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殖期間人們「沒有任何人權民主」— 是真的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G7 集團開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提到新疆、香港和南海問題。中國駐英大使館強硬回應,當中談到:「在英國殖民統治 150 多年間,香港居民一直是港英政府壓迫的對象,沒有任何人權民主可言。試問,這一期間,美國等有關國家關心過香港的人權和民主嗎?」
97 年前的香港被描述成一個黑暗煉獄,有記憶的人自然能以個人史的角度予以反駁。然而中國官方近年對香港議題越來越積極發言,也是領略他們「香港觀」的線索。
有時他們會在特別日子發言,始終詰問:香港青年一代在香港成長,沒經歷英殖時代,為何是他們不斷思考身份認同的問題?高官繼而開展史觀,認為香港回歸代表中國 (包括香港) 擺脫鴉片戰爭以來百年屈辱,也是邁向總復興的轉捩點。併入大國夢,之前的時間段就要定義為屈辱。就像社會主義要將自身來臨之前的時代定義為資本主義或者更原始的半封建社會;對香港過去的解釋,也因為「新的現在」而需要重寫。
一般人認為歷史發展有隨機成份,雖然可能有總體大勢,但當中仍然有好多加速的意外。近世以來,貴族和帝國相繼被逐出歷史舞台,由廣大的「國民」和秘密結社的精英革命政黨執牛耳。很多這些現代政治菁英認為歷史只有一條路,人類社會最終會不由自主地奔向一個總體目標。不管是納粹黨的千年帝國想像、共產主義要完成世界革命,或者因為冷戰終結而出現的不無天真的「歷史終結論」,都是一脈相承。Karl Popper 認為他們抱持同一種「歷史目的論」,因此這些國家政黨總有發動大型政治實驗,而使大量人口率獸食人的歷史。
這些觀念也出現於歐洲不同知識人之間。達爾文的生物研究被引入文化和社會層面,變成社會達爾文理論,人類命運在此維度下,亦是單線性發展,最終更能「適者生存」的種族將會消滅低等種族,發展與叢林無異。很多德國哲學家也共享了「世界精神統一」的宏願,認為歷史發展唯一道理,就是超越矛盾和辯證,將分散的精神統合為一。在政治家眼中,思想只是臭老九的腦力遊戲,但當然亦可以是對「統治世界」的詩性禮贊,政治家對於有影響力的思想,會樂於自己改裝實測。
只是德國人未必明白,自己思想傳統中的東方性質,其實與深邃的中國非常有共鳴。道一以貫之。雖然東周前後,現實上是「道術將為天下裂」,但德國人則曾經更加積極,要將流散裂解的東西重新合一,不管是意識上還是政治上。而這種情懷歷史觀也在 20 世紀傳到東亞。
現在我們都會聽到例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不可阻擋」,是「歷史的必然」,有相當的德國風情。早前一中國天主教會高層在重要座談會說,天主揀選了中國共產黨。他認為在中國,人民就是天主,而人民選擇了中共領導中國,因此黨亦等同獲得天主祝福。這裡有歐洲的歷史決定論,也有中國傳統相呼應的部份。
西周以來,「天」的人格氣質就慢慢被移除,東周知識人則進一步用民意民心來作為神意 / 世界歷史路線的判準。某程度上,民心取代神 / 天的地位。這也是後來歐洲踏上的地獄之旅,神和貴族都被移除了,「人民」上升到最高,成為一切政治權力的代表。因此政治人要做任何事,紛紛由「以神之名」改為「以人民之名」行事。你有看《尋秦記》,就知道那句「天命最高」。「天命」在當代穿起歐洲人發明的觀念衣服,擁有「人民的集體意志」代理權的現代國家,在以前就會視自己為天命的代理人。而歷史由於主要是人類的故事 (年鑑學派之類暫且不論),因此歷史在政治中也慢慢神化,獲得以前神權這個概念的某些職能。
當然現實世界沒有統一起來,只是不分人們不分地域地共享同一種時間災難。Kubrick 的《發條橙》裡面有一個被少年犯虐待的男人,他感嘆同樣受虐的妻子是「現代 (modern age) 」的受害者。被投入現代監獄受盡虐待和馴化的少年犯,也好似適用此斷語形容。而在戲外的觀眾,是否也同樣是「現代的受害者」?
雖然中共有自己堅持的歷史觀,但那並不容易「掌握」。劉兆佳主持教育局「一國兩制的戰略目標及核心內容」座談會時,談及香港回歸問題,他說用「中國收回香港主權」,說法錯誤,因為中國從不承認三條不平等條約,是「容忍」英國管治香港;又認為若以殖民地形容 97 前香港,要使用引號,否則變相承認英國治權合法性。
然而根據駐英外交部對 G7 聲明的講法,香港確實「經歷 150 年殖民統治」並受盡壓迫。中國 70 年代擠下中華民國,成為唯一的中國代表,也在 1972 年向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提出撤消香港的殖民地地位,因此香港前途不能按聯合國非殖政策處理。因此香港確實又曾是殖民地。否認關於香港的三條條約效力,以及用引號處理「殖民地」一詞,是根據「中國自古以來擁有香港未曾失去過一秒主權」的世界觀,再重新解釋過去的事情。
這當然與香港人自己的認知不一樣,因為恐怕連藍絲都會認同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不然回歸時為甚麼自豪流淚呢?但恐怕現在連藍絲自己的常識都將受到挑戰,「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也在超政治解釋下,變得政治不正確,要說「香港曾是『殖民地』」,十分彆扭,但有多彆扭,就代表有多「洗心革命」。
一個人沒有史觀,就連歷史也會失去。人們都曉得控制歷史有其作用,卻很少留意歷史作為觀念的傳染性。坊間慢慢出現更多官方路線的香港簡史,香港人就開始問,英殖時真如此黑暗?真一點民主自由都沒有?於是有人查找、研究和生產,沒有事情比起爭議更加能夠發展一個議題。如果我叫你忘記那個紅色蘋果,你的腦裡就馬上先浮現那個紅色蘋果,意識一旦出現就很難清除。超強烈論述往往會孕育出相反的觀念。蝙蝠俠引來了小丑,或者小丑引來了蝙蝠俠。英軍拿著槍炮登陸全世界的土著領地,但土著的後代最終竟然獲得了使用槍炮的能力。
你怎知道在強大的中國論述下,會不會摧生更多香港人甚至外國人研究這裡的歷史,紛紛提出自己的經歷和見解?
發條橙 香港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英殖期間人們「沒有任何人權民主」— 是真的嗎?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G7 集團開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提到新疆、香港和南海問題。中國駐英大使館強硬回應,當中談到:「在英國殖民統治 150 多年間,香港居民一直是港英政府壓迫的對象,沒有任何人權民主可言。試問,這一期間,美國等有關國家關心過香港的人權和民主嗎?」
97 年前的香港被描述成一個黑暗煉獄,有記憶的人自然能以個人史的角度予以反駁。然而中國官方近年對香港議題越來越積極發言,也是領略他們「香港觀」的線索。
有時他們會在特別日子發言,始終詰問:香港青年一代在香港成長,沒經歷英殖時代,為何是他們不斷思考身份認同的問題?高官繼而開展史觀,認為香港回歸代表中國 (包括香港) 擺脫鴉片戰爭以來百年屈辱,也是邁向總復興的轉捩點。併入大國夢,之前的時間段就要定義為屈辱。就像社會主義要將自身來臨之前的時代定義為資本主義或者更原始的半封建社會;對香港過去的解釋,也因為「新的現在」而需要重寫。
一般人認為歷史發展有隨機成份,雖然可能有總體大勢,但當中仍然有好多加速的意外。近世以來,貴族和帝國相繼被逐出歷史舞台,由廣大的「國民」和秘密結社的精英革命政黨執牛耳。很多這些現代政治菁英認為歷史只有一條路,人類社會最終會不由自主地奔向一個總體目標。不管是納粹黨的千年帝國想像、共產主義要完成世界革命,或者因為冷戰終結而出現的不無天真的「歷史終結論」,都是一脈相承。Karl Popper 認為他們抱持同一種「歷史目的論」,因此這些國家政黨總有發動大型政治實驗,而使大量人口率獸食人的歷史。
這些觀念也出現於歐洲不同知識人之間。達爾文的生物研究被引入文化和社會層面,變成社會達爾文理論,人類命運在此維度下,亦是單線性發展,最終更能「適者生存」的種族將會消滅低等種族,發展與叢林無異。很多德國哲學家也共享了「世界精神統一」的宏願,認為歷史發展唯一道理,就是超越矛盾和辯證,將分散的精神統合為一。在政治家眼中,思想只是臭老九的腦力遊戲,但當然亦可以是對「統治世界」的詩性禮贊,政治家對於有影響力的思想,會樂於自己改裝實測。
只是德國人未必明白,自己思想傳統中的東方性質,其實與深邃的中國非常有共鳴。道一以貫之。雖然東周前後,現實上是「道術將為天下裂」,但德國人則曾經更加積極,要將流散裂解的東西重新合一,不管是意識上還是政治上。而這種情懷歷史觀也在 20 世紀傳到東亞。
現在我們都會聽到例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不可阻擋」,是「歷史的必然」,有相當的德國風情。早前一中國天主教會高層在重要座談會說,天主揀選了中國共產黨。他認為在中國,人民就是天主,而人民選擇了中共領導中國,因此黨亦等同獲得天主祝福。這裡有歐洲的歷史決定論,也有中國傳統相呼應的部份。
西周以來,「天」的人格氣質就慢慢被移除,東周知識人則進一步用民意民心來作為神意 / 世界歷史路線的判準。某程度上,民心取代神 / 天的地位。這也是後來歐洲踏上的地獄之旅,神和貴族都被移除了,「人民」上升到最高,成為一切政治權力的代表。因此政治人要做任何事,紛紛由「以神之名」改為「以人民之名」行事。你有看《尋秦記》,就知道那句「天命最高」。「天命」在當代穿起歐洲人發明的觀念衣服,擁有「人民的集體意志」代理權的現代國家,在以前就會視自己為天命的代理人。而歷史由於主要是人類的故事 (年鑑學派之類暫且不論),因此歷史在政治中也慢慢神化,獲得以前神權這個概念的某些職能。
當然現實世界沒有統一起來,只是不分人們不分地域地共享同一種時間災難。Kubrick 的《發條橙》裡面有一個被少年犯虐待的男人,他感嘆同樣受虐的妻子是「現代 (modern age) 」的受害者。被投入現代監獄受盡虐待和馴化的少年犯,也好似適用此斷語形容。而在戲外的觀眾,是否也同樣是「現代的受害者」?
雖然中共有自己堅持的歷史觀,但那並不容易「掌握」。劉兆佳主持教育局「一國兩制的戰略目標及核心內容」座談會時,談及香港回歸問題,他說用「中國收回香港主權」,說法錯誤,因為中國從不承認三條不平等條約,是「容忍」英國管治香港;又認為若以殖民地形容 97 前香港,要使用引號,否則變相承認英國治權合法性。
然而根據駐英外交部對 G7 聲明的講法,香港確實「經歷 150 年殖民統治」並受盡壓迫。中國 70 年代擠下中華民國,成為唯一的中國代表,也在 1972 年向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提出撤消香港的殖民地地位,因此香港前途不能按聯合國非殖政策處理。因此香港確實又曾是殖民地。否認關於香港的三條條約效力,以及用引號處理「殖民地」一詞,是根據「中國自古以來擁有香港未曾失去過一秒主權」的世界觀,再重新解釋過去的事情。
這當然與香港人自己的認知不一樣,因為恐怕連藍絲都會認同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不然回歸時為甚麼自豪流淚呢?但恐怕現在連藍絲自己的常識都將受到挑戰,「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也在超政治解釋下,變得政治不正確,要說「香港曾是『殖民地』」,十分彆扭,但有多彆扭,就代表有多「洗心革命」。
一個人沒有史觀,就連歷史也會失去。人們都曉得控制歷史有其作用,卻很少留意歷史作為觀念的傳染性。坊間慢慢出現更多官方路線的香港簡史,香港人就開始問,英殖時真如此黑暗?真一點民主自由都沒有?於是有人查找、研究和生產,沒有事情比起爭議更加能夠發展一個議題。如果我叫你忘記那個紅色蘋果,你的腦裡就馬上先浮現那個紅色蘋果,意識一旦出現就很難清除。超強烈論述往往會孕育出相反的觀念。蝙蝠俠引來了小丑,或者小丑引來了蝙蝠俠。英軍拿著槍炮登陸全世界的土著領地,但土著的後代最終竟然獲得了使用槍炮的能力。
你怎知道在強大的中國論述下,會不會摧生更多香港人甚至外國人研究這裡的歷史,紛紛提出自己的經歷和見解?
發條橙 香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奧斯卡?Who cares]唔係我講架。但我真係想知,有邊位係真係會睇的?定上Twitter Facebook碌下就當係?又或者,到底邊位睇咗Mank?
==============
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6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Economist 原文: And the winner is…who cares? (https://bityl.co/6XCp)
TLDR:碎片化分眾化個人化啦,大家各自睇自己嘅戲,自己嘅PlayList,仲有人理「專家」講乜?班友推埋啲戲都冇人睇過嘅!(推完亦冇乜人會去睇)
1. 唔好講咩影迷影癡(*),但本人都算係「電影愛好者」。除咗係「港片之鬼」,普世價值(好似係)嘅奧斯卡我都年年留意,舊年有寫過,早早貼中「上流寄生族」可以拎最佳電影—原因只係我平時睇啲鬼媒多,知嗰啲友嘅口味評語。
2. 之但係,今屆奧斯卡,看點在邊呢?固然香港人可能多幾個看點(總係搵得到嘅,嘻)。首先係無線唔播—但,天地良心,佢播你會睇?或者第間播你會睇?其實有邊位係會睇三粒鐘架呢?下年我當Viu台或乜拎嚟播,你估你會唔會睇?本人就早早已經唔睇,只係睇Twitter
3. 咁另外,「不割席」入圍紀錄短片五強嘛(暫時唔係賭率熱門,不過一來咬得緊,二來呢啲獎嘅賠率…..有冇代表性?)。同埋,可能睇下趙婷「浪跡天地」攞獎(最佳導演同最佳電影都極之熱門)會講乜,然後又一大堆口水戰咁。
4. 冇啦,係咁多。天地良心,今屆最多提名嘅係《曼克》Mank。邊位睇過?我就冇啦。NetFlix有,but again,邊位睇咗?Citizen Kane我估你都冇睇,你仲要睇套講Citizen Kane編劇嘅戲?
5. 如無意外呢,今年奧斯卡頒獎禮嘅收視,可以再突破新低。你見之前格林美同艾美獎都係新低,甚至得往年一半收視。所以呢,你係電視台,你播唔播?
6. 固然可以講同疫情有關,往年各種東西開拍錄音都難,大家都睇少好多戲,但明顯地呢個趨勢近幾年都係咁,唔好拎疫情嚟開脫。
7. 亦有個講法話,而家啲友都唔睇電視啦(我的確唔睇多年,乜台都唔睇)。呢啲咁嘅群星拱照節目,不如睇明星自己嘅Instagram 好過。之但係,即使在網上,無論係討論定search,都係不停咁跌嘅。直接啲講,奧斯卡格林美艾美呢啲,齊齊變晒冇乜人care嘅東西了。So sad
8. 有個講法話啲評判離地,脫離咗大眾口味,可能係吧。但相當過癮地,好似都係一兩年前(甚至而家仲係),一大班人就奧斯卡只係代表啲白人老嘢嘅傳統保守價值,so white.但另一方面,又係呢一兩年,又一大班人鬧奧斯卡左膠大愛(實情,過去N咁多年荷李活都係左傾的,你剛火星偷渡嚟?)
9. 畀你見到嘅係,而家啲觀眾好難服侍,基本上頒獎都係可以收檔。可能真係要玩票選,大家上網鬥拉票屌票有存在感就好啦。專家?食屎啦。乜撚嘢呀,睇好多戲好叻呀?拍過戲好叻呀?我夠冇踢過波就唔可以鬧美斯屎波?
10. 而客觀地講,我都係嗰個問題,話自己有睇嗰啲,借問聲,三個鐘你睇咗幾多分鐘(咁,當然唔使睇晒三個鐘先叫有睇,但睇咗幾多先叫有睇呢,就好深)(**)?
11. 我估你都係睇嗰幾個大獎吧,即係可能睇住趙婷幾時出嚟講嘢,或者「不割席」有冇獎,「或者係曾國祥拎奧斯卡呢」(暫時大冷門),頂多睇男女主角男女配角導演最佳影片,當你睇埋劇本同外語片,冇了。
12. 亦即係,大家心照,明顯有啲獎大家覺得「冇咁重要」。但又冇計,你總不能大細超唔畀人講嘢,甚至cut走佢。雖然大家都知真係有啲獎「冇咁重要」。證據?每年最後頒乜獎丫?你唔見最後會頒最佳化妝?一係下年random咁頒丫。人性虛偽又一例證,根本你知我知啲獎唔係「一樣咁重要」。
13. 事實上,之所以冇人聽奧斯卡支笛,最大原因係分眾化,碎片化,仲有社交網絡令你言論民主化,人人係專家。NASA scientist says Mars is probably uninhabited; Professor Snooks says it is teeming with aliens. It’s really a matter of opinion. - 正所謂 my ignorance is just as good as your knowledge 。品味呢啲野好主觀既,唔好咁獨裁,點解你講一定啱?
14. 而你諗下,大家N咁多電視channel,仲同時有咁多串流,仲可以同時睇 Youtube,TikTok,選擇係幾咁之多。點會返到去以前人人一齊睇 港姐總決賽 上海灘(OK,近少少嘅,溏心風暴)咁?
15. 而家睇嘅嘢,人人唔同。冇錯,可能我又睇Promising Young Women(最佳女主角大熱)(***),我見FB啲朋友又睇,但只係大家圍爐啫,只係平時大家口味近,朱生咪推佢地啲Post畀我。根本個社會上一大班人都唔會睇。唔信嘅你去睇下,堆 最佳電影 最佳男女主角之類,你睇咗幾多套(而啲友可以五套睇咗一套,甚至一套都冇睇,都出嚟評,真係十分好嘢,完全係紙上談兵)
16. 唔好睇少社交媒體呢樣嘢,除咗係朋友圍爐圍威喂,自己幾條友睇就以為全世界都好多人睇外,仲有就係Personalize recommendation 同 algorithm,根本而家啲友就係靠呢啲嘢,「猜你喜歡」,since you watched「金都」就推套吉澤明步畀你(拍咗好多年戲的說,由細睇到大),多過信咩專家推介。
17. 最後,作為一個算係講財經嘅專頁,當然係講錢。大家都知,呢啲獎對生意幾有幫助。兩種,第一種係對NetFlix之類嘅後起之秀,舊年都寫過,NetFlix洗好多好多好多錢去衝奧斯卡。你唔覺得奇?明明佢好似係顛覆者,做乜要玩主流遊戲?其實根本兩者互相同化,余春嬌又變咗張志明咁。NetFlix衝呢啲獎,先更加畀人覺佢係一間「似樣」嘅片廠,先搵到明星同幕後同佢一路玩(後來爆出個肺炎就天助佢也,後話)
18. 但更重要嘅,當然係對票房嘅影響。呢個就有點複雜,要講多兩句。離題講下香港,疫情前大家都知好多時啲戲,鍾意年尾忽然上幾場咁,就係為咗金像獎入圍資格。但亦因為拎到獎你啲友先會去睇,幫助好大的—不過,呢個主要係啲「細片」更重要,即係你「淪落人」梗要靠呢啲,但「無雙」「P風暴」之類(先不講爛唔爛),使鬼理呢啲嘢。
19. 奧斯卡情況都有啲似。佢對票房嘅影響,而家其實都唔細—但因為個基數太低!講白啲,因為佢地而家專門揀啲極小眾嘅戲(「小眾」指票房或上映銀幕,客觀嘢,同質素冇必然關係)。例如舊年「上流寄生族」,拎咗獎,美國咪上多咗好多正場咯。如果唔係?好快就收檔。
20. 之但係,如果你話係以為拎完奧斯卡,套戲就好賣座,就肯定唔係嗰回事。1980-2003年嘅奧斯卡最佳電影,差不多套套都係十大票房(例如阿甘正傳,鐵達尼號之類)。之後嗰十幾廿年呢,冇一套係十大票房(Of Note,有人話個轉捩點就係2005年嘅「撞車」)
21. 固然其中一個原因,亦係超級英雄片冒起變成票房保證,而奧斯卡咁多年都冇乜興趣。之但係,啲口味越嚟越偏,亦係原因。近十套呢,得三套入到五十大票房(而我居然睇晒!其實近三十年最佳電影我都睇晒),最近呢兩套?綠薄旅友(Green Book)同上流寄生族,勉強係頭一百咋。就難免畀人覺得離地孤芳自賞了。
22. 但無論如何,都係時代改變,返唔到轉頭的。
==============
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6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雖然我買過電影節「影癡通行證」,好似好巴閉好有文化講,講穿咗只係嗰時有錢冇時間,根本好多時嗰日先知咩時間得閒,咪見邊套想睇就去睇。本質上同鹹片老友鬼鬼全日任睇差不多
(**)我諗起證監CPT或者金融機構啲反洗錢乜乜培訓啲片,迫你睇晒九成先可以答問題。Idle得耐又唔計,十分之咁「發條橙」,爭在未你一分心就電鳩你。
(***)香港譯名「超犀女王」真係犀到一個點。又,得罪講句,呀女主角殘到阿嬋咁,仲Promising Young Woman?最後扮護士,我不如睇丁太好過。結果我忍唔住返屋企上NetFlix睇多次 「色辱」(Shame),十年前就Promising好多,露三點添。
發條橙 香港 在 香港國際電影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的推薦與評價
電影節發燒友(Cine Fan) 節目《發條橙》、《教父》反應空前熱烈,爆滿加場! 《發條橙》將於2月19日(三)晚上7:30@The Grand Cinema加開一場,門票於1月16日中午12時起 ... ... <看更多>
發條橙 香港 在 人是如何被上緊發條?[人文電影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發條橙 》暴力美學巔峰之作,人是如何被上緊發條? ... 目的-係推廣更多文化資訊比 香港 人-成立一個知識群體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bR.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