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ly human”
.
幾年前,在一次跟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朋友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其實每個人都在蓋自己內心的一座廟。」每當在當下猶疑之時,都是用這句話警惕自己、勉慰自己。今天讀書時突然翻到類似的話語,甚而可能是原先的出處。當然,我深信沒有全然的創造,產出都是臨摹或是複製下的延伸,從零到一的存在,不過是依據你估量的尺度。
.
每個人都在建造屬於自己最私密的廟宇,敲鐘的是你,添香油的也是你。人生難免許多哀矜,在你把歡喜添上廟宇之時,也別忘了哀矜也是那磚磚瓦瓦。話雖容易,而知易行難。記得曾做過一場夢,夢醒後大汗淋漓,不知是否夢境裡墜入的汪洋帶來的,而前方坐著一個穿著兩個球型襪的莫名男子,我問了他是誰,而他只說了句:「該醒了」,而夢又醒了,一樣瀰漫著潮濕的空氣,不同的是房裡只有我一個人。
.
昨天上了電台討論了《妖怪人間》,妖怪故事往往是迷人的,而妖怪的故事,無異於人類的故事,所以迷人之處無外乎在補足與闡釋人性的方方寸寸。《妖怪人間》是個非常喜歡的故事,在講高牆,也在講橋樑,僅管戲劇必須如其名的有所戲劇化,但該去探討的也如書籤般夾帶在文字之中,一邊希望各位喜歡戲劇,一邊也祈禱著愛的人都平安健康。
.
其實,離 4/4 播出也還許久,只是近來發生許多,又要準備開始宣傳,侃侃堆疊了這些隻字片語。選了兩張照片,提醒各位除了口罩,還是別忘了曬曬太陽,別忘了愛你該愛的人。
#tiannoaware
知易行難出處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只能說活在這個時代真的好幸福。
總算能夠輕鬆說出我這二十年在做的事,原來我不只是個書店老闆和文字工作者,原來我一直逃避去辦公室上班,那些辦公室以外的工作全部都是在磨鍊和培養我的斜槓能力。原來我不是魯蛇啊,辦公室以外我還有大好前程。
而斜槓,就是活在變動快速的數位時代
你唯一能夠生存下去不被淘汰的能力。
理解了這點,我的書店照開,再也沒有經營上的壓力,而我的斜槓技能也到達一個程度,可以火力全開的發展我自己的個人事業,創造品牌力,打造自己的優勢,開始做各種媒合、跨界、經驗分享和教學,並且用創意來開發文創商品,於是誕生了「選書師」桌遊,還成功打進誠品書店,成為他們創業三十週年的選物。
我喜歡做的事,總是與文化息息相關,如何發揮創意,讓一個想法、一個靈感,變成一項行動、一間店、一個商品、一種文化、一次展覽,甚至是一種職業、一個景點、一份難忘的回憶、一個未來的願景,我的書店地圖也因著這些想法和行動,不斷擴增它的版圖,直至它進入你的內心世界為止。
人與書的邂逅,人與人的交流,書與人的連結。
我相信這一切都是美好的開始。
開一間書店我學到的事 文 / 銀色快手
初發表於 生鮮時書 專欄
以為開書店是件浪漫的書,所以才選擇出來創業。
每次來採訪的記者或編輯,或是陌生的客人,新認識的朋友,想知道銀快開書店的起心動念為何?
我都會打破他們美好的想像,告訴他們我是迫不得已才開書店的,原因之一,我買的書太多房間放不下,我的解決方案不是把書賣給二手書店,而是直接開一間書店來處理我的藏書,結果我買的書愈來愈多,不僅幫自己買書,也幫客人買書,最後變成了一位選書師。
原因之二,我是因為在職涯上無從選擇才開書店的,因為我無法處理職場上的人際關係,進辦公室工作對我來講是很有壓力的,我甚至因此得了憂鬱症,而且有段時間很害怕人群,害怕與人接觸,最後我被炒魷魚,工作沒了,也不想再找必須待在辦公室裡的工作,我領了五個月的失業救濟金,但我沒有領第六個月,因為我已經厭倦去面試。
我有二條路可以走,一條路是放棄辦公室裡的工作,選擇去零售業或服務業工作,可是我頂著大學畢業的學歷,要去服務業找工作,例如門市或超商,大賣場,百貨公司,每次面試都碰壁,他們比較想找有這方面工作經驗的人,我的資歷上看不出有服務業的經驗,所以第一時間會被刷掉,而且我當時看起來就是個吃不了苦接近三十歲的魯蛇,大學畢業了不起,求職的時候還不是照樣被歧視,你們大學生啊,做不了服務業的啦,做不到一個星期就會自動閃人,你們根本就不懂如何應付客人,還是回去坐辦公室吧。
所以一直到我選擇做書店這一行,我才真正踏入零售業和服務業,知道什麼是看人臉色,以及要怎樣面對形形色色生長環境背景不同想法百百種的客人,在不熟悉的情況下,還要學習如何跟對方介紹書籍,進行表達和溝通,開一間書店要學的事真的好多,瑣碎的事也好多,經常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看一本書,這份工作真的一點也不浪漫。
大家看我寫書店故事,覺得當一個書店老闆真好,每天都有故事可以說,事實上,如果你的營收很差,書賣不出去,客人都不來,業績掛蛋,店租繳不出來,想做的事沒一樣完成,自己也領不到像樣的薪水,你就不會覺得開書店是件浪漫的事,你可能會改口,既然開書店賺不了錢,那麼開書店一定是開興趣的,每個開書店的老闆都好有勇氣喔。
但我覺得開書店的人真正擁有的是被討厭的勇氣,不光是我自己開書店的時候,常被不懂的客人數落,近五年來看到新的書店開幕後,也經常被各種客人數落或攻擊,質疑或唱衰,尤其是好為人師的客人,沒開過書店也要跟你耳提面命的指點迷津,彷彿開書店的人都是迷途的羔羊,你應該要跟他們說回頭是岸,不要把生命浪費在無用的地方,以你的學歷和能力,應該要去做更賺錢的事。
還有一種客人可能是想扮演記者,他會鉅細靡遺的問你開書店前後的每一個細節,甚至連你的身家背景,心理狀態都要統統問過一遍,他才覺得滿足,可是他沒有要開書店啊,感覺好像在做心理輔導,還是創業諮詢,他也沒有要報導在任何媒體和刊物上啊,所以他到底問這麼多要做什麼?
其實他只是找個地方打發時間,自己沒做過的事覺得好奇,如果老闆有空,他就會一直問,殊不知老闆自己也有要忙的事,也不是開店等著客人進來聊天,很多老闆都有陪聊的經驗,更厲害的是,有些常客完全不會消費,但就是想抓著你聊天,好吧,看了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大家或多或少有些感觸,書店或者某些空間,就像解憂雜貨店,會給予人們安慰或指引的地方,這倒也沒什麼,只是在親切接待客人和被客人干擾之間,我們在努力取得一個平衡。
開一間書店最初我是為了職涯上的選擇,以及解決自己的藏書病,有一個空間可以放我自己暫時不看的藏書,並且有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可以持續買書無上限,老婆不會碎碎念的真正法寶就是我擁有了一間書店,至少我看完的書也可以賣掉,暫時賣不掉也可以擺著不用進資源回收,好處實在很多。
萬萬沒想到的是,我以為書店是為了糊口而存在,為了能持續做下去而不至於厭煩,或厭惡自己,我必須找個理由說服自己,於是開書店變成傳遞價值的一個平台,為了文化傳播,人際交流,為了交換資訊,結交同好,推動一些理念,討論公共議題,發掘非主流的價值,這些純粹交易行為以外的想法和行動,就變成了開書店的附加價值,我開始重新思考,開書店的意義為何,我才能說服自己這是我願意投注時間和心力的事業,它不只是一間賣書的店,它還販售人生和夢想。
從事書店這一行,從網拍(虛擬書店、網路書店)到實體書店,我從2007年做到現在,快要滿十二個年頭,我體會到的是,從只關注自己的喜好和興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去管其他人怎麼想,到我從知識之井跳脫出來,認真去看待每一個愛書買書愛閱讀的客人內心的想法和期待,我逐漸發現做書店這件事,我學會的不是賣一本書給客人,而是從客人身上發掘新的需求。
每位曾經接觸過的客人,或聊天,或討論書籍和生活種種,或有煩惱需要我的陪伴和解惑,我把解憂雜貨店轉成了大叔出租,我把舉辦過無數活動的經驗,轉成了課程設計,活動企劃和空間媒合,講師媒合。
我把賣一本書要寫的介紹文,變成寫作教學,文案教學,口語表達和故事力課程,我把閱讀變成了一門課,我把挑選書給客人的流程和技巧,定義成新的職業「選書師」。
想到了如何把我過去所有的工作經驗和技能,透過故事或演說來表達,讓更多人願意認真去思考,單純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原來真的能賺錢,幸好這部分終於有個容易被理解的名詞,叫做「斜槓青年」。
我只能說活在這個時代真的好幸福。
總算能夠輕鬆說出我這二十年在做的事,原來我不只是個書店老闆和文字工作者,原來我一直逃避去辦公室上班,那些辦公室以外的工作全部都是在磨鍊和培養我的斜槓能力。原來我不是魯蛇啊,辦公室以外我還有大好前程。
而斜槓,就是活在變動快速的數位時代
你唯一能夠生存下去不被淘汰的能力。
理解了這點,我的書店照開,再也沒有經營上的壓力,而我的斜槓技能也到達一個程度,可以火力全開的發展我自己的個人事業,創造品牌力,打造自己的優勢,開始做各種媒合、跨界、經驗分享和教學,並且用創意來開發文創商品,於是誕生了「選書師」桌遊,還成功打進誠品書店,成為他們創業三十週年的選物。
我喜歡做的事,總是與文化息息相關,如何發揮創意,讓一個想法、一個靈感,變成一項行動、一間店、一個商品、一種文化、一次展覽,甚至是一種職業、一個景點、一份難忘的回憶、一個未來的願景,我的書店地圖也因著這些想法和行動,不斷擴增它的版圖,直至它進入你的內心世界為止。
人與書的邂逅,人與人的交流,書與人的連結。
我相信這一切都是美好的開始。
本文作者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荒野夢二書店主人 現役選書師
原始出處網址如下
https://newsveg.tw/blog/11207
圖片:荒野夢二通信
攝影者:沒力史翠普
拍攝地點:東京根津神社參道舊街
知易行難出處 在 貼地風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風險為本與隻揪
審計和監管行業大都採取「風險為本」的工作模式,但即使是業內人士,都未必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風險為本。最常見的誤解(堅唔明)甚至曲解(堅扮唔明)就是認定但凡有風險的事情,都必需不惜代價去規避,總之不能有半點差錯。這思維站在道德高地,大義凜然,但離地。
我曾以「隻揪」做例子,和同事分享我心目中的風險為本是什麼回事,今天也想和讀者分享一下:
萬一咁唔好彩要同人隻揪,就只能做兩件事。第一就是不能畀對方擊中要害,必需要做到這點,才談得上第二件事:擊中對方要害。但知易行難,我當然想保護要害,問題係怕痛、怕瘀、驚畀人打到邊度都「唔好」兼「唔好睇」,結果對方想踢我patpat,我就搵雙手去擋,雙眼和喉嚨暴露晒,跟住畀人KO。
假設雙方實力相若,隻揪的決勝關鍵,在於誰有勇氣嚴格執行風險為本策略。一個人只有雙拳兩腿,若要成功防守,仲要有力反攻,絕不能怕痛,浪費寶貴資源(手腳)去保護例如patpat這類低風險部位。更不能怕瘀(包括身體及心靈上的瘀)。被擊中會痛是必然,搵手掩住是枉然,只會暴露要害任人打!同理,任何機構都不應把寶貴的資源花在低風險、唔傷身的地方,更不應在低風險位置出事後,為了心裏好過,就濫用寶貴資源去防範同類事情。
從隻揪例子可見,風險為本的理論易懂,要執行得好,膽識重要,但更加需要勇氣。大膽的人唔識驚,但有勇氣的人能透過理性認知,即使好驚都會去做對的事。培養勇氣,就要深刻理解為何現今社會必需採用風險為本的模式。風險為本其實是廿多年前產物,背景是企業結構和商業流程越來越複雜,根本無可能用傳統的審計模式進行全面檢查。業界提倡一個較高效率的模式:綜合評估各部門的(i)固有風險和(ii)風險管理的質素,然後按評估結果把極有限的資源進行分配。例如一間金融機構的某個部門,其固有風險屬高,而且風險管理質素屬差,那就要特別放多些資源去「招呼」這部門了。相反,固有風險屬低而且風險管理質素好的部門,就唯有睇少啲。必需明白一點,風險為本模式的重中之重就是「資源有限、必有取捨」。因此,「什麼風險都要規避防衛」是完全破壞了風險為本的原意。
隻揪對住嘅係「對手」,但公司對住嘅係「上級」,有什麼不同?做上級(包括我)最鍾意同下屬講「唔好漏波」。這就像我中學時參加跳遠比賽,體育老師叫我「跳遠啲」一樣,是好有鼓勵性的廢話。但在職場尤其是官場,「唔好漏波」這四個字好重,本來提醒下屬是好事,但過猶不及便會削弱他們的專業判斷能力。我自愧曾經害人無數,做上級時扮勁,扮塞錢落下屬個袋,隨便舉例話「咁咁咁咪唔合格囉」、「咁咁咁就要查清楚喇」,結果同事把這些「隨口噏」的例子視作指令,集中做我提過的例子,以及從這些例子聯想得到的其他事項。人的集中力有限,我耗盡他們的集中力,他們當然無能力兼顧一些更重要的風險位置,所以錯在我,不在他們。
最後,我用自身經驗作出以下建議:
1. 做上級的,請不要扮運籌帷幄,請不要隨便舉例,請給予空間,讓下屬按實際情況做專業判斷。
2. 做下屬的,請記住上級都係人,都會隨口噏,千萬唔好當秘笈;請不要妄想跟足指示就無事,出事前你以為「老細要死,唔通唔畀佢死」,出事後你嘅罪名就係「睇住你老細死,你都唔出聲」。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貼地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