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與企業的研究方法 / #周末認真文系列
.
雖然我時常談一些市場推估或者產業分析的議題,但 ... 我覺得一般的企業可以「應用」這些能力在你的日常工作哩,我覺得很難建立起好的「市場分析或產業分析」團隊。
.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精度 (專業度)。與其你要長時間養一個市場分析或產業分析團隊,你不如把研究題目外包給研究公司;但你肯定會覺得有些東西 in-house 做比較好
.
好吧,這就是企業主的兩難囉。為什麼理論常在探討交易成本?因為這是一個「實心問題。」
.
我覺得企業裡 .... 倒是可以很快的建起資料分析師(團隊)跟商業分析師這兩個功能。實用,然後不需要很大的編制。
.
分析是很「應用導向」的東西。特別在企業,沒有用的分析原則上就是沒有價值,所以多數分析都是結果導向的。
.
究竟,in-house 的分析師終究是「決定性的幕僚」角色,還是「輔助性助攻」角色呢?這個真的無法簡單的說完,需要討論的是目標、績效與組織設計。
.
但我最近發覺一個較大的問題,是企業裡的高層普遍少了「方法」的訓練。這個弱點會直接影響了企業裡做各種科學判斷 ...
.
我舉個例子。例如說公司裡頭總有各種問卷。可是設計問卷就有各種學問,你不能只是題目列一列,回收跑跑描述性統計就好 (你的統計學 / 研究方法老師正站在你背後,他看起來很火。)
.
但如果缺乏專業訓練,只知道「要設計問卷測量反應」,但不知道問卷應該要依照科學原則好好設計、檢討,那麼問卷做多少次都沒有用的 ...
.
企業真的要孰悉好各種方法的精神,採用適當的工具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
研究題目 例子 在 林本利 林氏力牆 x 利財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領展與地鐵霸權】//公營機構成為上市公司後,而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又屬市民生活的必需品(例如水、電、燃氣和交通),享有壟斷優勢,一旦脫離政府控制,市民的利益往往和公司股東(賺到盡)及管理層(大幅加薪)的利益出現衝突。//
【壹角度全文】眾所周知,香港有三大霸權,就是地產霸權、港鐵霸權和領展霸權。這三大霸權,亦是社會深層次問題的根源。回歸後特區政府不單沒有好好處理地產商壟斷各行各業的問題,還不時向地產商送上大禮,惹來民怨。至於港鐵霸權和領展霸權,更是一手由政府促成。在董建華年代因政府向地產商送禮,賤賣土地,以致財赤連年,政府為了縮減財赤,便把當時的地鐵和領匯上市,讓兩間公司憑藉壟斷勢力去賺到盡,令小市民怨聲載道。
筆者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題目正是公用事業的監管和私有化。上世紀七十年代,全球經濟下滑,不少國家出現財困,公營機構缺乏效率,工人還不時罷工,嚴重影響國家經濟表現。為了提高效率和縮減財赤,多國政府便把國企出售,推行私有化政策。原本屬國企的政府僱員,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高層,薪酬幾何級大躍進。
這股公營機構私有化的熱潮,由澳洲、新西蘭、英國、歐洲國家,一直推展至南美洲及亞洲國家。在中國內地,不少國企變成民企,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最後還成為大型上市公司。當年特區政府要把地鐵及領匯上市,筆者也贊同,認為可以提升效率,改善服務質素,最終令市民得益。
過去十多年,不少學者對公營機構私有化的政策作出反思,認為私有化政策出現不少問題。特別是當政府資產變成私有財產,公營機構成為上市公司後,而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又屬市民生活的必需品(例如水、電、燃氣和交通),享有壟斷優勢,一旦脫離政府控制,市民的利益往往和公司股東(賺到盡)及管理層(大幅加薪)的利益出現衝突。公司大股東或管理層一旦將資產出售給外國企業,便令國家一些戰略性行業受到外國人操控,影響國家長遠發展和市民生活。
若要政府保留資產的擁有權,又要提升公營機構的營運效率,平衡各持份者的利益,其實把公營機構公司化,並且引入競爭,已經可以達到提升效率、改善服務質素的目標。下次筆者會和讀者分享機管局的例子。
#地鐵霸權 #領展霸權 #公營機構公司化 #壟斷優勢 #壹周度
#壹週刊 #專欄
活道教育中心: http://livingword.edu.hk
林本利每月投資理財班: http://bit.ly/2TA74a6
研究題目 例子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個體心理學|反正我一定會失敗,那又何必要開始?談自卑情結
小時候我們可能多多少少碰過努力準備考試,結果最後成績卻不理想,而且師長們也沒有給予適當的鼓勵,甚至加以指責例如:『這一題怎麼會寫錯?這一題你明明就會的啊!你怎麼這麼粗心?難道寫完考卷都沒有再檢查一次嗎?』
沒有人知道,可能你在考試的時候真的太緊張了;可能你真的太認真去研究題目,卻反而被題目給誤導;你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原因造成某一道大家都覺得你應該要會的題目答錯。可是你沒有不努力,你明明就很努力了,但是周遭的人反應就是在跟你說:『你不夠努力、你根本沒有努力!』
於是,你開始習慣放棄努力,不論是面對考試,或是人生的種種課題,只要沒有絕對把握能成功的,你一概放棄。然後告訴自己:『反正注定會失敗啊!那何必開始?』以下舉幾個例子
『聯誼幹嘛啊?誰會喜歡像我這種無趣的理工肥宅?』
『溝通幹嘛啊?要是講有用的話以為我很愛罵人嗎?』
『罷工幹嘛啊?政府根本不會管你勞工死活好不好?』
『減肥幹嘛啊?跟朋友聚個餐就前功盡棄了不是嗎?』
自卑感是人的天性,因為人類有『追求卓越』的本能,正因為這樣的本能才讓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健康的自卑感應該是認為自己還能夠更好,進而積極找方式去讓自己變得更加接近理想中的自己。而不健康的則是將自己與他人比較,或是過度理想化自己想像中的形象,進而對現實中的自己失去信心並且放棄努力,這樣的心態我們稱之為『自卑情結』。
幼時的成長環境會將我們塑造成傾向於自卑感或是自卑情結的人格,若是我們從小就在比較、批評、責備、稱讚、冷漠的環境下長大,就很容易會演變成自卑情結,導致成年後的我們在面對沒有把握解決的問題時會下意識逃避。
一旦形成了自卑情結的性格,遇到問題時就會下意識逃避,但在個體心理學中很少會用『性格』一詞,性格給人一種根深蒂固無法改變的意味,阿德勒傾向於將一個人面對問題時下意識採取的態度稱作『人生型態』,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變自己的人生型態。
改變意味著未知的可能性,而有自卑情結的人正是因為害怕未知的結果而採取逃避,因此若是無法明白這個道理,很少會有人主動去改變自己的人生型態。我希望閱讀本篇文章的每位朋友都要明白,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只要每一次都勇敢去找出方法克服困難,就能擺脫自卑情結,進而有效利用自卑感讓自己更加卓越。
同時也要明白,人追求卓越不會是也不應該是建立在與他人競爭之下,假如你努力是為了想證明自己比他人優秀,那麼你始終沒有擺脫自卑情結。為了使現實中的自己更加接近理想中的自己因此製造出自卑感促使自己努力(目的論),這才是健康的追求卓越。
努力雖然不一定會成功,但過程絕對不會是做白工,不論結果是否為自己想要的,只要努力到最後一刻,都一定會有收穫。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 #自卑感 #自卑情結
#看開點別跟哈利一樣
研究題目 例子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泛民總辭
#立法會延任
#國安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