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台語台音樂封面插畫合作分享
《蟲豸島的歌聲》
03藍草特區
人蟲締約後成立的藍草特區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快樂地,四通八達的人造水渠橫縱貫穿蟲島,數百輛水上巴士與潮汐共舞穿梭,街上到處可見人類與蟲族交換物資,隱密的幻蟲體驗區裡,慕名而來的人類盡情施打神祕藥劑,享受半小時局部蟲化,體驗各類觸角鞘翅刀臂任君選擇變身,短暫陷入人蟲融為一體的迷幻之中,特區內沉浸霓虹的享樂者與遊走巷弄的流浪蟲族形成強烈的對比。
鄰近特區的天演大樓一如往常高聳肅靜,【天演生化】集團的廣告看板斗大閃爍,潺潺水影環繞光雕圓頂,此處是供應全島水源的巨型濾水系統中樞。前來進行水利工程的人類工作者定居於四周,大樓對面的聖光塔午夜時分會準時投射強光,功率之高讓全區黑夜幾近白晝。當眾人狂歡沉醉之時,常見一位輪椅身影俯視狂歡中的蟲島,戴著沉重呼吸器的阿利是蟲島計畫的主持人,從小身為科學奇才的他總在深夜時刻思念無法及時搶救成功的妻子。
砰然巨響突然自天演中心頂樓傳出,一行黑衣人急速追趕前方的細瘦蟲人,揹負辛科的美沙強忍翅膀撕裂的劇痛,儘管力氣即將耗盡,她卻執意保護幫助她重見光明的恩人,從小嚴重弱視的美沙是第一位蟲人實驗者,一年前前來蟲島接受幻蟲劑實驗,當辛科為她植入蜻蜓複眼重建光明時,美沙重拾對生命的熱情,欣然接受自己半人半蟲的身形,以昆蟲之眼重新認識世界,成為辛科最得力的助手之外,還悄悄喜歡上每個禮拜負責運送實驗用品的蟲民阿青,然而這一切美好竟在今晚打開密室的那一刻起瞬間變了樣。
半小時前,險些打盹的美沙被手上的蟲鳴錶鬧鈴嚇醒,百般不願意的她今天不得不錯過跟阿青的第一次約會,原因在於數日前突然獲得一批從捐贈蟲族軀體取得的能量光霧,這批光霧跟先前實驗的光霧不同,不時呈現出不穩定的狀態,今晚好不容易終於穩定下來,美沙趕緊將光霧引入銀瓶內,光霧於瓶內一陣亂竄之後,分離形成新一代分子液態幻蟲劑。
美沙餵食實驗兔一小滴幻蟲劑,小兔子先是微露驚恐,接著來回跳躍幾步後驟然停下,背上的短毛宛如海浪般急促起伏波動,最後竟聚集成一對透明羽化的翅膀,美沙見狀驚喜狂叫,可以匯集成翅膀表示即將接近成功,美沙奔往休息室,想要叫醒熬夜多日才剛躺下休息的辛科,卻發現休息室裡滿屋凌亂,空氣中還夾雜麻藥的味道,走廊盡頭傳來痛苦的聲音,美沙心頭一驚,糟糕,是辛科。
曲名 《假好假歹》
製作名稱 台語青春Báng-gà 〈蟲豸島的歌聲〉
製作單位 公視台語台
製作人 林瓊芬
企劃 方芳蘭 陳彥妏 許宜琦
作曲 張念達 巨大鑽頭音樂GiGaDrill Music
編曲 張念達 巨大鑽頭音樂GiGaDrill Music
演唱 林進錕
歌詞創作 吳蕙菁 林瓊芬 陳彥妏
台語顧問 吳蕙菁
動畫 黑眼珠工作室
蟲豸島的歌聲 插畫 賴忠志 《日常美學》插畫創作者
蟲豸島的歌聲 字體 簡佳慧 減加加ChiaArt
片頭音樂 巨大鑽頭音樂GiGaDrill Music
片頭動畫 黑眼珠工作室
片頭插畫提供 賴忠志 《日常美學》插畫創作者
台語青春Báng-gà官方網站
http://taigi.pts.org.tw/bang-ga/?fbclid=IwAR2A9xZx4jhnMd01cioi02uWnwXA-WRgAq-5RcjTJJr5JdXFJp4D8E3W12s
台語青春Báng-gà YT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9X_7mTn8zvWGkwUdZEqnHs9ggcMDWJs0&fbclid=IwAR1ajIfo7E_xVp9mztPbHL-MyUCWEUK3nyRQpLF5BoqsAUnEgmNwuJro57A
#公視台語台 #公視 #日常美學#procreat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的網紅音樂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白天黑夜" 詞曲:陳偉益 我舉目觀望群山 我的幫助從哪裡而來 我的幫助從上主而來 祂是創造天地的主 祂應許不會讓你跌倒 你的保護者不會打盹 上主他要伸手保護你 祂在你身邊庇護你 你要全心靠耶穌 將你的憂鬱交託給主 白天太陽必不傷害你 黑夜月亮也不害你 上主要救你脫離各樣災難 祂要保守...
盹造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約瑟夫‧布羅茨基詩中的巴洛克敘事 ◎蕭宇翔
“It seems that what art strives for is to be
precise and not to tell us lies, because
its fundamental law undoubtedly
asserts the independence of details.”
from The Candlestick by Joseph Brodsky
|賦格與俄語
布羅茨基曾自言,最早教會他詩歌結構的啟蒙老師即巴赫(J.S. Bach)。與其說音樂值得詩歌嚮往,不如說這是藝術具備的公分母,在這點上,布氏幾乎發展了一整套韻律理論,藉音樂的特性深刻地反觀詩歌。他認為:「所謂詩中的音樂,在本質上乃是時間被重組達到這樣的程度,使得詩的內容被置於一種在語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記憶的聚焦中。換句話說,聲音是時間在詩中的所在地,是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的襯托下,內容獲得一種立體感。」(註一)「包括音質、音高和速度,詩歌韻律本身就是精神強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它們甚至不能替代彼此。韻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韻式的不同是大腦功能的不同。」(註二)音樂是以音符與節拍承載時間,而對詩歌而言則是韻律和語氣,如何藉此重構時間(或說面對消逝),此即作詩法。
從各種層面來講,巴赫的作曲法和布羅茨基的作詩法的確相像得不可思議。譬如巴赫窮盡一生不斷改進的的賦格曲式,宣示了一整個巴洛克時代的成就。賦格可分成兩大類:一種輕快簡單如舞曲,風格飄逸;另一種則結構嚴謹,由層層模進所交織串聯,厚重而壯麗。這兩種風格剛好可以蓋括布羅茨基一生的詩風。
如同巴赫的音樂,布羅茨基的詩風同樣既古典又現代,事實上,布氏認為:「現代主義無非是古典的東西的一種邏輯結果──濃縮和簡潔。」(註三)這是因為在俄羅斯,布氏生長的城市,彼得堡──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混合體,古典主義從未有過如此充裕的空間去填充現代,幾百年裡義大利的建築師紛至沓來,抑揚格節奏在這裡自然如鵝卵石,布氏認為,彼得堡不僅是俄羅斯詩歌的搖籃,更是作詩法的搖籃,在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中足以看見彼得堡的天使壁畫、金色尖頂、柱廊、壁龕,當然還有文明的末日景觀。(註四)
於是我們看到布羅茨基在遵守嚴格韻律之餘,常以古典的耐心,巴洛克式的句法層層雕琢、延展,甚至在長詩〈戈爾布諾夫與戈爾恰科夫〉裡,將兩名精神病患的交談分切為片斷的組詩,相互衝突而又離不開彼此的兩人,類似區分大腦兩半球官能的對稱,這表現在詩章結構、內容的平行現象和各章編排的對稱與反差。十四章標題的總合構成了「十四行詩」一樣的文本。對稱嚴格之外,十四章的篇幅是均等的:各有一百行,第一章和第十三章例外,是九十九行。所有「對話」的各章都用十行詩節,每節各有五個同樣的對偶的韻腳,這無疑是强調二重性的又一種方法。(註五)巴赫以同樣的方式創作賦格曲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音樂裡,這稱作對位法。總總精妙的巧合不僅讓我揣想,巴赫之於布羅茨基,是否如坂本龍一之於德布希,認為自己是前者的轉世。
然而,詩歌畢竟是獨立於音樂的另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素材不是音符與節拍,而是語言。布氏對於自己的母語同樣有著系統性的見解,他認為俄語是一種曲折變化非常大的語言,你會發現名詞可以輕易地坐在句尾,而這個名詞(或形容詞或動詞)的字尾會根據性、數和格的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所有這一切,會在你以任何特定文字表達某個觀念時,使該觀念具有立體感,有時候還會銳化和發展該觀念。從句複雜、格言式的迴旋,是大部分俄羅斯文學的慣用手段。(註六)
就語法的錯綜而言,名詞常常自鳴得意地坐在句尾,對於主要力量不在於陳述而在於從句的俄語是相當便利的。此非「不是/就是」的分析性語言──而是「儘管」的綜合性語言。如同一張鈔票換成零錢,每一個陳述的意念在俄語中立即蕈狀雲似地擴散,發展成其對立面,而其句法最愛表達的莫過於懷疑和自貶。(註七)
因此俄語詩歌總的來說不十分講究主題,它的基本技術是拐彎抹角,從不同角度接近主題。直截了當地處理題材,那是英語詩歌的顯著特徵。但在俄語詩歌中,它只是在這行或那行中演練一下,詩人接著繼續朝別的東西去了;它很少構成一整首詩。主題和概念,不管它們重要與否,都只是材料。(註八)
依憑著俄語的不規則語法,離題這件事可想而知卻又非同尋常,原因是它並非由情節的要求而引起,更多是語言本身──意識流不是源自意識,而是源自一個詞,這個詞改變或重新定位你的意識。(註九)數世紀俄語聖殿的「文字辮子」,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尼古拉‧列斯科夫對高度個人化敘述的偏好(skaz),果戈里的諷刺性史詩傾向,杜斯妥也夫斯基那滾雪球般、狂熱得令人窒息的措辭用語大雜燴。(註十)
總的來說,布氏認為,俄羅斯詩歌樹立了一個道德純粹性和堅定性的典範,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於保存所謂古典形式而又不給內容帶來任何損害。(註十一)而他與普希金、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古米廖夫,繼承了這些傳統。除此之外,俄羅斯歷史與現實的噸級質量,同樣可視為此種巴洛克作詩法誕生的要素,因為通過在細節上精確複製現實,往往便能產生足夠超現實與荒誕的效果。
布羅茨基身為一個現代人,其語言與內容定然比起生活在古典時期的人更感飢渴、躁動,正因如此,布氏所使用的古典形式與韻律乘載了一股力量,這力量總是從內部試圖吞噬並篡奪本體,形成詩歌內部的最大靜摩擦力,一旦觸發就會以加速度往前衝破。對付這種力量,人類需要古典的耐心,無怪乎布羅茨基經常引用奧登的話:「讚美一切詩歌格律,它們拒絕自動反應,強迫我們三思而行,擺脫自我之束縛。」(註十二)
|呈示部──黑馬
這是一首完成於1962年7月28日的短詩,只有三十五行,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二歲,然而已暴露出布氏善於綿延鋪陳的作詩法──布氏開頭動用了二十八行,傾全力試圖描述黑色的荒野中一匹馬到底有多黑,一系列的形容包括:那馬腿比夜色還黑因此不能融入夜色、黑得沒有影子、黑如針的內部、如穀糧正藏身的地窖,或肋骨間一座空洞胸腔,眼中甚至傾瀉出黑色的光芒......有人說這是俄羅斯式的想像力,實際上,不如說,這是俄羅斯現實的質量,其形容依靠的不是修辭,而是物理或光學,當然還有作者敏感纖細的一顆心。布氏曾引用芥川龍之介的話來形容自己:「我沒有原則,我擁有的只是神經。」(註十三)
一首詩的主要特徵必然是最後一行,不管一件藝術作品包含甚麼,它都會奔向結局,而結局確定詩的形式並拒絕復活。(註十四)〈黑馬〉驚人的結尾,的確拒絕了復活,但與其說是死亡的手勢,毋寧說是「第二次誕生」,這手勢的反轉向讀者指認生活的嶄新,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開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黑馬〉是一首奇蹟之詩,其震懾力或許只有里爾克的〈無頭的阿波羅像〉能匹敵。因為它們做到了同一件事:提醒一個人的被動地位。當我們以為是我們是主格,是觀察者,是生活的主宰,並因此可以置身事外。實際上,某種東西正在高處端詳、物色,伸手指向我們。我們的生活是被選擇的,遠非自己所選。這匹黑馬或是繆斯的化身,也可能是黑帝斯,無論如何,宿命引領牠找上我們,並且,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駕馭,否則將就被牠踐踏或遺棄。
「為何要將蹄下樹枝踩得沙沙作響?
為何要湧動眼中黑色的光芒?
他來到我們之中尋找一名騎手。」──〈黑馬〉末三句,蕭宇翔譯
|展開部──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
〈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創作於〈黑馬〉的隔一年,顯然他自覺抓到了某種可善加發展的作詩法。這兩百二十七行的輓歌體詩作,十足展現了俄羅斯古典式的耐心,那年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三歲。誰敢將巴黎聖母院的工程交給一個二十三歲的小夥子?因此,當阿赫瑪托娃讀到此詩時驚嘆:「約瑟夫,您自己也不明白您都寫了什麼!」也並非沒有道理。但誰能料到這是讚賞?
布氏的作詩法顯然是致敬,因為他曾譯過多恩的詩作。其詩意冥想往往表現於展開、放大的隱喻。這樣的隱喻和比擬方式又稱為「協奏曲」(來自意大利語concetto,「虛構」,在這裡的意思不是臆想,而是思想的提煉,想象的建構 )。「協奏曲」是全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典型特點。(註十五)布氏透過這種方法來重構現實,試圖藉現實質量的高度來還原多恩的死亡。
開頭以「約翰‧多恩入睡了,周圍的一切都已入睡」作為梁柱,接著便是繁複的雕塑、大量裝飾、戲劇性的突出處,其中有關睡眠的動詞出現了五十二種:沉睡、入睡、酣睡、安眠、打盹、睡了,諸如此類,並附上了一百四十三個睡著的物件,包括門閘、窗幔、木柴、窗外下著的雪、監獄、城堡、貓狗、倫敦廣袤的大地、森林與海、大批書籍、人們頭頂上的天使們、地獄與天堂、上帝與惡魔、所有詩行、語言之河、韻律、真理、一切,全都睡著,一步步將敘事的時空拓幅,同時以特寫鏡頭加強景深,並不時跳回重覆的同一句:「全都入睡了,約翰‧多恩入睡了」,彷彿約翰‧多恩既渺小、單一,又等同於萬物──這輕盈、飄逸與向下俯瞰的視角正暗示多恩的死亡,因為只有靈魂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與抽離。這是大沉寂。而到了第九十九行,布氏的聲音才終於介入,扮演多恩的靈魂,這究竟是多恩的獨白,還是布氏與多恩的對話?或許兩者皆是。但絕不可能是布氏的獨白,因為他抗拒以別人的死亡來行自我的抒情,他害怕自己的呢喃蓋過了死者的哭聲。
「是你嗎?加百列,在這寒冬
嚎哭,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帶著號角?
不,這是我,你的靈魂,約翰‧多恩。
我獨自在這高空滿懷悲傷
因為我用自己了勞動創造了
枷鎖般沉重的情感、思緒
你帶著這樣的重負
在激情中,在罪孽中卻飛得更高」──節錄〈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婁自良譯
|再現部──歷史的填縫與增長
布羅茨基的傳記作者列夫‧洛謝夫認為,顯然由於某些內在的原因,布氏感到有必要完成十七世紀的功課,彌補俄羅斯詩史的缺口。這種巴洛克式的敘事詩體在20世紀俄羅斯抒情詩中被視為陳舊的或處於過渡狀態。19世紀「詩體故事」是相當流行的:普希金的《未卜先知的奧列格之歌》、雷列耶夫的《沉思》,托爾斯泰的歷史題材的抒情敘事詩,或如普希金的《箭毒木》、萊蒙托夫的《將死的鬥士》、涅克拉索夫的《毛髮》——這些只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註十六)
到20世紀這種體裁過時了。這些大量有故事情節的詩「是民眾容易懂的」,其實就是蘇維埃俄羅斯文化產品的思想檢查官容易懂,當然,也只有這樣的詩才能服務於宣傳目的。但高雅的現代派俄語詩幾乎完全排除了故事情節。於是早期馬雅可夫斯基或茨維塔耶娃激情洋溢的抒情詩,阿赫瑪托娃情感含蓄的自我反思,曼德爾施塔姆關於文化學的冥思,便傾向於極其準確的自我表現。這種純抒情詩的理想是——作者和作品的「我」的完全同一。這一類抒情詩總是充滿激情,而且詩里的情感總是明確地表現。甚至俄羅斯現代派的長篇敘事詩也是內心的傾訴。(註十七)
然而,俄羅斯的過期品,在那個時期的英語詩歌中卻是典範。托馬斯·哈代、W.B.葉慈、羅伯特·弗羅斯特、Т.S.艾略特、W.H.奧登同樣地既寫第一人稱的詩,也寫關於「別人」的故事。他們對虛構人物進行細致的心理描寫,詳細地描述他們的生活場景,往往在詩中使用直接引語。(註十八)弗羅斯特尤其受布氏推崇,他在訪談中提到:「弗羅斯特的敘事的主要力量——與其說是記述,不如說是對話。弗羅斯特筆下的情節照例發生在四壁之內。兩個人彼此交談(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在彼此之間什麽話不說!)。弗羅斯特筆下的對話包含一切必要的情景說明,一切必要的舞台指示。描述了佈景、動作。這是古希臘意義上的悲劇,簡直就是一齣芭蕾舞劇。」抒情作品的戲劇化,利用「舞台」、「演員」,使他可以包羅萬象地轉述日常生活的可怖、荒誕,而在浪漫主義抒情獨白的傳統形式中,存在主義悲劇很容易就被偷換成個人的抱怨。(註十九)
布羅茨基從海洋的另一頭提領了勇氣,證明了復古與先鋒並非反義詞,而是「創造」的兩種釋義。前文提到的某種「內在的原因」,正是這跨洋閱讀的效應,從海的另一頭遠望,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祖國,而是整個世界。因此俄羅斯歷史自覺的根本問題才會產生:是歐洲還是亞洲?對布羅茨基來說,歐洲從它的希臘化源頭開始,就是和諧(結構性)、運動、生命。亞洲是混亂(無結構性)、靜止、死亡。布羅茨基總是把地理(或地緣政治)主題表現於嚴格的對立模式的框架之內:亞洲——西方,伊斯蘭教——基督教,樹林——海洋,冷——熱 。「那裡的氣候也是靜止的,在那個國家……」(〈獻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與此同時西方文明正往前邁進。(註二十)
「……死亡是模糊的,
就像亞洲的輪廓。」──節錄〈1972年〉,婁自良譯
|結語──未完成的賦格
某些「內在的原因」以其迴避、模糊、朦朧的句式,提醒了我們作者論的重要性。布羅茨基之所以會大量閱讀英美詩歌,是因為那時候他被放逐到俄羅斯北方的諾林斯卡亞村去做苦役,這荒涼之地人口稀少,被森林和凍原所覆蓋,蘇聯時期甚至用做核彈試爆。然而重點在於,那裡的環境從17世紀起就很少變化。那是一個停滯甚至往回走的時空,作為放逐和讀詩的場所再適合不過,某種層面上來講,兩者是同一回事,因為緊接而來的總是孤獨,和絕對的遠景。
布羅茨基在那十八個月裡研讀翻譯了大量的英美詩歌,這直接造成了布氏詩體範圍的急劇擴大。這急劇的變化表現在詩的個性的結構,因而布羅茨基急需自我表現的新形式,或者說,新的作詩法找上了他,而他逼迫自己學會如何駕馭,並樂在其中。
其後的流亡也是意料中事,因為詩人的倫理態度,事實上還有詩人的性情,都是由詩人的美學決定和塑造的。這就是為什麼詩人總是發現自己始終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註二十一)故而當同時代的俄羅斯詩歌傾向減法與抒情時,布羅茨基則使用加法,並盡可能隱匿自己的音色;當蘇聯政府在拆除舊建築、發射衛星、造火箭時,布羅茨基則面向女神柱、迴廊、雕刻與大理石紋。而數十年的流亡經驗在時空幅度與心靈程度上的擴大比起放逐有過之而無不及,帶給布羅茨基更強的漂流加速度,一種從語言本身向外的擴張與膨脹,並且更多謙卑,及更加堅定的作詩法。
奧登曾對布羅茨基說:「J.S.巴赫是非常幸運的。當他想讚美上帝時,他便寫一首眾讚歌或一首康塔塔,直接唱給全能者聽。」的確,只要聽過巴赫最後的「未完成的賦格」,便能感受到那竭力向上攀升的意念,與其說巴赫試圖趨近完美,不如說是親近上帝。
然而在普希金說過「上帝像俄羅斯一樣哀傷」,並且布羅茨基模仿了這個句式,寫出:「死亡像亞洲的輪廓」之後,上帝不再是信仰的對象,或許死亡才是。但這並不妨礙布羅茨基的幸運,或許他比巴赫更加幸運,因為上帝畢竟不是一陣音樂,而就布羅茨基對死亡的信仰而言,他認為,寫詩正是練習死亡。因為死亡並非逃避,而具備激活現實的效用,藉此我們活下去,傾全力。(註二十二)這就是為甚麼詩人之死這個說法比起詩人之生聽起來更加具體,因為「詩人」與「生」本是同義反覆,而詩人之死揭示了一首詩的完成,因為藝術終將奔向結局。
世人最後一次見到布羅茨基是在1996年1月27日,亞歷山大‧蘇默金和他們的共同朋友鋼琴家伊莉莎白‧萊昂斯卡亞拜訪了他。妻子瑪麗亞準備了美好的晚餐,以及提拉米蘇,布羅茨基狀態良好,在庭院的草地上喝了高強度的瑞典伏特加,並且一定,他抽了好幾根菸,伊莉莎白即興彈了幾曲鋼琴。深夜,在祝妻子晚安後,布羅茨基說他還得繼續工作,便走進書房。窗外,一團世紀末的烏雲在月亮的催化下像是一顆孤獨的大腦,而星星閃亮如電子迴路,閃爍著隱藏的靈光。他站著抽菸,吸氣的時候眉頭深鎖,那貪婪的胸腔彷彿要將所有元素納入懷中,就像他所使用的語言,永遠不滿,於是只能撲向自己。而當他吐氣時,就像是壞掉的噴火器,以掃射的方式噴濺煙硝,不時岔出幾道烈焰,其熱度足以蒸發貝加爾湖。瑪麗亞在早晨的地板上發現了他,門開著,他正試圖離開房間,臉流血,眼鏡也撞壞了。一根尚未點燃的香菸掉落地面,開門時必然還在滾動,而布羅茨基的心臟必然也還在跳動,儘管再微弱。
最後順帶一提,「賦格」的字源一般認為來自拉丁文的「追逐」或「飛翔」,在義大利語中則是「逃走」。而在俄語裡,如果由布羅茨基親自發音的話,應是絕對的沉默,其理由無比高貴。因為「流亡」這個詞對他而言從來都是一種傲慢或張揚,他認為,這無非是將個人的苦難作為標籤特別化,但他仍難擺脫這段經驗,包括接踵而至的加冕與議論。如今,他以永遠的沉默終結了它。正如布氏自己的詩句:
「黑暗恢復了光明修復不了的東西。」——節錄〈論愛情〉,曹馭博譯
|註解
註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7)《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37-41, 〈在但丁的陰影下〉p.80,〈論W.H.奧登的《1939年9月1日》〉P.263-304,〈取悅一個影子〉p.314
註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8
註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36
註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9-110
註五:參見《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77
註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28
註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3-134
註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5-106
註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4
註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49
註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9
註十二:奧登(W.H. Auden,1907-1973)英語詩人,生於英國,1947年入籍美國,是將布羅茨基引入國際詩壇的關鍵人物。此兩句詩引自奧登的組詩〈短詩集之二〉。
註十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水印‧魂繫威尼斯》,上海譯文出版社,p.19
註十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註十五: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5
註十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8-60
註十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0
註十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
註十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62
註二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92
註二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7
註二十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布羅茨基 #巴洛克 #賦格 #黑馬 #俄語 #巴赫 #蕭宇翔
盹造詞 在 快點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現場直播】陳文茜VS陳瑞斌 七夕鋼琴詩篇朗讀音樂會-向防疫英雄致敬|2020.08.25
主題:向防疫醫療基層人員致敬音樂會
致詞:盧秀燕、胡志強(介紹鋼琴家)
主持人:陳文茜(介紹曲目內容,及朗誦中、西情詩)
鋼琴家:陳瑞斌(台灣在國際大賽中得獎最多的國際鋼琴家)
—— 【七夕詩歌陳文茜朗誦之一:別離之美】——
▲李商隱—唐朝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白居易《琵琶行》 摘錄—唐朝
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長恨歌》 摘錄—唐朝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厲鶚—清朝
相見亦無事,別後常憶君 春風縱有情,桃花難再尋
▲徐志摩—民國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詩人,只是沒有表達而已。
▲徐志摩《我等候你》—民國.浪漫主義與別離之美的交替時代
我等候你。 我望着戶外的昏黃 如同望着將來, 我的心震盲了我的聽。
你怎還不來? 希望 在每一秒鐘上允許開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 你的笑語,你的臉, 你的柔軟的髮絲, 守候着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秒鐘上 枯死──你在哪裏?
●鋼琴演奏:陳瑞斌
1. 選自 1992 年電影:戰地情人
The pianist:蕭邦小夜曲 Nocturne C Sharp minor
2. 月半小夜曲:陳瑞斌跨界 以古典鋼琴改編日本作曲家 河合奈保子,李克勤曾改編演唱成歌曲
—— 【陳文茜詩歌朗誦二: 情感辜負之美-不愛了,一定要怨恨嗎?】——
▲德‧拉斯克—許勒《給你》
我為此而哭泣: 在你的離去中
我不得不陷入空虛
一千個深淵
也深不過,這巨大的空虛。
夜晚最狹窄的黑暗中,
我思索如何把這件事,
輕輕告訴你,
但我沒有勇氣。
但願有一場南風,
將此心願傳送給你,
這樣南風就能把它溫暖地吹進你的靈魂
不可覺察地穿過你的血液。
*你說你喜歡雨,
但是你在下雨的時候打傘。
你說你喜歡太陽,
但是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 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刮風的時候你卻關上窗戶。
這就是為什麼我害怕你說:你也喜歡我。
這首詩的原創者有許多不同的傳說:除了莎士比 亞,還有土耳其詩人以及 Bob Marley。
▲王爾德—
人生的過程就是一件蠢事追著另一件蠢事,而愛 情則是兩個蠢東西互相追來追去。
▲卡洛•羅韋利—《時間的秩序》
杯子一旦碎成了千片,這些碎片不能重新組成杯 子。
我們改變不了過去,對於過去我們會有遺憾、會 有懊悔、會有回憶。
但記得未來是不確定、慾望、擔憂、開放的空間,
也許是命運,也許是你自己可以創造的故事。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向著未來,為未來而活,努 力塑造它。
因為它還不存在,
未來還沒有成為碎片。
▲馬奎斯—
我愛你,這幾個字有種魔力,可以把你變成一條 狗,變成上帝,變成瘋子,或變成一個影子。
▲陳文茜—
你可以深愛著某人,但依然選擇離開。你可以夢 中禁不住想念一個人,但依然慶幸他已經從你的 生活裡消失了。
●鋼琴演奏:陳瑞斌
3.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狂想曲Variation 第 18
(電影似曾相識主題曲之一)
4. 李斯特/舒伯特,Serenade:小夜曲
—— 【陳文茜朗讀三:情詩之極致】——
▲泰戈爾—
“ Eyes are raining for her,heart is holding umbrella for her,this is love”.
眼睛為她下着雨,
心卻為她打着傘,
這就是愛情。
▲泰戈爾—
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的記憶,
從此我的夢就透 明了,
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
從此我的 腳步就輕盈了。
▲泰戈爾—
我最後的祝福是要給那些人——
他們知道我不完美,卻還愛着我。
My last salutations are to them
Who knew me imperfect and loved me
▲楊牧—
這時你只能想到, 愛吧,
把對方的蒼白和絕望摟 進胸懷。
渾身的汗油膩地交融,
互相摧毀如海獸,
愛就是抗議,
向逼近的死亡抗議。
▲Lawrence Ferlinghetti,1919—美國詩人
孔雀
在夜樹下踱步
在迷惘的月光下
當我出去
尋找愛情
在那個夜晚 一隻環鴿在海灣咕咕叫著
一只鐘響了兩次
一次為了愛的誕生
一次為了愛的死亡
在那個夜晚
▲葉慈《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沈,爐火旁打盹,請 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
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 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 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 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淒 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 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席慕蓉《渡口》—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從此生根
浮雲白日 山川莊嚴溫柔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華年從此停頓
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
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鋼琴演奏●
5. 天光/客家歌謠:陳瑞斌鋼琴改編
6. 酷玩樂隊 Coldplay:生命萬歲 Viva La Vida
—— 《Ending :詩歌朗誦陳文茜願你有所愛】——
▲陳文茜—
情,是一個很脆弱的東西。它像半透明的玻璃, 不要把它看透,不要把它當成實物⋯⋯因為它, 一摔就破。
▲蔣勳—《願》
我願是滿山的杜鵑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我願是繁星
捨給一個夏天的夜晚
我願是千萬條江河 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願是那月 為你,
再一次圓滿
如果你是島嶼
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張起了船帆
我願是輕輕吹動的風浪
如果你遠行
我願是那路
準備了平坦
隨你去到遠方
當你走累了
我願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棧
有乾淨的枕蓆
供你睡眠
眠中有夢
我就是你枕上的淚痕
我願是手臂
讓你依靠
雖然白髮蒼蒼
我仍願是你腳邊的爐火
與你共話回憶的老年
你是笑 我是應和你的歌聲
你是淚 我是陪伴你的星光
當你埋葬土中 我願是依伴你的青草
你成灰,我便成塵
如果啊!
如果——
如果你對此生還有眷戀
我就再許一願
與你結來世的姻緣
*時間地點:七夕情人節(8/25)晚上七點舉辦,台中市屯區藝文中心。晚上七點正式開始。
#七夕 #情人節 #台中市 #陳文茜 #陳瑞斌 #鋼琴詩篇
中時新聞網FB粉絲專頁👉http://bit.ly/2FIAjBe
中時新聞網官網👉http://bit.ly/2FGK7vO
加入【中時新聞網LINE】好友 👉http://bit.ly/31bXIBT
追蹤【中時新聞網IG】!👉http://bit.ly/314iSBQ
盹造詞 在 音樂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白天黑夜" 詞曲:陳偉益
我舉目觀望群山 我的幫助從哪裡而來
我的幫助從上主而來 祂是創造天地的主
祂應許不會讓你跌倒 你的保護者不會打盹
上主他要伸手保護你 祂在你身邊庇護你
你要全心靠耶穌 將你的憂鬱交託給主
白天太陽必不傷害你 黑夜月亮也不害你
上主要救你脫離各樣災難 祂要保守你的生命
白天太陽必不傷害妳 黑夜月亮必不害你
你進你出上主要保護你 從現在一直到永遠
盹造詞 在 盹字造詞- 盹字詞語大全- 漢語詞典 - 漢語網 的相關結果
盹字造詞|盹字詞語大全:盹困,盹寐,盹睡,沖盹兒,立盹行眠, ... <看更多>
盹造詞 在 盹造詞 的相關結果
“盹”字的造詞. 盹字在開頭的詞語↑. 盹困. 倦極思睡。 盹盹. 誠懇貌。 盹睡. 打盹;小睡。 盹寐. 瞌睡。 盹字在結尾的詞語↑. 午盹. 謂午飯后的瞌睡。 ... <看更多>
盹造詞 在 盹造詞 - 三度漢語網 的相關結果
盹造詞. 基本解釋. 時間很短的睡眠。如:「打盹」。 盹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