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 八十四年前 深水埗長沙灣照片,尋找「#李鄭屋古墓」「#青山道發祥街弧形唐樓」前世今生。部份AI Colorized色彩
青山道301及303號,是香港一幢單幢式唐樓建於1933年,今已清拆。
1800年前香港(番禺) 當年臨海風水之地〔李鄭屋古墓〕
在1955年香港政府興建李鄭屋邨,進行移平山坡時發現東漢古墓,証眀香港1800年前己有人居住,不是荒蕪之地,古代九龍深水埗 旺角等地方曾經是漢朝官府鹽場,古墓主人可能是避難貴族或東漢鹽田官員(墓中無遣體),據考証古墓近海邊,到了今天遠離海邊2000多米,古墓古時己被盜,進行發掘時發現58件古物(知有古墓時,已被不少人盗走文物)。
墓中有大吉番禺文字,証眀香港自古以來(有2000年)是屬漢民族,古香港番禺縣,
(★根據考証香港經歷多次繁盛與衰落循環,在旺角繁忙馬路深層地下,可能埋藏2000多年前秦朝 南越國 漢朝古跡 )
#歴史時空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山區原是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年...
番禺縣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38年香港,八十二年前 一張戰前舊照片尋找往昔香港人與物。colorized版
香港灣仔 皇后大道東《香港大戲院1910-1956》→《香港大舞台1956-1976》→今天現址為《合和中心》
旁邊見《灣仔培英學校》招牌。
☆照片《香港大戲院》正在上映粤語片《六月飛霜》
翻查資料電影在1938年9月4日上眏粵語片《六月飛霜》是由汪福慶執導的劇情片,梁雪霏、廖夢覺等參加演出,而戲院下期放映《女野人王》可能是西片。
「粱雪霏」籍貫:廣東省番禺縣,粵劇花旦,香港戰前電影女明星。
「梁雪霏」本屬名門閨秀,酷愛粵劇,12歲就能唱做整齣《金生挑盒》,拜唐雪卿為師,首次踏足舞臺在廣州西關寶華戲院,十八甫安華天臺,其後在20歲被介紹到「天一香港分廠」拍攝電影從銀幕處女作《鄉下佬遊埠》(1935年)至息影作《差利與小孩子》(1948年),共參演約80齣電影,擅演苦情戲。
1938年1月26日,梁雪霏因患盲腸炎,被送住香港島養和醫院以藥物留院治療,因「意頭」問題,未被治療妥當就被她的母親強行出院渡春節,遂於1938年2月2日(戊寅虎年正月初三日,星期三),劇痛難忍被送往香港島聖保祿醫院(法國醫院)急救,醫生主張以手術割除,然而其母堅持以藥物及電療醫治,戰後難以查考去向。
「廖夢覺」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及60年代的香港粵劇與電影演員及男歌手。廖夢覺是香港第一齣有聲電影《傻仔洞房》(1933年9月20日公映)的男主角,該片亦是他的銀幕處男作;廖夢覺的息影作亦是諧星歐陽儉的遺作《情比金堅》及《苦雨春風》(1962年公映)。
廖夢覺(丑生)、楚賓(文武生)與林小梅(正印花旦)演出由梁金棠編撰的粵劇《帝女花》由廣東省廣州市的「散天花劇團」在1934年10月25日(星期四)首次公演。
廖夢覺最初是鐘聲慈善社的話劇團之活躍份子,以《傻仔洞房》一曲成名,因外貌關係主要飾演電影裡的諧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經當九龍巴士司機,駕駛第13路公共汽車(佐敦道碼頭-牛池灣)。
<<六月飛霜>>講述小偷光顧黃府謀財害命,以斬柴為生的鄒衍,偶然在山邊拾得黃府的金牌,被冤枉為當晚的小偷,更被屈打成招,判處死刑。鄒衍的妻子為了供養家姑,到處行乞,後被一名姓陳的男子看上,要娶她為妻。鄒衍的母親為了豐厚的禮金,強迫媳婦改嫁,鄒衍的妻子卻堅守貞節,拒絕洞房。一日,鄒衍的妻子回重遇丈夫鄒衍。原來鄒衍行刑當日,法場上突然六月飛霜,鄒衍因而得以死裡逃生。鄒衍本欲與妻子團聚,無奈妻子已改嫁,結果鄒衍與妻子的新婚夫婿大打出手 。
#歷史時空
番禺縣 在 劉昱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武漢肺炎肆虐,很多網民以「武昌起疫」來描述這次疫症爆發的地點,很地獄梗,但這個雙關完全不對,無異於張飛打岳飛。
第一,現在的武漢其實不等於武昌,精確來說,武昌包含於武漢市,為其轄下的一個區,在長江東岸。第二,疫情的爆發點華南海鮮市場其實是在漢口,位於長江西岸,漢水以北的區域。漢水以南則稱漢陽,目前也是武漢市轄下的一個區。
從歷史脈絡來看,清代的行政區級別由上而下分別是:省>道>府(直隸州)>縣(廳、州)>鄉鎮。武昌起義之所以用武昌為名,源於此役發生的地點位於湖北省首府,武昌道、武昌府的江夏縣(當今武昌的舊稱),為武昌府的附郭城(不是郭富城,註一)。至於疫情爆發的漢口,則屬於漢黃德道、漢陽府的夏口廳(廳治漢口鎮),兩地從省以下的一級行政區就分屬不同單位。
時至1926年北伐軍興,革命軍打到武漢三鎮,曾經合併三者設立京兆特別區,預計作為首都使用。但北伐的進度格外超前。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奠都南京,京兆特別區旋於1929年析置漢口特別市,其他兩處則分置武昌市與漢陽縣,此制沿用到政府遷台。
即使當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設立了副省級的武漢市,囊括三座城鎮,行政區的整併在歷史上也非絕無僅有,但武昌、漢陽、漢口無法互相描述,因為這三個市鎮的成立和發展有著迥然的歷史面貌,武昌是不能替代漢口的,就像我們不會因為北北基的地域劃分,就覺得基隆可以用來稱呼台北。
—————
#武昌
令人困惑的是,當今的武昌不是以前的武昌,以前叫做鄂州。今天的鄂州市是也不是以前的鄂州,是以前的武昌。簡而言之,鄂州與武昌兩處曾經互換過地名。至於是什麼時候互換地名的呢?並非在一個時間點發生的。
唐朝時,當今武昌被稱作鄂州,當今的鄂州被稱作武昌。直到元成宗大德五年,改鄂州路為武昌路,治所設在武漢武昌,而武昌縣(鄂州武昌)繼續保留,兩個武昌並立。明清兩朝也沿用舊制,只是把武昌路改成武昌府。
直至民國肇建,為了避免兩者混淆,鄂州武昌的地名迭經更改,從壽昌、鄂城到今日的鄂州市,才形成武昌、鄂州互換地名的局面。但不論誰是真 · 武昌,武漢武昌從唐朝以後,就漸漸取代鄂州武昌的地位,成為兩湖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
#漢口
比起武昌,漢口的存在相對短些,僅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他的誕生源於漢水改道。漢口原稱夏口,原本是漢水淤積出的一塊沙洲,直至1460年代(約明朝成化年間)漢水衝出一條相對筆直的河道,漢口的水文和地理範圍才大致定型,並漸漸發展成為商業中心,在明清時期與佛山、景德、朱仙並列四大名鎮,商賈發達。
#漢陽
漢陽早期的發展相對於前者又比較遲緩,在五代時由軍治,在清末才算是真正起家。肇因於列強侵略日亟,清廷推動洋務運動,胡廣總督張之洞開辦漢陽鐵工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漢陽兵工廠也是極具前衛性的舉措,其所生產的漢陽造甚至影響著日後數十年的中國局勢,漢陽作為工業中心的地位也因此底定。
—————
武昌、漢口、漢陽,因此分別扮演著政治、商業、工業的角色,也無怪乎華南海鮮市場位在漢口,因為此地原是商賈麇集所在。總而言之,希望藉此簡述一下武漢的發展來歷,也期許大家不要以「武昌起疫」作為笑話,因於事實也遠遠不符,恐怕這樣的行為才要貽笑大方。
(下圖為1930年日本人繪製的武漢三鎮地圖,取自維基,武昌有明顯的城牆痕跡,可見是政治中心;漢口可以看到很多白色建築,是清朝的租界區;漢陽則樹立了很多煙囪管,顯示工業區相當密集)
註一:附郭城指的是治所同城,府治與縣治位在同一個城池之內,例如清朝廣州府的附郭有番禺縣與南海縣,廣州府的辦公廳舍與番禺縣、南海縣的辦公廳舍都在廣州城內。
番禺縣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東山區原是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併入越秀區。東山名的由來,與區處州城之東且崗阜連片,廣州人向稱丘陵為「崗」、主崗為「山」之俗有關。「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東山」以寺名相稱始見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總鎮兩廣的內官太監韋眷於廣州城東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後亦稱東山寺。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東山寺,「東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漸次將寺四鄰成片的崗台地區泛稱東山,大概始於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台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湧現,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沿未改。美國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簡稱美南差會)在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在五仙門(原長堤青年會)創立培道女學堂,並率先把東山定為傳教基地。光緒二十九年,美南差會通過華人教徒廖卓庵(又名廖雲翔)與東山寺右、山河兩鄉村民疏通關係,以高價購買入兩塊土地構築新校舍,是東山最早出現的新式建築物。教會人士陸續在東山廣為購地,建築教堂、醫療、社福、教育等相關設施。東山地區教育醫療事業發達。民國時期已建立起普通教育、神學教育、 特殊教育等三類教育機構,普通教育包括有培正中學及附屬小學、培道女子中學、培靈幼稚園及多家公立小學;神學教育有兩廣浸信會神道學校、培賢女子聖經學校:特殊教育有為盲人開設的慕光瞽目學校。當時定居的華僑子女不出東山一步,就可以從幼稚園讀到中學。2002年6月15日,東山區成為了廣州市第一個「教育強區」。在區內有多所廣東省一級中小學和廣州市一級中小學。
番禺縣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東山區,原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原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併入越秀區。東山名的由來,與區處州城之東且崗阜連片,廣州人向稱丘陵為「崗」、主崗為「山」之俗有關。「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
廣州「東山」以寺名相稱始見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總鎮兩廣的內官太監韋眷於廣州城東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後亦稱東山寺。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東山寺,「東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漸次將寺四鄰成片的崗台地區泛稱東山,大概始於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台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湧現,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沿未改。美國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簡稱美南差會)在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在五仙門(原長堤青年會)創立培道女學堂,並率先把東山定為傳教基地。光緒二十九年,美南差會通過華人教徒廖卓庵(又名廖雲翔)與東山寺右、山河兩鄉村民疏通關係,以高價購買入兩塊土地構築新校舍,是東山最早出現的新式建築物。教會人士陸續在東山廣為購地,建築教堂、醫療、社福、教育等相關設施。基督教東山堂,原名東山浸信會堂,是美南浸信會在中國廣州創建的一座重要教堂。東山浸信會堂起源於1870年建立的五仙西福音堂。到1908年,因教徒增加,而該地喧鬧,不適於擴建,乃將舊址出售,遷往東山寺貝通津9號重建新堂。1909年落成,同年5月2日成立東山浸信會。此後聚會人數又有較大增長,1923年7月擴建工程動工,至1927年4月16日竣工,教堂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樓房,並舉行隆重的獻堂典禮,改名為基督教東山浸信會堂,設座位1300個。1949年有信徒2000餘人。1960年,中國大陸實行「聯合禮拜」,該堂與其他幾間教堂合併,易名為基督教東山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教堂被迫停止活動。1979年9月30日恢復開放,為全市基督教首間恢復聚會的教堂,目前仍是廣州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1986年,曾將主日學堂及副堂房屋借出辦廣東協和神學院,該院現已搬到郊外。
芳村堂亦是位於中國廣州的一座基督教堂。其起源於1891年由美北長老會傳教士那夏禮(Rev.Henry V.Noyes)創立的長老會五支會,位於培英學校內。1923年信徒增加以後,募集巨款在上芳村平民大街建造新堂,稱為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芳村堂,又名平民堂,英文名稱為那夏禮紀念堂。1960年教堂大聯合時,芳村地區的信義會芳村堂(1898年起)和中華基督教會白鶴洞堂(1937年,今培英中學(八中)內,原貌尚存)被併入該堂,實行聯合禮拜。1966年8月文革爆發,芳村堂被關閉,直到20年後的1986年1月才恢復宗教活動。1993年又因建珠江隧道被徵用,遷到下芳村原信義會芳村堂址。後搬遷信義路27號現址。
廣州錫安堂是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西門口的一座基督教堂,1901年由旅美華人美以美會的余錫生牧師回國創立,初期地址位於油欄門(今海珠南鹽亭東街),因會址失火遷西濠口所買之地搭棚禮拜。1913年遷到西濠二馬路,並設立群淑高等小學。不久因該處成為商業鬧市,於是在1935年遷往西瓜園(今荔灣區人民中路392號)購地建堂,1936年2月新堂落成,取名“錫安堂”,意為“上帝聖殿”。1947年,該堂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1960年以後,中華基督教會的萬善堂、七株榕堂,禮賢會的大德堂,救世軍的西華隊堂和基督徒聚會處(地方教會)都被併入該堂的聯合禮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錫安堂也被關閉,到14年後的1980年9月21日,該堂恢復宗教活動。該堂附設有小學及幼稚園一所,基立村支堂一所,並出版有錫安會刊。1983年收回副堂,逐漸恢復各項事工活動。
番禺縣 在 广州如今最小的镇,曾是番禺县衙所在地,霍英东先生祖居也在此 的推薦與評價
新造镇位于广州番禺区,这里曾是民国时番禺县衙所在地,后来因为日军轰炸县衙搬迁到了市桥镇。如今这里如火如荼的建设工程正在进行中,不久的将来将 ... ... <看更多>
番禺縣 在 番禺縣-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市橋街道,位於廣州市番禺區中部偏北處,北距廣州市區17公里。東與大龍街道接壤,南與沙灣街道與橋南街道交界,西與沙頭街道相鄰,轄地面積11.35平方公里。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