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寂 【平裝典藏版】
Cien años de soledad
(圖二僅為自己寫的筆記)
作者|#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譯者|#葉淑吟
類型|#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讀感|
在閱讀這本書以前,就看過許多人分享這部經典之作,但也很多人說很難讀,自己讀完以後發現深深愛上這本書,雖然耗時多日閱畢,但每一天都很期待可以趕快翻開它,這是本講述一個世紀的故事,屬於波恩地亞家族七代成員的百年歷史,從第一位成員到最後一位子孫的興盛沒落,如果真要說它難的地方應該就在於他們的名字總是不斷重複,延續著上一代的名字,也承襲著這個家族的命運與循環。
這本書的前四分之一需要時間摸索,但過了四分之一以後,彷彿融入了這個家族,隨著世代的接連,跟著體察家族的興衰,從荷西.阿爾卡迪歐.波恩地亞成立這個家族與馬康多這座城市開始,以及撐起整個家族生活的烏蘇拉,到中期家族興旺,後期揮霍無度,截至末期的衰敗與滅亡,好似神話一般的故事,卻道盡家族體系的現實與人性。
為什麼稱這本書為《百年孤寂》,我想是因為整個家族的人都深陷在孤寂之中,他們好像忙碌奔波、放蕩不羈、子孫滿堂、四處征戰,其中也不乏男女交歡、賓客迎門、富麗堂皇,但是他們每個人都還是很孤單寂寞。
有雷⚡️
⇣
/
這本書中有個貫穿整體的焦點『羊皮卷』,上面的內容是以梵文記載,而家族成員只是保存著它,卻沒有人能破解裡面的內容,直至最後的成員破解後才發現,原來這紙羊皮卷是預言波恩地亞家族七代的命運。
用百年孤寂來形容波恩地亞家族再貼切不過。忙碌了一整個世紀的烏蘇拉,老年後失明卻沒有半個人發現,在潮濕的屋裡背上爬滿水蛭也許久才被發覺;孤獨的波恩地亞最後只想待在樹旁,也死於樹旁;奧雷里亞諾上校一生四處征戰,生了十七個兒子卻沒有一個真心相愛的人;阿瑪蘭塔深深愛著每一位出現在生命裡的男人,卻始終不願改變,守貞到終老…;家族倒數第二個成員,也就是解開羊皮卷預言的奧雷里亞諾,也因是私生子的身分,生平走出家門的次數寥寥無幾,甚至很難踏出房門;直至最後一個成員,剛出生就失去了母親,甚至被螞蟻搬走。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擁抱著孤寂,延續了百年。
/
看完《百年孤寂》後真的深深的愛上這本書,我想我肯定會再翻閱無數次,也覺得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觸,無須帶著害怕的心去閱讀,只要你一開始了就會自己停不下來的。
✨喜歡的句子
「他們進入荷西•阿爾卡迪歐•波恩地亞的房間,使勁全力搖他,在他耳邊大喊大叫,拿一面鏡子擺在他的眼前,無奈怎麼也叫不醒他。不久,當木匠來替他量身訂做棺材時,他們看到窗外飄下黃色小花,恍若一場綿綿細雨,後來花雨像是一場無聲的暴雨襲擊了一整夜,覆蓋了屋頂,堵塞了大門,悶死了所有露天而睡的動物。這麼多花朵從天而降,天亮後,街道像是鋪了一件厚重的床罩,居民得拿鐵鍬和釘耙清除,好讓送葬的隊伍能夠通行。」P152
「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剛死去的那個。」P177
「發動一場戰爭要比結束它容易。」P181
烏蘇拉對即將離去的奧雷里亞諾上校說「如果你又得離開,你至少要記得我們今晚的模樣。」P184
「這一刻他最後一次努力,尋找心底深處埋葬已經腐爛的情感的角落,卻怎麼也找不到。」P184
「他在夢中想起前一晚以及最近幾年許多個夜晚,都作過一樣的夢,他知道一旦睡醒這幅畫面就會消失,因為這個不斷夢見的夢只有在同樣的夢裡才會想起。」P267
喜歡程度:⭐️⭐️⭐️⭐️⭐️
出版日期:2018/02/05
#妮啵閱讀 #妮啵手寫 #妮啵2021 #閱讀 #閱讀筆記 #好書推薦 #書籍推薦 #bookstagram #馬奎斯 #GabrielGarcíaMárquez #南美文學 #經典文學 #皇冠文化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2的網紅一歷百憂解的文史工作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百年孤寂 一歷百憂解第二季世界經典文學閱讀之旅就開始於《百年孤寂》吧!神秘的拉丁美洲、瑰麗奇幻充滿鬼魂美景、愛欲傳奇、歐洲文化底蘊深厚的這裡,為什麼能誕生出馬奎斯這樣充滿奇思幻想的作家?拉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百年孤寂到底在講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呢? 下一集也將繼續為你帶來最有趣的百年孤寂故事,介...
「百年孤寂內容」的推薦目錄:
- 關於百年孤寂內容 在 妮啵NiB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百年孤寂內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百年孤寂內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百年孤寂內容 在 一歷百憂解的文史工作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百年孤寂內容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百年孤寂內容 在 [心得] 《百年孤寂》中的哥倫比亞歷史事件-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百年孤寂內容 在 #小說#百年孤寂#心得 -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百年孤寂內容 在 敏隆講堂- [ 歡迎加入重讀《百年孤寂》的行列]... - Facebook 的評價
百年孤寂內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像極了愛情,像極了小說】
#道理伯
#我是唯一(自未來)逃回向你報信的人
#5月7日開始預購
#好奇怪為何我好像有時候被鎖留言
‧
關於「存在於小說中的論述」這件事,教我最多的是米蘭‧昆德拉。
‧
當然了,這高度相關於我個人偏好──
某些小說家極其厭惡於小說中呈現思想,或曰論述;
無論該議論出自於小說敘事者,或小說人物。
他們通常僅著迷於故事。
而另一方面,又有些小說家顯然對此相當偏愛(無論其出自於角色或小說敘事者)──
上至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如此,下至勒卡雷、菲利普‧羅斯、唐‧德里羅與米蘭‧昆德拉亦如是。
平心而論,作為一範圍「和語言一樣大」之藝術類別;小說門派既多,愛使什麼招數皆屬個人自由。
拳腳、內功、兵刃、暗器皆可傷人,原本無須自我設限。
然而「議論」(或曰論述,或曰思想)這招,自然直接相關於小說家內蘊之思維儲備與筆力。
台語有個傳神的說法:「道理伯」。
‧
道理伯是愛說道理的男人。道理嬸,是愛說道理的女人(好啦just kidding──並沒有這種說法,因為mansplaing畢竟較為常見)。
然而無論是mansplaining或womansplaining,內容才是關鍵。
有人說起教來味同嚼蠟,有人指點江山卻是虎虎生風,群鶯亂飛,令人拍案叫絕。
昆德拉教會我的是,如果情節之布置足夠精彩(以其《小說的藝術》中所言──
若是那「終極悖謬」確然足堪匪夷所思),那麼道理伯的道理也是說不**盡**的。
這不難理解:如果愛情的道理能夠被窮究講述完畢,那麼也就不會有「像極了愛情」這回事了──
你之所以說「像極了愛情」,正是因為你知道自己縱然舌敝唇焦亦無從以言語精準再現其酸甜苦辣。
一言以蔽之,你還真以為自己知道愛情像什麼嗎?
你還真以為,自己能知道愛情「是」什麼嗎?
‧
「終極悖謬」。那是「道理伯」老昆德拉最初與最終的執迷。
他的小說情節指向它,他的「道理」(那天花亂墜、不擇地而出卻往往令人讀來嘆服不已的議論)同樣一往無前地向它趨近。
小說情節存在的理由,是為了有力凸顯這悖謬之核心
(對,《玩笑》:思想警察舉發了從未意圖謀反的某甲,而某甲為了逃離牢獄之災,唯一的選擇就是永恆地叛離這個國家;
成為一個某甲原本無意成為的,不折不扣的叛徒);
而小說中的議論存在的理由,同樣是為了以論述將讀者帶往幽深地底,
愈帶愈深,直至這終極悖謬之中的......終極悖謬。
‧
《零度分離》是一本屬於未來的小說。
這不是比喻,而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於我構想中,那是一部出版於西元2284年,由未來的一位深度調查記者Adelia Seyfried所撰寫的非虛構寫作。
也因此,小說中有議論──作為一位記者,她的夾敘夾議理所當然。
她既可藉此述說對受訪者的第一手觀察,亦可述說自己於調查採訪中遭遇的困難。
我在此其實頗有輕描淡寫的嫌疑,因為當寫作題材涉及刑案,涉及殺人,那麼調查記者之身分則幾乎等同於警探──
她極可能令自己深陷險境。
也因此,她必然有權述說自己遭遇的危險,有權將自己涉入的事件賦予一社會學意義──
就像社會派的松本清張,像松本筆下那「日本的黑霧」。
而同樣並無例外的是,如果能夠,如果那樣的述寫足夠尖銳或深沉,
那麼她自然也能向他人指出事件之中具體實存的「終極悖謬」。
‧
這是《零度分離》的屬性。
而Adelia Seyfried之寫作既為「非虛構」,內容原應真實無比,
但由於某些年代上的錯置,導致此書的出版商(Vintage Books與其母公司雙日傳媒集團)對書中敘述之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然而作者Adelia Seyfired卻對此毫不在意:她拒絕給出解釋。
她有她自己的理由,至少對她自己而言,那是更重要的理由──
她個人的「道理」在書中已然闡明,她甚至寧可在書末附上一紙與書中重要角色(一位AV業大亨Adolfo Morel)的對談,也不願意給出版商一個明確說法。
而這場對談,正是以我們身處的21世紀初(2020年代)至23世紀之間,長達二百多年的「歷史」為基礎。
‧
換言之,那是史學家的回望,也是書中人的見解;同時又是我個人對未來的評估,或謂虛構。
那是深度報導記者Adelia Seyfried對過去的深情凝視
(是,《零度分離》中,她凝視著破解了虎鯨語言的動物學家Shepresa、因反人類罪而被處以虛擬極刑的夢境播放器Phantom、
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不存在的虛擬偶像的葉月春奈,以及隻身遁入了不可思議的時空維度中的失蹤影后郭詠詩),
她心中的「終極悖謬」,也正是我個人對人類文明未來的測繪──
類似艾西莫夫(Issac Asimov)《基地三部曲》「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那般的思索、運算,以及預言。
此處,一段文明被三種時間所共享、詭異地同步於三個相異的曖昧時態中。
我無法不想到《百年孤寂》那被引之再引的小說首句:
‧
> 多年以後,面對槍決行刑隊,奧瑞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尋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
三種時間。三個時態。Adelia Seyfried將如何寫下那些?
我如何寫下那些?
‧
這是隸屬於「噬夢人宇宙」的《零度分離》。我想那或許是因為,我正是唯一自未來逃回,向你報信的人。
‧
#最新長篇《零度分離》,2021年5月 台灣麥田/中國中信
兩岸同步出版
#據說是5/7會開預購,5/13正式上市
#所以今天打書過後我應該就可以休息幾天不打書了是嗎耶耶
‧
#目錄
後人類愛情考古學——伊格言《零度分離》/王德威
1|美國Vintage Books出版公司 暨 雙日傳媒集團 公開聲明|A Public Statement by Vintage Books Publishing & Double Sun Media
2|【代序】零度分離 ◎Mike Morant|Preface to Zero Degrees of Separation by Mike Morant
3|再說一次我愛你|Say I Love You Again
4|夢境播放器AI反人類叛變事件|The Dream Projection AI Uprising Against Humanity
5|霧中燈火|Lights in the Mist
6|二階堂雅紀虛擬偶像詐騙事件|The Masaki Nikaido Virtual Idol Scam
7|來自夢中的暗殺者|The Assassin from a Dream
8|餘生|The Rest of My Life
9|【附錄】我有一個夢:於神意之外造史──Adelia Seyfried對談Adolfo Morel|I Have a Dream–Making History beyond the Divine Plan,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delia Seyfried and Adolfo Morel
我想結束這一切——《零度分離》伊格言對談韓松
‧
在科技世界中注入感性,一方面暖化柔化科技的冰冷,另一方面又讓情愛顯得涼薄虛幻,是伊格言從《噬夢人》以來的獨特筆觸,新作《零度分離》尤其發揮極致,溫柔旖旎又絕望。未來世界的荒蕪莫過如斯。
伊格言在科技航道中探情,冷冽中透著少許迷離、一絲憂傷、些許浪漫,堪稱是科幻小說的抒情詩人。
──范銘如(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
神秘的事件、難以靠近的心智、不可思議的犯罪(不可思議到,連「罪行」究竟為何都是個難題),而總是停留在那個不可能處。他走到想像力的邊界,邊界之外了。這一直不是容易的事,猶如潛進了無意識的領域,回返,並記得且說出,他做到了。
──朱嘉漢(小說家)
‧
什麼力量能打破人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讓六度分離成為零度分離呢?從六到零的距離,是不是就是一整個宇宙?還是其實,只是我們意識的幻象?
伊格言在《零度分離》一書中,實現的就是這樣的,創造的力量。
此書終將在歷史留名。
──黃健瑋(演員)
‧
每個故事都說不出地好看......如果有同為寫小說的頂尖對手問我,我最「平凡人」的回答,就是「厲害!」「真是厲害!」
對我而言,這已經不是「天才」或「才華」的層次,而是另一種新的智能人種搶走了古老的賣夢人、食夢貘,或僅屬於幻影(與毒品對大腦作用無異)的舊一套VR的IP公司,這些人的古老行當。
──駱以軍(小說家)
‧
這是繼《噬夢人》之後的野心之作。私心認為,入選二○一九年年度小說選的書中首章〈再說一次我愛你〉是台灣當年最好的短篇小說......《零度分離》最後,那位神祕的Adelia Seyfried像一個埋伏暗處已久的殺手,身份揭露時,幾乎給了我致命一擊。我知道這本書還有後續,如此,更令人拭目以待了。
──張貴興(小說家)
‧
《零度分離》令人震撼。文學性和思想性都很了不起。
──韓松(小說家)
‧
這本書的臨場感特別吸引我......一本藏著許多溫柔的科幻小說。
──鍾瑤(演員)
‧
我幾次見到伊格言,他都彷彿在修行,沉靜地待在一邊。現在看來,他是在像煉金一樣,鍛造一個脫離現實的空間。啊,就是我們眼前看到的這本書。它如此危險而美麗,真像是拍一個巴掌就會震碎的精緻的水晶宮。
──阿乙(小說家)
.
伊格言的《零度分离》将科幻投入叙事的迷宫,思想上的实验走在深渊的边沿。六个属于未来的故事闪烁着巴洛克的璀璨光芒,点燃后人类技术时代的情感迷狂——「再说一次我爱你」,人与非人的区隔已然倒塌。这是关于未来最出人意料的预言,这是关于我们时代最深不可测的寓言。
A brilliant new novel by Egoyan Zheng! A science fiction novel shining with the Baroque splendor! A most incredible prophecy about our posthuman future; a most profound revelation about our human condition. Six experimentalist stories tell us: no,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and us, just like there is zero separation between you and me! Yes, “I love you——I will say again!” -——宋明炜,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系教授,科幻文学学者
百年孤寂內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背景簡介:
過去依照表演者本能上台演說,表演者訓練打下的基本功:儀態、台風、感受觀眾情緒的雷達,倒也讓我在台上煞有其事,當然太陽馬戲團的經歷肯定替我在舞台上增加了一些份量。
其中有幸參與朱大全台校巡直接在震撼教育中累積經驗,也在陳平老師公眾演說訓練課程中理解一場精彩的演講不僅要引起共鳴更甚者要引發行動。
講座巡迴多年下來,也收到不少正面肯定,但更期待自己能不再吃老本,透過更有效的方式來與觀眾溝通,讓我與觀眾之間的交流不只是停留在現場的熱情,更能夠挑起觀眾內在動力,採取行動成為自己想看見的改變。
如何驅動眼前的觀眾一直是我關注的事,當我準備要當學生的時候,老師就會出現了。
課程心得:
六個小時課程,全程無痛跟著雨狗老師的步伐穩定前進(好啦~我自首中間有兩個昏睡時刻,但真的只有一下下而已)老師運課節奏行雲流水,無論是九宮格提醒進度、互動式筆記、分組搶答,甚至課程內容能與現場學員背景巧妙結合,種種設計都讓我跟上課程進度。
而課程內容是依據「100 Things Every Present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這本書規劃而成,等於老師讀完原文書整理成心法手把手傳授給我,書中每一條守則都有理論基礎與研究報告佐證,而老師再從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舉例、舉例、再舉例,讓我們理解守則的應用方式。
例如當課程說到「故事的力量」,老師便透過「百年孤寂的開場、坐大怒神的經驗、什麼醬配生蠔最對味」這三個例子來說明好的故事敘述能喚醒五感,當讓受眾更有參與感印象也就越深刻。
100條知識理論放在身上,就好像安裝了導航系統,時時刻刻叮嚀自己在簡報溝通的大海中不至於迷失方向。若這本書是武林秘笈,則這100條攻略都拳拳到肉抓住受眾的注意力,老師不僅能講解說明,課程本身就是最佳示範,最令我驚訝的是,老師透過報名資料事先認識每一位參與者,再把對方熟悉的領域納入課程內容,如果此用心真不知老師台下受了多少罪才換來台上的優雅。
輸出的重要性:
多年前曾主動(蹭熱度)把自己去即將前往太陽的故事分享給雨狗老師,承蒙他不嫌棄,也特別在他的超高人氣部落格當中為我留下一個篇幅,年初楊醫師台北誠品讀友會讓我從網友晉身為臉友,而如今能台下成為老師的學生能再度結緣實在榮幸。
課堂上我只是坐在副駕駛看老師飄移,透過心得我才有機會駕馭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老師使出渾身解術讓我們理解,至於該怎麼實踐就是我的責任了。
今天的挑戰會變成明天的暖身,前提是得先踏出舒適圈才行。
很喜歡課堂上的一句話「寫下來的承諾更有力量」#從太陽回來的人 巡迴講座必須升級,第一步就從這一篇心得開始。
身邊也有許多表演者也正在踏入講者的行列,網路上有很多學長姐的心得歡迎參考,課程的美味只有在現場吃下肚才知道,歡迎報名雨狗老師十月份的課程(建議自己先報名成功再分享)
簡報奉行 · Raindog
【簡報認知神經科學】
10/17・台北:
https://forms.gle/rAijLU8Zr3JM965Z6
12/5・台中:
https://forms.gle/AZxc8i5TuXwJcveH7
謝謝社群媒體,幫助我們繼續跟比我優秀的人站在一起。
百年孤寂內容 在 一歷百憂解的文史工作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百年孤寂
一歷百憂解第二季世界經典文學閱讀之旅就開始於《百年孤寂》吧!神秘的拉丁美洲、瑰麗奇幻充滿鬼魂美景、愛欲傳奇、歐洲文化底蘊深厚的這裡,為什麼能誕生出馬奎斯這樣充滿奇思幻想的作家?拉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百年孤寂到底在講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呢?
下一集也將繼續為你帶來最有趣的百年孤寂故事,介紹歐洲占卜師諾斯達姆斯、吉卜賽人與拉美會飛的傳教士傳奇!
更多內容可以透過呀apple podcast與soundon收聽!
🍎 apple https://reurl.cc/avmAEl
🌊soundon https://reurl.cc/KjYRE9
我們的IG上線囉!
https://www.instagram.com/PLACEBO_SALON/
百年孤寂內容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有很多朋友一直來問
說我既然已經一不做二不休做了一個頻道
為何不乾脆自己拍影片
(說我長得又不醜,演講時口才也不差)
要不然至少自己出聲音講旁白
要不然至少吃播(?
要不然拍奇怪的文具或電腦開箱文
ㄚㄚ我也很想啊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不醜啊(很重要!)
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同意我口才不差啊XD(?
(但其實真實生活中我話很少,和朋友聚會時也話少;
我後來發現那是因為我直覺性地非常害怕自己給人mansplaining的感覺
所以除非是演講場合
否則大概都一定要特別去「詢問」我事情的時候
我才會開始認真發表看法)
好啦,其實總而言之
除了我個人不太想露臉之外
主要還是希望自己專心寫稿、研發內容啦
但是
我有認真考慮拍影片回答大家的問題
這種答疑影片我大概就會自己出人來拍了吧
我是說目前這樣想啦
所以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問我呦
─────
莎士比亞說:「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我們都是舞台演員」;愛情如喜劇般到來,同樣可能如悲劇般離去。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中無可迴避的悲喜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繼續分享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前二講我們討論了〈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藉由胸腔中不可見的心跳,藉由那些神秘的聲響和自然律動,馬奎斯試圖暗示的,或許就是性、愛情或命運本身的不可捉摸。新婚夫婦比利與妮娜前往歐洲度蜜月,妮娜的手指意外被玫瑰花刺傷。在冬雨連綿的巴黎,妮娜被送入急診室,留下比利獨自住進旅社。
離開妻子的比利像是掉進了一個生命的空洞。伊格言提到,在認識妮娜之前,比利就像莊子寓言中的「渾沌」,原本懵懂無知,但因為出身太好,所以過得倒也歡樂。直到被愛情鑿開了一竅(所謂「開竅」)──原本萬事順遂,以為能順利與妮娜走完全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生勝利組。然而妮娜突然被玫瑰花刺傷,送入醫院急救,幾乎毀了他們的蜜月。
在此刻天色灰暗的巴黎,傻瓜比利身陷未知命運的巨大羅網之中,又發現他的賓利跑車擋風玻璃上被夾上了罰單。不會法語的他,怎麼可能搞得懂「單日要停在單號邊,雙日要停在雙號邊」是什麼意思呢?伊格言說,這就是巴黎版本的「卡夫卡迷宮」。人生地不熟的傻瓜比利這也不會,那也不順,四處碰壁之餘,終於想到該去一趟大使館尋求母國官方協助。但諷刺的是,大使館官員沒能認出他來,聳聳肩表示愛莫能助(比利傻到連自己的家世特權都不會用啊;聰明的太太不在身邊,他就什麼也不會了)。然而此刻,他卻看到抵達巴黎後第一次出現的,像加勒比海那般亮麗的陽光......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百年孤寂內容 在 #小說#百年孤寂#心得 - 書籍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分析內容部分來自楊照寫的《馬奎斯和他的百年孤寂》這本書,有雷慎入。 小說一開始誇張化的讓一些科技登場,神秘有富智慧的麥奎 ... ... <看更多>
百年孤寂內容 在 敏隆講堂- [ 歡迎加入重讀《百年孤寂》的行列]...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歡迎加入重讀《百年孤寂》的行列] 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舉辦此一系列「百年孤寂十講」的用意,即是邀請台灣10位來歷不同、年紀不同、好奇心不同,卻一同被《百年 ... ... <看更多>
百年孤寂內容 在 [心得] 《百年孤寂》中的哥倫比亞歷史事件-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隨著《百年孤寂》繁體正版上市,版上出現好多關於不同譯本的精采討論!
最近寫論文寫到有點了無生趣,我也來湊熱鬧一下,和大家分享《百年孤寂》裡某段重要
劇情所指涉的哥倫比亞歷史事件。
(每個版本角色和地名可能譯法不同,這裡統一使用原文名。然後我手邊只有志文版,所
以引述的小說內容是出自楊耐冬譯本。)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哦!──────
《百年孤寂》有一段十分著名的情節:美國香蕉公司屠殺事件。小說寫道,香蕉工人與資
方發生衝突,爆發大罷工,政府因此派軍方介入調停。來排解爭端的軍隊在火車站前聚集
起了工人,將他們全數射殺後再把屍體扔進海裡滅跡。這件事在政府刻意隱瞞下遭到遺忘
,除了那唯一倖存的見證者:Buendia家族第四代的Jose Arcadio Segundo。
「『那兒有三千多人。』Jose Arcadio Segundo只說。『我現在確定在車站的每一個人都
已死亡。』」(p. 308)
而小說中的美國香蕉公司屠殺,即為1928年哥倫比亞的「香蕉工人屠殺事件(Masacre de
las bananeras)」。
這事件的背景可以從美國與拉丁美洲的關係談起。1823美國發表門羅宣言,拒絕歐洲各國
再殖民或干涉美洲,否則將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這項宣示將拉丁美洲納入美國劃
定的監控與守備範圍內,即使在門羅宣言已式微的現代,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控制與影響力
至今仍存。
另一方面,哥倫比亞的香蕉種植園主要分布在北方沿加勒比海地區(這裡也是書中虛構小
鎮Macondo所在地),是哥國當時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卻也是殖民經濟的象徵。19世紀初
哥倫比亞從西班牙獨立,20世紀初又陷入美國跨國企業的新殖民與新帝國主義中,歷史一
再重演,哥國人民繼續被換了個名字又回來的殖民者剝削。
當時美國的「聯合水果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在哥倫比亞北部經營香蕉園,大
肆購買土地,並大量雇用蕉農和工人,且在哥國政府允許下跨足建造鐵路與港口、發展海
運等事業,當地經濟與交通命脈幾乎都掌控在它的手中。然而它的工作環境使許多人感到
不滿。「工人的抗爭奠基於住宅衛生條件惡劣、工作條件不公平、差勁的醫療服務,還有
用特定商店的兌換犬替代發放薪水。」而他們爭取的是什麼呢?「調漲薪資、星期日帶薪
放假、工傷意外補助金和合適的工人宿舍。」
在雙方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工人在1928年11月發起大罷工,軍隊於是進駐協調,並訂
好12月6日為協商日。當天五千名工人聚集在廣場上,許多人甚至攜家帶眷,卻遭到三百
名武裝軍人包圍,一聲軍號響起後Cortes Vargas將軍下令開火。死者的屍體被丟入海中
,至今仍不知確切死亡人數,但民間團體估計約為三千人。
《百年孤寂》裡的Macondo小鎮經歷了一模一樣的慘劇:
「這一次是工人抗議他們的住宅沒有衛生設備,沒有醫療服務,大家只能持券向
公司糧食部購買維吉尼亞火腿......大罷工爆發了。當局命令工人到Macondo集合......
上尉下令開槍,十四艇機槍立刻射擊。」(p. 297, 299, 301)
與其說馬奎斯透過小說影射,不如說他是以記者的身分在記錄這個血腥事件。更讓人毛骨
悚然的後續發展:
「昨夜他讀到一篇很不尋常的告示,說那些工人已經離開了車站,一群群平靜地回家了。
......官方的說法重覆了一千次,以各種傳播工具向全國宣布,最後大家終於接受了那種
說法:沒有人傷亡。......士兵以槍柄一家家去敲門,把嫌疑份子拖下床帶走,一去不復
返......受害者的親人擠在司令官的辦公室打聽消息,他們一概不承認。『你們一定是在
作夢吧,』軍官們堅持說。『馬康多沒有出過什麼事情,以前沒有,將來也不會有。這是
一個快樂的小城鎮。』」(p. 304-305)
從這段敘述可以看出一個政商勾結的政府,一個挾國家合法地位採取暴力手段的政府是如
何粉飾自己的作為,再以它強大的資源去竄改人們的記憶。
回到現實,哥倫比亞政府的態度也與小說無異。
政府表示這次事件中只有9人死亡,當時的總統Miguel Abadia Mendez甚至公開表揚
Cortes Vargas將軍(對,這傢伙是真有其人,書中也直接指名道姓寫出來)從共產黨手
中拯救了國家──宣稱罷工者為意圖製造動亂的共黨份子也是政府打壓工人的方法之一。
Cortes Vargas將軍不但沒有因此負起刑事或政治責任,甚至還升官至波哥大(哥倫比亞
首都)警察總長。
工會領導人和成員遭到秋後算帳,許多人被暗殺或入獄,這些人的消失對哥倫比亞的工人
階層和勞工運動是個相當大的打擊。
另一方面,教科書上也草草或模糊帶過這段過往。屠殺事件80年後,哥倫比亞學者Carlos
Rincon表示:「所謂官方歷史,『國家歷史』,這種在哥倫比亞學校裡教導,被教育部授
權的歷史,卻不記得以國家暴力和恐懼展開20世紀的罪行:香蕉大屠殺。」哥倫比亞作家
Antonio Caballero認為若非《百年孤寂》,這個國家根本不會知道曾有屠殺一事,而當
權者對這段歷史別過頭去,歌頌書中的「魔幻」卻忽略「寫實」。
1929年,哥倫比亞自由黨議員Gaitan在國會質問、辯論香蕉工人屠殺事件,為工人平反,
並質疑政府使用暴力鎮壓民眾。為中下階層人民發聲的Gaitan從此在政壇上大放異彩,正
準備角逐總統之位時,於1948年遭到暗殺,引發著名的「波哥大事件(Bogotazo)」。憤
怒的自由黨支持者和民眾群起示威抗議,政府以武力鎮壓還擊,混亂與暴動從波哥大蔓延
到其他城市和地區,從此哥倫比亞陷入長達10年的暴力時代(La Violencia)。當時馬奎
斯正在波哥大就讀法律學系,波哥大事件對他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百
年孤寂》的素材。
馬奎斯對孤寂的定義是「支持、同情和團結的反面」,但或許還可以再加上一項:遺忘。
人們常說死去的人依然活著,因為他們存在於生者的心中,所以若他們從人的記憶裡消失
,就彷彿他們連曾經的存在都被否定了。受害者遭到遺忘,本身就是一種不正義、悲哀與
孤寂。儘管《百年孤寂》有它悲觀的一面,但馬奎斯也向世人展現一種對抗遺忘的方法:
記憶。用書寫幫助每一個世代的人們記憶。
在世界上每一個最黑暗甚至最明亮的地方,我相信那輛承載遺忘的火車依然繼續向大海奔
去。然而同時,詩人、小說家、創作者或任何願意記憶的人,也將繼續見證這彷彿沒有盡
頭的火車,然後像Jose Arcadio Segundo一樣蹣跚地走回Macondo說:「他們必定有三千
人。」
以上一點小小心得,不好意思自顧自就說了一堆。
希望下次論文不順的時候能再跟大家分享《百年孤寂》的源頭,被馬奎斯奉為神作還號稱
自己能整本背出來(?)的小說,墨西哥作家Juan Rulfo的《佩德羅‧巴拉莫》。
※參考資料
Antonio Caballero. (2017/5/27). "Cien anhos de soledad", un manual de la
historia de Colombia. Semana.
Carlos Rincon. (2009/2/7). Colombia: Masacre de las Bananeras- 80 anhos de
impunidad. La Historia Del Dia.
Credencial Historia. (2005/10). La masacre de las bananeras. Credencial
Historia Ed. 190.
Reinaldo Spitaletta. (2008/12/1). Masacre de las bananeras. El Espectado.
--
拉美嗑星人:看小說看電影看拉丁美洲
https://www.facebook.com/AdictaAmericaLatin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5.125.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18447779.A.6BF.html
※ 編輯: apple343537 (1.165.125.45), 02/12/2018 23:09: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