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係佛教大日子,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讓我們一同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數百千聲。
觀世音菩薩的由來
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
觀音菩薩的男女相
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
【佛教重大節日】今天是7月12日(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日。頂禮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在人間救苦救難,成為慈悲的化身。請廣作功德等一切善行,讓我們誠心祈禱、唸誦觀音菩薩名號、觀音心咒、大悲咒,祈願菩薩加持,世界和平,永無災難,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平安吉祥!
觀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本人早已成佛,只是為了安樂成熟眾生,倒駕慈航,隨緣應世,以三十二應身隨處救度受苦眾生,而所求皆應。他具備十四種佈施眾生無所畏懼的無邊神力,四種不可思議無作無為的勝妙德用,具足一切無礙神通,廣修種種善巧方便,歷來在民間廣受禮敬供養。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早已廣泛流傳。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佛教認為,此日唸佛、誦經、持咒、放生猶為殊勝,具大功德。
觀音,全稱“觀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音聲”等,別稱救世菩薩、蓮花手菩薩、圓通大士等。
“觀世音”意思就是,世間一切遇難眾生只要一心稱念該菩薩名號,菩薩就會及時觀其音聲而前來相救。《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眾生遇到種種災難苦惱,只要發聲呼救,觀世音菩薩就尋聲解救。聲音不用聽而是去“觀”,此屬于佛家所說的“六根互用”。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及其功能。“根”為“能生”之義,如眼根能識色,耳根能聽音,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嘗味,身根有所觸等。一般凡人,各根各司其職。但佛家神通妙用,六根卻可以互用,即六根中任何一根都能替代其他諸根的作用。釋迦牟尼佛在六根互用上就達到了極高極圓滿的境界。《涅槃經》稱:“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知法,一根現爾,余根亦然。”觀音菩薩也同樣具有這種神通,即以目觀塵世苦難眾生的呼救聲,而前往解救。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拯救一切苦難眾生,故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因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大悲”,沿用至今。
“觀音”又名“觀自在”,見唐玄奘所譯《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的含義,一是表示具有大智慧,能夠完全“自在”地洞察世界,達到事理無礙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觀音菩薩能夠應機赴感、尋聲救苦,從心所欲,無所不能,了無障礙。在民間,將菩薩和眾生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以“觀音”菩薩最為流行。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聖眾體系中的一位印度菩薩。關于觀音菩薩的身世,在佛經中多有記述。
印度佛典所載的觀音有好幾種,身世各異。記載觀音身世資料最多的首推《悲華經》,據此經所說,觀音為遠古刪提嵐國轉輪聖王無諍念的太子,名叫不眴。長大後和父王一起隨寶藏如來出家修行,後來,父王被授記為阿彌陀佛,不眴太子即被授記為“觀世音”菩薩,國王第二子名尼摩,被授記為“大勢至”菩薩。父子三人合稱“西方三聖”。按此說,觀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兒子。經中記太子曾在佛前發誓:“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諸眾生等,若不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寶藏如來當眾為不眴太子授記道:“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作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其次是《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按此經所說,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為蓮花所化生。經中記雲:昔金光獅子游戲如來國,彼國中無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園中入三昧,左右二蓮花化生童子,左名寶意,即是觀世音;右名寶尚,即是大勢至。
三是《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音菩薩是遠古時期一位名叫“千光王靜住如來”的弟子。這位如來為觀音菩薩宣講“廣大圓滿無礙”的《大悲心陀羅尼》,並以金色手摩他的頭頂,說道:“汝當持此心咒,普為當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菩薩發願之後,就具足千手千眼,同時,十方所有的佛都放光普照其身,從此便成為了觀世音菩薩。此經中又說,觀音菩薩很早以前就已成佛,名叫“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
四是《十一面神咒經》,說觀世音菩薩過去世中曾“作大仙人”,“作大居士”。經中說:“我時作大仙人,從佛受得此咒,見十方佛,應時証得無生法忍。”“又,過去殑伽沙劫,有佛名美音香,我身作大居士,于佛受得此咒,便于生死超四萬劫。誦持此咒,複得諸佛大悲智藏、一切菩薩解脫法門。”
五是《不空□索咒心經》,說觀音菩薩為過去“勝觀”世界“世主王如來”的弟子,經雲:“往昔九十一劫,有世界名勝觀,佛號世主王如來。我從佛受此咒心,教化無量百千子,令趣菩提,以是功德,獲十億三摩地,不空妙智為上首。”
六是《楞嚴經》,說觀音菩薩原為過去世中一個名叫“觀世音”如來的弟子。經雲:“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七是《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此經疑為後世偽作,但其中所載觀音身世的一個故事也廣為流行。依據此經故事,觀世音和大勢至是“早離””和“遠離”二兄弟,這兩兄弟親母早逝,後受繼母所害,被騙到一個孤島,兄弟雙雙餓死,早離由自己飽受生活折磨,歷經磨難,而發願救助一切受苦眾生,最後成為觀世音菩薩。從以上大量佛經典籍所載,可知在佛教各菩薩中,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菩薩,有史可稽,並非無據,不可稽考。
以上記載觀音身世的幾部佛經所說的觀世音菩薩都是男菩薩,是大乘佛教菩薩中的男菩薩。佛經所說觀世音的特點都比較明確,雖然姓名不同,但都一致,如《悲華經》所說,這位菩薩發誓要做的就是免除眾生苦惱,救護“無依無舍”的“憂愁孤窮”,所以,大乘佛教中的觀音菩薩主要就是一位救苦救難的“度一切苦厄”的慈悲菩薩,這和後世的觀音菩薩是一致的,和中國的觀音菩薩是一致的。
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觀音菩薩是隨著魏晉時期淨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淨土宗的信仰是稱名念佛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即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中國民眾接受印度的佛菩薩卻又並非全部照搬,而是意造為中國菩薩。隨著佛教中國化的發展,印度的觀音形象逐漸發生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觀音入主中國初期,觀音還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國早期觀音造像,例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木雕,觀音都是以男子漢形象出現,鼻下唇上尊繪胡須。後來,特別是唐宋以後,觀音完全變為女菩薩,而且是非常秀美嫵媚的女菩薩。
隨著觀音菩薩來到我國,也就生化了觀音菩薩源于中國的身世。這就是廣泛流傳的觀音為妙善公主說。印度的男觀音變成了西域興林國妙莊王的三公主。這種女觀音身世說,最早見于宋代朱弁《曲洧舊聞》。其後,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觀世音菩薩傳略》成為完整的傳記。以此為藍本,還陸續出現了《香山寶卷》、《南海觀音全傳》、《觀音得道》等一大批觀音故事書。這些觀音故事的廣泛流傳,深入人心,致使中國化的女觀音菩薩,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觀音菩薩。
一個觀音菩薩在印度、在中國有著以上互不相同的多種身世,特別是最後由男觀音變成了女觀音。然而,對這樣多種殊異的說法應如何看待呢。以佛之理不難理解,佛和菩薩皆無生無死,亦無性別,可根據不同需要變現各種化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具體說,觀世音菩薩能顯現各種化身去說法救度眾生。如有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去救度;如有眾生應以羅漢身得度,他就現羅漢身去說法。觀音菩薩還能隨時以國王身、宰官身、男身、女身、居士、長者、比丘、比丘尼等等種種不同身去說法救度。觀音菩薩既然可以隨意變化,那麼,她以不同身世出現,由男菩薩變為女菩薩都是可以的、正常的。
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
第一:廣發弘誓願:廣發弘誓大願心,度盡眾生消煩惱。
第二:常居南海願: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觀世音。
第三:尋聲救苦願:為人諸病臥高床,誠念大士得安康。
第四:能除危險願: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五:甘露灑心願:觀音慈把甘露灑,煩惱于是化成蓮。
第六:常行平等願:彌陀加持常有念,隨似觀音平等心。
第七:誓滅三塗願:觀音菩薩救苦聲,願度三塗除諸障。
第八:枷鎖解脫願:志心持念觀自在,枷鎖苦痛得解脫。
第九:度盡眾生願:有情眾生誓願度,曠劫精勤慈悲海。
第十:接引西方願:虛空之中引淨土,至心誠念觀世音。
第十一:彌陀受記願:觀音精勤宏願力,彌陀受記下世佛。
第十二:果修十二願:十二大願弘誓深,有情共証無上道。
觀音菩薩的男女相
觀音菩薩的性別是男是女?又是個問題。歷來很多人對此做過不少研究,而平常一般學佛的人也常問,到底答案為何?
其實,我們中國佛教徒一般所供奉的觀音菩薩像,雖是女身;但依佛法的道理,一切諸佛菩薩成就菩提時,皆是非男女之相,此非男非女之相,並非平常醫學觀念中的陰陽人,而是超越男女相的限制,不執著于任何一邊,可做完全自由的變現,亦即是“即男即女”,隨緣示現,應化無窮。諸位若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的兩句話,“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便可體會出這個“非男女相”的道理。
所以,這兩句話我們學佛的人千萬記住。一切佛菩薩不離人間,不離六道輪回的任何一道。觀世音菩薩的蹤跡,你不一定要到寺廟中求,不一定要到南海去找,說不定你在街上遇到一個最窮苦、最可憐的人,那個就是,只是你有眼無珠,不認識而已;如果此時你行一些慈悲,做一點布施,那便得大利益了。或者一個你看了最不順眼、最討厭的人,也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甚至可以說每個人家中都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或許是你太太,或許是你先生,或許是你爸爸,或許是你媽媽。
有人學顯學密,東拉西扯,最後念觀音聖號,往往煩惱一來,或者遇到危難,便念道:“我的媽!”這個沒錯,本來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的媽媽嘛!我們的媽媽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本省人也有人稱觀音菩薩為“觀音媽”)。世上沒有比母愛更偉大的了,學佛能依此精神而修,那是很容易上路的。也因此,觀世音菩薩現女身的場合,非常之多,以母愛的光輝來照應我們。
在中國歷代所流傳觀音菩薩的畫像,有男性留胡子的,有出家現和尚相的,有道士身的,乃至現為百獸飛禽,各式各樣,種類非常之多。而大部份在三國以後,魏晉南北朝之間,已多畫作女身的模樣,面龐和姿態都非常華貴漂亮,但不失莊嚴穩重的氣質。目前有些街上的觀音瓷像,又搽口紅,又塗脂粉,總覺得不大對勁。當然菩薩是以種種瓔珞珠寶莊嚴其身的,加以口紅脂粉並無不可,然而基本上慈悲喜舍的神聖感,應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觀音菩薩是這麼慈悲,這麼不辭辛勞地在我們人間濟物利生,因此清代有位女詩人金雲門女士寫了兩句名詩:“神仙墮落為名士,菩薩慈悲念女身。”一方面描寫她自己的丈夫,同時也影射天下文人;一方面感念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特別與所有世間女性有緣的願心。觀世音菩薩非常同情這個世界女性們的苦惱,女人家的問題太多太多了,往往欲訴無處,上不敢對父母親言明,下難以向兒女啟齒,如果再碰上一個不懂體貼,不知憐香惜玉的丈夫,那也只有默默嘆息,無語問蒼天了。此時觀世音菩薩正是這些女性們在精神上最後唯一的憑借與依持。金雲門女士這首切身體驗有感而發的詩句,在我看來是所有贊頌觀音菩薩文詞中最動人細膩的一首。
觀音菩薩在這個世界上常現女身,以慈母的德性與形像,撫慰一切有情種種的苦痛。我們若能深切了解世上一般婦女們作為一個女人的甘與苦,那麼也便差不多能體會得這個世界種種不同的生活滋味了。
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
‘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是如何的受到廣大群眾的信仰,由此可見。
佛教中的菩薩非常之多,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獨會受到這麼多廣大群眾的信仰呢?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請問佛陀說:‘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菩薩?’佛告無盡意言:‘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讀了這段經文,相信大家會明白觀世音菩薩之受人信仰並非偶然。
我們可以說,有佛教的地方,就有人信仰觀世音菩薩,甚至佛教不普及的地方,信仰菩薩的人就很普及了。在目前台灣,盡管多神教很普遍,可是多神教的信徒對菩薩仍是不減信心,例如各媽祖廟,各天公廟,它的後殿中央一定要奉祀‘觀音佛祖’,菩薩的慈悲真正是做到了隨類應身的地步。
有人或許會問,菩薩既有這麼大的慈心和神通威力,何以世間有許多遭苦難的人,卻不蒙菩薩救護,那不是厚彼薄此嗎?佛遺教經中,佛陀曾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疚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若不行,非導過也。’又如:電力公司已在送電,你家里的電燈插頭若有毛病,電燈怎麼會亮呢?廣播電台正在廣播,你的收音機的周率沒有調整和它相應,收音機又怎麼會收到廣播呢?這不能怪菩薩沒有感應,俗語說感應道交,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又說:‘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就是這個道理。
話再說回來,一般人信仰菩薩,大都是在急難時希望能得菩薩的救護,或祈求家庭子女或自身的平安吉祥,很少有人明白信仰觀世音菩薩的意義,乃是進一步的由自身去奉行菩薩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要知道誰能奉行菩薩的慈悲,誰就是現身菩薩,菩薩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為菩薩,這是我們應有的認識。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佛家三境界的理解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湾女诗人的现代禅诗简析
碧青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版图上,台湾女诗人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和滋养的女诗人,自然不会拒绝融合了中国儒道释精华的禅,她们所创作的诗歌,亦有或隐或显的禅趣、禅意和禅境。因我的阅读视野有限,很难全面而深刻地去解读台湾女诗人的创作,所以,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位女诗人如蓉子、詹虹、席慕蓉、颜艾琳等人的作品,对台湾女诗人的创作所呈现的禅意现象,做初步的窥探和简析。
一、古典的诗韵里自然透露着禅意
台湾,很少有像诗人洛夫那样明确提出现代禅诗创作主张的女诗人。但尊重自我主体的生命感受,信仰心灵法则,使她们的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自然呈现出生命的悟境或禅意,亦有佳作问世。
蓉子的诗,就表现出古典诗韵里自然透露出的禅意之美。
蓉子,本名王蓉芷,1928年出生于江苏涟水县。1948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创作。1955年,蓉子与罗门结婚后,获得“伉俪诗人”的美誉。在出席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时,蓉子并与罗门获“大会杰出文学伉俪奖”,并接受了菲律宾总统授予的勋章。因创作成就突出,蓉子曾获“国家文艺奖”、1995年国际妇女年国际妇女文学奖和青协第一届文学成就金钥奖。1965年,蓉子曾以诗人身份同小说家谢冰莹、散文家潘琦君组成女作家三人代表团赴韩国访问。曾担任1989年亚洲华文女作家文艺大会主席。1992年和罗门同获“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室荣誉研究员”称号。2009年荣获瑞典“国际莎士比亚终身文学奖”。已经出版《七月的南方》、《青鸟集》、《一朵青莲》等十几部诗集和散文集,在当代诗坛享有盛名。蓉子的诗歌之魂,是心灵的爱和美。她的诗歌创作融合了古典和现代诗美,风格清丽、轻灵、隽永、优雅,禅意自现。例如《一朵青莲》:
有一种低低的回响也成过往 仰瞻
只有沉寒的星光 照亮天边
有一朵青莲 在水之田
在星月之下独自思吟
可观赏的是本体
可传诵的是芳馨 一朵青莲
有一种月色的朦胧 有一种星沉荷池的古典
越过这儿那儿的潮湿和泥泞而如此馨美
幽思辽阔 面纱面纱
陌生而不能相望
影中有形 水中有影
一朵静观天宇而不事响嚷的莲
紫色向晚 向夕阳的长窗
尽管荷盖上承满了水珠 但你从不哭泣
仍有蓊郁的青翠 仍旧有妍婉的红焰
从澹澹的寒波 擎起
这首诗,呈现的是心灵体悟之美。诗人正是从本体开始观悟,围绕着一朵青莲出现的天空、沉寒的星光、水田、月、夕阳、长窗等意象,共同组成了幽思而辽阔的世界,“一朵静观天宇而不事响嚷的莲”,才愈显其静美。这首诗,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朵青莲的意象,呈现了生命的本真之美。淡定、超然、古雅,又有几分空灵。
有学者认为,蓉子及其诗歌作品代表了当代华语女诗人的艺术水准,具有穿越地域和时空的价值与影响。
二、直接抒写禅思之境
当代诗坛,特别是最近几年,注重汲取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营养,但并不专门研读佛经或打坐参禅,而在创作现代诗的过程中,在直接关注和体悟自身生命的同时,逐渐悟解心灵的奥秘,诗歌作品自然或深或浅出现禅意或禅境者,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诗歌创作现象。台湾女诗人的诗歌作品出现禅意和禅趣,亦体现其创作坚守传统文化和心灵回归生命本身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在创作中直接抒写禅思理趣、表现出浓郁的禅意,女诗人詹虹的诗,更具有代表性。
詹虹是与蓉子、林泠等人齐名的著名台湾女诗人。她的诗,善于通过现代诗歌形式的构筑,体现内在的韵律之美;通过心灵感悟的意象,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哲理性的思考,体现出浓重的中国禅文化韵味。例如《说法二帖》:
1
水在森森的烟波说法
说你心里也有水的寂静
也有水的忘情
也有水的映月
也有水的空影
梦在深浅难测的国度说法
说你心里也有远远的笑声
也要霎时的惊疑
也有不入世间的妄言
也有飞越,超过束缚的一切
2
这是万物在说法
这是万法的本性
秋天的风在高空呼啸
雏鸟在呢喃
田园的种植。萌茁和收获
婴儿之哭之小之成长
即使是所有的枯萎,凋谢,辞世,败坏
也是万法之必然
眼泪在哽咽的心头问你
是在为无常哭泣吗?
你说:呵,不。我是为爱哭泣
爱是至情,爱是自然
——自然,在哽咽的心头
用眼泪说法
诗的题目就叫《说法二帖》,很显然,女诗人已经直接告知读者,诗里每一行每一字所表达的都是“说法”。第一帖,首句便是“水在森森的烟波说法”,这既是水在说法,亦是它对着世界在说法。这样的时刻,“你”就听到了,水说着法,“你”的心里也有水的寂静、水的忘情、水的映月,还有水的空影。
“梦在深浅难测的国度说法”,令人恍如梦醒,有形的水和无形的梦所说的法,其本质竟然是一样的,水梦如一,水梦人如一,万法如一。
所以,第二帖的开篇,是万物在说法,说着万物的本性。婴儿降临人世的哭声,在成长过程的欢愉以及万物的盛开、枯萎、凋谢和败坏,一切生灭,都是法的必然。而只有自性用慈悲的眼泪说法,让我们明白:爱和自然是一体的。眼泪在哽咽的心头,若一体同观,这时候的一问一答,亦表明了眼睛、心和“你”,有着同一的清醒和欢愉。这是喜极而泣,这是生命本真心灵的醒悟而化涌的慈悲的泪水,是爱,是自然。
自然万物的必然结果,是人无法左右或把控的。而爱和自然的本性,又是生命永恒的存在。
《坛经》云:“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推及万物,亦如是。我们从自然万物,亦无一法可得。只有本身的自在妙性,带给我们生命永恒的美妙和价值。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内在的韵律和谐又空灵,有一种直接渗入读者心灵的温暖和清美。
三、在对生命的关注和体悟中呈现禅意
对生命的关注和体悟,是当代中国诗歌回归生命本体的重要标志。60年代末期出生的女诗人颜艾琳,虽然并不致力于现代禅诗的写作,但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对人的终极意义层面生死的思考,亦使她的诗生发了禅意,呈现了禅境。
例如《不知时》:
没有一点必要
那朵花就开了
而且人们不知她的名字
但花还是凋落了
为了什么必须死呢
从头到尾
无名也无姓的时间
被一朵花占用了
我说春天时
其实已是初冬
又为什么土地要怀孕种子呢
白骨精问的
颜艾琳,1968年出生。著有《已经》《抽象的地图》《点万物之名》等十多部诗集。2012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得主。她博览群书,古典的、现代的、西方的、日本的以及五四时期的文学著作,都对她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女性意识初醒之时,她开始关注表现女性主义的作品。从这一点来说,她从创作的初期,就已思考女性生命本身。在后来的写作中,又注重构建比现实的我更能体现自我的“另一个我”。女诗人把另一个我存在的世界,命名为“远方”或另一个“我”所在的“她方”。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曾写出大量带有“情色”意味诗歌的颜艾琳,亦写出了《不知时》这样带有禅意的诗。
这首《不知时》,表现了对大自然神秘流变的深刻体悟,亦有着心灵对生死的真切追问。自然的花开花落,占用了无名无姓的时间,恰好说明了时间属于宇宙里存在的一切生命。《坛经》里有一句禅者耳熟能详的话,“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女诗人颜艾琳的深度体验之诗意,正是一念顿悟的某种意境。
悟之道,是人类心灵成长、强大和还原本身的惟一通途。心灵的悟之道,亦应该是现代诗歌进入大美的不二法门。
《金刚金》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诗人通过一句“我说春天时/其实已是初冬”,表现了时光的迅疾流变、世界表象以及自身心念的无常变化。
四、终必归空的爱情空幻之美
佛家认为宇宙万象,都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当然更具有佛性。爱,是人性最本质的表现。而爱情,虽只多了一个“情”字,却时刻浸入着人世间的万般滋味和境况。这种人类的重要情感,刻骨铭心亦如梦如幻。所以,只有用禅超越的思维去观照爱情,把爱情提升到生命本体和诗歌的审美高度来表现,才可呈现爱情那美丽的空幻之美。
禅意爱情诗,是女诗人张黎几年前提出来的诗歌概念。做为一名现代禅诗探索者,我赞同所有以生命本体为中心的大胆探索。禅意爱情诗的概念,亦很值得关注和探讨。
表现出禅意的爱情诗,古已有之。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被评家称为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而在台湾为数并不太多的呈现禅意的创作者中,女诗人席慕容的爱情诗,最引人关注。
席慕蓉本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外婆是王族公主。1949年,少年的席慕容随家人移居香港,后迁入台湾。她本是一名职业画家,业余时间写作的诗歌,却使她闻名于世。几十年来,她出版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著作。南北主编的《世界现代禅诗选》选入了席慕蓉的《无怨的青春》《莲的心事》等四首诗。
女诗人张黎曾撰文评价席慕容的爱情诗:“席慕容诗歌的高致来自禅。把事物放入到整个宇宙时空中去观照,是禅者观照世界特有的方式,当然也是禅者观照爱情的方式。席慕容的爱情诗不仅全部都具有一种强劲的时空感,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许多细化了的禅家理念,比如万物有灵、物我一体、生命轮回等等。《一棵开花的树》说,用五百年的时间,人可以求佛把自己化成一棵树,但这棵树呢,要完成的却是人的心愿——‘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让你遇见我’,但是,爱情落空,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时,这个即人即树的‘我’,落了一地的花瓣,那即是树凋零的花瓣,同时也是‘我’忧伤的人心。在这首诗里,时空感、万物有灵、物我一体、生命轮回、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执著等等完全融为一体了(张黎《当爱遇上禅,生命中就有最美的光出现》)。”
佛家所言的诸行无常,就包含着爱别离。这亦是人生的苦境之一。而席慕容却把人生的爱离别表现得无怨无悔。哪怕短暂的拥有,只要是真爱,就是一生。其爱情诗里的月、花等美丽的意象,愈显爱之灵魂的纯净和绝美。“在爱情世界里,席慕容所塑造的是理想的、真实的、零距离的心灵接触。席慕容笔下的爱情是与众不同的。她的新颖在于爱情上追求至高的美学境界,探索爱情的神秘色彩,表现爱情的空灵韵味(曾苗《试论席慕容爱情诗中的爱的禅意》)。”例如《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么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 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晚月
几年前,我在《席慕蓉:让悲伤永远闪耀爱的美》一文中,曾写过这样的话:“诗人用诗塑造的美丽而具有奇特心性的女主人公,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她让人想到天光、圣洁、拯救、永恒等许多可以保持心灵平衡的伟大词汇所饱含的意义。”是的,席慕蓉的爱情诗,像清水融入万物般流布着一种宽容无怨的智慧。这是走过青春或者了悟爱之本意的智者,才具有的宽容和无怨。所以,读着《无怨的青春》,自然读出一种透明而圆满的心智: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晚月
那是一轮从情爱的怨恨里解脱回归自我的晚月,那是一轮照彻黑夜的晚月,那是一轮至善的晚月,那是一轮圆满的晚月。这里的一个“晚”字,亦韵味悠长。它涵盖了时间、历程、醒悟、爱、沉静等蕴含的深邃美好。
她的《莲的心事》一诗,亦值得仔细研读。表面看来,诗人是在感叹无缘的爱情。无缘的“你”,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像被重门深锁,没人知晓莲的心事。实际上,女诗人在诗中看到的,则是自我本心,“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也不惧”。这一朵夏荷般无忧也无惧的心灵,该是怎样的清寂安宁呢?
其实,诗人深知世间“诸行无常”,所有的事,最后都将变化为空。席慕蓉的《送别》一诗,就有着这样的睿智。今朝,诗人仍然要重复那相同的离别。或许,这份真实的情执,正是“无怨”的前奏,没有心灵真实的爱,亦没有生命真正的“无怨”和内心的“有容乃大”之境界。或许,用爱包裹或者说融入爱的离别,就淡化了离别的苦。
席慕蓉的《送别》一诗,其内核是一种爱的智慧: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余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在暮霭里这样的俯首,虔诚的心灵,已不再执著,而是深深的感谢和祝福,内心充满着博大而透明的爱。这时的诗人,早已经读懂了“空”。这时的爱,亦完成了自身的升华。
空,成了终极的归宿。
席慕蓉曾经在《一条河流的梦》里吐露心曲:“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爱,那么,就让我的诗来作它的证明。假如在世间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爱,那么,就让它永远地存在我的诗里,我的心中。” 是的,她的诗呈现给世人的,就是一种真挚、宽容而绝美的爱。“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朗照生命的乾坤,并会永远在无垠的“空”中存在。
以上,可以看出,台湾女诗人的现代诗歌创作,已经从不同的层面契合了禅思和禅意,并且成为一种值得关注和探究的当代诗歌现象。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佛家三境界的理解 在 淨、密のHome - [人生三種境界是什麼意思?] 這是宋代禪宗 ... 的推薦與評價
[人生三種境界是什麼意思?] 這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