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跑步以外的事。
---
補文,原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ub3jay/posts/2209983819025248
---
有一陣子我放在自介的文字是這樣的:我是 Jay,台中人,矽谷工程師,市民跑者。
認識我的人來自很多渠道,PTT、臉書、運動筆記、或者朋友介紹,不過最後會來到這的,大半都是想要聽一個跑者的訓練日常,特別是跟大家一樣的,一個市民跑者。
也因此常有人問我,作為一個市民跑者,怎麼平衡好自己的跑步、工作、寫文章,以及最重要的...家庭與生活?
將跑步融入生活?哈,說來簡單。
把跑步當作職業?那得看你的水平到哪,荷包同不同意。
說實話,我並不覺得自己平衡得很好,很多時候也就是犧牲這委屈那的。例如太太被我拐進了跑步的坑,那需要平衡的部份就少一點;忙碌的時候就不要硬逼著自己寫文章,安慰自己說大家能諒解,諸如此類的。
最近遇到大挑戰則是工作,在矽谷擔任工程師,壓力絕不會小。這畢竟是科技重鎮,有著不少家打著 "Move Fast" 名號的公司,今天不是我踩死你,就是被你踩死。
很多人受不了壓力離開了,但更多有「狼性」的人不斷湧來,整體只見競爭強度越來越大,人口、房價、消費水平,跟薪資水準同步飆漲...壓力可能也是,跟不上就打包回家。我並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生活在這裡也不如你們想像中地那麼信手拈來,有時候甚至會覺得,與其說是在生活、更像是生存。
你們可能有發現,前陣子的文章產量並不穩定。主因還是工作負責的案子進入了關鍵期、時程非常趕。在前期其實我就預見能準時交差的機率很低,也不斷釋放出訊號給負責的專案經理,但專案經理的角度也得給客戶交代,所以還是不斷地說「不行不行,我們已經說了要給,那就得給...」
然後就苦到我啦。連續兩個週末都在加班,雖然不是很嚴重的那種,不過確實也影響到了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現在我並不在馬拉松訓練週期,跑多少就算多少。
原訂的日程是這週五,眼看實在是不可能了,就算勉強也只能交出一台高裝檢用的拼裝車,只能看但能不開,那還不如不要交。我只好硬著頭皮跟專案經理攤牌:不可能。但這樣他沒辦法跟客戶交代,只好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往上求助到副總。
大概花了十多分鐘解釋情況,當然也包含了自己和團隊做的努力,跟遇到的難題。最後副總想了一下,當下就斷言:「這不可能啊,他們的使用者大概不懂技術,我來跟專案經理講。」接下來半小時就是說服專案經理的過程,直到他掛電話的一刻,感覺都是不情願但也無可奈何。
電話掛上以後,副總私下跟我說專案經理也是自己人,但他跟客戶對口,需要給個交代,而這裡就是你們工程師必須提供支持的地方:「只要他沒問題,那你就沒問題。」
於是我改變方向,花了一些時間把團隊遇到的難題統整好,順便提出了可行的解法,寄給了專案經理。中間當然還有潤飾跟包裝,寫字我很擅長,即便是英文。專案經理收到信之後,撥了電話來跟我說謝謝,然後把那封信掐頭去尾,改成了他的名字寄給客戶。
最後結果呢?
在下午的電話會議,客戶說他們完全能夠理解我們的細心,需求可以調整、所需要的時程可以延長,算是達到了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點。
而終於鬆了一口氣的,就是這兩週被時程壓著跑的我了...
---
我想說的是,像這樣的事其實每天都在發生。面對難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要被滿足。有時候你覺得毫無疑問會出包的專案,就是盡力做到最好,然後不斷溝通;而有些人你覺得無法溝通,可能只是還沒有講到需要被滿足的點。
我在 CMU 研究所甚至還上過談判課 (Negotiation). 雖然是一堂相對輕鬆的通識涼課,學到的東西倒是記得一點。
課堂上,每一堂課都會要求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從環保團體、公家機關,到銀行、創業家等等,每個人手上會有一疊關於自己扮演角色的介紹,包含你能接受的底限在哪,而對方能開的價碼大概是多少等資料。目標是要讓對方能夠接受提案,並且要極大化自己的利益。
課堂上討論的議題,當然都是被設計過的,前幾次要達成提案都很簡單。
直到最後一次上課,大家拿到了資料開始進行協商。我印象很深刻,我跟對方已經說破嘴,彼此不斷讓步,然而都沒有辦法達成共識,眼看時間就快到了,最後只能流標。我氣沖沖地跟對方說:「你看,我能接受的底限就是這樣,再低就是失敗」他無奈地攤攤手,給我看了他的資料。
他的底限也沒有被滿足。
這時候教授才說,這就是你們在社會上即將面臨的情況。即使雙方開誠布公,用盡全力協調,到最後還是可能不存在一個讓彼此都能接受的提案。你要嘛不做、要嘛就是得有人犧牲,甚至做了,雙方都要犧牲。
---
直到近來我才慢慢了解,這樣的談判不僅存在於人與人、事與事,甚至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與現實談判。
想要跑步,那就得早起,從此熬夜就不是選項之一。想要照顧好家庭,那就得乖乖工作,在職場上兌現自己的價值,即便那意味著某些程度的犧牲與不願意。
所以平衡真的存在嗎?
也許我們就只是在自己能夠接受的底限之上,不斷地作讓步而已。
而你們眼中看似"取得平衡"的我,坦白說就是一再提醒自己,去除無關緊要的事情,例如:迎合大家、回答一些 google 就能找到的問題、跟網友筆戰...
(喔不,我以前超愛)
那就可以在喜歡且在意的事上,多保留一點堅持的空間。
「矽谷工程師p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Re: [討論] 在矽谷工作有比台北好嗎? -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Re: [討論] 在矽谷工作有比台北好嗎?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面試技巧及心得,如何有條理的 ...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Re: [問卦] 矽谷工程師vs台灣受雇醫師誰比較爽?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矽谷夫妻Chitchatting Podcast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討論] 矽谷工程師年薪千萬!? 咁無可能?-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Re: [討論] 在矽谷工作有比台北好嗎? PTT推薦- 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問卦] 矽谷年薪三十萬美金的生活多貧窮-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Re: [請益] 台灣250萬vs 矽谷600萬- 看板Tech | 美國工程師薪水ptt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北美] 在矽谷呆兩三年可以學到創業嗎- oversea_job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討論] 矽谷碼農工作三年就年薪千萬了嗎... - 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討論矽谷正在進行面試革命,你各位準備好了嗎? - 軟體工程師板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北美] 矽谷年薪12萬鎂vs夫妻年薪300萬台幣- 看板Oversea_Job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Re: [請益] 台灣250萬vs 矽谷600萬- Tech_Job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新聞] 矽谷什麼職位薪水最高答案不是軟體工程 - MYPTT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軟體工程師自學ptt - 2023 的評價
- 關於矽谷工程師ptt 在 軟體工程師自學ptt 2023 的評價
矽谷工程師ptt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聊聊跑步以外的事。
有一陣子我放在自介的文字是這樣的:我是 Jay,台中人,矽谷工程師,市民跑者。
認識我的人來自很多渠道,PTT、臉書、運動筆記、或者朋友介紹,不過最後會來到這的,大半都是想要聽一個跑者的訓練日常,特別是跟大家一樣的,一個市民跑者。
也因此常有人問我,作為一個市民跑者,怎麼平衡好自己的跑步、工作、寫文章,以及最重要的...家庭與生活?
將跑步融入生活?哈,說來簡單。
把跑步當作職業?那得看你的水平到哪,荷包同不同意。
說實話,我並不覺得自己平衡得很好,很多時候也就是犧牲這委屈那的。例如太太被我拐進了跑步的坑,那需要平衡的部份就少一點;忙碌的時候就不要硬逼著自己寫文章,安慰自己說大家能諒解,諸如此類的。
最近遇到大挑戰則是工作,在矽谷擔任工程師,壓力絕不會小。這畢竟是科技重鎮,有著不少家打著 "Move Fast" 名號的公司,今天不是我踩死你,就是被你踩死。
很多人受不了壓力離開了,但更多有「狼性」的人不斷湧來,整體只見競爭強度越來越大,人口、房價、消費水平,跟薪資水準同步飆漲...壓力可能也是,跟不上就打包回家。我並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生活在這裡也不如你們想像中地那麼信手拈來,有時候甚至會覺得,與其說是在生活、更像是生存。
你們可能有發現,前陣子的文章產量並不穩定。主因還是工作負責的案子進入了關鍵期、時程非常趕。在前期其實我就預見能準時交差的機率很低,也不斷釋放出訊號給負責的專案經理,但專案經理的角度也得給客戶交代,所以還是不斷地說「不行不行,我們已經說了要給,那就得給...」
然後就苦到我啦。連續兩個週末都在加班,雖然不是很嚴重的那種,不過確實也影響到了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現在我並不在馬拉松訓練週期,跑多少就算多少。
原訂的日程是這週五,眼看實在是不可能了,就算勉強也只能交出一台高裝檢用的拼裝車,只能看但能不開,那還不如不要交。我只好硬著頭皮跟專案經理攤牌:不可能。但這樣他沒辦法跟客戶交代,只好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往上求助到副總。
大概花了十多分鐘解釋情況,當然也包含了自己和團隊做的努力,跟遇到的難題。最後副總想了一下,當下就斷言:「這不可能啊,他們的使用者大概不懂技術,我來跟專案經理講。」接下來半小時就是說服專案經理的過程,直到他掛電話的一刻,感覺都是不情願但也無可奈何。
電話掛上以後,副總私下跟我說專案經理也是自己人,但他跟客戶對口,需要給個交代,而這裡就是你們工程師必須提供支持的地方:「只要他沒問題,那你就沒問題。」
於是我改變方向,花了一些時間把團隊遇到的難題統整好,順便提出了可行的解法,寄給了專案經理。中間當然還有潤飾跟包裝,寫字我很擅長,即便是英文。專案經理收到信之後,撥了電話來跟我說謝謝,然後把那封信掐頭去尾,改成了他的名字寄給客戶。
最後結果呢?
在下午的電話會議,客戶說他們完全能夠理解我們的細心,需求可以調整、所需要的時程可以延長,算是達到了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點。
而終於鬆了一口氣的,就是這兩週被時程壓著跑的我了...
---
我想說的是,像這樣的事其實每天都在發生。面對難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要被滿足。有時候你覺得毫無疑問會出包的專案,就是盡力做到最好,然後不斷溝通;而有些人你覺得無法溝通,可能只是還沒有講到需要被滿足的點。
我在 CMU 研究所甚至還上過談判課 (Negotiation). 雖然是一堂相對輕鬆的通識涼課,學到的東西倒是記得一點。
課堂上,每一堂課都會要求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從環保團體、公家機關,到銀行、創業家等等,每個人手上會有一疊關於自己扮演角色的介紹,包含你能接受的底限在哪,而對方能開的價碼大概是多少等資料。目標是要讓對方能夠接受提案,並且要極大化自己的利益。
課堂上討論的議題,當然都是被設計過的,前幾次要達成提案都很簡單。
直到最後一次上課,大家拿到了資料開始進行協商。我印象很深刻,我跟對方已經說破嘴,彼此不斷讓步,然而都沒有辦法達成共識,眼看時間就快到了,最後只能流標。我氣沖沖地跟對方說:「你看,我能接受的底限就是這樣,再低就是失敗」他無奈地攤攤手,給我看了他的資料。
他的底限也沒有被滿足。
這時候教授才說,這就是你們在社會上即將面臨的情況。即使雙方開誠布公,用盡全力協調,到最後還是可能不存在一個讓彼此都能接受的提案。你要嘛不做、要嘛就是得有人犧牲,甚至做了,雙方都要犧牲。
---
直到近來我才慢慢了解,這樣的談判不僅存在於人與人、事與事,甚至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與現實談判。
想要跑步,那就得早起,從此熬夜就不是選項之一。想要照顧好家庭,那就得乖乖工作,在職場上兌現自己的價值,即便那意味著某些程度的犧牲與不願意。
所以平衡真的存在嗎?
也許我們就只是在自己能夠接受的底限之上,不斷地作讓步而已。
而你們眼中看似"取得平衡"的我,坦白說就是一再提醒自己,去除無關緊要的事情,例如:迎合大家、回答一些 google 就能找到的問題、跟網友筆戰...
(喔不,我以前超愛)
那就可以在喜歡且在意的事上,多保留一點堅持的空間。
矽谷工程師ptt 在 Re: [討論] 在矽谷工作有比台北好嗎? 的推薦與評價
矽谷 一般工程師沒那麼高啦,就算在蘋果工作除非股票賺大錢也不會那麼高的。 一般科技公司正常年薪收入我覺得大概10萬到20萬美金之間差不多。 ... <看更多>
矽谷工程師ptt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面試技巧及心得,如何有條理的 ... 的推薦與評價
5. 軟體工程師面試準備- 面試要練習什麼? 找工作和練習的時間要如何平衡拿捏? 6. 被錄取了- 我該注意什麼,我可以談判要求多一點薪水 ... ... <看更多>
矽谷工程師ptt 在 Re: [討論] 在矽谷工作有比台北好嗎? - 看板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
我沒有在台灣工作過
也很好奇台北工程師的工作與生活是如何
我在灣區工作了大概五年
在這邊的好處是帳面上薪水高
舉例而言新人價底薪約落在12-15萬美金一年 近年來似乎年年創新高
有些公司會給一次性的簽約金 這個可能落在2-3萬美金
再來就是RSU 或是 option 也就是所謂的股票
如果是上市公司通常RSU價值是四年大約20-30萬左右吧 相當於一年有5-7萬
(我沒加入過上市公司所以如印象有錯請指正)
而如果是option就是紙錢
一切看公司有無上市
Pre-ipo如果真的ipo了 根據你ipo多久前進去的也有差別
依照我的經驗是大概會漲個至少5倍以上
也就是說假使你本來一年的option紙面價值是5萬 上市後你的股票變成25萬
因此年薪不僅具體化了 也多了20萬
最後再加上每年的refresh bonus
通常會是你的initial stock grant 的四分之一 一樣分四年
這個因為不可能領完 除非你不換公司
所以以下計算時我先不計
粗略來講應該就是這樣
所以一個新人去已上市的公司大約領到12 + 2 + 5 = 19 萬美金的年薪
去pre-ipo的公司 可能12 + 2 + 5*5 = 39
去號稱pre-ipo 但最後沒ipo 可能12 + 2 =14
看起來很美好可是實際上要扣很多稅
最後到口袋我沒有算過有多少
工作其他方面
的確如前幾篇描述的
想去咖啡店就去 白天要去看醫生
天氣太冷太熱下雨空氣不好 過敏感冒 不想去辦公室都沒什麼問題
只要工作有做人在哪其實差別不大
多數公司有健身房或是給你健身補助$50/月
我自己是覺得健身補助可以再補助多一點
要不然教練很貴
休假很多公司是unlimited PTO
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人會請這麼多假
通常還是會限制在15天以內
Unlimited PTO這個其實有很多問題
但篇幅太長 以後再分享好了
我自己到今年為止只請了2天
唉 好想放假
整個西岸無論去哪一個國家都有夠遠
除了墨西哥的某些地區外
因此旅遊的方便性我覺得台灣比較好
公司也會提供餐點讓員工吃
有些三餐都供 有些是午晚餐
點心飲料 還有可能兩週一次的happy hour
除了Amazon 他們似乎只提供免費咖啡跟香蕉
不過供餐這有好有壞吧
供餐其實只是想讓員工趕快吃一吃回去工作而已
我比較想要能在台北街頭跟同事一起討論午餐要吃什麼便當跟下午茶手搖要喝什麼
責任制工時的確這邊比台灣短
但我覺得這不代表壓力較少
中小公司通常比大公司壓力大
不知道其他人如何但我有時覺得自己帶了金手銬 想一想可能就是所謂的burn out吧
工程師的心理健康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不過也是篇幅太長 有機會再說吧
大公司的話 依據中國論壇的說法
Google是養老廠 Meta很拼wlb不好 Amazon有pip的壓力
美國的公司多數是at will 理論上能隨時離職但也代表會隨時砍人 我覺得這個壓力不算
小
升遷問題我覺得也是各地都一樣看造化跟運氣 哪裡都有好老闆 也哪裡都有不好的老闆
聽說碼農多數天花板都停在google 的level 5
我自己唸書跟工作這幾年的心得是
職等或學歷都是很表面的東西
因此我盡量不以這些來衡量人
前面有幾篇提到族裔
南灣確實亞洲人滿多
南亞東亞都很常見
我覺得整個灣區來講多樣性太過單一
不如紐約與洛杉磯
房租部分 舊金山好的公寓2b2b大概要4500-5200/月左右
我不想跟別人住 自己住studio
去年疫情撿了便宜大概2200
在舊金山的好的公寓裡算非常非常便宜
停車的話舊金山的公寓都是停車費另計的 一個月大概250-300
房價部分的話
舊金山的公寓喜歡的價格都落在大概 90萬-120萬左右
800-1000 square feet 1b1b 或同樣大小的2b2b 算是蠻貴的
更不用說如果有家庭的人
如果想要好學區交通又方便
這些條件好的single family house的價格是落在1.8M以上的
對無論是單身購屋或是家庭只有一個收入來源的購屋族都不是很容易
當然我知道台北購屋也很難
只是想要說其實購屋困境大家都有 哈哈
除非你平時完全不旅遊沒有任何休閒娛樂
生活也過的極度極度節省
但我想這就失去了體驗生活的意義
外食根據你吃什麼跟是否是室內用餐而花費有差 我自己的話
外帶一餐加稅至少16
珍煮丹我記得好像加稅6-7塊
餐廳用餐一餐加稅加小費至少要22+
外送app則是有税/暫時性的汽油費/平台費/司機小費/加州額外關懷司機費用
剛剛打開看還有個暫時regulatory fee
全部加起來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我自己是覺得很貴
所以除非公司補助要不然我平時不用外送平台但常常外帶食物跟台灣的手搖飲料
生活娛樂其他方面 冬天滑雪
夏天可能健行騎腳踏車之類的
很偶爾才去朋友辦的house party
夜生活的話 可能是去夜店之類的但感覺台北的可能會更好玩吧
除非是很外向的人要不然我覺得工作之後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
因此週末並不像台灣一樣感覺隨便都活動很多
總而言之我沒有覺得哪裡比較好或哪裡比較不好 都只是生活罷了
很多時候的好與不好可能都只是因為不夠了解而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事情罷了
就像我也常常想或許該回去台灣找份工作
每天就可以吃不同的便當跟飲料
卻忽略了可能根本就無法適應高工時的事實
寫著寫著好像離題了
我也很好奇在台灣的工程師的生活是什麼
希望能聽到不同的想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5.26.17.50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651870789.A.789.html
compete offer 或是是拿return offer 那可能高一點 但即使如此 年薪整包新人應該也
不會超過22-23萬左右 個人認為通常聽到年薪很高的大多都是因為ipo紙錢翻很多倍或是
剛好公司股票後來暴漲衝上去的 事後算一算才變成年薪3/4/5十萬 但這是運氣不是常態
※ 編輯: digitalgidi (75.26.17.50 美國), 05/07/2022 05:47:09
房例子這樣比較 比較的前提應該要是兩地的新人都在不錯的公司上班的生活品質這樣的
對比的基準點才一樣
真的ipo了的確你賺一年抵別人兩年三年
※ 編輯: digitalgidi (75.26.17.50 美國), 05/07/2022 07:11:15
我的同事們都有繼續來工作
※ 編輯: digitalgidi (172.58.89.5 美國), 05/07/2022 07:43:19
我覺得工作文化自然環境而言美國確實比較好
台灣的方便就跟東亞各國一樣都是壓榨廉價勞力得來的
我不覺得台灣什麼都好 台灣的缺點在我看來就是無論是常常花費許多力氣去做一些沒意
義的事
很浪費勞力也浪費時間
各個地方都是有好有壞 大家都是因為人生際遇所以到了現在所生活的地方 無論是在台灣
或美國
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認知的灣區生活
我覺得台灣是我的家 但美國同樣的也是我的家
我覺得要是決定選擇永久remote我會去洛杉磯或是歐洲 物價相對低
紐約也不錯不過跟灣區花費應該差不多(如果不買房的話)
好的只要1.3M 當然每個人心中所謂的條件好不好差很多
累 沒辦法每週末都做 我觀察到的美國人其實也不是都愛戶外運動 灣區是科技(廣義)
肥宅的大本營 我認識的一半喜歡戶外運動 另一半厭惡戶外運動
去自己或親戚家裡開設的公司上班 要不然跟你我一樣 都要經過層層面試 反之 他們回台
灣可以靠家裡拿到的工作機會跟資源多太多了 因此多數都回台灣了
然後才發現灣區的人真的是常常抱怨一些雞毛蒜皮的0.1% world problem
因為在美國你競爭的人數基數是遠大於台灣的
台灣較在意學歷 因此學歷好 容易過面試
但美國就不會因為你的學歷是top 10而面試變輕鬆或較易錄取
你一樣要經過層層關卡
另外 有身分找工作輕鬆是一個常見的誤解 有身分只是讓你能選擇的工作類型變多
例如你可以選擇當Uber司機 當外送員 或是去當公務員
但如果以科技業的職缺來說 有無身分根本不會讓找有技術成分的工作難度降低
美國多數科技公司在招聘時不在乎你有無綠卡/公民
無論是否有身分公司都只在乎你是否能通過面試/勝任這工作
且只要是正規公司 都會有完善的簽證/綠卡政策
因此並非有身分就找工作容易
在台灣念大學時 雖然年代久遠 但我丟的實習只要我有丟的公司 就有上 我覺得是因為來
自台清交
在美國畢業於top10學校 無論是找實習或是找工作時 卻不是有丟就有上
另外我認為美國較不看重學歷是因為我自己有些同事還非常年輕 小於或剛滿21
他們是沒念大學但從小coding的 公司面試時並不會因為他們沒學歷就不給他們機會
正職面試內容的話 的確我不知道台灣會問詳細到什麼程度
在這邊分享一下美國軟體工程師technical面試
至少至少會有1~2次phone screen 問類似leetcode的問題
再來一個on-site 有四輪面試
可能其中兩輪問類似leetcode的問題
另外兩輪問系統設計
有些小公司還會加一輪culture fit rou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