任,自己也常常處於搖擺之中,沒有那麼堅定,他曾說:「有一部分的我很想退休,回到海德莊園。」
也就是回到他出生的羅氏大宅,寫寫回憶錄。
可是他的良知不允許,所以這次他仍然競選了。當然,輿論的批評就大了, 批評者認為他不該打破慣例,世界大戰干美國人什麼事情;連他曾經在大蕭條時期史無前例的在田納西河谷設立管理局,成立一間水力發電公司,等於是美國第一次有國營事業,也被拿出來批評是左翼,或說這就叫做官僚作風。
選舉的結果,羅斯福還是連任了,得票數是二七二四.四萬張,和他競爭的共和黨候選人叫威爾基Wendell Lewis Willkie,他的得票是二二三○.五萬張,美國人打破總統連任兩屆的傳統,讓羅斯福繼續領導,可是贏的票數就沒有羅斯福第二次連任時這麼多。
這說明瞭其實大多數老百姓未必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危險是什麼;其次老百姓容易很厭煩一個人,我們都已經看了你八年,我還要再看到你?──這當然是老百姓的一種天性。
所有的英雄都會令人厭煩。這是一位很有名的歷史學家保羅• 甘迺迪Paul Kennedy講的話。
美國國內本來還為羅斯福勝選問題繼續吵,但是吵到一九四一年, 突然沒什麼人再吵下去了;因為美國已經變成民主同盟國家的兵工廠,利用了租借法案,將飛機、坦克還有其他用品送到英國。
簡言之,美國從歐陸的戰爭,開始嘗到甜頭,發現了一門好生意。
那時中國也開始因為抵抗日本侵略獲得美國的援助,貸款達到五百億美元。同時,羅斯福凍結德國、義大利這些法西斯國家在美國所有的存款以及信用,接著日本也被列入凍結的對象。
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兩人會晤,共同發表《大西洋憲章》,宣稱確保世界遠景更美好的共同原則──可是請注意,即便如此,美國仍然沒有參戰。
歐陸戰爭打到英國時,美國出口大增,失業率開始大降。美國人突然在那一刻發現一件鬼魅般的事, 原來支持其他的國家打仗,變成軍工廠,可以解決美國大蕭條的問題──這是之前他們從沒想到的,他們只想著如何避免捲入戰爭。
但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這使得美國後來出現「軍工複合體」。他們發現此事,實在太穩賺不賠了。
美國第一次嘗到甜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人難以想像,包括最優秀的經濟學家。
等二戰快結束、一九四五年時,美國的失業率只有1.2 %。
從一九四○年的10%,短短四年之內降到1.2%,幾乎達到充分就業。
所以經濟及歷史學家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挽救了美國的大蕭條:也從此改變了美國人的思維。—-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圖片:https://www.archdaily.com/554750/bombay-sapphire-distillery-heatherwick-studio
男女平等例子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出口的,是很悶的,因為典型的雄性世界幾乎不大聊心事、不喜歡聊私事、不善於體察自我,當然相對的,也不善於體察或關心別人,這或許跟典型男生的天性有關,他們多半傾向關注「事物」勝過關心「人」。
但《男孩與性》、《男孩情緒教養》等書都提到雄性世界有種「兄弟規範(情結)」,男性在心底有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認為「揭露自我內心」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徵,是比較「娘」的男生才會做的事情。
此強勢雄性文化終於讓男生從「不感受」弱化成「不會感受」,從「不表達」惡化成「不會表達」。
當然,在性平時代,我們欣見有愈來愈多「暖男」產出,他們懂得關注別人的情緒、也擁有關心別人的技巧,但這並不意味暖男在低潮傷心時,也敢隨意向「兄弟們」吐露真心,因為這種行為在雄性世界可能不安全,意味著缺乏男子氣概,換來的多半是兄弟們的嘲諷與不自在。
不論男孩在陽剛或陰柔特質的光譜上落在哪一點,多數男孩傾向不輕易吐露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如「我好害怕」、「我沒辦法」、「我心好痛」。
在《男孩與性》一書裡,有個十八歲的男孩羅伯就說,他遇到難關時,他的爸爸就會要他「Man up(拿出男人的樣子)!」,他父親所呈現的就是整個傳統雄性文化的縮影。
羅伯說:「我不跟任何人談我遇到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自己處理不來,那就不算個男人,代表你不夠努力,是個婊子。」羅伯所說的,也代表了多數男生的真心話,包含大男人、小男生,儘管性平教育已推展了這麼久、這麼廣。
「他們把情緒藏起來不讓他人看出來,甚至連自己也感受不到。但這些感覺不會消失,只是埋到心靈更底層。」(男孩情緒教養p.136)
不會消失的情緒,最後很有可能拐彎抹角地變形成「發洩式行為」,比如攻擊或是霸凌別人,或成癮於菸、酒、3C、毒品。
我和家裡的三個男孩談過,他們也都同意這個論點,他們說,男生之間互訴心曲也不是真的沒有,但極為稀有,除非是特別信任的死黨,不過多半心情不好時,死黨最常貢獻的也就是陪你瘋狂打電動、打球、打屁,成年之後可能就是去喝一點小酒,亂掰一通,很少集中火力正中情緒標靶。
「那心情不好時怎麼辦?」
兒子們說,女朋友、紅粉知己此時就變得很重要,她們是訴衷腸的最佳人選,在她們面前可以不需用力地掩飾自己的脆弱,但也不是每個男生都願意在女朋友或紅粉知己面前揭開自己的脆弱。
小子之一曾跟我分享過,他曾有個很願意傾聽他、也善於分析心理狀態的紅粉知己,兩人都心知肚明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但每當他心情低落時,他很自然地就會找這個女孩出來吐吐苦水,他在她面前不必顧慮會被嘲笑,因此總是能得到極佳的療癒效果。
只是此紅粉知己在交了男朋友之後,為了避嫌,就再也無法擔任小子的心靈伙伴,這讓小子難過了好一陣子。
「那怎麼辦?心情不好時找誰呢?」我問。
「所以有時候就回來跟老媽吐苦水了啊!要不然跟室友看看電影、打打屁稍微轉移注意力啊!」
可見家有男孩,直至他們青春期、成人,親子的關係都相當重要,因為男孩有苦無處訴時,如果和父母關係夠親密,或者夠信任父母,至少還有一處安全基地可以訴訴衷腸。
而另一方面,男孩在陷入情緒低潮時,或許不太能分析自我、感受自我,但是若懂得排遣情緒,也至少能把自己從亂七八糟的情緒風暴中拉出來。
因此,我實在不反對男孩們偶而聚在線上打打電動、胡亂喇勒、講些芭樂話,因為這至少是他們轉移壞情緒的某種低階、但有效的方式。
不少青春期男孩聚在一起還是打打鬧鬧,感覺非常幼稚,但,這就是他們趕走壞情緒最單純又方便的方式。
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需要不斷挖掘與練習的,男孩從小就不樂於此道,雄性文化又強化他們避開這一塊,這當然對男孩的情緒發展極度不利。他們沒有機會細膩的分析自我情緒,當然,對於別人情緒的體察就更加薄弱。
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國中演講,輔導主任談到她也是住在「男生宿舍」,當時她的父親過世未久,和爸爸感情相當好的她非常難過,常常在家裡想著想著就哭起來,然而,家裡的老男人(先生)、大男生、小男生(兒子們)唯一做的,就是把她放在一邊任她盡情的傷心哭泣。
「你相信嗎?從我老公到兒子,沒有人過來安慰我一聲,抱我一下都好啊!這讓我更絕望更傷心了。」主任說。
「我真的很能體會妳的落寞,因為我家也是如此啊,我也適應了好久!不過,我必須說,你家男性們真的都非常非常的~正~常,因為當他們難過時,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把自己關起來,沉默不說話、自己調整、自我消化。所以他們以為把妳放在一個角落,不去打擾你,讓你自己去消化情緒,就是善待你的最好方式。」
天知道,這麼多年來,我是暗示、明說、示範了再示範,才讓家裡的雄性動物包括兒子們懂得在我難過時大方走過來、擁抱媽媽的。(擁抱爸爸目前還是天方夜譚,爸爸也一定會被驚嚇到。)
男生不善體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甚至被男子氣慨文化塑型成「不能示弱」、只能當「強者」、甚至不惜以「攻擊」、「霸凌」作為真男人的象徵,這顯然已經變成「毒性男子氣慨」。這在男孩發展性意識、性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在「男孩與性」這本書裡呈現了美國年輕男孩對性事不可思議的態度。作者Peggy Orenstein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研男孩、女孩對性議題的不同態度。
她說「有毒的男子氣概」這個凳子有三隻腳,第一是情緒壓抑,第二是貶低女性,第三則是拿「性征服」出來吹噓。
她舉出最有名的一段「男生更衣室對話」乃出自美國前總統川普。川普曾經吹噓自己曾經如何強吻女性,並引以為豪,宣稱「當你成為明星的時候,她們會讓你這麼做,你做什麼都行,甚至抓她們的陰部都沒問題。」儘管川普這番話引來極多反彈,包括男性,不過也真確反映了純男性性心理的有毒思維。
Peggy Orensteiny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呈現年輕美國男孩(特別是傳統異性戀男孩)扭曲的性觀點。在美國,青少年乃至大學都流行「勾搭文化」,這和我們所說的「一夜情」意思差不多,男孩很容易限於一個迷思,也就是把「性征服」當做「男性氣概」的表徵,征服的數字愈高代表愈具男性氣概。
性事,已無關乎愛與連結。美國東岸就有「曲棍兄弟(lax bro)文化」,內容大抵就是誇耀性事勾搭,貶低女性、厭女、物化女性。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標的」而不是「人」。能贏得多少火辣的女生,就能展現多少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
書中指出,男運動員被控告性行為不當或是對親密伴侶暴力相向,比例是其他男生的三倍,「運動員文化」強調拚勁、競爭、強壯、勇氣等正向特質,但也成為一股煙幕彈,掩護運動員霸凌、奪權、性征服、以厭女語言為樂、貶低女性傾向的氛圍。
而也有很高比例的非運動員年輕男孩因為欠缺對情緒的體察、對女性心理的理解,再加上A片與媒體的錯誤示範,因而把「性」當成一件男高女低、控制女性身體的行為過程。
「如果只有男孩在,那麼你聽他們的對話,可能會分不清他們剛才發生親密行為、還是剛從建築工地回來。他們會說釘釘子、用力敲、碰碰撞、把東西打碎、砰地一甩、撕碎她、毀了她。」
這些都是以侵略女性身體為樂的描述,他們鮮少講述到彼此的心理連結、相互依戀理解、珍惜疼愛的滿足感,如果讓年輕男孩繼續依賴傳統而陽剛有害的雄性文化,他們可能很難學會看清楚「女生也是人,女生值得尊敬、需要尊嚴」。
此外, 現在的孩子是廣大A片實驗中的白老鼠,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很多異性戀A片都是透過「男性觀點」來拍攝的,性愛被描述成男人對女人「做」的事,而不是「和」女人做的事,這會有很可怕的影響,也就是更強化男孩把性當成控制女性、貶抑女性的過程。
然而研究顯示,青少年比大人看更多的A片,而且內容比大人更低級扭曲,可想而知男孩們性道德、性意識在比父母所知更早之時就已開始扭曲。
研究結果顯示,會在早年看A片的,無論男女,都可能比同儕更早性活躍、性早熟,比同儕更多性伴侶、懷孕的機率有比較高,最嚴重的是,「把性侵略看得更正面、把女人看得更負面,更容易從事A片所描述的那些冒險、非典型的行為。」
很多無知的年輕男孩因而犯下了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性騷擾、性侵害行為。
書中就舉出一個看來無害的男大生在勾搭一個玲瓏可愛的女孩之後,軟硬兼施,不斷引誘女孩到他寢室,儘管女孩在過程中一再表示不想、不舒服,甚至幾度用藉口推託表示想離開,但礙於恐懼以及對方高大的身軀,最後被迫替男孩口交。
在這個男孩既有成形的思維裡,自己並無勉強女孩,更遑論性侵害,他還驕傲地認為是自己引導有步,而一廂情願地以為最後是女孩同意且自願的。
這也是作者Peggy Orenstein在多方訪談後發現的兩個事實,那就是:男性普遍會高估女孩對性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也太常把自己的愉悅看得比女生的感受還重要。
前述的男大生萬萬想不到,那一夜,他對女孩造成無可泯除的傷害,女孩之後避不見面,也無法療癒自己,直到多年後女孩勇敢地提出控訴。
這正是因為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女孩身心及性心理的理解,甚至早已在心裡塑造了牢不可破的扭曲的「男尊女卑、女生須屈從」的性道德框架。
事實上,也有很多男孩從頭至尾都不認同物化女生、貶抑女生的性事思維,但是在整個兄弟文化沆瀣一氣時,他們會退縮,而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值得一提的邊緣思維,而跟著大夥沒頭沒腦的哈哈大笑,以求得認同感。
事實上,專門研究青春期男孩行為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男孩比較喜歡的身體親密對象,是自己認識、信任、相處起來自在的人。男生追求性愛最大的動機並不是肉體,而在情緒層面,是因為想要對女生表達愛意或慾望。
自從交友軟體夯起來之後,「勾搭文化」在全世界默默的沸騰。我聽過太多年輕孩子把性與愛分開思考,把「滿足肉慾」當成一件紓壓的方式,或許連我們做為父母的可能都未必清楚孩子對性的看法。
這些我們可能無法理解或認同的新興性潮流也意味著,我們做為父母的,真的必須花點心思和時間好好的和孩子們談性說愛。
「#me too」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雖然引發全世界一同把「偏差性行為」、「男性特權」及「有毒陽剛特質」攤在陽光下一同省思、徹底清算。但是,在固化的純男性世界,卻未必真正翻轉了有害舊思維。
要把男孩教養成懂得尊重女性、灌輸他們「經過對方明確同意才能進行性探索」的性道德之前,首先得先把男孩教養成懂情緒、有同情心、尊重男女平等、尊重多元性向、尊重他人界線、允許自己也允許別的男孩示弱失敗、可以表達情緒、也能體察別人情緒的人,這是懂愛的前提。而懂得愛,才可能發展並維繫真正健康愉悅有連結感的性。
想要更了解男孩的情緒教養以及他們對性與愛認知的發展嗎?推薦以下兩本書。
【書訊】
•《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257?sloc=main
•《男孩情緒教養:引導他好好說話,遠離恐懼、憤怒、攻擊行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264?sloc=main
男女平等例子 在 閱部客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要聊這個主題呢?
因為我最近看到一篇國外的跟人類行為有關期刊看到說到,在同樣憤怒狀態下,男性與女性受重視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舉個例子來說: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線上陪審團的實驗,讓受試者以為他是真的以陪審團的身分在參與一場線上法庭審判,所有陪審員都是按照劇本演出,有一位陪審員會堅持的說出反對意見,當電腦替這位魁儡陪審員冠上男性名稱時,受試者受到動搖的比例竟然有顯著的提高,若是女性名稱卻相反。受試者卻更願意相信陪審團的初步裁決,也不會質疑自己的決定。
我們過去的歷史常會用「歇斯底里」這個詞將女性病態化,把女性任何形式的憤怒都視為不理性的行為。這種女性的歧視,是歷史文化帶給我們的,它經常會無意識地展現出來,人們也完全不覺得自己帶有偏見。
所以想透過街訪來看看一般人是不是也是會有這種想法,結果也蠻令人難過的,希望這世界可以用更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
#情緒化 #街訪 #發脾氣 #刻板印象
刀刀的解憂信箱✉️: [email protected]
成為大會員:https://youtube.com/閱部客/join 🙇🏻🙇🏻
更多閲部客影片:https://goo.gl/YbtPFh 👏👏
:::::::👊上一集!:::::::
《腦力全開》
https://youtu.be/bDghAfzfQYE
:::::::👊【更多影片】:::::::
閱說書▊https://goo.gl/28WFVy
學習的知識▊https://goo.gl/hnGHH1
心理學的知識▊https://goo.gl/PsWGn9
大學系列▊https://goo.gl/PrHMMM
徵求BOOK們一起讓閲部客更好,徵求翻譯者!!!
▶️翻譯閲部客:https://goo.gl/NP1hKi
:::::::👊【關於我們】:::::::
我們是閱部客
我們關注「人生x學習」,並樂於分享知識、傳遞價值,
希望讓生活更聰明、生命更精彩!
閱部客靈魂人物:水丰刀
喜歡書、喜歡玩遊戲、喜歡有趣的學習
快來''訂閱''不要錯過我們每日最新內容唷!!!!
👇你今天''閱''了嗎? 👆
訂閱我們►►https://goo.gl/crn2yo
特別感謝以下成為會員的朋友►►https://goo.gl/pZfqoW
:::::::👊【追蹤我們】:::::::
FaceBooK
https://goo.gl/DM279v
Instagram
https://goo.gl/8W3K2S
Youtube
https://goo.gl/xDvL6R
Twitter
https://goo.gl/wYJoZU
B站
https://goo.gl/MaZ6iw
微博
https://goo.gl/ehj6gh
知乎
https://goo.gl/Gy3B2q
::::::👊【業務合作】:::::::
請聯絡信箱
yuubuke@gmail.com
男女平等例子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網上最可怕的一個字 (Ft. HenHen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edkSHc7Os&t=145s
揭發韓國N號房事件的恐怖秘密名單
【終極】韓國N號房事件26萬秘密名單
Rule #1: always make them need and depend on you
Rule #5 always stay 2 steps ahead of the game
Rule #7 make sure you own there minds, body’s and souls
Pimpology這個邪惡的用詞是指做姑爺仔的心理學研究和教學.
當中有暢銷書講解法則高達48個那麼多, 差不多像孫子兵法一樣.
‘Pimpology書的負評都是牠沒有將少女威迫利诱不自願買入火坑這個關鍵折墮的情節真實一點寫出來.
尤其因為美國黑人女性的地位平均只掙到白人男性年薪的6性.
男女不平等在亞洲來講, 韓國男女地位低傳統上性別角色較重. 2013年英國雜誌The Economist指出, 韓國女人除了家庭主婦外, 極少有任何權威性的角色.
韓國過份的男尊女卑導致男性容易產生厭女心態, 女的容易被控制甚至勒索.
(案例一): 2004年15歲崔姓少女因誤交網友遭至少40名高中生綁架輪姦, 案件之後都只是輕判並草草結案.
事件最後升級到100個共犯, 主要因為崔姓少女當時被威脅所致.
所以16年之後的今天, N號房事件主腦之一 ‘博士’ 被捕後, 外界有150萬人聯合要求警方公開所有這個N號房的會員的名字. 是想改變這個權衡吧!
2020年3月尾南韓爆發一個由即時通訊軟件Telegram的巨型, 性剝削案件.
有74位受害女性, 16位是未成年的, 當中多名小朋友, 最年輕有11歲的小學生. 被迫在鏡頭前手淫, 被強姦, 食si飲尿, 身上刻字, 將蟲放進自己私處,
大家好! 又是我暗網仔一起進入N號房看一看. 其實這一單影響亞洲的新聞, 有多位online source已經描述過整個案件. 今天我們除了描述現有資訊我更想借用這事件解答兩個大迷團.
N號房的原創者身份是什麼?
當中26萬名會員有機會會有什麼知名人士?
我們首先簡約講一下N號房的表面資訊.
1號房 (起源)
(發生年份是2018至2020)
根據被訪問的一位末成年受害者, 她是2018年讀初中時在交友app認識N號房的人. 對面的人offer了一份月薪四百萬won, 即是2萬5千港幣的part time工作. 需要錢的受害者只好將自己銀行帳戶, 電話, 地址給對方. 之後雙方在Telegram上對方慢慢開始要求受害者的裸體照. 她有拒絕, 但對方卻用禮物和金錢收買她讓她心動.
最誇張是要她穿著校服用筆直到流血為止. 她總共拍了40條這些影片.
N號房聊天室是18’年12月由一個名Godgod的人創立, 初時GodGod營運8個不同Telegram聊天室, 名 “一號房” “二號房” 到 “8號房” . 每個房間內有3-4位他們稱為 ‘女奴’ 的少女被迫為房內會員表演.
2019年2月GodGod把N號房的營運交給用戶Watchman然後就消失. 自此開始出現更多更殘忍的聊天室之餘, 捕擒少女的手段也越來越大膽. 他們炫耀這手段叫 ‘釣魚.’ 他們會到Twitter找一些穿著比較少的女孩, 有些是網紅, 然後假冒警察騙她們說網上流傳她們的性愛影片, 除後send一個連結給她們, 連結會轉載到一個假Twitter登入主頁, 要她們輸入自己用戶名字和密碼. 一但進入到她們個人資料後, 就用公布她們個人或家人資料威脅她們, 一步一步張她們變成性奴.
2019年9月現時媒體公開被拘捕的 ‘博士’ 開始管理N號房, 會員需要付很多錢的 ‘博士房’ 將N號房火速成為非常掙錢的生意. 被捕後 ‘博士’ 趙周彬家中搜出超過1.3億韓元的現金. 其他他們掙的都是虛擬貨幣.
被確認整個N號房事件至今已傳超過11,297份照片和影片檔案, 當中有107份是屬於未成年人士或小朋友的.
2號房 (GodGod是誰?)
榑士身份被公開為25歲一位前大學期刊的編輯. Watchman是38歲的文員, 2019年10月Watchman曾因偷拍女性被起訴. 但整仵事件的源頭Godgod到現在還被警方追捕. GodGod在2019年頭更在男士受歡迎的討論區中炫耀過自己一定不會被捕.
據說Godgod是一位20歲學生. 當時是因為要準備高考才停止管理N號房. 一個學生要做這樣的工作是為了錢? 好像是對女人的那種權力吸引一些
而3大主謀中只有他逍遙法外.
3號房 (那些會員)
爆料! 爆料! 博士在Wikitree新聞報導網說N號房26萬會員當中有兩位是男藝人! 今次N號房事件可算是在韓國起公憤, 導致 ‘國民請願’ 公開所有會員的身分. 有指會員當中除了有藝人也有政治人物和大企業ceo.
4月1號韓國法務部長官秋美愛在KBS電視台廣播中說 “最後被抓的人將面臨最嚴厲的處罰, 趕緊自首. “ 也有人說 “因為Telegram軟件的保密性很強, 因為海外務器, 所以根本查不到”
我覺得像N號房這麼大的事件, 雖然Telegram是一間屬俄羅斯的公司, 但要提供這些犯罪資料是一定做到的.
我的看法是韓國政府部門能做什麼呢?
如果像大家所講有260,000這些 ‘會員’ 而南韓人口有5100萬, 這個196比1的比例代表每196人當中有一位會是N號房會員. 這樣的話當中一定有巨影響力的人. 而如果260,000人每一位都同樣重判的話, 有機會當中會因此更影響韓國社會. 這情況又不能選擇性重或輕判, 那可能怎麼辨呢?
當中又説女受害人中有紅的女名星而犯人有權勢的男人.
這名單是N號房終極秘密, 而唯一方法就是現時這樣說: 找不到.
男女平等例子 在 法文邂逅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名單親媽媽對於目前現況的不滿,但接下來這名記者的言論才讓大家咋舌,朋友們可以看看另一名記者明顯的傻眼反應!😂😂😂
我覺得記者的評論可以反映出法國社會裡的歧視:
首先,凸顯出對於 «單親母親» 的歧視—
其實,法國中最弱勢的群體就是單親家庭,單親家庭也反映出這社會的男女不平等。事實上,82%的單親家庭是1個媽媽養小孩,等同於全法國有接近1百萬的媽媽自己養小孩。當一般的家庭貧窮率才6.6%,但單親母親家庭低於貧窮線以下佔所有家庭高達 20.3%。
單親媽媽們面對的不只是經濟上的困難,不過在法國,還是有人認為他們的困境是因為自己決定而造成的。他們會怪這些媽媽不負責任,沒有考慮小孩的福利而選擇離婚。朋友們也可以參考下面關於離婚的調查,在全球,法國人最不會覺得離婚跟道德有什麼關係。但是還是有一些少數人(5%)認為離婚是不應該接受的。
再來,是對於 «不同階級» 的歧視—
法國是階級鬥爭有名的地方,很多政治討論跟階級懸殊有關係,這部影片也是一個好的例子。影片中主角被批評的原因是因為她向總統要求更多補助(其實她抱怨的是房地稅改革後,她的稅率增加了,而且沒有什麼補助)。法國有產階級很常怪更底層的人不想要自己想辦法工作,只會要東西。他們的言論結構都很像,他們先怪這個人不夠努力(小時候不念書,不找更高薪的薪資,離婚)等等來解釋這個人的困境,而不討論這社會的貧富懸殊,和不平等的財產分配。
✅參考資料
1. https://www.inegalites.fr/Famille-monoparentale-rime-souven…
2.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interactives/global-morality
#新聞會如何延燒
#我們一起繼續看下去
中文編譯:杰宇的法文邂逅
影片版權:LCI
男女平等例子 在 性別平等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索馬利蘭-----一個非洲國家,他們會對女性進行成年割禮,主要是為了族群認證、宗教信仰、維持處女貞潔,與未來婚後讓男性性交時更興奮。約4到10歲時,會由部落、家族年長 ... ... <看更多>
男女平等例子 在 [討論] 聊聊大家心目中的性別平等-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看塔利班等等議題,對性別平等議題有感而發。先說結論,我認為以台灣目前的發展來
說,現在的性別教育完全過時了,事實上台灣已經進步到可以進入討論「多元」而非「女權
」的程度了。
我的求學過程中,最自由的時光是高中讀女校的那三年,當一個地方只聚集了女性,我們談
的不是「女權」,而是「適能」──搬重物的時候不是一定要男性幫忙,找一個力氣足夠的
同伴就可以輕鬆達成;選任領導者時,考量的當然沒有性別問題,而是以能力和人緣取勝。
在女校中,「自由」代表著我們不需要埋怨自己身為女性有多可憐,也不需要抱怨男生如何
如何,唯一要做的就是發現並發展自己擅長的部分。
再來到了大學,到了一個男性遠遠多於女性的地方,受到了非常多的「差別待遇」,伴隨著
差別待遇而來的是永遠看不到盡頭的兩性之爭,當一個人開口爭取自己的權益時,第一眼看
到的是他的性別而不是他的訴求,這也是至今仍存在於台灣社會的現況,與我高中三年的生
活宛若兩個世界。
在大學接觸了非常多性別、婦幼議題的我,開始瞭解,「性別平等」教育的失敗引起了台灣
當前兩性的衝突來源。
回顧國中小健康課、公民課上的「性平課程」,無非痛訴著女性在社會中的受迫經驗,重述
著性別刻板印象如何限制女性的發展云云,但在那個當下,班上男同學的表情,寫著困惑甚
至不屑,這樣的困惑或不屑,不是他們「歧視女性」,而是課堂上的內容已與現實脫離,在
新生代男孩和女孩的生活中,女性已經不是性別平等課程中描述的那樣脆弱,而男性也不是
每每都如家暴者或性侵害者般「父權」,對許多現代男性來說,「女性已逐漸擁有力量,卻
同時要強調自己的脆弱去獲取更多利益時」,他們稱為「自助餐」,而成為當前兩性衝突的
根源之一。
台灣的兩性教育訴說的是「女性的弱勢」,要所有人同情「父權的受害者」,早已不合時宜
。
我相信「多元」是更適合教育的題材,「多元」,強調的是覺察、知識與技巧(行動),無
論我們身為哪一個族群、哪一個性別、哪一個階級,覺察自己角色與過去如何影響當前的價
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事,舉例而言,當我們看到塔利班的殘暴時,實際上是以我們生活在自由
民主社會的價值去理解;第二個層次是擁有足夠的多元知識,當我們對不同群體的文化或經
驗有越多理解時,我們的偏見會被消融;最後的層次是行動與倡議,不要被動地被主流的聲
音掩埋,自怨自艾,而是找到自己的資源與能力所在。
「多元」的理想國是尊重與賦權(empowerment),台灣在性別教育中,比起強調女性的如
何受到剝削,不如討論不同性別間如何尊重彼此的界線,如同要求男孩在性行為前詢問女孩
的意見般,女孩任意嘲笑男孩「娘娘腔」或「臭宅」的言語也不能被允許的。
而「賦權」則是像我在女校生活般,每個人專注於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無論是存在主義或後現代主義都期待著所有人走出「受害者」的框架,而相信自己的主導性
,相信自己的選擇權,相信自己有改變現狀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在輔導性侵害受害者或家庭
暴力受害者的時候,比起同情他們有多可憐,更需要的是肯定他們在災難中生存的力量,並
協助他們藉由經濟或情緒的自主,回歸生活的正軌。
最後一個案例是我大學時代,校方內選出了第一位的女性學生代表,但沒有人認為這是一種
「政治正確」,因為那位學姊的確是該屆最優秀的一位學生,她用實力取得了師長對她的認
可而非性別。
綜上而言,現在台灣年輕世代仍深陷兩性衝突的一大原因,來自於性別教育缺乏尊重多元和
自主性的概念,許多女性居於受害者的角度指責全體男性的迫害,許多男性用過去經驗中受
到的傷害當作自己攻擊女性的藉口,如果衝突的雙方在兒時有一位老師教導他們,學習檢視
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己的言行,並稍稍瞭解對方激進言論背後可能的創傷經驗,這彷彿
永遠不會停歇的兩性之戰就能消弭一些。
期待每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埋怨也不依賴任何事物而堅強地活著,也期待每
一位男性都能從古老的社會責任中解放,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155.1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29617271.A.7A3.html
但是生活在和平社會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讓當前的環境更加多元友善!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5.107.38 臺灣), 08/22/2021 16:04:24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5.107.38 臺灣), 08/22/2021 16:18:03
新生代總有一日會成為長官、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期待那時能達到真正的適能與機會平等
當然我從未說台灣已達成平等,我期盼的是個人要走出性別的對立而發展自主的能力
但以現行法令來說,因為性別而墮胎基本上是違法的吧!不知道非法墮胎是否對性別比的影響有多大?
然而我所說的自怨自艾指的是把心力花費在責怪別人,卻無法向前邁進。強調自主不代表不存在同理心,然而相反的是,正因為理解彼此的痛苦,需要告訴對方:「你足夠堅強,擁有克服挑戰的能力」
許多的女性比起被剝奪話語權,更多的是相信自己沒有說話的權力而從未開口
大大您提到的墮胎問題,該強調的可能不再只是「父權社會的遺毒」,而是要檢視「懷孕婦女決定是否墮胎的能力」有沒有受到侵害、透過制度或親職教育能不能讓他們獲取自主權,如果墮胎出於父母完全自由的選擇,看不見任何妨害他們自主性的力量,那的確沒有什麼好批判或限制的。
我的文中也提過,對家庭暴力被害人來說重要的除了移除加害人的威脅外,另一方面是要協助他們取得經濟和情緒自主的能力,也因此擁有為自己的人生作主的自我信任感,這是無論任何型態的社會都無法奪走的東西
相信給予失去能力或失去連結的人一個重獲主導權的機會,會比同情他們或告訴他們「你們很可憐」,來得更有幫助
「提出問題的同時也要解決問題」,我認為是所謂賦權的價值之一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7.33.148 臺灣), 08/23/2021 11:13:56
我也因為周遭的部分男同學過得非常辛苦過,但是我要指出的問題在於,不是女性痛苦就要去責怪男性的群體或是攻擊男性
當我們今天把女性視為受害者,把男性視為加害者,那對溫柔對待身邊女性的男性是不是很不公平?對受到女性壓迫或傷害的男性呢?
我無法更同意台灣有很長一條路要走,但是克服性別的藩籬的方法不是分化,讓兩性都更相信「適能」比性別更重要
所以我強調女校的自由,強調在這個地方比起用性別分化彼此,更多的是給予信任感與資源
今天我從我的高中生活中獲得了自我的權能感,因此在大學生活中不論被男同學怎麼謾罵,我都不認為自己是低人一等,因為我明白不理性的人不能剝奪我的選擇權
無論婆婆老公長官老師怎麼說,環境可能讓我們痛苦或流淚,但是永遠有人願意提供協助,我們也永遠堅強而自由,我認為這是教育制度要告訴每一位男孩女孩的
結論上來說,L大認為我否定了某些受害者的發言權,正好相反,我希望藉由教育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永遠能開口說話,也永遠有人願意聽他說話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7.33.148 臺灣), 08/23/2021 11:39:46
我看過的文章中,對新移民的受暴婦女,諮商師所做的不是告訴這些新移民「你們好可憐」、「來討論你的丈夫有多可惡」(如同我們目前的性平教育)
而是肯定他們求助的勇氣,接下來是協助他們思考是否要脫離這段關係和融入台灣的社會,如果要離婚,那可以從哪裡獲得司法救濟與經濟援助,另一方面,如果要維持婚姻,要怎麼修復夫妻間的關係,和額外取得經濟自主與應對歧視的能力
由這樣的過程可以發現,女性面對家暴不是只有離婚或把丈夫送進監獄,實際上有很多人願意再給一次機會,之中更重要的是諮商師肯定受暴婦女可以自己做主,接納當事人的所有選擇
受暴婦女亦有治療團體,分享的是彼此的經驗,與成功脫離困境的方法,我相信在團體中不會充斥著對父權體制的憤怒,而是更專注於情感的共享與資訊的獲得
在檯面上很多的衝突會是,激進的保護者把當事人團團包住,代替他做決定,代替他批判父權社會與種族歧視;而反對派者則檢討被害人自己也有問題,最終引發無數論戰。但又有多少人去詢問當事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幫助?
在台灣發展性別平權的過程中,訴說了非常多的痛苦、代替我們認為不敢發聲的「受害者」做了努力
時至今日,我相信是時候把權力還給當事人本身了,不要任意的貼標籤,不任意定義他的痛苦,只要告訴他可以選擇,也尊重他的選擇
女性或男性都可能在家庭中遭受暴力,我們看到了許多女性被殺害,卻也常常忽視另外的家庭中有個男性被妻子逼瘋,當我們把劍指向任何一個性別,常常也代表著我們不想傾聽那個性別的痛苦與掙扎
我想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別再攻擊單一性別(無論仇男或仇女),而把心力花費在我們的資源如何實際到達需要的人身上。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7.33.148 臺灣), 08/23/2021 12:31:51
※ 編輯: jhaojhao0926 (223.139.155.149 臺灣), 08/23/2021 16:10: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