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最適合看西班牙流感?就是現在!
文/ICU醫生陳志金
「我們現在遇到的防疫問題,竟然在一百年前就發生過了……」
歷史能知古鑑今,如果你能親身經歷兩個不同年代的類似事件,你就更能體會,我們是否真的有從歷史事件中學到教訓。
我們經歷了SARS,因此當2020年COVID-19來臨時,能夠及早做一些因應。但是,就大流行的規模來說,SARS還是差太遠了。如果要比較的話,大家都會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來做比較。你或許有聽過1918這事件,但是,可能沒有太深入的瞭解,一方面是因為不夠切身、另一方面可能是會害怕有些專業醫學內容不太好瞭解。那麼,現在會是一個最好的時機,讓我們回頭看看這場世紀之疫。
如果有人在2020年初告訴你說,COVID-19會造成全球大流行、感染人數會超過一億五千萬人、死亡人數會超過三百萬人、疫情持續會超過一年,你一定無法相信!2020年三月六日,在全球確診個案也才不過十萬例之際(中國就占了八萬例),原水出版社的總編輯說想要翻譯這本有關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書,問我的意見如何?我說,COVID-19和SARS不一樣,它會造成全球大流行,規模可能不亞於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瞭解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後,人類面對世紀瘟疫的做法有何不同,將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比較。
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在兩年之內,席捲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總數高達五億人!死亡人數估計是五千萬到一億人,占全球人口的2.5~5%!不只是流行病學家、病毒學家和醫學歷史家,就連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以及心理學家都對它感到興趣,本書嘗試將這些不同視角的觀點集結在一起,讓讀者可以用更多元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紀大流行。
作者以更宏觀的角度,看人類從過去一萬兩千年裡,如何和流感共存、互動、共同進化,而非只有講述1918年的流感。為什麼會扯到一萬兩千年前呢?因為人類在一萬兩千年前開始群居,拉近了彼此的「社交距離」,進而讓仰賴飛沫傳染的病毒,找到了絕佳的機會造成「群聚感染」。而原本只出現在豬禽類身上的病毒,又因為牲畜的豢養,有機會傳到人類身上,進行突變。從流感成為人類疾病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塑造人類的歷史了。我們必須從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氣候、甚至是心理學去看流感,而不是只有醫學。
我非常的訝異,我們現在遇到的防疫問題,竟然在一百年前就發生過了:
- 輪船、咖啡廳、酒吧、學校的傳播風險;
- 民眾的恐慌、搶奪民生物資與食物的戲碼;
- 疾病命名的爭論與互相「甩鍋」;
- 貧窮國家、外來移民的醫療資源分配問題;
- 過早的解除隔離、解封與慶祝所造成的疫情復燃;
- 疫情因為時間過長而使人們降低戒心或是疲乏,進而造成疫情一波接著一波發生;
- 政治和宗教聚會、人民集結的自由、學校停課、經濟活動與防疫的拉鋸;
- 島國憑著天然屏障優勢,執行入境的隔離管控,相對的受疫情的衝擊較小;
- 封城、保持社交距離、管制交通、邊境管控、病房設有隔離區、打噴嚏時要用手帕遮掩、要勤加洗手等防疫措施;
- 有些國家人民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抗拒;
- 路人突然倒下、嗅覺喪失、意識混亂這些似曾相識的症狀。
然而,大多數人在危機之中還是心存善念的,常常能讓人感到溫暖,無論一百年前還是一百年後,醫療人員依然沒有臨陣脫逃。
比較不同的是:
- 那時候的檢疫隔離(Quarantine)時間更長,指的是隔離40天;
- 現在有著更為頻繁的交通與交流,比較不利防疫;
- 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戰爭;
- 沉寂的死城、滿街的屍體沒那麼誇張;
- 那個年代沒有抗病毒藥、沒有抗生素、不僅病毒沒辦法定序、也沒有核酸檢驗、就連致病微生物是病毒也不知道,當然也不可能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研發出疫苗,進行大規模施打;
- 我們現在的媒體不會封鎖疫情消息,大部分國家都有一個能夠跨部會整合的疫情指揮中心。
書中提到,南非總統塔博‧姆貝基(Thabo Mbeki)拒絕承認愛滋病是由病毒所引起,他還規定公衛部長要建議民眾用大蒜、甜菜根和檸檬汁去治療。此次的COVID-19疫情,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坦尚尼亞總統身上,他鼓吹不戴口罩、反對打疫苗,呼籲民眾只靠薰蒸療法、多吃薑、蒜、西瓜、橘子和檸檬就能增強免疫力。從一百年前的疫情反應來看,對於某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在2020年的反應,我們也就不會感到太過訝異了。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對文化、替代療法興起、文學產生了鉅大的影響,也促使了歐洲公醫制度的出現。COVID-19又會對人類的醫療、經濟、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呢?這是現在進行式,值得我們好好觀察。此次,我們似乎能夠更快的因應這個全球疫情,但是,在許多方面,我們卻又好像在重蹈覆轍。
1918年西班牙流感,給我們上了最寶貴的一課,我認為是疫情公開透明這方面:新聞審查是沒有用的,只有將準確的資訊,用客觀、即時的方式傳遞出去才有效。唯有民眾自發性的配合防疫措施,效果才會好;不過,要這麼做一定得告知民眾疾病的本質,以及可能產生的風險。這是為什麼作者覺得,把西班牙流感的故事告訴大家會如此重要。如果在大流行到來時,政府與民間沒有信任感,那麼,就算流通的資訊再好,大家可能還是不會去在意。
即使你不是醫療相關的從業人員,經過一整年,從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從傳統媒體或社群媒體,不斷的討論和介紹,我相信你已經具備了「病毒大流行、呼吸道疾病的基礎知識」來看1918年的這個歷史事件。你如果要問我何時最適合看這本書,那就是現在!
#這是阿金第一次審訂和導讀的新書_今天出版!
#相關資訊在留言區_歡迎分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校園愛發光 #安心就學文具券 11/20上午10點,內湖區公所第二會議室舉辦 #校園愛發光 #安心就學文具券記者會,由內湖區 #林菁區長,親自主持。主持人於現場採訪,並親自專訪了 內湖區 #林菁 區長 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的 #李明珠 理事長 並且原音...
相對貧窮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電影《十二夜》金句:為何放假一定要去旅行?
文章日期:2021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這場COVID大流行已困擾全球超過一年,確診人數已近1.5億,死亡人數更已超過了300萬。因為COVID具高度傳染性,所以前所未有地,幾乎所有國家都採取了一系列疫情前無法想像,可形容為嚴重影響個人自由的所謂「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限制聚會人數和時間,情况嚴峻的時候,甚至戒嚴和封城,國際旅遊更接近全面停頓!
過去一年多,我們恍如生活在一套反烏托邦科幻災難電影中,生活模式出現巨大變化,口罩已成為法律下的必需品,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簡稱WFH)已成為很多工作崗位的一部分,連學生都同樣在家上學。夜生活更早已變成遙遠矇矓的記憶,連上電影院這個百年人民習慣都已瀕臨「絕種」。近日在Netflix上,見到電影中所有人不戴口罩、自由聚會時,反而有種不現實,或者在看歷史紀錄片的感覺!
疫情持續逾年 生活模式變化大
全人類的寄望是科學,希望能盡快成功發展出有效疫苗,各國領袖告訴我們,到時就可回復到從前的「正常」生活。慶幸皇天不負有心人,全球各地科學家們全力以赴,破紀錄地不到一年已研發出多種不同技術的疫苗,並且開始為數以億計的人民接種。
漫長黑暗的隧道,終於出現一點曙光!但這是隧道盡頭的陽光,還是迎頭而來的火車頭燈光?美國人永遠最樂觀,雖然死亡人數已恐怖地逼近60萬,比二次世界大戰加越戰加韓戰還要多,但隨着加速接種疫苗,經濟重開的步伐也在加快,有些傳媒更自我安慰式宣布美國治疫反超前中國,已取得勝利。中國總確診才10萬不到,死亡人數不到5000,美國勝利?有點誇張無稽吧!
美國人特性就是什麼都不管,非常愛國,所以永遠偏頗、永遠雙標、永遠扮作樂觀、永遠虛偽,最擅長「Do bad, feel good, and say GREAT!」 短期內這種超樂觀態度,加上無限QE和數萬億財政刺激,對經濟反彈確有幫助,股市就更不用說,不斷創新高,直到今周才稍為歇息。
中國短命牛市 無助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
中國內部經濟早已重開,內地飛機乘客量已超越疫情前高位,第一季度GDP增長了破紀錄的18.3%,但仍稍遜部分人預期。中國更不接受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對全球央行的(越權)建議,不用擔心通脹,過早收水反而不美。中國反而決定對着幹,採取逆周期貨幣政策,提前收水,但又沒有財政上減稅作平衝;再加上嚴打幾乎所有所謂互聯網平台企業,中國股市又再次成功打造又一個短命的牛市,對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發展健康資本市場,中國科技龍頭走出國際跟美國Big Tech的競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大業,則毫無幫助。
不過,大流行是否真的會很快就成為過去呢?我們當然都希望盡快從這場噩夢中醒過來,我已完成兩次疫苗注射,除保護個人和家人健康外,亦在期盼關口重開,可以再次出外旅遊。
但不幸這個美夢有3個相關的大問題,第一就是始終疫苗產量有限,不可能馬上替全球78億人同時接種,今年內如全球接種人數接近20億,已非常不錯。第二個問題是發達國家異常自私,違反人道,超越種族滅絕的缺德囤積疫苗行為。「Charity starts at home」,先照顧自己人,無可厚非,但有必要訂購自己國家人口比例4至5倍的疫苗,導致發展中國家無法訂購嗎?發達國家中,平均25%的成年人已接種了最少一次疫苗,美國更已超過一半,但在近100個貧窮國家,500人之中,不到1個人曾接種疫苗!
早前美國曾召開所謂「四方安全對話」(QUAD,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組成)峰會,又是討論如何對抗中國崛起,唯一稍為正面的結論是計劃在兩年內,為亞洲提供10億劑疫苗,主要倚靠印度號稱全球最大的疫苗產能。但會後不到兩周,印度疫情轉趨嚴峻,宣布馬上停止所有疫苗出口,即刻打了美國嘴巴!
西方食相這麼難看,真的難為他們還好意思指控中國願意跟全球分享疫苗的偉大人道救援行動(至今超過7000萬劑,送到超過60個國家,遠比世衛領導的COVAX計劃為多),為別有居心的所謂「疫苗外交」。這個指控比誣告中國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更荒謬,更暴露西方自己的醜陋?
西方囤積疫苗 增「病毒變異」機率
西方的殘忍和自私,更間接導致第三個問題,就是病毒的變異。病毒不算是正式的生命,只是一堆雜亂的RNA,唯一目的是攻入宿主身體,倚靠宿主細胞替它不停複製病毒。過程經常「出錯」,這些錯誤成為所謂的「病毒變異」。愈多人受到感染,就愈多出現變異的機率。所以當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得不到足夠疫苗,一旦出現大爆發,肯定亦將出現多種變種病毒。不是每個變異都一定重要,但某些變異可令病毒變得更致命,有些則可提升病毒傳染度。
不幸COVID病毒正朝着最不好的方向變異,近月出現的主要變異病毒株,如英國、巴西和南非的,傳染度比原來(原種R0已高達5至6)的高出50%至70%,但致命率又完全沒有降低,甚至更上升了一點。大家可能有錯覺致命率上升比傳染度上升更嚴重,但其實相反,英國傳染病專家的研究顯示,假如致命率上升50%,總死亡人數亦將上升50%,是線性關係,但假如傳染度上升50%,總死亡人數將上升非常恐怖的10倍,是個exponential的關係!
我不是專家,亦不清楚此疫情預測模型的假設,但邏輯上似乎有點問題。假如某地方毫無社交隔離政策,採取所謂群體免疫的自由政策(瑞典之前接近,但已改變),同時假設沒有疫苗,那麼理論上,傳染度更高的變種病毒,將更快感染大量人,直至到達群體免疫臨界點,如R0是8,即約87.5%。但到最後,如IFR仍維持在約1.5%,那麼總死亡人數只應比原來R0是5,臨界點為80%的原種病毒略高,不可能是10倍吧!
所以此恐怖預測,肯定有很多有關社交隔離措施的假設,或者亦包含一些醫療系統因面臨太多疫症而崩潰,死亡率飈升的假設,亦可能是針對某個時間點的預測。
只看美英新聞 或有錯覺全球疫情好轉
很多人整天看美英新聞,可能有錯覺全球疫情正在好轉,幸而近日連香港疫情也在改善,但如果大家看清楚全球情况,不幸地其實疫情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尤其印度、巴西,正在加速惡化。今年1月後,美英等原來重災區開始接種疫苗,所以全球每日確診人數曾大幅跌至40萬不到,但最近的7天平均確診人數已超越1月高位,升至78萬,更無減速迹象。死亡稍為滯後,7天平均死亡人數已反彈至約1.2萬,仍未超越1月底的約1.4萬。未來數周非常關鍵,將證明專家的恐怖預測會否成真,確診宗數和死亡人數加速上升,打破之前所有紀錄。
此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不止影響疫情嚴重地區,亦關乎接種疫苗率相對高的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和現在活在非常清潔和安全「氣泡」內的中國。因為根據研究,現在可算第一代的疫苗,對變種病毒的防禦有效性,比對原種的低很多,即使輝瑞(Pfizer)及BioNTech,對原種有效率高近95%,但對南非變種的有效率大降90%,即只約完全不及格的10%。近日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福奇(Anthony Fauci)和輝瑞CEO,已呼籲所有人未來將需要每年接種新調製的「booster shot」。
明顯COVID已由本希望是一次過的「大流行」(pandemic),演變成長期的風土病(endemic),但又同時仍然是大流行!更差的是最初時,很多專家認為COVID的變異速度比感冒慢,所以較容易控制疫情,但現在證明不是,變異速度絕對算快,且比想像中更快「擊敗」疫苗,甚至能避過以為最準確的PCR測試,愈來愈長的隔離期,連21天都可能不足夠!COVID病毒有點季節性,但不算明顯,去年夏天,北半球的疫情仍非常嚴重。
不少人料已戒掉「旅遊毒癮」
最後,人類仍需繼續生活下去,無論多麼不想,但仍須接受現實。我承認大部分人已感受「疫情疲勞」,症狀類似創傷後壓力症(PTSD),有種豁出去,不管一切後果,想回復原來生活模式的衝動。我相信部分回歸正常生活,包括旅遊是有可能的,但回復100%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如果有50%已不錯。商務旅遊肯定減少最少一半,個人旅遊的頻率較具爭議性,有多少人將成為YOLO(you only live once)的信仰者,變得更崇尚及時行樂?但又有多少人明白到COVID的出現,或是地球反擊戰的一部分,提醒我們不應罔顧地球健康,高碳排放生活模式導致全球暖化,飛行旅遊的「罪孳」尤其深重,因此醒覺而減少旅遊?另外,不少人可能亦享受較休閒、更健康,較少飛來飛去的生活。
即使有了疫苗,亦不見得全部人積極搶先接種,部分原因是仍未通關。但我認為亦有不少人已成功戒掉「旅遊毒癮」,似乎回答了電影《十二夜》內的金句問題:「為何放假一定要去旅行,唔可以係屋企瞓覺?」
我們的祖先,可能不到三代前,絕大部分從未坐過飛機,可能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國家,甚至自己的城市或農村。他們的生活質素,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真的比現代人低很多?莫講現在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互聯網,都有智能手機,不用是諸葛亮,都可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即使到處旅遊,大部分人不也只是在低頭望手機?
(中環資產持有Netflix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19118362905&issue=20210423
相對貧窮意思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以系統觀看ASD及ADHD特質】
。
大家好,我是林仁廷心理師。
分享我在面對孩子時使用的視野與觀點,我習慣從根本的源頭理解起,從了解孩子的心理層面開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又怎麼會這樣想…)。孩子自己很難表達這些歷程,但大人可以試著發問、嘗試錯誤,最後發明應對的方法。
這個觀點是「系統觀」。孩子所處的物理環境、人際互動是外在可見的,身體狀況、神經系統、人性表現、情緒需求及個人性格則是內在的,這些因素共同促發「孩子用什麼方式去滿足它」。所以我們要逆推整個系統,才不會被行為表象迷惑。
。
#ASD特質
ASD特質,有神經系統限制,又由於孩子個性不同,與書上典型表徵常對不起來,工作實務上需要常常說明這些差異,但仍然族繁不及備載,為想完整系統地向家長及案主說明,我寫了一本書來講亞斯,並以系統觀的視野,從了解孩子的心理層面開始(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又怎麼會這樣想…)。孩子自己很難表達這些歷程,但大人可以試著發問、嘗試錯誤,最後發明應對的方法。
孩子所處的物理環境、人際互動是外在可見的,身體狀況、神經系統、人性表現、情緒需求及個人性格則是內在的,這些因素共同促發「孩子用什麼方式去滿足它」。所以我們要逆推整個系統,不要只看見行為,因為行為只是最終端的結果/產品,才不會被行為表象迷惑。
本書希望做完整且有系統的說明,讓有需要的人自學,自己創造。
我稍微介紹一下本書的獨特切入點:
1.從情緒系統的使用品質與方式來切入
「亞斯特質」若要關鍵詞彙代表,我會用「情盲」,意思是意識上有情緒盲點
不要誤會,不是沒有情緒,是能感覺情緒訊號,但無法解碼。EX:亞斯人看到你的眼神不對勁,但對亞斯人來講,無法藉此訊號知道你的奇怪是什麼原因(他會逕自覺得你眼睛抽筋…);亞斯能感受胸口悶悶的、不舒服、咬牙、呼吸困難,但很少意識或不知道這是心理/情緒所引起,以為是生病了。
情緒盲點是先天的神經系統限制。然而「情緒」被檔,在發展過程中,就會擋住後續很多社會化的學習。
「認知(理性)」則相對補償地特別發達,它採用「見理系統(看得見+有道理)」的物理性觀點來理解人生中的一切。亞斯人對情緒的理解是用「看/觀察」的,若對方流血、有傷口、居無定所、喪失至親等可見線索,亞斯人的同理心甚至比一般人強,但因不是情緒意識,當情緒後知後覺來了,有時就會出現前後矛盾的行為—其實就是「情、理各行其事」。
2.亞斯人的人際社交是物理性觀點,而非大量隱而未見的情緒訊息+社會共識,無法忍受模糊與臨機應變。
情盲的亞斯無法意識到社交需要情緒參數(心中根本無此選項可選),被擋的情緒系統也隨社會經驗而發展,最後造成(1)社交溝通困難(2)對自身較複雜的情緒也難解。
因為人際世界太浮動,故「固執行為(固定的行動與結果)」才能讓亞斯人在心理有所錨定,不會無所適從。同時也是種自我刺激的安全感。
3.亞斯系統與社會主流的社交系統是不同的理解系統,才導致格格不入。
亞斯平常是見理系統,但實際上「情」、「理」各行其事,身陷情緒的亞斯人會是另一種樣子,甚至會推翻之前理性的決定,才會令人覺得怎麼總是矛盾,前後不一;社會人的社交系統,是「情」、「理」整合再應用,不過實際上多數人都是情緒化或壓抑過度。
系統方向不同,理解與滿足的行動就會不同。亞斯人會給人「我行我素、自我中心」的印象,但他當然也關心對方,亞斯人的愛是幫你「健康、正確、安全」的活著與問題解決,社會人的愛則是體貼、同理、安慰等隱而未見的情緒接納。
4.若要亞斯人改變
系統不同,教學的方向會不同,現今亞斯孩子常常反彈,是因為用錯了方式,他們更感困惑,只想逃離。
改變需涉及亞斯人在(1)認知上的理解和同意(2)情緒上的實際體驗(如想知道別人心碎時有多痛,亞斯人可能要先有心碎的體驗才能對照,而不是用想像、類推)。
教養亞斯人擅用本身特質、具有彈性面對社交性社會,越早開始越好,否則他靠自己摸索得來的世界觀與操作一旦固定,面對改變就會超沒安全感。這是父母教養時的重點,幫亞斯孩子理解社會不可見的部分,避免他歸因都是自己的錯而自責,並增加應對的彈性,最終發揮所長。
5.亞斯特質只是亞斯人的其中一部分而已,請記得「他」還是「他」,有其性格、脾氣與個別性。
「特質」是心理工具的使用習慣,受神經系統影響,要調整需要「長期練習與建立新的習慣」,需要周遭的人以身作則、訓練、回饋,才能讓他學習、模仿、耳濡目染。記得長期練習才有效果,至於要多長,則每人都不一樣,原則上越早開始越好。
亞斯特質只是亞斯人的其中一部分而已,請記得「他」還是「他」,有其性格、脾氣與個別性,所有的方法與教導都需要「個別化設計」。
「當亞斯人來到地球」本書目的
1. 新的理解:
認識「情盲」、「心理工具」及「心理機制」等系統觀念去認識一個人。行為只是線索,請從此線索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2. 新的觀點:
社會主流是社交系統,不是亞斯主場,因此我們需以「見理系統」的想像去推衍亞斯人在人生裡會有各種困境及建議解方,讓雙方知道怎麼正確相處。
#部落格排版: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5292547
。
---------------------------------------------------
#ADHD特質
ADHD及ADD特質,有神經系統限制:「注意力不足」,指的是「操控能量的不足」,當孩子能控制自己在不喜歡的情境下不作亂,他才算有注意力去控制,當孩子能決定哪些資訊要、哪些資訊不要,他才算有注意力去選擇。缺乏注意力,會變成所有事都平等關注(會累死),會被情緒帶著走(情緒是立即的,想要舒服或不想要不舒服,因而「衝動」顧不了後果)。
在看ADHD及ADD的孩子時,跟看所有的孩子一樣,別忘了系統裡還有其他因素存在,最重要的三個觀念是「兒童心理發展」、「性別特質」和「他的性格(人的主動性)」。
1.「兒童心理發展」:12歲以下兒童的發展,每一年都進步很多,並在青春期達到生理成熟,開始想要自主(卻有不成熟的決定)。因此教養方式也要隨著生理與心理發展而變動,不是一招闖天下。
2.「性別特質」:男女有別,這是指生理性別會讓某部分區塊先發展,某區塊慢發展,如男生對動感較為優勢,語言表達是弱勢,女生則反過來,善用孩子優勢才能給予成就感,帶動其他面的學習動機。別擔心,成年後這些特質會平衡發展。
3.「他的性格(人的主動性)」:這部分最無法研究和預測,困苦的環境會出勵志青年,也會複製貧窮,富裕環境有積極向前的富二代,也有躺著的。人的主動性,捉摸不定,教養只能盡量給予發展條件,不揠苗助長,其餘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囉。
綜上所述,小男生好動、單純的自我中心、怕無聊,再加上注意力不足,就會演變出上課坐不住、等不及、勾肩搭背稱兄道弟(卻沒身體界線),做出自己覺得很有趣卻忘了社會規範的行為(ADHD特質行為)。小女生安靜、顧慮他人(較缺自信)、情緒敏感怕犯錯,再加上注意力不足,就會演變出上課很乖(可以忍耐)、聽話順從、沒動力,表面看起來像懶散的(ADD特質)行為。實務上兩者並不會單一呈現,是比例問題。
從此系統與原則去看,協助ADHD的學習動力是,引導他動得有條有理:將生活內容樂趣化,變得有挑戰(EX:試試看這次洗澡能否在15分內完成,同時要洗乾淨喔,計時器啟動!);協助ADD的學習動力是,像推一台熄火的車子,要邊推邊發動,以肯定及鼓勵當汽油,引導她從生活中獲得更多成就與自信(EX:口頭鼓勵+實質鼓勵,多陪伴。)
從此系統與原則去看,協助ADHD與ADD做情緒管理的方式是,家長要成為軟墊與鏡子(客體關係理論,家長可尋求上課增強自己),接受他的情緒因注意力不足,而必須由外部的他人協助「接納與回饋」,家長不急著否認、責罰,這個情緒就能持平處理,孩子收到回饋就會慢慢學習下次怎麼面對自己的情緒,這是所有人都通用的情緒教育,但是ADHD要更久一點,要考慮到神經系統注意力不足的學習方式。一般注意力是長棍子,而過動特質是短棍子,工具不一樣,只要使用方法不一樣就行(切勿依樣畫葫蘆),而吃藥是輔助,暫時延長長度,適合孩童及欠缺自信的人先讓自己有所成就。
『引發興趣,點燃個人的主動性』,當父母知道原則原理,也知道ADHD的限制所在,教養的方向與行動就會改變,父母也可以創發與研究適合孩子的輔助工具,不必事事尋求專家建議,畢竟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最清楚。
基於系統原理,我寫了關於亞斯的書,若評估孩子ADHD與ASD共病時,我會建議先以ASD為主則,因為「怕無聊」時ASD及ADHD都會有相似行為,ADHD是知道社會常規但缺乏注意力、無法控制所致,ASD則是無法意識到社會常規所以無視,但理解並認同後則可以自律,兩者不相同,教養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部落格(ADHD)排版: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5294479
購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819?sloc=main
相對貧窮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校園愛發光 #安心就學文具券
11/20上午10點,內湖區公所第二會議室舉辦 #校園愛發光 #安心就學文具券記者會,由內湖區 #林菁區長,親自主持。主持人於現場採訪,並親自專訪了
內湖區 #林菁 區長
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的 #李明珠 理事長
並且原音重現當天的記者會現場:
內湖區 #林菁 區長 致詞
台北市教育局體育及衛生保健科 #李素禎 股長 致詞
東湖國小 #丁福壽 校長 發放文具卷經驗分享
內湖區公民會館 #黃穗蘋 館長 業務介紹
內湖區公所秘書室 #盧青華主任 分享
校園愛發光—安心就學文具券
哇!是地球儀吔!興奮的小朋友緊緊抱著夢想許久的地球儀,臉上閃著幸福神采,由於喜愛地理課程,夢想擁有一台地球儀,如今美夢成真的一刻,感動了身旁的丁福壽校長和安湖里尤樹旺里長。
東湖國小丁校長自擔任懷生國小校長起,基於教育立足點平等,避免弱勢家庭學童產生相對被剝奪感,針對校園內弱勢學生,特別結合地方資源,提供安心就學文具券給需要的學童購買所需文具及參考書籍。丁校長轉任東湖國小校長後,長期關懷地方弱勢家庭的尤樹旺里長,非常認同丁校長的理念,連續2年共同發起「校園愛發光--安心就學文具券」活動,夢想成真擁有地球儀就是其中一位獲得贊助文具券的學童。
長期以來社會福利透過立法訂定家庭貧窮線,並以現金補助弱勢家庭,不符合財稅審查條件的家庭無法獲得照顧與協助。內湖區林菁區長上任後對於區內的弱勢家庭非常關注,因此,得知東湖國小丁校長希望內湖區清寒學生能廣獲照顧,在安湖里尤樹旺里長的大協助下,獲得臺北市內湖區農會林明脩總幹事暨臺北市內湖港墘福德協會郭富雄主委支持贊助下,內湖區全部13所小學校長共同響應推動「校園愛發光—安心就學文具券」活動,期望區內所有弱勢家庭學童皆能藉由實物補助方案,感受社會善心人士、學校與政府公部門的關心照護,鼓勵學童勤學向上,努力奮發。
此次還結合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及內湖此區健康服務中心共同營造社區安全形象,除可藉由實物補助-文具券,讓受贈學童購買所需文具用品與書籍外,還可透過安全理念結合區內各文具業者成為校園愛心商店,守護學童。另外,培養獲得贊助學童成為校園安全小尖兵,達到施與受的意義。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相對貧窮意思 在 《貧窮》- #送ipad行動篇#相片模糊因要保護受助家庭... 的推薦與評價
2)相對貧窮香港絕大部份基層家庭是這類,以低於香港入息中位數一半去定。 ... 意思就是他們的心靈/情緒,得到支援的機會都較一般人少。 ... <看更多>
相對貧窮意思 在 社會乃至政府都有責任!用經濟學角度解釋香港及大陸貧窮現象 ... 的推薦與評價
(中字) 絕對貧窮有幾個必然因素? 相對貧窮 又包括什麼因素? ... 用經濟學角度解釋香港及大陸貧窮現象《蕭若元:理論蕭析》2023-04-1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