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建議你開始寫文章、或是任何形式的內容創作
我從 2012 年開始寫這個部落格, 一開始寫我在環境領域實習的一些心得, 2015 年來加州、正式在矽谷工作後,我開始分享了我找工作面試的經驗及心得, 在 2017 年, 除了這個部落格, 我也開了 Facebook 的粉絲頁。
到目前為止,我在這個部落格創作了 95 篇文章, 文章內容大部分是關於我的個人學習、美國找工作經驗、以及我的矽谷觀察、體悟、外加生活上的各種經驗心得。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為什麼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寫文章分享、或是做任何形式的內容創作。
我一開始寫文章的目的除了紀錄我的生活、強迫我自己內化經驗及輸出總結。 我自己現在回去看我 2012 年的寫的文章、或是許多之前的文章, 有時候都會汗顏覺得過去的我在寫什麼。 但也是因為這樣一個持續的過程, 讓我在提煉我的思考、分析我想要表達的內容、及最後輸出寫出來有許多練習。 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作家,我的文筆不是很好, 但是我的目的不是要拿這些文章參加文學獎的徵選, 我是要把我的生命經驗用我覺得有意義的方式分享出來。
許多讀者在文章、或是私訊留言告訴我某一篇文章給他/她激勵、某一個經驗讓她/他看到一種不同的可能、某一個直播訪問讓他/她有更明確的學習對象方法,在過去幾年,不時收到這樣讀者的訊息、讓我也覺得這件事情是很有意義,每幫助到一個人,我過去準備所花的時間、精力都更加有價值。
你可能會遲疑、或有疑問,覺得你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你覺得除非要達到某個領域的頂尖才有資格可以分享。 但現實是,世界對於各種時期、領域、等級的知識都是有需求的。 鋼鐵人 Elson Musk 今天分享許多他的建議, 對於我們來說, 可能等級差太多, 反而那些建議沒有實質對我們有效果。 我很喜歡一個比喻是:如果你剛考完高中,這時候你對於國中科目的知識、了解,在所有國中生中是最高的, 而且你剛經歷過的一切, 讓你的分享不僅僅可以針對國中生的準備盲點、或是未來的徬徨心態,都能掌握得宜並提供最好的協助。 我們能得到最有用的幫助就是從那些比我們稍早一些體驗過類似經歷的人身上學習。
分享你所知道的內容, 讓頭腦反思你的經驗、幫助強化總結自我的知識, 訓練你的表達能力,這些好處不論在什麼領域都很許多要的能力!在職場上, 我看到許多領域的佼佼者在反思、總結、有條理的分享都是經歷了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他們所在的境界,如果我們能早日開始這些歷程, 在職業生涯的過程、也會和我們本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當然寫作/輸出還有許多額外的好處, 比如說我因為寫作/輸出, 認識了一些我本來沒有機會認識的厲害、有趣的朋友。 或是我的文章被換日線、商業週刊、今周刊、關鍵評論網、聯合新聞網等不同網站轉載。這些都是我一開始寫作沒有預期的風景、也讓我的輸出這件事情更有動力。
所以我在這裡想要誠摯的邀請你, 不論你的專業是什麼、不論你對什麼議題有興趣、或是你的經驗怎麼樣。 從今天開始, 開始練習花一些時間總結你的第一篇分享。 你可以發表在 Medium、開一個部落格、或是一個粉絲頁、Youtube 頻道、Podcast 等等。 雖然一開始可能沒有什麼人會看到, 但是堅持下去, 這件事情本身就會帶給你許多好處。 而且在未來某一天, 你的作品說不定能幫助在某個時期急切需要那個內容的人。
最後, 分享一些我推薦的內容創作:
工程師作家的轉行人生: 親愛的老婆的粉絲頁,除了她分享她從土木、到創意寫作、再到軟體工程師的歷程, 她也探討了許多女性、婚姻、職場、母親、幸福、勇氣等的相關議題。 我發現最近許多朋友都和我說: “Brian , 我 (或是我朋友)看到你太太的文章或粉絲頁分享,覺得寫的很好, 很有共鳴!”。 讓我原本以為是要讚美我,其實都不是的次數越來越多! XD。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阿雅從記者到美國念 MBA, 一連串靠自己努力拚出的亮麗的經歷,當到臉書網路產品科技的行銷長。 阿雅分享的內容有行銷相關、在美國生活求職、也有許多直播訪問, 我當初的直播也就是受到阿雅啟發, 第一次的直播就是去年和阿雅兩個人互相訪問呢。 每次我都從阿雅身上學習到許多,也都能從阿雅正面積極樂觀的態度得到能量。
矽谷貧窮線下的掙扎: 朋友寫的理財相關的部落格、內容言之有物,每次看到文章都有醍醐灌頂的啟發。 從資料準備工作看到出來每篇文章都很用心,不時的文字幽默內容會讓人會心一笑。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Wiston 的部落格, Wiston 是寫"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的作者。 他的部落格也是我從很早開始讀的, 他的書我也有買, 之前親愛的老婆看了後還有寫個心得! 目前 Wiston 在矽谷創業做技術合夥人,是沒有美國學歷,直接從台灣到美國工作、並且走出自己獨特之路的厲害人物。
我是有生產力的人: 前 Facebook 工程經理 Scott 的部落格, 現在他是全球最大同志交友平台 Grindr 的 president, 我從開始學程式後發現他的部落格,從他的部落格我學習到許多他的價值觀、生活工作方法觀念、及書籍推薦。
:vgod's blog: : 從我開始學程式之後發現的部落格, 一路一直關注到現在,作者是 Dropbox 的資深工程師, vgod 的許多文章讓半路出家的我學習領悟, 雖然不認識,但是很敬佩他。
鱸魚: 矽谷工程師,文章寫的很棒, 各種資料搜尋整理的有條理, 佐以思路清晰的起承轉合,讓我每次看了都讚嘆不已,也是我很敬佩的前輩工程師作家!
葉蒂芬/出走社會學家的音樂之旅: 直播訪問的第二位來賓, 社會學家與音樂學家,現在是矽谷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員。 從人文、歷史、社會學角度看許多美國議題。
Dr. Joyce Sun - CA Psychologist. 心理學家在矽谷: 最近一次直播訪問的來賓, 加州的執業心理咨詢師, 心理健康議題的專家, 從亞洲人的經驗來幫助理解我們的各式心理健康難題。
北加路人日記: 台灣人留美生活,育兒,與職場的點滴,也有許多矽谷的觀察。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矽谷及女性職場的觀察, 不時分享許多矽谷各式職場相關議題新聞。
矽谷,Bonjour!: 旅遊書舊金山人的口袋地圖作者的粉絲頁,分享旅行、生活文章。
Elsa Ho/國際職場與文化觀察筆記: 曾在東京、台北、上海、台北擔任使用者體驗顧問,目前是臉書使用者經驗研究員。 文章關於各地文化及職涯分享。
矽谷美味人妻: 矽谷名人矽谷美味人妻分享各式美食、料理製作, 最近還有自己種植蔬菜的介紹。 最近和 Dr. IC 一起製作 矽谷為什麼? Silicon Valley Insight podcast,提供矽谷訪問觀點。
Dr. IC : Venture Two Cents 險而議見部落格,關注創新與創業的資訊。最近和矽谷美味人妻一起製作 "矽谷為什麼? Silicon Valley Insight" podcast,提供矽谷訪問觀點。
Chef Jim Chen 矽谷吉姆: 美國企管碩士、擔任醫療器材公司營運主管吉姆, 勇於追夢到國際餐飲學院學廚藝,而後到各式舊金山知名餐廳、米其林餐廳的故事。 現在吉姆在科技公司「領英」(Linkedin) 擔任廚師。
USA 美國工作及旅遊生活經驗分享: 我也是很早開始關注他寫美國工作、生活、房地產、報稅、旅遊、趣談,他的部落格文章多產,關注的類別也很多,也是讓我增廣見聞的知識收集站!
寫了以上的分享後發現我關注的許多人都是在矽谷,而敝公司臉書的作者也挺多的, 我猜想可能是因為臉書的開放文化,所以吸引的人也是這樣的特質比較多!
當然如果你想要簡單一點一個大集合,換日線 Crossing 匯集了世界各地幾百位作者作品, 提供各領域各國家的觀點,讓你簡單一處看到許多優質內容。
你有推薦什麼哪個內容創作呢? 歡迎分享你的名單, 也希望因為這篇文章,我以上的論述建議,讓你開始練習寫作/創作/輸出!如果你已經有部落格、粉絲頁等,也歡迎你在這裡留言分享, 讓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20/04/WhyYouShouldStartWriting.html
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自我專業提升有感,轉錄好文: 你可以沒有熱情,但不應該自我設限
---------------------------------------------------------------
前幾天在 Front-End Developers Taiwan版有一篇文章: 大家都有熱情研究新技術嗎? 探討詢問軟體工程師們是否都對新技術有熱情去學習, 吸引了很多工程師參與討論。
軟體工程師算是比較特殊的行業,相對其他領域變化更加劇烈,之前我有一篇文章探討軟體工程師需要持續精進自我技能 “軟體工程師無法逃避的宿命:持續學習、大量練習”。如果一個人沒有熱情,要在工作中,或是下班後持續學習新事物會很容易burn out。既然學習、進步是大家對這軟體工程師的必備期望,那我們應該要想辦法培養我們的熱情,用技術做有興趣的 side projects,換個自己喜歡的公司或工作等等。在上篇文章之後,Pochen Lin 的針對這個主題寫了一篇軟體工程師對新技術、自我進修、熱情培養寫了一篇好文章。以下是經過他同意轉錄的文章。
題外話一下,我是藉由 Dosudo 讀書肚 (矽谷工程師讀書會) 其中一次的分享會認識來分享的Pochen Lin,讀書肚是部落格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作者(同時也是『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的作者) Winston Chen 和台灣工程師 Ko-Chih Wu 共同創辦的讀書會。如果你也在矽谷,可以來參加活動認識身懷絕藝的華人工程師。
你可以沒有熱情,但不應該自我設限 - by Pochen Lin
自我進修是對於自身專業的尊重,這可以套用到所有行業,只是前端技術迭代的輪替非常快所以特別有感,當技能樹越廣越深, 待遇與職稱也會呈正相關向上
學習新技術的好處,具體來說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 人腦的知識是由神經元網路連結而成, 越多的連結會深化你對於這門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曲線到後期是越來越簡單,你會發現自己學新東西越來越快,處理問題上也能用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提出更高效簡潔的解法
-優化你的工作流程,我不曉得有多少人喜歡做重複浪費時間的事,至少我非常討厭,能自動化的東西就不會想手動,我不相信人類在做重複性質高的工作上會勝過電腦的效率與正確性,新技術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優化你的工作流程,讓你能事半功倍 (換言之, 如果導入新技術是在拖慢你速度的話, 那不用也罷)
-跟上業界潮流,這個就比較偏現實考量,當職缺開出來與自己的技能樹不相符,你機會就硬生生少人一截,身為碼農雇員技術力就是你的籌碼,籌碼少的時候談甚麼都顯得彆扭,程序員職涯最怕就是掉入死亡螺旋,想離職但沒人要,留在一間技術債太多的公司追著解不完的bug也提升不了自身實力,惡性循環的結局就是等到公司營運不佳被Layoff而面臨中年失業危機
簡言之,學習新技術的目的是在於:
- 深化對專業的掌握度
- 優化自身的工作效能
- 提升在職場上的籌碼
如果你是認真看待這份工作,想靠這份工作吃一輩子的飯,你都不應該停止學習,It’s part of the job.
新技術那麼多,怎麼追都追不完,哪來那麼多時間學?
新技術有如過江之鯽,尤其前端,常常會讓人有種怎麼追也追不完的感覺,怎麼在這一波又一波的技術浪潮站在風尖浪口, 我自己會簡單的過濾一下:
- 這個技術解決了甚麼痛點?
- 跟同類型技術相比,有甚麼優缺點?
- 能解決我目前會碰到的問題嗎?還是帶來更多技術債?
通常這樣的過濾花不到你十分鐘,看個Demo、幾行程式碼、Benchmark,大概就可以略知一二了,要用沒有時間做為藉口實在說不過去
時間就像乳溝, 擠一擠總是有的
如果新技術正巧可以解決你現有的痛點,太棒了,一定要玩一下看怎麼整合到現有工作流程
如果新技術聽起來很炫砲但並不是直接能用上,那連結先存起來,有時間再來研究看看(通常會回頭看是當這技術變成Buzzword一直聽到,或是碰到難題突然想起來好像有這樣的解法)
如果技術聽起來就是個雷,果斷放棄吧,人生應該浪費在更美好的事物上
技術又有分
- Design Pattern / Coding Style:這種比較抽象高大上,不是很好理解但是念通了對自己程式設計功力會大幅提升
- 公用函式庫 / 框架:實戰的時候可以省掉很多手工,無聊可以看看原碼看人家怎麼實作的,萬一哪天想勤快一點自幹也知道該從何下手
- 流程自動化 / 優化:Webpack、Git、Unit testing、CI 這些都算,看團隊看個人看需求,當用則用,最高原則是你是用這些來幫你省事而不是自添麻煩的
三者來說以第一種知識最為受用,因為內化成心法不管在哪都用得上;後兩者則是對你工作效能表現上會有助益,一個是內功一個是外功,兩者都應該與時並進不該偏廢一方
學以致用,做中學方能找到熱情
學技術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拿著牛刀沒牛好殺是件很無趣的事,如果你沒牛好殺,該思考的是是不是現在的工作環境限制住了你的發展,小心我前面提過的死亡螺旋!
熱情來自於設定目標達成之後大腦釋放多巴胺的正向循環,如果對學習沒有熱情,很可能是對於目標設定上的迷惘:
我學這個到底可以幹嘛?
這才是導致沒有學習動機的真正原因,你的大腦需要獎勵機制,你得先有一個痛點,通過學習而克服獲得獎勵,你才會食髓知味產生熱情
然而萬事起頭難,並不是誰一開始都知道有什麼問題好解,我在文章開頭說 “你可以沒有熱情,但不應該自我設限” 其實另一層意思是,你應該試著去培養對這份專業的熱情
不管是說提升自己工作效率,找題目解,甚至是換份新工作(通常會伴隨大量學習機會)這些都可以是動機,火車起步雖慢,但一旦跑起來後要停下來也很難
但如果火車真的啟動不了,恩~人生很長,每天做著沒有熱情的工作真的有意義嗎?
糊口飯吃不需要熱情,但有熱情在這條路上肯定能走得比較快樂也比較遠
又或許不是非得當碼農不可,換個跑道搞不好能見到另一片風光啊
願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
你是如何培養及維持對新技術持續學習的熱情呢?歡迎留言討論!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18/04/PassionForImprovement.html
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在 Yourator數位人才媒合平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編推薦好文★ 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在矽谷,讓他領悟一件事,為了成長,你必須砍掉重練,就算30歲才開始也不遲!』 ---本文作者Winston 在工作五年後花光積蓄遠渡重洋到矽谷尋找突破的機會。重點不在於你是不是工程師、也不再於你有沒有能力到矽谷,而是在於你能不能跨過三十歲這個世俗所定義的人生關卡,突破自我的框架、掌握下一個里程的成長!
★充滿挑戰的新創公司徵才中! => https://www.yourator.co/companies
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每個人的矽谷經驗很長一段時間 ... 的推薦與評價
看到每年到矽谷的實習生, 也讓我讚嘆年輕大學生/研究生的活力&創意。... ... 真萬人敵之術 “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博客來好像沒貨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