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兵法:如何鼓勵小孩服藥?〉
如題,如果小孩不肯服藥的話,怎麼辦?
說真的,這個問題,發生的機率真的不大。
其實,在調配上,不論是不是兒科,除了藥用成分外,一些藥廠還可能會添加賦色劑(色素)、賦味劑(調味料)這些藥用輔料(Excipient),上色調味,改善外觀、口感,盡量擺脫「苦口良藥」這種根深柢固的服藥觀念,將藥物的色、香、味,弄的好像糖果、果汁一樣,在用藥上,目的在鼓勵兒童服藥,加強服藥依從性,同時,在商業上,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加市場佔有率,一面砌牆兩面光。
看,現在,單是藥物的外觀、形狀、味道、氣味,有時候,如果不仔細看清楚的話,大家真的能夠分辨藥片、藥水跟糖果、果汁的區別嗎?
面對這些津津有味的藥物,小孩真的很難抗拒服藥,對吧?
《孫子兵法》在〈始計〉裡說:
兵者,詭道也。
梅堯臣在注釋裡,補充說:
非譎不可以行權,非權不可以制敵。
還在〈軍爭〉裡說:
兵以詐立。
梅堯臣在注釋裡,補充說:
非詭道不能立事。
在用兵上,孫子從來沒有迴避詭道的價值,詭道,只是一種選擇。
好吧!好吧!扯遠了!現在,鏡頭一轉,言歸正傳,說回正題:
如果小孩真的不肯服藥的話,怎麼辦?
唔……如果問藥罐子的話,根據常理,一般而言,主要的方法,離不開以下三個:
一、威逼利誘
這方法,簡單說,就是「服藥,賞;不服藥,罰。」兩路並進,恩威並施、剛柔並濟,一收一放、一張一弛,基於貪生怕死……不,不,不,更正,應該是「趨利避害」的心態(說真的,對小孩而言,死亡還是一件十分遙遠的事情,不是嗎?),用「利害」做切入點,自然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孫子兵法》在〈虛實〉裡說:
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當然,這方法,有一個大前提,便是「說得出,做得到。」試想,如果「說得出,做不到」的話,誰會相信?所以,這方法的重點,是家長的信用額度!當然,真正的重點,不是家長會不會做,而是孩子相信家長會不會做。
但是,就算家長真的言而有信,這方法,還是擁有兩個潛在的風險:
第一,對方可能不為所動。
舉例說,家長希望透過零用錢,鼓勵孩子服藥,可是,孩子根本不需要零用錢,或者根本不擔心沒有零用錢。這時候,怎麼辦?
所以,所謂的「利害」,必須是目標人物心目中的「利害」。不然的話,這就像拿菜訓練獅子跳火圈、拿肉訓練大象踩皮球一樣,行嗎?
第二,對方可能不似預期。
舉例說,按照劇情,小孩應該會權衡利害,選擇乖乖服藥,沒想到,言語間,家長語氣太兇、用字太狠,弄哭了小孩,結果一發不可收拾。這時候,怎麼辦?
所以,在收、放間,一定要拿捏分寸,不然的話,放了出去,收不回來,便會弄巧反拙、適得其反。
二、瞞天過海
這方法,簡單說,就是「神不知,鬼不覺」,讓兒童不知不覺服藥。
在劑型上,這種詭道,屢見不鮮。
舉例說,膠囊,作為一種載體,主要的目的,是遮蔽藥物的苦澀味道。
還有,一些藥水,還可能會添加糖漿,除了能夠作為一種溶液外,還能夠提供一種甘甜味道,緩和藥物的苦澀味道,提高口感。
在飲食上,有時候,面對小孩挑食、偏食的問題,不管是切碎,還是攪碎,家長便可能會將一些不討讚的食材,例如蔬菜,碎屍萬段,切成粒狀,或者攪成糊狀,然後跟一些討讚的食材,例如肉類,混在一起,肉中有菜,菜中有肉,融為一體,如果分開兩者的話,菜歸菜,肉歸肉,難度就像分開紅豆、綠豆,或者紅豆沙、綠豆沙,讓小孩逃無可逃、避無可避,從而希望能夠改變小孩吃紅不吃綠、吃肉不吃菜的飲食習慣。
在用藥上,有時候,靈光一閃,家長還可能會磨碎藥片,然後攪拌在小孩日常的食物裡面,混為一體,讓小孩在進食的時候,同時服藥。
問題是,這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藥物,例如緩釋片(Sustained Release)、控釋片(Controlled Release)。
所謂緩釋片、控釋片,是指在特定的釋放介質中,緩慢釋放藥物的劑型。
這些劑型,一般會採用水不溶性、脂溶性的物料,作為載體,透過降低藥物的溶解度、增加藥物的黏度,從而控制藥物的溶出速率、掌握藥物的擴散速度,目的在延長藥物的溶解時間,延緩藥物的釋放速度,拉平了藥物的濃度,拉大了藥物的時效,拉長了藥物的療效,讓藥效趨向平穩、固定、持久。
緩釋片、控釋片,就像將藥物放在一個網裡面,透過網口的大小、黏度,減慢藥物的釋放。
所以,磨碎緩釋片、控釋片的時候,裡面的藥物便會一下子釋放出來,一來加快了藥物釋放的速度,縮短了藥物的療效,二來增加了藥物的濃度,加強了藥物的毒性,增加了副作用的風險。
不管是威逼利誘,還是瞞天過海,兩者同樣是參考「詭道」作為藍本的具體建議,但是,看到這裡,各位聰明的看倌,不知道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呢?
唔……請問服藥需要詭道嗎?
其實,除了小孩外,其他用藥者抗拒服藥,背後的原因,主要在不瞭解藥物在治療上的角色,直接一點,便是不知道服藥的重要性。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治本的方法,還是釋除用藥者的疑慮,讓用藥者願意服藥。
這方面,藥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論語》在〈衛靈公〉裡說: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大意是說:
說話的時候,要忠誠、信實,做事的時候,要敦厚、恭敬,就算到了南蠻、北狄這些尚未教化的偏遠民族,還是能夠縱橫天下、行走江湖。
連蠻、夷、羌、狄這些民智未開的蠻族,尚且能夠透過「言忠信,行篤敬」這種以身作則的方法教化,何況是孩子呢?
所以,藥罐子覺得,最理想的方案,是……
三、開門見山
這方法,簡單說,就是直接說:「乖!不服藥,疾病不會走,身體不會好!服了藥,疾病快點走,身體快點好!」
當然,一般而言,孩子未必對「病」、「藥」擁有一個具體的概念,有時候,透過藥物教育,鼓勵服藥,未必真的奏效。
還有,有時候,例如疫苗注射,他們的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內心固然明白,身體卻誠實了。
只是,關於藥物知識,「有總比沒有好,多總比少好。」這是藥罐子的其中一個信念。
始終,不論是誰,關於服藥,多一分認識,便多一分好處。
其實,藥罐子想說的是,如果家長跟子女灌輸關於服藥的健康常識,教導他們正確服藥,那麼,這個問題根本不會發生!
當然,大前提是,他們要聽的懂,還要聽的進……
所以,子女的藥物教育,還是取決於父母的家庭教育。
最後,說真的,藥罐子真的不太擔心小孩不肯服藥這個問題,因為根據個人經驗,大部分的情況,反倒是孩子嚷著要服藥……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