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AI模型,要多少數據?拆解企業人工智慧專案為何難落地
2020.12.09 by 若水AI Blog
企業導入AI似乎已成為一種趨勢,但是訓練AI模型,需要多少數據?其背後的商業命題與成本又該如何解決?帶你來一起窺探AI專案背後的秘密!
企業的AI專案在釐清問題本質、找到命題之後,首先會面臨到一個問題:收集數據(Data Collection)和建立AI模型(Model Establishing),該以什麼作為評估基準?
訓練一個AI數據模型,需要多少數據?
訓練AI數據模型時,其實有三個要素,彼此互相影響。分別是: 商業問題的複雜度 、 AI模型複雜度 (Model Complexity),以及 數據複雜度 (Data Complexity)。
因此,如果想知道需要多少訓練數據(Training Data),建議先釐清:這個AI專案到底要處理什麼問題,以及這個問題有多複雜?確定之後,再來判斷應該選用哪種程度的模型來做訓練。根據不同的商業命題複雜度,用不同複雜度的模型和精準數據彼此搭配,找出最佳平衡,才能讓AI專案順利落地。
但光憑想像,很難評估實際的AI數據量和成效,所以開始AI的第一步,需要先透過POC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實驗來找答案。
簡單來說,就是針對不同複雜程度的商業問題,嘗試選用不同複雜度的模型搭配測試,直到模型跑出來的曲線,符合理想目標。
一般狀態下,假設商業問題本身的複雜度很高,我們會預期要選擇複雜度較高的模型。但是如果數據量不足,那麼選擇複雜度較高的AI模型,反而會比用簡單的AI模型效果還差。(上圖左上、右上,分別代表複雜度10和複雜度50的問題,可以明顯看出複雜的模型曲線比較接近學習數據集(Dataset),但是在測試數據集上的誤差 Eout,反而比簡單模型還差了許多。)
上圖的左下和右下,是以不同複雜度的模型去做POC,跑出來的結果曲線圖。藍色線代表的是學習數據(Training Data)成效,紅色線代表的是測試數據(Testing Data)成效。最理想的POC目標,應該是兩條曲線很貼近彼此,而且位置越低越好。
我們會發現,左下這張圖的兩條曲線雖然彼此貼近,但是就算增加數據,也無法降低誤差。這表示模型偏誤(Bias)高,效果不佳,應該要增加模型複雜度 (Model Complexity)。
增加模型複雜度之後,就會像右下這張圖,藍色曲線(學習數據)雖然數值很低,但在學習數據不足的情況下(灰色區塊),紅色曲線(測試數據)卻「飄」得太高。這表示模型變異誤差(Variance)高,應該要增加學習數據。最後在慢慢增加模型複雜度以及學習數據之後,我們就可以達到理想的結果(兩條曲線很貼近彼此,而且位置越低越好)。
數據哪裡來?發展AI人工智慧之前,先建立數據流
先前我在文章裡提到,很多企業會急著開發AI模型,但AI專案落地經驗的三大關鍵之一,其實是先確認:是否已經準備好數據了?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談AI落地其實有點好高騖遠。
AI數據收集(Data Collection)最大的挑戰,在於針對不同型態的命題,會產生不同的AI數據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的「數據流」(Data Pipeline),AI數據處理 (Data Processing)和數據標註(Data Annotation)的模式及流程也會有所不同。
發展AI之前,如果能建立起從數據收集(Data Collection)、數據處理(Data Processing)到AI模型學習的數據流(Data Pipeline),並確保可以順暢運行,實際訓練AI模型時才會省力很多。
數據不夠或太多怎麼辦?
Google開設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課程中,第一項原則就開宗明義地指出:「Don’t be afraid to launch a product without machine learning」。
如果你的產品或業務不一定需要用到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那就別用,除非你有AI數據。有數據,再來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但在業界的實際狀況,大家不是沒有數據,而是只有一些些,這時候該怎麼辦?我會建議,先從小地方開始做起,也就是從POC專案著手。
POC專案要有具體成效,除了要注意設計專案、實驗模型的指標(Metrics),企業最重要的是要先定義清楚:AI專案要達到什麼樣的指標,才算是成功?這樣最後做出來的成果,才會真正符合商業目標。
如果今天不是沒有AI數據,而是數據很多,又該從何下手呢?
我建議,嘗試減少訓練AI人工智慧時的「 數據大小 」和「 數據筆數 」。
過去曾經處理過一個AI專案,數據多達2億筆。第一次實驗,把數據全部餵進AI模型,取得結果。第二次,只拿其中有代表性的500萬筆出來訓練人工智慧。
猜猜結果如何?兩次實驗的表現,只差異不到1%。
所以,如果企業對於AI數據的品質和數量有一定程度的自信根據,其實不用把數據全部餵進AI模型訓練(Model Training),只用有代表性的AI數據來訓練就可以了。市面上很多常見的AI工具(Cluster),可以做到這點,幫助省時省力。
AI模型訓練,記得校準商業目標
企業發展AI人工智慧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能 達到商業目標,創造價值 。
所以,訓練AI模型時,團隊如果不知道如何判斷哪個指標,對AI模型學習來說比較重要,建議回歸初心,重新釐清「 這個專案想達到的商業目標是什麼 」。
比方,趨勢科技(Trend Micro)要開發一個能夠判斷電腦病毒的AI,但是勒索病毒(denial-of-access attack)和廣告病毒對客戶的傷害程度大不相同。這時候,工程師就會針對這個命題,餵給AI模型不同病毒種類的數據,讓它學會判斷不同病毒的重要性,分辨出哪些病毒比較嚴重不能有判斷錯誤,而哪些病毒比較無害,不一定要做到一百分。
最常見的訓練方法,是用成本函數(Cost Function)的方式,訓練完再回去調整AI模型的評分(Rating),用加扣分的方式,告訴機器它的學習表現是好是壞,做對就加分,做錯就扣分。
上述評分原則的制定,和企業的商業價值考量息息相關,所以一般在組織分工,會由PM專案團隊負責判斷哪些項目重要,請資料科學家設計在上述Cost Function裡面。
很多人以為,AI人工智慧開發要做到很完美才行,但其實根據我們的經驗,只要AI開發成本符合預算、AI模型表現可接受(大約做到60–70分),而且結果有助於降低成本,就可以算是達到商業目標。反過來,即使AI模型表現非常好(高達90分),但成本卻遠超出預算,就不建議執行。
另外,因為POC階段會做很多的實驗,需要拿兩個穩定且可以互相比較的基準做A/B Test,所以做好基礎建設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團隊裡面有三位工程師,但三個人做出來的結果都無法互相比較,那麼這個實驗就會變得霧裡看花,導致AI專案難以落地。
AI數據小學堂:模型指標(metrics)
在做模型實驗時,通常會用混淆矩陣(Confusion Matrix)的四種指標:TP(True Positive)、TN(True Negative)、FP(False Positive)、FN(False Negative),以及Count、Unique和Accuracy等等函數,來判斷這個模型的表現好不好。
P或TN值,代表模型辨識的答案正確,和預期結果一致。例如:模型正確判斷出「這是一隻貓」、「這不是一隻貓」。而FP或FN值,則代表模型的判斷錯誤,例如「明明是貓,模型卻說不是貓」、「明明不是貓,模型卻說它是貓」。
附圖:AI模型 若水國際
AI模型的POC概念驗證實驗怎麼做?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0440/ai-strategy-04?fbclid=IwAR1SOhjjGxypdGgOGfaBIl_a1IsZFJAQZ8J2aeDd98spbUfOdg7hiPQP7UA
矩陣式組織專案式組織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抽獎贈書活動】《高產出的本事》x2本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情形?當你面對主管或客戶做簡報的時候,他開始眉頭深鎖,語重心長地說道:「講重點…」。當下你亂了分寸,心想我已經準備了這麼多資料卻仍被嫌棄,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職人簡報培訓專家劉奕酉的《#高產出的本事》就是你的特效藥
✍️圖文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output-to-win/
.
【當人們過度關注輸入,卻忽略了輸出】
.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取得資訊的管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容易。許多人追逐著吸收更多的資訊,卻很少回頭思考,自己處理這些資訊的方式跟技巧。在職場上也常見到,投影片充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表,卻讓人抓不到其中的重點。
然而,光是擁有一堆資訊還不夠,你還得學會如何消化吸收,轉化成別人看的懂的東西。因此,懂得把資訊的「輸入」轉化成有價值的「輸出」,讓每次的「產出」都能講到對方心中的「重點」,就成了每個職場人必備的關鍵技能。
究竟,我們該如何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講重點」技巧呢?
.
【《高產出的本事》是一本必讀之作】
.
最近上市的《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書,就是談論「化輸入為輸出的產出技巧」的翹楚。這本書的作者是職人簡報培訓專家劉奕酉,我長期追蹤他的Medium專欄,他是我目前看過能將簡報做得既精簡又精美,而且總是直指核心重點的人。
他曾經說過:「在大數據時代,能夠自主思考、表達觀點並採取行動,也就是能運用自身的知識與技能進行產出的人,將會是未來能存活得更好的人。」人們欣賞能夠化繁為簡、講話總是提綱契領的人。這種人讓人感到「有料」。
在這本書裡,作者毫不藏私地提供高效產出的祕訣:八個表達框架、四個圖解模板、產出內容的鑽石架構、五種產出之後的應用方法。這本書的內容豐富、論述精準、舉例貼切,是一本非常適合擺在辦公室的案頭書。
以下,我除了簡述書中部分的精華,還會結合我自己在職場帶領團隊的經驗,另外挑出「八個表達框架」特別著墨,用一張圖整理成「八個講重點的訣竅」。希望能讓你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讓自己成為一個講話「有條有理」、總是「講重點」的人。
.
【為什麼要學「優勢輸出」模型?】
.
懂得把雜亂無章的資訊,整理成結構化、條列式精闢見解的人,在職場上的優勢會越來越大。我很推薦作者提倡的「優勢輸出」模型,他強調掌握這套優勢輸出模型的人,在未來會無往不利。
在〈專業有價、產出有值;有本事產出,就能讓價值兌現〉這篇文章裡,作者將這個模型分為四個步驟:定位、重組、產出、場景。
.定位方向:釐清產出的目的、對象,並選擇合適的框架。
.重組架構:根據框架來組織合乎邏輯、簡明扼要的表達內容。
.產出內容:將表達內容轉化為完整結構的產出內容。
.場景應用:把產出內容應用到各種不同的場景之中。
那麼,學會優勢輸出模型的人有什麼好處?作者說:「首先,省下了構思架構的時間;其次,有了框架做為架構,也可以除去不必要的素材蒐集,又進一步提升了效率。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自然更有餘裕去產出內容、優化內容,也更可能發揮巧思與創意。」
.
【如何「講重點」的8個訣竅】
.
讓我們思考一個情境:當你在執行專案或任務時,無論你要跟主管匯報進度、尋求協助、展示成果,要注意的是,主管當下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快速、清楚地表達出事情的全貌,再直接切入其中的重點,這時候你就需要一些框架的輔助。
書中談到的「八個表達框架」,很適合用來把事情的全貌說清楚。以下,我用一張圖把這八個框架整理在一起,在每個框架裡,我用藍底色標出來的項目,就是主管心中「最重要的事情」(範例),讓我們分別來看這些範例。
1.重點框架
最泛用的框架之一,把你想表達的重點濃縮成三個(盡量不要超過),掌握「三的原則」,當事情不超過三個的時候,對方會比較有耐心聽完你講的重點。當然,最後別忘了重申,你講完這三個重點的結論是什麼?這個框架可以靈活運用到以下每一種框架裡。
2.清單框架
當你想要表達的事項,非得超過三個的時候,請開始「分類」。你如果想講10件事情,就試著把項目拆成三個大類別,每個分類再配置小項目(例如3:3:4)。同樣地,跟主管強調的重點,就以三個「大類別」為主,其他的小項目已經不是他最關注的重點。
3.時間框架
用時間來表達一件事情,可以分為:期間、階段、步驟。以「期間」為例,區分為過去、現在、未來。通常而言,如果事情的進度沒有落後,老闆只會關心你「未來」要做什麼。如果事情真的落後了,你就多講一點「現在」做了什麼安排,「未來」能不能追趕回來。
4.空間框架
用空間來表達一件事情,可以分為:距離、性質、規模。以「距離」為例,區分為遠、中、近。把事情用距離的方式表達(國外、國內、同縣市),有助於看出全貌,再從「近」的事情出發,說你的行動和計劃,同樣可以用「三個原則」講出三個行動。
5.主題框架
許多人熟知的黃金圈法則,從為什麼、如何做、做什麼,由內而外說明做一件事情的目的、做法、和結果。對我們自己而言,「為什麼」的內在動力固然很重要,但主管時常關注的重點反而是你「做什麼」和有什麼「結果」(除非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指派你做這件事情…)。
6.議題框架
這是一種很嚴謹的表達方式,總共有四個步驟:論點、理由、實例、重申。我認為最重要的在於「論點」本身,後面的眾多理由、實例、重申,都是為了支撐論點而存在。記得讓自己的表達圍繞著論點走,不要離題了而不自覺。
7.問題框架
闡述一個問題的時候,可以用這四個步驟來表達:情境、衝擊、課題、對策。這四個順序並沒有一定,你必須評估當下的狀況,最希望讓主管知道的重點是什麼?然後把希望強調給主管知道的項目「移到最前面講」。
8.課題框架
描述一個課題的時候,通常會用背景、任務、行動、成果,來依序交代。背景、任務、「實際完成」的行動和成果,通常是簡單帶過就好。如果事情進展順利,主管最關心的重點就是「計劃預期」的行動和成果,記得強調這個部分。
為什麼作者要提供這麼多「框架」讓我們參考使用?他說:「框架,可說是將『解決問題的過程』抽象化後的輪廓,能幫你跳脫這種漫無目的的摸索,替你創造邁出第一步的機會。」框架讓你有跡可循、讓你有勇氣踏出第一步。
此外,學習這些框架,就像是練武功的人學習蹲馬步一樣,屬於基本功的鍛鍊,唯有當你真的去使用、去練習,才能將這些框架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如果心中沒有這些基本泛用的框架,就很難將繁雜的資訊整理成有條理的重點。
.
【什麼樣的「圖解框架」容易讓人秒懂?】
.
當你開始運用許多種不同的表達框架時,記得搭配一些「圖解」來輔助說明。作者用這篇文章〈一流商務人士的思考術:懂得用框架解決問題,加速思考到產出的品質與效率〉的「圖解框架」為例,說明在不同的情境下,你都可以運用這些圖解框架來講重點,讓人一眼就看懂(樹狀圖、流程圖、矩陣圖、文氏圖、散佈圖)。
例如,當你使用這些圖解框架來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你還可以針對裡面想要「強調的重點」(圖中橘色)的部分,進一步深入說明。作者也提醒:「使用框架是為了跳脫框架,發展出自我的思考脈絡。」你可以先把馬步打穩,然後再發展出自己的招式。
.
【後記】
.
雖然,這種整理重點的產出能力並非一蹴可幾,但有了《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書的幫助,會讓你少走很多冤枉路。如今,我持續向作者的文章學習,如何思考讀者的需求與文章定位、如何設計出思緒縝密的行文架構、如何用簡單的圖表呈現複雜的概念。
對於受雇者而言,這本書可以幫你增進簡報技巧、改善你的企劃提案、精煉你的說話內容。對於自雇者而言,無論是作家、講師、部落客等內容創作者,也絕對能從這本書中受益許多。
懂得將雜亂的資訊精煉之後輸出,才能將資訊化成屬於自己的知識,再用各種框架把知識傳遞給別人瞭解,成為善於講重點的人。這不只是一種職場技能,也是一種必備的生活習慣,除了會改變你職場的軌跡,也會提高你視野的高度。
.
講重點的關鍵就在於:在對方分心之前,就切入重點。
.
【抽獎辦法】感謝 樂金文化.富者樂金
1、抽出「2本」《高產出的本事》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為什麼想讀這本書?例如:「我想如何產出命中重點的簡報」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9/22(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9/24(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矩陣式組織專案式組織 在 陳永隆博士的6D思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走過KM15年(5/12)]
知識管理推動可以分成策略面、組織面、流程面、內容面、科技面、文化面與創新面等七個構面,以下分為二十九個執行重點。以下分別就各個構面的執行重點,作摘要說明。
(一) 策略面:
1. 訪談與診斷:針對企業最高主管、知識長、KM推動小組,設計各種訪談表,以了解企業推動知識管理的實施策略與期待目標。
2. 知識盤點:透過有系統的問卷設計,利用企業的知識分類與來源管道,盤點出知識文件分類、知識社群需求與專家黃頁名單。
3. 與企業策略接軌:利用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讓組織的願景、使命與策略目標接軌,進而找出知識管理的行動方案與關鍵績效指標。
4. 推動白皮書:在推動知識管理前,規劃一份推動知識管理短、中、長期的計畫書,具體描述推動組織、推動時程、執行重點與預期目標。
(二) 組織面:
1. 建立專案團隊:由企業高階主管擔任知識長,知識管理推動小組為計畫核心推動成員,搭配由各單位推出的知識代表,共同來推動知識管理。
2. 設定參與對象:除選定適當人選擔任核心推動成員外,計畫正式展開時,可考慮選擇全體同仁共同參與,或是選定先導或示範單為來試行推動。
3. 教育訓練體系:針對高階主管、全體同仁與知識社群版主,分別實施不同課程的教育訓練,加強對知識管理的基礎觀念。
4. 知識工作者認證:為養成同仁自主知識管理的習慣、落實經驗與知識分享、挖掘高知識貢獻群的隱性知識,可推行知識專家、知識大師的認證。
(三) 流程面:
1. 擬定行動方案:利用策略地圖,將知識管理的願景與策略目標展開,設定具體的行動方案。
2. 知識加值活動:透過知識螺旋分析,建立面對面、小組對小組、團體對團體、現場實作型的知識分享活動。
3. 知識行銷活動:對內發行知識電子報、舉辦知識應用發表會或知識社群活動,對外則積極投稿成果專欄或學術文章,都有助知識的行銷。
4. 績效評估指標:知識管理的績效評估指標,可以依資訊科技指標、非資訊科技指標、量化指標與質化指標所形成的評估矩陣來設計。
(四) 內容面:
1. 有價知識庫:建立知識文件的審核標準、審核流程與審核委員會,進行有價值知識的篩選,並定期舉辦知識文件分享與加值活動。
2. 知識社群:建立以知識分享、挖掘隱性知識、激發創造力、加速專案溝通或解決急迫性專案問題的知識社群,成為知識工作者的溝通新管道。
3. 專家黃頁:將組織內部與外部知識專家名單及其相關基本資料與專業經歷建檔,方便同仁依專業查詢專家名單,或依專家名單查詢專業領域。
4. 組織學習中心:建立網路與實體的組織學習中心,落實最佳實務傳承與標竿學習,並讓同儕之間可以互相協助與學習成長。
5. 虛擬工作網絡:建立使用虛擬資源、數位工具的新觀念,打破傳統面對面會議、面對面溝通的習慣,讓遠距協同合作成為工作新環境。
(五) 科技面:
1. 開發廠商評估:資訊系統的開發,究竟是要自行設計或是委外開發?如果是委外開發,則需要設計一套評估標準以選擇適當的合作廠商。
2. 資訊系統規格:知識管理系統可以分成七個層級的架構,而知識入口、文件管理、群組軟體、搜尋引擎等模組,都應訂定開發規格。
3. 基礎建設評估:應先針對公司的資訊基礎建設與網路架構做一通盤性的了解後,再針對公司的軟、硬體設備進行現況分析。
4. 驗收與測試:不論是自行設計或委外開發,系統完工前的測試與驗收方式,以及修正後的結果說明,都是系統開放使用前的重要工作。
(六) 文化面:
1. 知識價值觀:知識型企業應建立符合知識透明、尊重多元價值的新知識價值觀,其中尤以Buckman的「工作道德規範」最值得觀摩與參考。
2. 分享文化:知識型企業應摒除藏私知識便可以擁有權利或競爭力的錯誤觀念,建立鼓勵分享、激勵分享型員工的企業文化。
3. 優勢轉型:找出部門與員工的核心專長與競爭優勢,並與動態的外在趨勢接軌,達成企業利用知識成功轉型的契機。
4. 激勵措施:找出可讓企業知識工作者願意分享、願意付出的誘因,設計實現這些誘因的激勵制度,可活化企業的分享文化。
(七) 創新面:
1. 交會點創新:鼓勵同仁善用交會點創新的三個驅動力─多與其他領域的人交流、學習跨領域的知識、多利用進步迅速的電腦科技。
2. 知識整合運用:知識管理與其他數位化、網路化專案的整合;知識文件、知識社群與專家黃頁的整合;知識管理與工作流程整合。
3. 協同知識分享:知識管理的焦點將會從內部知識的分享轉移到外部知識分享,知識管理的應用範圍將擴大到顧客、供應商及合作夥伴。
4. 知識價值鏈:知識以多元管道匯集,並收斂至單一窗口進入企業,透過知識加值活動運作後,再以發散式的多元價值貢獻度輸出。
矩陣式組織專案式組織 在 蝦子維大力- 每日一解答(A)12.下列何者不是矩陣式組織的優點?... 的推薦與評價
每日一解答(A)12.下列何者不是矩陣式組織的優點? (A)角色及責任的衝突較少(B)有效率地使用稀少資源(C)發展員工跨功能的技能(D)提升員工的參與度Ans: 角色衝突會增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