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經不起二次傷害
#強化工業管線風險控管
#石化業者社會成本應內部化
#工業管線全面退出市區
上星期五前鎮區翠亨北路在未知的狀態下封閉,後來才被媒體拼湊出是工業管線外洩乙烯的緣故,所幸在陳市長及市府同仁努力下未釀成災害,但也顯示出對於工業管線風險控管能力的不足,包括從異味通報出現到確認氣體種類,再到封鎖道路進行緊急應變,整整花了3天的時間。
但除了市府在緊急應變流程未臻完善之外,石化業者將社會成本外部化也是一大主因,扛著創造就業機會與產業需求的大旗,卻排放致癌性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造成空氣污染,並且針對穿越市區、易燃性有爆炸風險的工業管線,未善盡監控管理與防災整備的責任,把所有健康風險與氣爆風險丟給高雄市民,這是任何一個高雄市民都無法接受的。
我也在此對工業管線問題的六大面向提出一點想法,包括: #氣體外洩即時定位偵漏、 #風險控管與治理、 #災情即時發布與社區防災演練、 #管線監理檢查費妥適運用、 #全面檢討高雄市工業管線災害防救計畫、 #產業轉型與循環經濟,希望高雄市政府能徹底落實災前風險控管、檢討緊急應變程序,也期望石化業廠商能扛起應該擔負的企業社會責任。
#氣體外洩即時定位偵漏
整起事件起於從9日接獲異味通報,一開始是由環保局前往檢測,隔天確認氣體樣本為乙烯,但直到第3天才啟動管線安全辦公室(OPS)的緊急應變流程,橫向聯繫不足與危機意識不足表漏無疑。
事實上,國際上的石化大廠多早已裝設「LDS即時洩漏定位監測系統」,能迅速在3-5分鐘以內偵測出洩漏位置並發出警報,但高雄市目前72條工業管線(備註1),卻僅不到10條工業管線有進行加裝,將市民直接暴露在爆炸風險之中。
對此,我希望市府應依《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維護辦法》第十條強制要求管線業者要在2020年10月底前提交的「管線維運計畫」內承諾加裝LDS系統,並在1年內裝設完成,爭取防災的黃金時間,做不到就直接廢管。
#風險控管與治理
這次發生在前鎮區的乙烯外洩事件,屬於工業管線的第3管束,4條乙烯管線的管徑只有4-8吋之間,但另一條穿越鳳山區的第7管束,該條乙烯管線(id114)卻有18吋之寬,這條乙烯管線途經2所國中、7所國小、1間特教學校、2間郵局、捷運橘線鳳山西站、未來的捷運黃線鳥松站(備註2)。
但至今為止,不僅沿線沒有設置告示牌、也未註明管線輸送物質及風險,且管線教育宣導及緊急應變訓練場次嚴重不足,導致許多市民至今仍蒙在鼓裡,而沒有危機意識,另外,市府未對管線沿線區域的異味通報提高警覺,並即時啟動OPS緊急應變流程,更是這次前鎮區從異味通報到封路整整拖了3天的主因。
#災情即時發布與社區防災演練
這次乙烯外洩會引起恐慌的另一項原因,就是市府從當天3點左右確認是乙烯外洩後,卻直到5點多才發布封路的訊息,且未說明封路原因,引起多加揣測,最後甚至是靠媒體的警覺與拼湊才發現竟然是工業管線氣體洩漏,頓時譁然,期望市府記取教訓,未來應搶在第一時間就公開透明,讓市民有所警覺事情的嚴重性並加以迴避。
與災情發布環環相扣的,自然就是社區防災演練,剛剛提到雖然經發局近年有舉辦管線教育宣導及避難演練,但場次不足及社區宣導不足,都導致市民仍未具有危機意識,希望未來市府能持續強化教育宣導,尤其是針對第一線的管線沿線居民,落實所有的災前整備工作。
#管線監理檢查費妥適運用
《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第六條規定廠商每年應繳納「管線監理檢查費」,並在第七條規定應專款專用作為管線監理檢查及防災應變工作,但事實上這項經費的運用成效始終令人質疑。
2014年氣爆發生以後,高雄市政府曾經全面比對圖資清查地下箱涵,避免未來工業管線有穿越箱涵導致氣體洩漏擴散的可能,但令人驚訝的是,去年3月再次發現大寮區的過路暗溝仍有工業管線懸空穿越(備註3),顯見圖資缺漏情形嚴重,清查工作仍不徹底。
未來應妥善運用這筆經費,不只是前鎮區、小港區、林園區需要進行地下工業管線3D建模,包括我剛剛提到穿越鳳山區的中油乙烯管線(id114),甚至是7大管束都應排定時程,依序進行3D建模以完善圖資系統,並藉由建模過程的現地勘查重新確保再無地下箱涵。
#全面檢討高雄市工業管線災害防救計畫
2014年高雄氣爆事件發生後,經濟部2015年便在中央災害防救會報核定通過了《工業管線災害防救業務計畫》,作為各縣市工業管線相關防災計畫的指引,不到兩個星期後高雄市議會也通過《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2016年更通過《高雄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的「工業管線災害」篇章。
整個章節90頁點出不少當時檢討過的問題,不外乎是定期檢測、清查地下箱涵、管束聯防管理、災前整備與緊急應變措施等,但經過這次事件後,發現4年前的問題多半都再次發生,原因還是在於沒有徹底執行計劃內容,過度輕忽細節的重要性,希望日後高雄市政府可以徹底檢視當初寫好的計劃,該落實的落實,該檢討的檢討,以最慎重的態度來保障市民安全。
#產業轉型與循環經濟
最後也是最大的課題,莫過於高雄的產業轉型問題,高雄到底要不要接納石化產業。
我們曾經享受石化業帶來的工作機會與繁榮,卻也在數十年間葬送掉我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高雄市民的平均餘命為六都最低,整整少了台北市5年,而存在爆炸風險的工業管線依舊穿越市中心與住宅區,環伺市區的石化工業區每天排放致癌性的揮發性有毒氣體,而這些都是高雄人的負累。
產業轉型是一項大工程,我期許新市府要有這樣的遠見與魄力,帶領高雄脫離重工業城市的宿命,並逐步落實「#工業管線全面退出市區」,以未來要發展的循環產業園區來說,希望能真正做到副產物循環利用,達到廢氣、廢水零排放,而不是只有半調子,變成另一個無法進行區內循環的工業區。
高雄人沒有必要繼續承受工業管線的爆炸風險,也沒有必要承受額外的健康風險,今天 大社環境守護聯盟 及 地球公民基金會 也前往監察院遞交陳情書,希望經濟部信守27年前的承諾,如期讓大社工業區降編為乙種工業區,免於石化業空污的荼毒,希望所有高雄人一同為他們打氣,並持續關注此事,我們都是高雄人!
備註1:工業管線主要分為7大管束,總計72條,共計941公里,第七管束穿越鳳山區(18吋管)。
備註2:鳳陽國小、太平國小、明義國中、明義國小、過埤國小、忠孝國小、青年國中、中山國小、登發國小、仁武特殊學校、鳥松郵局、仁雄郵局。
備註3:2019年仍查到工業管線在大寮區有穿越地下箱涵的情形。
石化工業產物 在 吳軒 Wu Xuan 手工皮包創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比起合成皮,真皮算不算是一個環保的產品?」
我拍攝了一支用真皮,復刻破爛的合成皮包的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WuXuanBags/videos/732059937541987/
恩....這個款式,實在沒有難度,
打版+製作,一邊自己攝影,三小時就做好了,
但這個影片背後的涵義,才是我這支影片的重點。
「為什麼我支持真皮是一個環保的素材?」
一個好的真皮革包,可以使用上二三十年,
我們在購買當今流行的「平價快時尚」產品時,
有多少產品使用了次級、劣等的合成皮料?
你不斷掏錢購買最新流行的款式時,
在家堆積了無數個,幾年就壞的包包、皮衣。
你可能會說:那兩種皮革都不要用就好了~~
但...牛皮、羊皮這些真皮原料,
是我們為了吃肉,所產生的副產品啊~~
(通常情況下,極端特例暫不討論)
以2018年來說,全球總豢養牛隻為十五億頭,
我們取其三分之一來宰殺食用就好,
光這樣就產生了五億張、數百萬噸的牛皮。
這些生皮透過加工,變成可以長久利用的皮革素材。
你有沒有想過,
當這些皮都不被轉化成皮革,
這數百萬噸的「垃圾」何去何從......?
我想可能要全人類不吃肉不喝奶才有解吧XD
(吃素與否是個人選擇,也是另一層次問題,我個人保持尊重,但不是主要討論方向)
既然如此,
讓資源物盡其用、合理分配、供需平衡,
其實才是最不浪費、最環保的一件事情。
製革把「垃圾」變「黃金」
(既有的動物皮沒其他路用)
人造革則是把「黃金」變「垃圾」
(額外花錢做不必要的垃圾)
這段話你細細品味,說的有沒有道理?
有人說,製革是高污染產業,其實這是沒錯的,
而科技業、石化工業、等各式的生活必需品,亦是如此。
皮革從最數千年來純天然鞣劑的鞣製(所謂的植鞣革);
演變到鉻鞣,又演變到更少污染的鉻鞣(三價與六價鉻),
事到如今,製革在環保上早已有一定的改良進步,
在日本、德國都仍有多間製革加工廠在穩定運作,
你覺得他們會不懂環保嗎?
(不同國家的不同廠商,環保程度差異甚大,
的確世界上仍存在許多重汙染的廠家喔,
但各行各業其實皆是如此。)
另外要知道,人造皮就是化學合成料啊~~
不也是石化工業的產物嗎?
上面的染料、塗料、漆料、各種壓紋等「後處理」,
與真皮的加工方式其實並無二致。
且不是只有加工過程會造成環境負擔,
一個材料的事前開發,事後的分解都要考量進去,
也就是說,不管真皮或合成皮,多少都會汙染,
但真皮來源天然、使用年限久、同時做到廢物利用,
合成皮廉價便宜,是人造合成材料,使用年限極短。
「所以,你該知道怎麼選了嗎?」
我個人的觀點是:
不要「貪小便宜」亂買廉價、不耐用的合成皮包、
也不要「貪小便宜」買不知來源的廉價皮件,
這等於間接支持廉價、高汙染、或是不人道的廠商,
因為這些才是真正導致不環保的主要因素。
選擇信任的品牌、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長長久久的使用它、愛惜它,
其實正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的方式。
如果你認為我的觀點有道理,請幫我分享出去~
註:本文所列舉例子以普遍情況做討論,
少部分例如:某種皮比肉貴的高級羊、或是比真皮貴的超高級合成皮啊。暫不列入討論哦!
--
另外,補充一個稀有皮革的取捨,
大家應該會發現我的作品,幾乎都是牛、羊、豬皮,
看過在加拿大殘寫獵殺海豹的新聞吧?
也耳聞過監禁、條件惡劣的狐狸、雪貂養殖吧?
其實不是買不到海豹皮,或是買不起貂皮皮草
(我用的毛皮都是羊毛皮)
而是我希望能做到對動物的人道與尊重。
至少牛羊豬這些畜牧業,在許多國家,大多採用人道電宰,
所以除非來源較為正當,例如合法的鱷魚養殖場,
我個人建議,非必要的皮革,還是少用唄~~
石化工業產物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專文簡介製氫背後的種種】
#認識氫氣碳足跡 #德國氫能大躍進
前文( https://reurl.cc/8GVdqo )提到,氫氣和電力得從初級能源轉化、不會憑空誕生。那氫氣又是如何製造呢?
▋主流製氫法
全世界超過95%產量的氫氣源自天然氣和天然氣處理廠,亦即利用水蒸汽-甲烷重組反應(steam methane reforming process, SMR )和水氣轉化反應(Water-gas shift reaction, WGSR)量產氫氣。處理廠包括以下四個主要系統:除硫、重組、高溫轉化、變壓吸附,個別功能簡介如下:
1⃣除硫: 透過觸媒去除天然氣中的硫化物。進入重組系統前,一部份天然氣會和來自變壓吸附系統的不純物一起燃燒以產生反應所需的熱能。
2⃣重組: 除硫後的天然氣和高溫蒸氣混合、透過鎳基觸媒(和水蒸汽-甲烷重組反應)生成氫氣。反應完的熱氣在離開重組器後會稍作冷卻,與此同時會產生蒸氣。
3⃣高溫轉化: 添加額外的高溫蒸氣,和熱氣進行水氣轉化反應,將一氧化碳轉化成二氧化碳以達到完全反應。
4⃣變壓吸附: 透過加壓方式純化氫氣,不純物會被吸附留在系統內。當不純物濃度飽和時,系統壓力會降低以移除不純物,後者回送到除硫系統成為燃料以提供熱能。
環環相扣的系統設計是為了最大化天然氣利用率和熱循環效率。理論上,系統能整合碳捕捉技術,相關方法仍處於學術研究階段。
▋氫氣的碳足跡
水蒸汽-甲烷重組反應和水氣轉化反應的反應式如下:
水蒸汽-甲烷重組反應:CH4 + H2O ⇌ CO + 3 H2
水氣轉化反應:CO + H2O ⇌ CO2 + H2
兩式相加可得:CH4 + 2 H2O ⇌ CO2 + 4H2
換言之,每製造四單位的氫氣會伴隨著一單位的二氧化碳,這就是氫氣的 #原生碳足跡。若以純甲烷製造的100萬標準立方英尺(standard cubic feet (SCF))氫氣當作一單位,則原生副產物是0.25單位的二氧化碳,合12.98公噸。
而Praxair公司對各 #系統碳足跡 計算得出的理論最小值如下:
重組器和重組反應所需能量:3.7公噸
製造高溫蒸氣所需能量:2.5公噸
變壓吸附時的分離、純化和壓縮製程:0.1公噸
四者合計19.3公噸,但基於熱損耗和效率問題,實際數字約略是21.9公噸,此為總碳足跡。換算後可得以下結論: #製造一公斤氫氣同時會製造9公斤二氧化碳。
然而,這尚未計算壓縮、運輸、燃料電池製造的碳足跡;亦即送到製造商或終端使用者手上時,總碳足跡還會增加。源自化石燃料、製程又依賴化石燃料產生的電和熱,這就是天然氣製氫的原罪,也是氫氣的骯髒小祕密。
▋碳足跡表示法
為了能在同一基準上比較,網路上有各種當量表示法,以下列出兩個。
1⃣每度電的二氧化碳當量
另一方面,標準狀態下的氫氧反應:H2 + 1/2 O2 ⇌ H2O ΔH0=-286kJ/mol
換算下來一公斤氫氣能產生143百萬焦耳,合39.7 kWh。
但這只是理論值,考量能源損失和科技極限,目前所能利用的數字約略是33.33 kWh,換言之,1公斤氫氣 = 9.28公斤二氧化碳 = 33.33 kWh. 可推得 1 kWh = 278克二氧化碳 (單位: gram CO2eg/kWh)
這也是理論值換算。若透過燃料電池轉換為電力,還得加上製造燃料電池的碳足跡。過去研究也曾預估氫氣生電的碳足跡會介於燃氣和燃煤之間。
2⃣每百萬焦耳的二氧化碳當量
若依百萬焦耳的二氧化碳當量(gram CO2eq/MJ)來看,33.33 kWh = 119.988 MJ. 可推得 1MJ = 77.34 克二氧化碳
依據當量高低,我們可以替氫氣上色:
FCH JU機構認為:
🔲若小於91克,但高於36.4克,那麼有無再生能源參與製造都將被歸類為灰色氫氣。天然氣製氫歸類於此。
🟦若小於36.4克,非再生能源參與製造的部分為藍色氫氣
🟩而再生能源參與製造的部分為綠色氫氣。若製氫能量100%來自於再生能源且二氧化碳當量小於36.4克,就能算是100%純綠氫。
–
▋德國的大躍進
德國聯邦政府在上週(6/10)敲定其國家氫能戰略,目標是在2030年時有5GW綠色氫氣(以下簡稱綠氫)產能(折合14TWh的氫氣產量)*、2040年達10GW。政府預計在一項13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當中撥款70億歐元於新產業和相關研究。這是德國首次針對氫氣產量訂下具體目標,以期此次大躍進(quantum leap)讓德國在氫能科技領域成為世界領導者。舉國從政府當局到公民團體都樂觀其成。德國也預告輪值歐盟理事會主席後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創造橫跨歐洲的氫氣基礎設施。(聽起來真的很大躍進)
要達到5GW綠氫產能約需20TWh的再生能源電力。氫能戰略伴隨一系列措施以替再生能源提供更良好的環境、並提供更誘人的條件以吸引離岸風電建設,預計離岸風電農場的電力能應付綠氫製造的大部分需求。
除打點相關基礎建設,德國政府也提供金融補貼牛肉給大型貨物運輸、鋼鐵業、化工業和航空業以誘使業者投資相關製程;針對鋼鐵和化工業業者訂定碳差價合約(Carbon Contracts for Difference(CfD)),並檢驗航空業的能源消耗在2030年前是否能達到20%再生能源的使用目標。
然而,該製造多少綠氫仍相當爭議。德國目前有99%氫氣產量來自化石燃料(即灰色氫氣,以下簡稱灰氫),且政府部門間的冗長協商突顯了淘汰化石燃料的困難。煉油和天然氣業者則認為在能源轉型的初期階段,灰氫不該缺席。德國綠黨名譽主席Oliver Krischer則表示將氫氣應用於汽車產業(諸如充氫站)單純在浪費公帑。
部分人士也提及,德國2030年將安裝最高5GW綠氫電解槽,這一計劃將拉動電解槽工業實現快速發展,與當前的安裝量相比,10年間這一規模將增長200倍。到2040年,德國電解槽部署規模有望達到10GW,若“歐洲2x40GW綠氫計劃”順利實施,則德國2040年電解槽規模將佔歐洲部署總量的25%。但德國境內的再生能源發電能力有限,氫氣產能不足。即便考慮2040年新增10GW電解槽,綠氫產能也僅28TWh,仍低於2030年新增氫氣需求。戰略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合作,在之前針對氫能推出的90億歐元投資計劃中,其中20億歐元將在摩洛哥等合作夥伴國家建立大型的製氫廠。
E3G氣候智庫的研究者,Felix Heilmann,表示:「德國的氫能戰略向世人宣示這個世界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正準備替"不用天然氣"的未來做準備",畢竟歐盟策略中2050得達成零碳排,使用氫氣替代供暖或交通燃料都是必需之路。
▋結論
根據2017年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報告,高雄地區的石化、重工、鋼鐵業總年產量合計12萬公噸。如此產量也勉強供三大產業使用,目前沒有剩餘氫氣發展氫經濟。
這邊小編以核一兩部機組機稍微計算了一下:
核一兩部機組(裝置容量604 MW x2 ),容量因子85%,則一年可發出 (604 x 2 x 0.85) x (365x24) = 8,994,768 MWh. 全數用於電解水可得 8,994,768/55 = 163,541.2 公噸氫氣。
這是三大產業總產量的1.36倍。也就是說,核一延役的話就有充足的餘裕發展氫經濟了呢。結合氫燃料電池,也能同步改善交通空氣汙染ㄟ。
話說回來,可以預期將來賣氫氣的利潤會比賣電更高。還非得是低碳足跡的氫氣不可。碳足跡過高的氫氣不僅直接淘汰,也連帶地使使用這類氫氣製造的產品喪失競爭力。這對不產天然氣的我國而言,如何取得大量、便宜、穩定的低碳能源以降低製氫成本,確保產品和服務有國際競爭力,將會是執政者的挑戰。
至於德國,祝他們幸福,短時間內來看,投資1MW的製氫廠與管線就耗費30億台幣,若要擴展到5GW(5000倍),真的所費不貲
▋參考資料與計算(見留言處)
https://reurl.cc/O1od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