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警戒的這段期間,各位家長還好嗎?」
今天我參加了家扶基金會舉辦的記者會,先分享幾個值得大家注意的數據結果。
🔴 親子相處時間平均每天增加約「7 小時」
🔴 51.4% 家長表示「易有負面情緒」、53.5% 表示「親子衝突增加」
🔴 防疫期間家長感到擔憂的事情,依序為「健康」、「經濟」與「照顧面向」
🔴 以「不知如何安排孩子在家的活動」33.8% 為最多,其次為「無法協助孩子學習」25.3 %。
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在疫情警戒之下,家長的育兒方式似乎也拉起了警報,長時間的相處下,面對情緒壓力若缺乏合適調節,恐怕會引發更多親子之間的衝突,今天這場記者會,便是希望能讓大家一同正視這個問題!
⚠️ 長時間關在家,孩子情緒不穩怎麼辦?
起初,聽到停課的消息,大多數的孩子們都很興奮,然而,隨著警戒時間越來越長,孩子們開始問起,「何時能結束?」,甚至情緒也逐漸不穩定。
對於這樣的狀況,家長們其實可以先了解孩子的需求,然後給予協助!
比方說,可以跟他們討論,有哪些事情是之前上學沒時間做的,可以趁現在的機會一起從事;或者幫孩子們跟他們的朋友邀約線上互動,因為同儕陪伴對孩童、青少年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孩子心情的穩定,也有助於家長們情緒的穩定。
⚠️ 長時間陪伴孩子,家長更需要充電時間!
在這份問卷調查中顯示,有 69 %的家長認為親子衝突的處理方式,是先冷靜再找孩子談。我認為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成年人的情緒控制能力,理應比孩子更好,與其第一時間強迫孩子聽話,不如先把自己的情緒安頓好,稍微拉開距離後,等情緒冷靜後再談。
不過,這段時間以來家長們必須更長時間的與孩子相處,累積下來的壓力,需要有適當的調解方式。
所以,我認為家長也需要「同儕支持活動」,像是過去我們倡議過的,家長間的支持團體,雖然現在是疫情期間無法相聚,但是仍可以透過網路彼此聯繫。比方說,我會在孩子都睡了之後,跟其他家長朋友深夜聊天,透過彼此的交流,除了可以增加情緒的支持外,也可以分享彼此都跟孩子在家裡進行哪些活動。
在記者會中,王雅涵諮商心理師也跟大家分享,調適負面情緒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要先「覺察」,也就是你要發現自己怎麼了!
我們通常只會感到自己很生氣、或者每天在家裡被孩子弄得好煩,可是在這些情緒底下,是不是藏著一些擔心跟害怕呢?有些家長在聊一聊過後會發現,自己其實是擔心孩子跟不上線上課程,找到這樣的原因,才有機會調整、解決。
⚠️ 三級警戒之下,兒虐事件恐怕成為看不見的黑數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 年與 2020 年的兒虐通報,從 7 萬 3973 件增加至 8 萬 2713 件,增加了將近 12 %,顯示疫情及經濟因素,確實造成兒虐狀況持續攀升。
不過,在今年五月進入三級警戒之後,這樣的狀況理應更加嚴峻,然而,部分縣市的兒虐案件通報量反而大幅下降,像是屏東的兒少保護案件通報量,從 275 件下降至 142 件,驟減近 5 成,台南社會局也指出,通報案件較前一年減少 214 件。
然而,會有這樣的變化,可能是因為學校是平常兒少保護通報的首要來源,佔整體通報量 40 %,在停課之後,老師們僅能藉由視訊上課接觸孩子,兒虐案件更不容易被察覺,雖著即將到來的暑假,這些受虐黑數更可能潛藏。
因此,保護兒少在疫情時期,更加不能鬆懈,大家在居家防疫期間,也不要忘記關心社區中的街坊鄰居,若發現疑似兒虐的狀況,必要時請伸出援手、積極通報。
三級警戒的這段期間,各位家長在承擔著龐大經濟壓力的同時,也必須背負起孩子們的照顧、教育重擔,除了和大家說聲辛苦了之外,也請家長們務必記得要照顧好自己,我們也會持續在立法院努力,提供給大家更多的支持與支援!
諮商心理師王雅涵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知名藝人 吳鳳 Rifat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