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深深嘆息。
台灣的金融法規很有趣,他們大概覺得人民都沒有自主判斷能力,所以對提供金融服務的門檻設立的很高。其實設的高也沒什麼問題,更有趣的他們設的「非常模糊」。
舉例來說,法規規定不可以意圖影響股價。什麼叫做意圖影響股價呢?
不知道,他沒說。
或者最近很紅的機器人理財,根據金管會的報告,台灣目前是不開放機器人理財的。但是機器人理財跟傳統投顧服務的界線在哪裡呢?做什麼叫做機器人理財,沒做就是傳統投顧?
不知道,他沒說。
以下兩個故事就是我試圖理解這兩個問題的經過:
--
法規說不能意圖影響股價,這種模糊的法規我要怎麼遵守呢?沒辦法,只好把我想做的事情,直接拿去問問看了對吧?
所以我寄了一封信給金管會:
「如果我今天只根據財務報表公開的數字,代入財務學教科書的公式,例如:『每股盈餘 x 元,歷史盈餘成長率為 xx%,以 PEG 合理數值為 1 推算,合理股價應為 xx 元。』全都是公開的財報數字及學術廣泛使用的公式,放在網站上是否會有暗示價位或意圖影響股價的問題呢?」
你們覺得他們怎麼回?
A. 不可以
B. 可以
老實說我本來的想法是 A,儘管這是公開的數據、基本的財務公式,但以台灣封閉的金融創新環境,他們以防萬一可能還是會禁止。
沒想到他們的回答是「這是司法單位認事用法權責,應由法院依據個案具體情節予以認定。 」
也就是說,儘管我問了監管機關,我還是沒辦法知道這是否違法,只有當我做了,然後被檢調起訴、上了法院,之後法官判我有罪,我才會知道,「啊!原來這個不能做啊~」
--
像這種東西好歹我還有點 sense,看了法規會覺得有點模糊想要釐清看看,但上個月的經驗卻讓我更搞不懂這個機構到底在想什麼:
現在大家都在講 Fintech,在今年新舊政府交接前夕,金管會發布了一份《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裡面我最有興趣的一塊是機器人理財,這份報告書對機器人理財的說明,跟我想像的也差不多:「國內推動現況:考量國內該業務技術尚未成熟,信託業得推介客戶之金融商品多元,且需揭露資訊以確認客戶了解風險,因此,目前尚不得從事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
看到以上說明,請問你覺得台灣政府對於機器人理財的規劃:
A. 目前金融業提供的商品已經好棒棒,不需要有機器人理財,所以不開放
B. 金融業的技術太差了,目前先不開放機器人理財
這題我本來的想法是 B,金融業對網路熟悉度差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你現在開放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做,不如等他們都做好了再開放。沒想到我還是錯了。
這邊要先說明什麼是機器人理財,我覺得機器人理財的定義真的非常模糊,基本上只要你號稱你是機器人理財,你就是機器人理財。
傳統理專的流程可能是:
你親自到櫃台 -> 有服務人員拿問卷給你填 -> 填完之後他用計算機把你勾選的1234選項加總 -> 根據財務專家事先寫好的手冊,你得幾分就推薦你什麼商品
但如果今天有一個服務是:
你在家上網站 -> 網站有一個問卷給你填 -> 填完之後網站會自動把你勾選的1234選項加總 -> 根據財務專家事先寫好的邏輯,你得幾分就推薦你什麼商品
這樣子的網站,如果你號稱你是機器人理財,那你就是機器人理財。
這樣想一想很荒謬吧?一個人按計算機都還可能按錯,這樣都可以。為什麼用成網路問卷給電腦算就不行?如果今天傳統投顧公司可以聘理財專員做櫃檯按計算機,沒道理不能放到網站上讓電腦自己算啊。
所以我又寄了一封信給金管會:
「《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裡寫「目前尚不得從事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請問一下不得從事的法源是什麼呢?如果今天台灣的投顧公司要藉由機器人理財平台提供投資建議,會觸犯到哪條法令呢?」
他們的回答居然是,投顧公司要做機器人理財平台提供建議是合法的!他們怕的是新種業務的產生,也就是沒有投顧執照的公司跨足投顧服務。
欸這跟你白皮書裡的內容完全不同吧!?你白皮書裡面寫「目前尚不得從事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誰會知道只要有投顧執照就可以做...
--
前幾週跟一個在新加坡創業的朋友吃飯,瞭解新加坡這個號稱亞洲最支持 fintech 的國家,他們政府怎麼支持新創公司。其中讓我最羨慕的就是,他們有很多官方、半官方的組織,可以給你各種諮詢的服務。你可以一個下午就問到各種需要的人脈、法規、他們建議的策略等等。
比起台灣政府,雖然有法規,但你其實還是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甚至是說的跟實際上完全不同,不難理解為什麼兩邊金融科技發展差這麼多。
盈餘成長率 哪裡 看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的金融法規很有趣,他們大概覺得人民都沒有自主判斷能力,所以對提供金融服務的門檻設立的很高。其實設的高也沒什麼問題,更有趣的他們設的「非常模糊」。
舉例來說,法規規定不可以意圖影響股價。什麼叫做意圖影響股價呢?
不知道,他沒說。
或者最近很紅的機器人理財,根據金管會的報告,台灣目前是不開放機器人理財的。但是機器人理財跟傳統投顧服務的界線在哪裡呢?做什麼叫做機器人理財,沒做就是傳統投顧?
不知道,他沒說。
以下兩個故事就是我試圖理解這兩個問題的經過:
--
法規說不能意圖影響股價,這種模糊的法規我要怎麼遵守呢?沒辦法,只好把我想做的事情,直接拿去問問看了對吧?
所以我寄了一封信給金管會:
「如果我今天只根據財務報表公開的數字,代入財務學教科書的公式,例如:『每股盈餘 x 元,歷史盈餘成長率為 xx%,以 PEG 合理數值為 1 推算,合理股價應為 xx 元。』全都是公開的財報數字及學術廣泛使用的公式,放在網站上是否會有暗示價位或意圖影響股價的問題呢?」
你們覺得他們怎麼回?
A. 不可以
B. 可以
老實說我本來的想法是 A,儘管這是公開的數據、基本的財務公式,但以台灣封閉的金融創新環境,他們以防萬一可能還是會禁止。
沒想到他們的回答是「這是司法單位認事用法權責,應由法院依據個案具體情節予以認定。 」
也就是說,儘管我問了監管機關,我還是沒辦法知道這是否違法,只有當我做了,然後被檢調起訴、上了法院,之後法官判我有罪,我才會知道,「啊!原來這個不能做啊~」
--
像這種東西好歹我還有點 sense,看了法規會覺得有點模糊想要釐清看看,但上個月的經驗卻讓我更搞不懂這個機構到底在想什麼:
現在大家都在講 Fintech,在今年新舊政府交接前夕,金管會發布了一份《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裡面我最有興趣的一塊是機器人理財,這份報告書對機器人理財的說明,跟我想像的也差不多:「國內推動現況:考量國內該業務技術尚未成熟,信託業得推介客戶之金融商品多元,且需揭露資訊以確認客戶了解風險,因此,目前尚不得從事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
看到以上說明,請問你覺得台灣政府對於機器人理財的規劃:
A. 目前金融業提供的商品已經好棒棒,不需要有機器人理財,所以不開放
B. 金融業的技術太差了,目前先不開放機器人理財
這題我本來的想法是 B,金融業對網路熟悉度差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你現在開放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做,不如等他們都做好了再開放。沒想到我還是錯了。
這邊要先說明什麼是機器人理財,我覺得機器人理財的定義真的非常模糊,基本上只要你號稱你是機器人理財,你就是機器人理財。
傳統理專的流程可能是:
你親自到櫃台 -> 有服務人員拿問卷給你填 -> 填完之後他用計算機把你勾選的1234選項加總 -> 根據財務專家事先寫好的手冊,你得幾分就推薦你什麼商品
但如果今天有一個服務是:
你在家上網站 -> 網站有一個問卷給你填 -> 填完之後網站會自動把你勾選的1234選項加總 -> 根據財務專家事先寫好的邏輯,你得幾分就推薦你什麼商品
這樣子的網站,如果你號稱你是機器人理財,那你就是機器人理財。
這樣想一想很荒謬吧?一個人按計算機都還可能按錯,這樣都可以。為什麼用成網路問卷給電腦算就不行?如果今天傳統投顧公司可以聘理財專員做櫃檯按計算機,沒道理不能放到網站上讓電腦自己算啊。
所以我又寄了一封信給金管會:
「《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裡寫「目前尚不得從事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請問一下不得從事的法源是什麼呢?如果今天台灣的投顧公司要藉由機器人理財平台提供投資建議,會觸犯到哪條法令呢?」
他們的回答居然是,投顧公司要做機器人理財平台提供建議是合法的!他們怕的是新種業務的產生,也就是沒有投顧執照的公司跨足投顧服務。
欸這跟你白皮書裡的內容完全不同吧!?你白皮書裡面寫「目前尚不得從事機器人理財顧問服務」,誰會知道只要有投顧執照就可以做...
--
前幾週跟一個在新加坡創業的朋友吃飯,瞭解新加坡這個號稱亞洲最支持 fintech 的國家,他們政府怎麼支持新創公司。其中讓我最羨慕的就是,他們有很多官方、半官方的組織,可以給你各種諮詢的服務。你可以一個下午就問到各種需要的人脈、法規、他們建議的策略等等。
比起台灣政府,雖然有法規,但你其實還是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甚至是說的跟實際上完全不同,不難理解為什麼兩邊金融科技發展差這麼多。
盈餘成長率 哪裡 看 在 雷浩斯價值投資網- 高登報酬率裡面的G就是保留盈餘成長率 的推薦與評價
高登報酬率裡面的G就是保留盈餘成長率,指的是公司運用保留盈餘來成長的能力。 為什麼保留盈餘成長率的公式G = ROE*(1-現金股利發放率) 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