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訪客體驗」原則之於臺灣山林的關聯》
假如以後還有時間投稿給研討會,我一定會寫「訪客體驗」這個非常基礎的大原則。在閱讀不少國外的資料之後,我發覺這還是國內觀念上相對薄弱的一環。
政府一端原因是山域管理多頭馬車行之已久,加上最近才開始重視政策改革;大眾一端原因則是戶外教育欠缺和有待加強的國民素質,所以認為有必要提出來讓大家都思考一下。
-\-\-\-\-
訪客體驗(visitor experience)不是什麼新玩意兒,也可以說是個術語,還有些大同小異的詞彙,例如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 UX)、遊憩體驗、遊客體驗等等,但目前還沒上位到臺灣戶外環境的核心指導原則。
舉個簡單的範例,大家耳熟能詳的無痕山林(LNT)原則,其實就屬於訪客體驗原則底下的一環。訪客體驗到底是啥?為什麼這麼重要?下面我來解釋一下。
.
拿我們臺灣自己的國家公園來說,就有三大主要目標──保育、育樂、研究。
保育跟育樂始終會是一場拔河戰,將保育推到極限,那人類就根本不該進入,將育樂推到極限,保育就只是笑話一則,所以如何保持兩端的平衡是管理單位的首要責任。
就美國的使用管理體制來說,這會稱為「保存自然資源」與「保障訪客體驗」兩大原則,無論是任何先期規劃或是應變方案,也都會以這兩個角度來加以衡量。
也不用以為泱泱大國就一定管得好,事實上美國國家公園的過去與現在都存有不少爭議,大抵上也是開發力量與保育團體相抵觸的結果。他們的國家公園長年有預算不足的問題,所以給了園方充分的動機來創造財源,例如企業冠名、提高門票費、發行商業授權(例如商業登山團)、競標營業權等等(這些在臺灣會叫做「國家公園事業」),然而在環保意識高漲的現在,通過大規模開發案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
話題回到兩大原則,自然資源不用多說了,生態系、野生動植物、人文史蹟、水土保持等都在裡面,那訪客體驗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讓下一個人來的時候也有同樣體驗」,小到步道上的鹽糖包裝紙,大到草叢中生鏽的瓦斯罐和營地外的小百合地雷區,這些都會讓下個來的人感到失落,忘了自己正在身處大自然美好的懷抱中。
偏遠地帶中,訪客體驗的要求會更加嚴格:凡是任何人造物品,都有損於人的荒野體驗,所以山屋、石階、棧道、廁所、垃圾桶這些都不可能出現。不用太糾結為何不可,保育必定優先於利用,所以光是經濟規模與長期維護上所需的成本,就沒甚麼好談了。
接下來這一點就更有趣了,「人」也是侵害訪客體驗的來源,所以美國國家公園內的荒野地帶多半設有嚴格的配額申請制,有時候甚至連商業團都不准進入。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進去的人能享受荒野該有的樣子,說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或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都好。
──
我們好不容易從雞窩裡爬出來,又能否有一隅天空讓我們能當孤獨的鷹?
──
訪客體驗從管理層面看是如此,而到了登山者的層面就是自律。現在上山最令人反感的現象莫過於垃圾,所以請大家務必要在行前就瞭解自己會產生的垃圾量,執行「提前減量」,然後將其餘的都帶下山。
.
這樣大家應該都能了解訪客體驗的重要性:體驗越深刻,我們越能獲得啟發與撫慰:體驗越深刻,我們才會有越來越多願意保護環境的人,以及喜愛這塊土地的人。
.
.
臺灣還不像美國一樣,擁有具法源的「荒野(Wilderness)」,也不像部分美國國家公園一樣有「偏遠地帶(backcountry)」的定義。
但至少從訪客數據上看,大家都能同意合歡群峰這種地方絕對稱不上是荒野,而這大眾化、觀光化的趨勢已勢不可擋,所以訪客體驗會朝著滿足觀光需求前進,以妥善服務與管理讓人們都能保持愉悅的心情,並控制對環境的衝擊。
例如往合歡北峰的步道實在太熱門了,熱門到建設棧道或階梯都顯得合理,不然要放任沖蝕溝繼續加深嗎?觀光帶來了量,量就是需要建設來遏止累進的負面影響,像是踩踏、垃圾、排遺等。另外小溪營地這個奇妙的地方,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有妥善的管理呢?
至於長天數的既有縱走與橫斷路線,雖然造訪人數從一年平均來說是少的,但峰值都出現在連假期間(還要加上沒申請的黑數),其實也是大大妨害了體驗品質。這跟我們常提到的生態乘載量不盡相同,而有個自己的專有名詞:社會心理乘載量(social 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大意就是人多到什麼程度會讓我們感到不滿。
因此如何在周末、連假時期照顧登山者的體驗品質,會是往後一個重要的課題。同時,我也期望未來不論是政府或是大眾在看待相關議題時,都要將符合國際趨勢的「訪客體驗」視為最高指導原則之一,尤其是針對最脆弱也最具魅力的偏遠山域地帶。
.
.
最後提醒一點:訪客體驗要看環境與目標群眾而定,所以我才舉出荒野體驗(長程路線)和觀光體驗(合歡山)作為對比,一個是保持原始樣貌,另一個是提供服務與設施,或許有些折衷的空間,但絕對不能無限上綱。
再打個比方,想想日本「八ヶ岳」的服務型山屋系統,再想想臺灣天池山莊後只能背帳篷過夜的能高安東軍縱走,是完全不同的取向,但考慮到臺灣的氣候、地型與地質,其實我們沒太多可供開發的空間,維護成本也可能過高,所以個人是支持朝美式荒野的方向前進。
.
照片攝於位於中央尖主西之間的天空營地,這就是登山者喜歡的荒野模樣:一塊能感受滄海桑田,念天地之悠悠的最後淨土。
#山域政策 #荒野 #訪客體驗 #遊憩體驗 #使用者體驗
研討會投稿範例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初探「訪客體驗」原則之於臺灣山林的關聯》
假如以後還有時間投稿給研討會,我一定會寫「訪客體驗」這個非常基礎的大原則。在閱讀不少國外的資料之後,我發覺這還是國內觀念上相對薄弱的一環。
政府一端原因是山域管理多頭馬車行之已久,加上最近才開始重視政策改革;大眾一端原因則是戶外教育欠缺和有待加強的國民素質,所以認為有必要提出來讓大家都思考一下。
-----
訪客體驗(visitor experience)不是什麼新玩意兒,也可以說是個術語,還有些大同小異的詞彙,例如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 UX)、遊憩體驗、遊客體驗等等,但目前還沒上位到臺灣戶外環境的核心指導原則。
舉個簡單的範例,大家耳熟能詳的無痕山林(LNT)原則,其實就屬於訪客體驗原則底下的一環。訪客體驗到底是啥?為什麼這麼重要?下面我來解釋一下。
.
拿我們臺灣自己的國家公園來說,就有三大主要目標──保育、育樂、研究。
保育跟育樂始終會是一場拔河戰,將保育推到極限,那人類就根本不該進入,將育樂推到極限,保育就只是笑話一則,所以如何保持兩端的平衡是管理單位的首要責任。
就美國的使用管理體制來說,這會稱為「保存自然資源」與「保障訪客體驗」兩大原則,無論是任何先期規劃或是應變方案,也都會以這兩個角度來加以衡量。
也不用以為泱泱大國就一定管得好,事實上美國國家公園的過去與現在都存有不少爭議,大抵上也是開發力量與保育團體相抵觸的結果。他們的國家公園長年有預算不足的問題,所以給了園方充分的動機來創造財源,例如企業冠名、提高門票費、發行商業授權(例如商業登山團)、競標營業權等等(這些在臺灣會叫做「國家公園事業」),然而在環保意識高漲的現在,通過大規模開發案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
話題回到兩大原則,自然資源不用多說了,生態系、野生動植物、人文史蹟、水土保持等都在裡面,那訪客體驗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讓下一個人來的時候也有同樣體驗」,小到步道上的鹽糖包裝紙,大到草叢中生鏽的瓦斯罐和營地外的小百合地雷區,這些都會讓下個來的人感到失落,忘了自己正在身處大自然美好的懷抱中。
偏遠地帶中,訪客體驗的要求會更加嚴格:凡是任何人造物品,都有損於人的荒野體驗,所以山屋、石階、棧道、廁所、垃圾桶這些都不可能出現。不用太糾結為何不可,保育必定優先於利用,所以光是經濟規模與長期維護上所需的成本,就沒甚麼好談了。
接下來這一點就更有趣了,「人」也是侵害訪客體驗的來源,所以美國國家公園內的荒野地帶多半設有嚴格的配額申請制,有時候甚至連商業團都不准進入。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進去的人能享受荒野該有的樣子,說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或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都好。
──
我們好不容易從雞窩裡爬出來,又能否有一隅天空讓我們能當孤獨的鷹?
──
訪客體驗從管理層面看是如此,而到了登山者的層面就是自律。現在上山最令人反感的現象莫過於垃圾,所以請大家務必要在行前就瞭解自己會產生的垃圾量,執行「提前減量」,然後將其餘的都帶下山。
.
這樣大家應該都能了解訪客體驗的重要性:體驗越深刻,我們越能獲得啟發與撫慰:體驗越深刻,我們才會有越來越多願意保護環境的人,以及喜愛這塊土地的人。
.
.
臺灣還不像美國一樣,擁有具法源的「荒野(Wilderness)」,也不像部分美國國家公園一樣有「偏遠地帶(backcountry)」的定義。
但至少從訪客數據上看,大家都能同意合歡群峰這種地方絕對稱不上是荒野,而這大眾化、觀光化的趨勢已勢不可擋,所以訪客體驗會朝著滿足觀光需求前進,以妥善服務與管理讓人們都能保持愉悅的心情,並控制對環境的衝擊。
例如往合歡北峰的步道實在太熱門了,熱門到建設棧道或階梯都顯得合理,不然要放任沖蝕溝繼續加深嗎?觀光帶來了量,量就是需要建設來遏止累進的負面影響,像是踩踏、垃圾、排遺等。另外小溪營地這個奇妙的地方,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有妥善的管理呢?
至於長天數的既有縱走與橫斷路線,雖然造訪人數從一年平均來說是少的,但峰值都出現在連假期間(還要加上沒申請的黑數),其實也是大大妨害了體驗品質。這跟我們常提到的生態乘載量不盡相同,而有個自己的專有名詞:社會心理乘載量(social 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大意就是人多到什麼程度會讓我們感到不滿。
因此如何在周末、連假時期照顧登山者的體驗品質,會是往後一個重要的課題。同時,我也期望未來不論是政府或是大眾在看待相關議題時,都要將符合國際趨勢的「訪客體驗」視為最高指導原則之一,尤其是針對最脆弱也最具魅力的偏遠山域地帶。
.
.
最後提醒一點:訪客體驗要看環境與目標群眾而定,所以我才舉出荒野體驗(長程路線)和觀光體驗(合歡山)作為對比,一個是保持原始樣貌,另一個是提供服務與設施,或許有些折衷的空間,但絕對不能無限上綱。
再打個比方,想想日本「八ヶ岳」的服務型山屋系統,再想想臺灣天池山莊後只能背帳篷過夜的能高安東軍縱走,是完全不同的取向,但考慮到臺灣的氣候、地型與地質,其實我們沒太多可供開發的空間,維護成本也可能過高,所以個人是支持朝美式荒野的方向前進。
.
照片攝於位於中央尖主西之間的天空營地,這就是登山者喜歡的荒野模樣:一塊能感受滄海桑田,念天地之悠悠的最後淨土。
#山域政策 #荒野 #訪客體驗 #遊憩體驗 #使用者體驗
研討會投稿範例 在 2021 銘傳觀光國際研討會【投稿短摘要格式與範例】 的相關結果
2021 銘傳觀光國際研討會【投稿短摘要格式與範例】. 短摘要(Short Abstract)格式如下:. 1. 「2021 銘傳觀光國際研討會」中所發表之論文摘要,應與研討會議題相關且未在他. ... <看更多>
研討會投稿範例 在 寫出出色的三段式研討會摘要(abstract) 的相關結果
幾乎所有的研討會都會在論文徵稿過程中,先向投稿人要求一篇論文的摘要,然後在數不勝數的摘要中尋找適合研討會的,再進一步邀請提供論文來審稿。要能順利的進入研討會 ... ... <看更多>
研討會投稿範例 在 研討會投稿格式說明 的相關結果
一、版面:A4紙張,上下左右邊界各2公分. 二、頁首為投稿題目、作者、服務單位及職稱、中文摘要、關鍵詞. (一)投稿題目中文字體20號字加粗,置中對齊。 (二)作者:中文字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