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無尾熊性病」vs.「達賴出專輯」。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無尾熊性病」獲得56%的網友支持。 我們難得可以這麼光明正大討論性病。這則我提議的,先前還真的不知道在無尾熊可愛外表下竟然藏著花柳病,而且據說有半數都被感染,有些地方甚至九成都確診。 其實性病並不是人類...
「病毒疣一直長」的推薦目錄:
- 關於病毒疣一直長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病毒疣一直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病毒疣一直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病毒疣一直長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病毒疣一直長 在 [心得] 長疣要怎麼治療?根治預防圖文完整攻略- 看板BeautySalon 的評價
- 關於病毒疣一直長 在 長疣真的很討厭 - 女孩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病毒疣一直長 在 QQmei - 感謝大家昨天熱心建議關於病毒疣的處理方式。由於 ... 的評價
- 關於病毒疣一直長 在 幾個禮拜前長了病毒疣在腳底上,慎入。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病毒疣一直長 在 病毒疣冷凍ptt 的評價
- 關於病毒疣一直長 在 [心得] 病毒疣與汗皰疹治療血淚分享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病毒疣一直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是一個對抗病毒疣四個月的故事
之前曾在粉絲團提過好幾次,QDD去年接近聖誕節的時候,從學校被感染了病毒疣,手上長了一顆小小的像是水泡的東西。因為英國當時封城中,GP(家庭醫師)全面改成線上問診,那時候醫生跟我們建議兩種方式: 1. 不理它讓它自動痊癒。2. 自行去藥局買病毒疣的藥劑。
我們不可能選擇不理會它啊,很怕擴散到其他手指。於是我們帶著QDD到家裡附近的藥局先給藥劑師隔著玻璃確認過,他說這看起來是Warts(病毒疣),就開了適合兒童、藥效較弱的治疣液讓我們回家幫QDD塗。在那之後,我和DDC按照說明書指示,每晚會幫QDD上藥,然後每隔七天幫他磨掉一小層厚皮。
可是眼看日子一天一天過,他手上那顆疣依舊不見好轉,而且還愈長愈大顆。 直到前兩週英國恢復上課,我們每次把QDD送去幼兒園回到家之後,都會發現他手上的藥劑已經被洗掉(因為在學校會一直洗手),少了藥劑的保護,他又去玩沙阿、畫畫什麼的,突然有一天,他手上那顆病毒疣連帶旁邊的皮膚全部腫了起來!
我嚇死了,好怕會不會是發炎還是感染,或是根本不是疣而是皮膚病變?現階段家庭醫生又只能線上問診,無法對症下藥,所以我向朋友 唬媽在英國 問了幾個私人皮膚科醫生的資訊,立刻預約這週一到市中心的皮膚科診所看診。
昨天我們睽違三個多月,第一次搭地鐵來到倫敦市區,好空蕩的街道、好懷念的景色。醫生仔細檢查了QDD的手指,她說這顆看起來是典型的病毒疣,但是形狀有點unusual(不尋常)。既然我們使用了藥劑這麼久還沒效,她建議我們改用另一種方式,就是用duct tape(台灣應該叫做電火布或大力膠帶?)把QDD手指包裹住,如果膠布鬆脫就再換新的,三星期過後若不見好轉,可能就要全身麻醉把那顆疣開刀挖除。
這一趟私人診所諮詢,雖然沒有開藥也沒有冷凍治療然後£240約台幣一萬元噴飛,但至少給醫生親眼確認過無大礙就好。回到家後,我們依照醫生指示,把QDD的手指用duct tape貼起來,期待三週內他的手指可以擺脫這病毒疣的糾纏,我不想要他全身麻醉手術啊啊啊。
結果大家猜猜怎麼來著?! 晚上DDC幫兒子洗澡過後,打算拆下膠帶要換新的,突然發現
「QDD手指上那顆病毒疣不見了!!!」
是的,那顆病毒疣自己一整顆掉下來了。今早才看醫生、晚上就痊癒,這根本神醫吧!不過後來想想,應該是那顆病毒疣本身就快自行脫落了,只是duct tape加速了它的時程?但不論如何,總算解決了四個月來的心頭大患,我和DDC實在開心極了。
圖為QDD病毒疣掉下來後手指上那個大洞,可見原本有多大顆。 原本很想把那顆脫落的病毒疣照片傳上來的,但為了保護大家眼睛還是算了😂
#我跟DDC蹲在那邊研究掉下來的病毒疣研究好久
#大概只有做父母的才會如此瘋狂吧
病毒疣一直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實在忙翻天,小孩遠距網課+老屋翻修+我和DDC的工作行程全擠在一起,每天睜開眼就覺得好多待辦事項盤旋在腦裡! 更煩的是姐弟倆也有一些小狀況,比如說QDD手指上的病毒疣遲遲好不了而且真的好大顆;Q姐的恆齒長出來結果側門牙長得超後面,得安排看牙而且要儘早矯正;近期她也要視力檢查回診了,不知道歷經兩個多月的遠距教學,是否度數又要增加?
然後最近這幾天,Q姐一直在喊腳痠腳痛,今天走路還有點一跛一跛的。上網查了一下,有可能是突然長高的成長痛? 確實Q這陣子一口氣長高蠻多,長裙變及膝裙、及膝裙變短裙。 反正,還是得預約一下GP(家醫)詢問醫生比較安心,偏偏現在因為疫情關係,幾乎都改成線上看診,同時之間這麼多孩子身體的小問題出現,媽媽只能煩啊煩煩煩。
有人有過孩子成長痛的經驗嗎?Q姐至今快10歲,這倒是第一次遇見。
#影片為在家進行一些小活動就可以很開心的姐弟倆
病毒疣一直長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無尾熊性病」vs.「達賴出專輯」。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無尾熊性病」獲得56%的網友支持。
我們難得可以這麼光明正大討論性病。這則我提議的,先前還真的不知道在無尾熊可愛外表下竟然藏著花柳病,而且據說有半數都被感染,有些地方甚至九成都確診。
其實性病並不是人類專屬的,例如牡蠣會得皰疹,兔子會得梅毒,海豚會得生殖器疣,就是像「菜花」那類的東西。但是今天的主角「披衣菌」(Chlamydia)是一種「很成功的菌」,從青蛙到魚再到鸚鵡等的所有動物,都可能被它感染而生病,披衣菌可以說是聯繫所有物種的細菌,是全球最常見的性病,每年有大約1.31億人患病,而美國大約有十分之一性生活豐富的青少年,都感染了披衣菌。但是呢,披衣菌在人類身上的症狀很輕微,大部分的人是沒有症狀的,所以根本不會知道自己感染,但是放著不管最後可能導致不孕、骨盆腔發炎,病人往往是等到想生小孩卻一直不孕的時候,才赫然發現自己感染了披衣菌。
雖然這些症狀是「人熊共通」的,但和人類不一樣的是,無尾熊一旦感染披衣菌,症狀就會非常嚴重,會引發劇烈發炎反應、長巨大的囊腫,還會損傷生殖器官,其實最明顯的就是,如果看到無尾熊眼睛周圍怎麼紅紅的,好像發炎的樣子,通常都是感染了披衣菌,而且細菌會快速跑到泌尿道,從生殖器跳到膀胱上,在最壞的情況下,無尾熊小便的時候會痛到慘叫,而且會產生明顯的氣味,嚴重的話可能會失明,最後死亡。
我特地去查了一下,無尾熊一天差不多會睡20小時,清醒的時候也不太會消耗牠們珍貴的體力,唯二會做的事情就是吃飯和進行「樹上運動」,而且不管母熊有沒有排卵,公熊都會「硬上」,但公熊處處留情又不戴套,小寶寶生下來也會被媽媽感染,所以性病就這樣傳來傳去,最後就變成現在這樣超過半數都得病了。
加上無尾熊跟人類一樣也會感染「反轉錄病毒」,這種病毒類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會削弱無尾熊的免疫系統,讓牠們更容易遭受病魔攻擊,像是感染披衣菌或罹患癌症。還有我們人類壓力大的時候,免疫力不是會下降,容易生病嗎?無尾熊也很容易在壓力過大的時候感染披衣菌,我也不知道他們每天都在睡覺壓力是能夠多大。
其實無尾熊很脆弱,熊生很辛苦,主要死因有10%是被狗咬死,30%被汽車撞死,近年森林大火也是嚴重衝擊,但這些都不及披衣菌的殺傷力,40%的無尾熊都死於性病,導致最近20年來無尾熊數量暴跌了80%。
目前雖然有抗生素可以對付披衣菌,但有點治標不治本,加上用抗生素會干擾無尾熊的腸道微生物群系,影響牠們分解尤加利葉的能力,專家就希望從能夠預防疾病的疫苗下手。我們剛剛提到披衣菌是人熊共通嘛,但其實無尾熊感染的披衣菌版本,和人類感染的並非一模一樣,不過因為披衣菌本身的特性,加上菌的基因組比較單純,所以人熊身上兩種菌的相似度還是非常高,這些相似之處就使得專家認為,無尾熊很可能就是研發人類疫苗「缺少的那塊拼圖」!
目前生物學家正打算在無尾熊身上,進行披衣菌疫苗的相關試驗,但其實也是頗有難度,因為專家們還在努力瞭解牠們的免疫系統,另外光是要從樹上摘下一隻無尾熊並且進行健康檢查,就要花掉2000美元,差不多6萬台幣,後續要讓無尾熊測試30種不同的標靶疫苗,費用也將會相當可觀。一般實驗室都會用「白老鼠」來做醫療研究,但可惜的是老鼠對披衣菌的免應反應與人類的有很大不同,所以直接拿無尾熊做實驗會是較為理想的。目前還無法得知,對無尾熊披衣菌的研究,會對開發人類疫苗方面有多大的幫助,尤其是目前COVID-19衝擊,連動物學家們的實驗室都被迫關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項研究就算沒有幫到人,也絕對會幫助到無尾熊們。
看起來披衣菌的疫苗研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無法被抗生素治療的無尾熊,現在已經嚴重威脅整個物種的生存,目前有個充滿爭議的解決之道,就是把感染披衣菌的無尾熊安樂死,留下健康的個體繁衍後代,你同意這個做法嗎?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病毒疣一直長 在 長疣真的很討厭 - 女孩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的腳已經是第二次長疣了想到又要花錢去做冷凍治療就很煩有誰跟我有一樣的經驗… ... 我當初也是腳底長了一顆疣長達一年的時間吧,一直以為是雞眼而沒 ... ... <看更多>
病毒疣一直長 在 QQmei - 感謝大家昨天熱心建議關於病毒疣的處理方式。由於 ... 的推薦與評價
而昨晚因為一直查這些相關資訊,害我心理影響生理,總覺得身上癢癢的。 ... 我女兒是脖子長病毒疣,用冷凍治療跟二氧化碳雷射都沒辦法根治,後來是貼 ... ... <看更多>
病毒疣一直長 在 [心得] 長疣要怎麼治療?根治預防圖文完整攻略- 看板BeautySalon 的推薦與評價
「疣」或是「病毒疣」,其實是很常見的皮膚疾病,
甚至有研究發現,高達兩成的小孩感染過病毒疣。
造成病毒疣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有很多種形態,
因此病毒疣也有很多不同的樣貌,也有不同的好發部位。
雖然有時候病毒疣會自己好,但如果長在臉上,可能會影響到美觀,
長在腳底也有可能會影響到行走。
更麻煩的是,病毒疣又有傳染性,一不小心就會傳染給親近的人,
病毒疣要怎麼治療?常聽見的「冷凍治療」是什麼?
還聽說病毒疣是性病,是真的嗎?
網路上許多關於病毒疣半對半錯的迷思,
今天我們 Medpartner 團隊就要回顧文獻,幫大家整理出病毒疣的預防和治療全攻略!
有問題也可以推文提問,我們都會再整理回答大家的喔!
網頁圖文好讀版:https://goo.gl/P5PezD
正文:
病毒疣是很常見的皮膚疾病,在一些國內外的研究中,
甚至可發現高達兩成以上的小朋友感染過病毒疣。
但病毒疣其實是個很廣泛的通稱,
因為造成病毒疣感染的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 )
就有超過 150 種,在全身各處都可能造成不同型態的感染。
長在臉上的病毒疣可能造成外觀上的問題,讓人非常困擾。
長在腳底的病毒疣則可能因為角質增厚,在行走的時候壓迫產生不舒服甚至疼痛,
而且跟雞眼常常不容易分辨。
長在生殖器的病毒疣更是讓人有說不出的困擾。
更麻煩的是病毒疣不只要擔心傳染給別人,
自己的手要是亂摳亂抓,還有可能長到身體別的地方去啊!
「冷凍治療到底是怎樣?」
「聽說病毒疣是手摸到髒東西才會被傳染的!」
「聽說病毒疣是性病誒!」
許多關於病毒疣半對半錯的迷思在網路上到處傳來傳去,
為了幫助更多人解決病毒疣這個麻煩,團隊醫師今天將會回顧相關文獻,
完整說明關於病毒疣你需要知道治療與預防知識。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上課囉!
《病毒疣是什麼?跟扁平疣是一樣的東西嗎?》
病毒疣是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s )感染表皮組織或粘膜組織
所產生的症狀。
在超過 150 種不同的 HPV 病毒中,有些會特別傾向感染人體特定的部位,
例如 HPV1 就特別常感染足跟,進而產生扁平疣( Plantar Warts )。
HPV6 跟 HPV11 就特別容易感染生殖器及肛門的粘膜,
造成生殖器疣( Genital Wart ),也就是俗稱的菜花。
這些由 HPV 病毒在身體不同地方發生,
型態看起來也略有不同的突起物,通通都可被稱做病毒疣。
所以長在臉上的扁平疣,其實也是病毒疣的一種喔!
醫學上我們通常以病毒疣發作的位置,或者是病灶的型態來命名。
因此你會聽到不同地方、不同型態的病毒疣被稱作不同名字。
以下我們從頭到腳列出四種常見的病毒疣做個簡單介紹。
〈病毒疣常見的四種態樣〉
‧扁平疣( flat warts ):臉部最常感染的病毒疣是扁平疣。
如同它的名稱,這種病毒疣在外觀上比較扁平。
顏色和旁邊的皮膚沒有太大差異,有時候偏粉粉的。
另扁平疣除了長在臉上以外,也可能出現在手臂以及小腿上喔!
長在眼睛附近的扁平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flat warts, CC BY-NC-ND 3.0 NZ
‧尋常疣( common warts ):是常生長在手指和指甲附近的一種病毒疣。
特色是外觀上有明顯突起,伴隨著高度角質化、摸起來偏硬的結節。
顏色通常是偏向棕色。
尋常疣除了外觀以外,通常是在影響手部動作(例如:寫字)的時候會特別被注意到。
尋常疣在外觀上有點像是魚鱗,老一輩有時會稱其為魚鱗刺,
但事實上這被魚鱗刺到完全無關喔!
長在手指的尋常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flat warts, CC BY-NC-ND 3.0 NZ
‧足部疣( plantar warts ):通常是長在腳底的一種病毒疣。
這種疣的特色是長得特別深、也特別厚,雖然在皮膚表面看起來只有一些凸起,
但其實在底下長得已經不淺了。
大家沒事很少會看自己腳底,所以常常會在已經長得比較大,
在行走或穿鞋時引發壓迫、紅腫或疼痛時,才會發現。
但有時跟雞眼長得很像,需要醫師憑藉經驗診斷。
長在腳底的足部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Plantar Warts, CC BY-NC-ND 3.0 NZ
‧肛門生殖器疣( Anogenital Wart ):通常長在肛門或男女外生殖器的附近,
一開始會是輕微凸起,但嚴重時會慢慢擴大、整個變得像是花椰菜的形狀,
因此又被俗稱為「菜花」。
這種病毒疣因為沒有過度角化的外皮,因此比起足底疣和尋常疣摸比起來偏軟,
但傳染性很高。
長在肛門及會陰部的生殖器疣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Anogental Warts, CC BY-NC-ND 3.0 NZ
《病毒疣是怎麼傳染的?病毒疣到底算不算性病呢?》
病毒疣是一種接觸傳染性的疾病。
研究發現病毒疣特別容易發生在孩童以及年輕人身上,
而且特別常發生在處理肉品、家禽以及魚類的工作人員身上。
病毒疣如果發生在異位性皮膚炎、
https://www.medpartner.club/atopic-dermatitis-care-cure/
愛滋病患以及器官捐贈後的患者身上,通常會比一般人嚴重、發作的面積更大。
由此可見這個疾病跟皮膚的完整度還有免疫力有關。
但病毒疣到底算不算性病呢?
答案是「可以算,也可以不算。」
性病的定義是藉由性行為傳染的疾病。
如果是生殖器疣,通常就是性接觸傳染,
但是許多長在手腳的扁平疣、尋常疣就未必是透過性行為傳染的囉!
病毒疣的感染通常是透過與親密的人接觸
(最常見是可能產生肌膚接觸的家人、親密的朋友、同學、鄰居),
雖然出入公共澡堂、浴室、游泳池等積水的地面也有可能傳染,但機率沒這麼高。
這類病毒的潛伏期大約是 2-6 個月,所以感染後可能有頗長一段時間不會發現症狀喔。
至於病毒疣的診斷主要是靠臨床診斷,也就是醫師憑藉臨床經驗,
觀察病灶的型態以及相關病史來做出診斷的。
一般來說在兩歲以內的病毒疣患者,有 2/3 的自己消除。
但年紀比較大的人,就越不容易自己消掉,
常常會拖到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而且容易復發。
接下來大家一定會想問,既然有些人會自己好,那到底什麼狀況的病毒疣才需要治療呢?
常見的治療原因包含了:
1.疼痛、不舒服或影響正常身體功能。
例如腳底的足底疣走路會痛,或手上的尋常疣影響寫字
2.患者有外觀上的考量
3.持續一直無法復原的疣
4.免疫力低下,例如愛滋病、糖尿病或器官移植後的病人擔心大面積擴散,就要先治療
5.成年人的病毒疣較難自行癒合且復發率高,
有些長期可能增加癌化風險,建議最好治療。
《病毒疣該怎麼治療?擦藥和冷凍治療哪個好?》
病毒疣是一種表皮的病毒感染,不是全身系統性的感染,
因此理論上應該是把感染病毒的組織清除乾淨就算治療成功了。
由於病毒疣是異常的組織增生,所以治療方式就圍繞著用什麼方法可以最有效、
最沒有副作用地把感染、增生的組織處理掉。
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冷凍治療、電燒、外用藥劑以及手術切除這四大方向。
醫師會依照病灶的位置、大小、數目、深淺、患者的期待與預算等等理由全方面考量,
完整分析各項治療的優缺點後再進行治療。
以下分別說明各項治療的優缺點。
冷凍治療:利用液態氮的極度低溫讓受感染的表皮組織壞死,間接就可以去除病毒疣。
目前液態氮治療有兩種使用方式。常見是用棉棒沾取液態氮之後加壓在病灶上,
但缺點是比較難維持低溫。
另外一種是使用噴槍噴射在病灶上。
冷凍治療通常需要評估病毒疣的大小以及深淺,越大越深就會需要越多次的治療,
但這樣的治療通常不會留下疤痕,是目前治療病毒疣的主流方式之一。
外用藥劑:最常用的成分是水楊酸,
https://www.medpartner.club/salicylic-acid-introduction/
可以做成雞眼貼片或治疣液,讓民眾居家使用。
主要是利用水楊酸來軟化被感染的角質,進而產生破壞,
但務必依照醫囑使用,避免傷及正常的皮膚。
外用A酸也可以改善角化異常的情形。
https://www.medpartner.club/topical-retinoids-introduction/
在診間有時醫師會使用三氯醋酸( TCA )直接點在患部,
可更快速產生化學性燒灼的效果。
另外新型的免疫調控劑 Imiquimod 對於病毒疣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比起酸類的成分更不具刺激性,因此適合使用在臉部的扁平疣、
或者是肛門、外生殖器上的生殖器疣(菜花)。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
正常人應該絕對不會想拿很刺激的酸類擦在肛門或生殖器這麼敏感的部位吧?
電燒:通常會需要進行局部麻醉後,使用電燒器材直接將感染的組織燒掉。
但缺點是會產生開放性的傷口,也比較疼痛,因此通常使用在難治的病毒疣。
例如反覆冷凍治療後,仍然持續復發病毒疣,通常代表病毒感染可能比較深,
那使用電燒更強更深地破壞感染部位,就是個相對合理的做法。
手術切除:通常單一、體積較大的病毒疣,比較會考慮使用手術切除。
好處是一次可以搞定,壞處則是需要局部麻醉,也需要後續的傷口照護。
有關病毒疣的治療選擇很多,
大家可以和自己的醫師好好討論各項治療的優缺點再開始治療喔!
《病毒疣該如何預防與照護?避免接觸,千萬別抓!》
病毒疣的感染主要是透過「接觸感染」,
但目前醫學研究認為不一定要「直接」碰到感染的部位才會被傳染,
可能透過間接的接觸,例如使用了別人的毛巾、手帕、滑鼠、拖鞋...等狀況,
都還是有可能傳染,只是機率比直接接觸來得低。
而且病毒疣的潛伏期常會長達 2-6 個月,所以等你發現長了東西出來時,
往往也回想不起兇手到底是誰了...
要如何預防病毒疣的感染呢?以下幾點建議:
1.若身邊有病毒疣的患者,要避免直接的、各種程度的身體接觸。
例如握手、擁抱、親吻、性行為...等都會造成傳染風險。
2.少部分人可能透過間接接觸感染,應該避免使用他人的毛巾、拖鞋...等物品。
3.如果接觸到公共浴池、三溫暖、泳池的潮濕地面後,
可用清潔產品(沐浴乳、肥皂)清洗。
如果已經是病毒疣的患者,請做到以下幾點:
1.千萬不要抓!
搔抓病毒疣後又接觸了其他未感染的皮膚,可能會讓病毒疣的面積擴散。
2.避免皮膚產生傷口。
有傷口的位置或皮膚不健康的位置更容易感染病毒疣,
因此若是有汗皰疹、
https://www.medpartner.club/pompholyx-cause-care-treatment/
富貴手、
https://www.medpartner.club/keratodermia-tylodes-palmaris-progressiva-introduction/
香港腳或皮膚受傷的患者,
https://www.medpartner.club/tinea-pedis-treatment-prevention/
也要同時治療以上的問題喔!
3.如果可能,可以把病毒疣使用紗布或雞眼貼布、人工皮、OK繃貼著,
隔絕和外部接觸,避免傳染他人。
病毒疣是許多人都曾經得過,或正在奮戰中的皮膚疾病。
強傳染率和高復發率真的容易讓人不只是頭痛,有時候還會心灰意冷。
但只要對這個疾病有正確的認知,和你的醫師完整討論各種治療的方式,
並完整進行整個療程,加上徹底的預防與保養,相信你一定可以戰勝病毒疣的!
Reference
1.UpToDate: Cutaneous warts (common, plantar, and flat warts)
2.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kin warts (Beyond the Basics)
3.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kin warts (Basics)
4.Kilkenny M, Marks R.
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warts in the community.
Australas J Dermatol 1996; 37:80.
5.Barbosa P. Plantar verrucae and HIV infection.
Clin Podiatr Med Surg 1998; 15:317.
6.Viac J, Thivolet J, Chardonnet Y.
Specific immunity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recurring warts before and after
repetitive intradermal tests with human papilloma virus.
Br J Dermatol 1977; 97:365.
7.Sterling JC, Gibbs S, Haque Hussain SS, et al.
British Association of Dermatologis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utaneous warts 2014.
Br J Dermatol 2014; 171:696.
8.Pyrhönen S, Johansson E. Regression of warts.
An immunological study. Lancet 1975; 1:592.
9.Rogozinski TT, Jablonska S, Jarzabek-Chorzelska M.
Role of cell-mediated immunity in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plane warts.
Int J Dermatol 1988; 27:322.
10.van Haalen FM, Bruggink SC, Gussekloo J, Assendelft WJ, Eekhof JA.
Warts in primary schoolchildren: prevalence and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Br J Dermatol. 2009;161(1):148-15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184.155.6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eautySalon/M.1517837828.A.9CB.html
※ 編輯: medream (114.136.254.82), 02/06/2018 09:08: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