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心理師經營網路社群的影響>
關於心理師經營網路社群、在網路上與潛在個案的互動,有太多可以論述的,剛剛看到這篇論述,覺得脈絡清晰,很能提供伙伴們另外一層思考,所以就轉過來了~
上週我也針對這個考題寫了一篇「在網路游牧的時代,心理人對世界的影響」,有興趣的伙伴可一併參考:
http://0rz.tw/q7F4e
從脈絡來説,這個粉專的作者嘗試從各方面的外部因素來引導讀者思考,而我則是從個人經驗出發,分享自己的省思與看見,光從寫文章的角度來説,就可以看到我們身為心理師,基於不同思考所做出的示範。
身為寫作者需要明白自己的脈絡,身為讀者更需要明白自己的脈絡,因為「媒體識讀」是在網路世代裡很重要的能力,如何透過閱讀、省思,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脈絡,我想,是從今年考題可以獲得的益處~
【108-1 諮商心理師技專高考 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倫理 第一題 不負責任答題】
.
一、張心理師在大學起即開始經營自己的部落格,也加入facebook, instagram 等社交網站,他經常會在網路上分享個人的生活經驗或抒發工作感想,也常拜訪知名景點時就按讚打卡,記錄各種旅遊見聞。某日張心理師上網時,接收到個案發出邀請他加入好友的訊息,第一次他選擇略過,但是隔幾天又再度收到個案發出加入好友的邀請。
(一) 你認為心理師加入社群網站對諮商工作可能造成那些影響?(15分)
(二) 如果你是張心理師,你會如何處理個案邀請你加入好友的訊息?(10分)
.
-------------------------------------------------------------------------
我很少會去追心理師考古題,只是因為其他網路上心理師提起。忍不住想寫寫,這個問題,在非常多年前我就有思考過,而這些思考以及多年來在網路上對心理師、心理機構的觀察,也影響了我想法。題目寫得很模糊,有很多細節是需要答題者自己去補足,諸如張(這位)心理師的臉書是設公開的嗎?是使用本名嗎?但是思考的方向主要還是在於,心理師本身如何去看待自己與網路社群的關係,以及如何去思考這些網路上的互動對於個案工作的影響。
'
(一) 心理師加入臉書對於諮商工作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
'
「加入臉書」很可能是指公開的臉書帳號、粉絲頁或是影音平台。題目寫得太模糊,在台灣臉書的普及率超過80%,成為多數人溝通連結的重要工具之一,心理師幾乎不可能完全隔絕於此潮流之外。只是說心理師「個人」和「心理師身份」的距離要多近多遠,可以思考的部分。我很困難把它用優點或缺點這樣二分法的方式去看待,因為這是一刀雙刃。當心理師享受到了網路社群所帶來的益處,必然也得付出些代價,而其中的取捨取決於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一位心理師、你的主要工作模式為何、以及你的個性與習慣。
'
我們姑且假設張心理師的臉書是本名公開帳號,且未加註心理師,但他所有的發文、轉貼與打卡都未設公開。這樣的習慣是從大學到現在當心理師,他需要思考的是他這樣的網路使用方式是否會妨礙到他的心理專業工作。但單就「心理師加入臉書對諮商工作的影響」我們可以先從心理師本身幾個層面談起。
'
◎ 你想要成為怎樣的心理師?主要工作模式為何?所屬學派為何?
'
A. 你想成為怎樣的心理師?
想要成為怎樣的心理師指的是個人本身的界線為何,有些人蠻喜歡當公眾人物的、喜歡讓自己有影響力、希望自己在媒體或網路上可以取得話語權,這樣的人可能很難去放棄經營網路社群。但有些心理師的個性是低調內斂的,喜歡默默工作不愛出風頭,甚至不習慣被他人關注,那即便他有公眾帳號或是粉專,也不見得願意在專業領域之外有過多的自我揭露。所以如果想要有公眾帳號或粉專,首先要思考自己適合怎樣的經營模式。
'
B. 心理師本身主要的工作模式為何?
心理師不是只關在治療室裡面做心理治療,心理師的工作很多時候包括講座、工作坊、課程、團體治療.....等等。如果一個治療師需要被他人認識、以便有機會接更多的講座或工作坊工作,網路會是讓自己快速被認識的方式之一,因此我們也很容易看到一堆心理師把自己講座過程的照片、和聽眾的合照、工作坊的成品放在臉書或粉專,做為一種宣傳 (請記得要先獲得聽眾與成員的同意,要不然都要打馬賽克,這是基本尊重) 。
'
除此之外,心理師有公共帳號或粉專對於諮商工作的影響,我想分兩個部分來說。若心理師善用網路社群,在天災人禍的時候,分享心理急救懶人包,性平議題被熱烈討論的時候,撰寫文章為社會大眾解惑,遇到年節教年輕人如何應對被長輩過度關心與追問的情境。這些其實是有助於心理衛教的推廣,協助民眾認識什麼是心理師、什麼是心理諮商工作,當我們有需要接受的時候,可以去哪裡求助,這些都有助於心理師工作的去神秘化、讓社會大眾更為了解與親近,也有助於心理師工作的推廣,讓社會大眾了解到,找心理師晤談,並不是種汙名或需要羞愧的事情。
'
C. 心理師所屬心理治療學派為何?
但很多時候我也發現,很多心理師在臉書上不是只有衛教宣導,有更多的是曬娃兒、分享自身育兒經驗與心得、分享工作心得、分享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的心得、分享今天的晚餐吃什麼。而這些自我揭露在不同的學派中,會有不同的理解。我記得我很年輕的時候,曾聽過某大學心理系的同學分享,系上兩位老師對於事情的不同看法,走認知行為學派的A老師,認為下課和案主打籃球無傷大雅,但走精神分析學派的B老師,堅持避免和案主有治療室外有非必要的接觸,更不用說是一起打球。
'
明明同一個系但兩位老師的態度卻迥異,主要在於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對於治療者的角色與治療關係都有不同的理解與看法。精神分析與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期待治療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空白螢幕」好讓案主在治療的過程中透過移情關係處理內在的焦慮與衝突,但如果這位治療師除了在治療室內出現,還是他的球友、三不五時看到他在臉書上曬娃兒或是其他日常生活瑣事,這就很有可能會讓治療受到干擾,這些干擾不見得案主會在治療中提出來討論。
'
(二) 你會如何處理個案邀請你加入好友的訊息?
'
我接續著上面的討論,假使我的案主邀請我加他臉書好友,我會將此帶回到治療室內討論,去理解案主行為背後的原由與意圖,他有可能是希望藉此更接近心理師、想了解心理師的日常生活.....或是其他,並給予適當的詮釋。討論重點除了在於案主為何要加,也同時包括為何是現在加( 在治療與關係中的脈絡為何 ),他是怎麼找到我 (心理師)的臉書,他怎麼思考一個被侷限在治療室與他心中的治療關係。
'
心理師有可能會面對到案主感覺到自己被拒絕的挫折、生氣、憤怒、委屈或是感覺到自己似乎冒犯到心理師。心理師除了需要同理案主的受傷,也需要溫和而堅定地讓案主知道,不加他臉書,是為了維持治療架構,而這也是是為了幫助這個治療的進行與維持,唯有我們將這一周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帶回來治療室裡一起討論,帶回來治療室中一起思考,我們的治療才會有進展,案主也才能獲得適當的幫助。因此我不建議心理師刻意忽略案主的臉書交友邀請,或乾脆裝作沒看見 (除非案主弄了一個不是本名的臉書名稱,然後大頭照也困難辨識),心理師的刻意忽略或許是避免掉了治療關係中的焦慮與內在的衝突,但也很有可能同時失去了有助於治療關係與治療進展的機會。
'
'
以上為「心理師,日常」不負責任答題,不知道可以拿幾分,但我盡力了。
.
社會工作倫理考古題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8-1 諮商心理師技專高考 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倫理 第一題 不負責任答題】
.
一、張心理師在大學起即開始經營自己的部落格,也加入facebook, instagram 等社交網站,他經常會在網路上分享個人的生活經驗或抒發工作感想,也常拜訪知名景點時就按讚打卡,記錄各種旅遊見聞。某日張心理師上網時,接收到個案發出邀請他加入好友的訊息,第一次他選擇略過,但是隔幾天又再度收到個案發出加入好友的邀請。
(一) 你認為心理師加入社群網站對諮商工作可能造成那些影響?(15分)
(二) 如果你是張心理師,你會如何處理個案邀請你加入好友的訊息?(10分)
.
-------------------------------------------------------------------------
我很少會去追心理師考古題,只是因為其他網路上心理師提起。忍不住想寫寫,這個問題,在非常多年前我就有思考過,而這些思考以及多年來在網路上對心理師、心理機構的觀察,也影響了我想法。題目寫得很模糊,有很多細節是需要答題者自己去補足,諸如張(這位)心理師的臉書是設公開的嗎?是使用本名嗎?但是思考的方向主要還是在於,心理師本身如何去看待自己與網路社群的關係,以及如何去思考這些網路上的互動對於個案工作的影響。
'
(一) 心理師加入臉書對於諮商工作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
'
「加入臉書」很可能是指公開的臉書帳號、粉絲頁或是影音平台。題目寫得太模糊,在台灣臉書的普及率超過80%,成為多數人溝通連結的重要工具之一,心理師幾乎不可能完全隔絕於此潮流之外。只是說心理師「個人」和「心理師身份」的距離要多近多遠,可以思考的部分。我很困難把它用優點或缺點這樣二分法的方式去看待,因為這是一刀雙刃。當心理師享受到了網路社群所帶來的益處,必然也得付出些代價,而其中的取捨取決於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一位心理師、你的主要工作模式為何、以及你的個性與習慣。
'
我們姑且假設張心理師的臉書是本名公開帳號,且未加註心理師,但他所有的發文、轉貼與打卡都未設公開。這樣的習慣是從大學到現在當心理師,他需要思考的是他這樣的網路使用方式是否會妨礙到他的心理專業工作。但單就「心理師加入臉書對諮商工作的影響」我們可以先從心理師本身幾個層面談起。
'
◎ 你想要成為怎樣的心理師?主要工作模式為何?所屬學派為何?
'
A. 你想成為怎樣的心理師?
想要成為怎樣的心理師指的是個人本身的界線為何,有些人蠻喜歡當公眾人物的、喜歡讓自己有影響力、希望自己在媒體或網路上可以取得話語權,這樣的人可能很難去放棄經營網路社群。但有些心理師的個性是低調內斂的,喜歡默默工作不愛出風頭,甚至不習慣被他人關注,那即便他有公眾帳號或是粉專,也不見得願意在專業領域之外有過多的自我揭露。所以如果想要有公眾帳號或粉專,首先要思考自己適合怎樣的經營模式。
'
B. 心理師本身主要的工作模式為何?
心理師不是只關在治療室裡面做心理治療,心理師的工作很多時候包括講座、工作坊、課程、團體治療.....等等。如果一個治療師需要被他人認識、以便有機會接更多的講座或工作坊工作,網路會是讓自己快速被認識的方式之一,因此我們也很容易看到一堆心理師把自己講座過程的照片、和聽眾的合照、工作坊的成品放在臉書或粉專,做為一種宣傳 (請記得要先獲得聽眾與成員的同意,要不然都要打馬賽克,這是基本尊重) 。
'
除此之外,心理師有公共帳號或粉專對於諮商工作的影響,我想分兩個部分來說。若心理師善用網路社群,在天災人禍的時候,分享心理急救懶人包,性平議題被熱烈討論的時候,撰寫文章為社會大眾解惑,遇到年節教年輕人如何應對被長輩過度關心與追問的情境。這些其實是有助於心理衛教的推廣,協助民眾認識什麼是心理師、什麼是心理諮商工作,當我們有需要接受的時候,可以去哪裡求助,這些都有助於心理師工作的去神秘化、讓社會大眾更為了解與親近,也有助於心理師工作的推廣,讓社會大眾了解到,找心理師晤談,並不是種汙名或需要羞愧的事情。
'
C. 心理師所屬心理治療學派為何?
但很多時候我也發現,很多心理師在臉書上不是只有衛教宣導,有更多的是曬娃兒、分享自身育兒經驗與心得、分享工作心得、分享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的心得、分享今天的晚餐吃什麼。而這些自我揭露在不同的學派中,會有不同的理解。我記得我很年輕的時候,曾聽過某大學心理系的同學分享,系上兩位老師對於事情的不同看法,走認知行為學派的A老師,認為下課和案主打籃球無傷大雅,但走精神分析學派的B老師,堅持避免和案主有治療室外有非必要的接觸,更不用說是一起打球。
'
明明同一個系但兩位老師的態度卻迥異,主要在於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對於治療者的角色與治療關係都有不同的理解與看法。精神分析與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期待治療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空白螢幕」好讓案主在治療的過程中透過移情關係處理內在的焦慮與衝突,但如果這位治療師除了在治療室內出現,還是他的球友、三不五時看到他在臉書上曬娃兒或是其他日常生活瑣事,這就很有可能會讓治療受到干擾,這些干擾不見得案主會在治療中提出來討論。
'
(二) 你會如何處理個案邀請你加入好友的訊息?
'
我接續著上面的討論,假使我的案主邀請我加他臉書好友,我會將此帶回到治療室內討論,去理解案主行為背後的原由與意圖,他有可能是希望藉此更接近心理師、想了解心理師的日常生活.....或是其他,並給予適當的詮釋。討論重點除了在於案主為何要加,也同時包括為何是現在加( 在治療與關係中的脈絡為何 ),他是怎麼找到我 (心理師)的臉書,他怎麼思考一個被侷限在治療室與他心中的治療關係。
'
心理師有可能會面對到案主感覺到自己被拒絕的挫折、生氣、憤怒、委屈或是感覺到自己似乎冒犯到心理師。心理師除了需要同理案主的受傷,也需要溫和而堅定地讓案主知道,不加他臉書,是為了維持治療架構,而這也是是為了幫助這個治療的進行與維持,唯有我們將這一周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帶回來治療室裡一起討論,帶回來治療室中一起思考,我們的治療才會有進展,案主也才能獲得適當的幫助。因此我不建議心理師刻意忽略案主的臉書交友邀請,或乾脆裝作沒看見 (除非案主弄了一個不是本名的臉書名稱,然後大頭照也困難辨識),心理師的刻意忽略或許是避免掉了治療關係中的焦慮與內在的衝突,但也很有可能同時失去了有助於治療關係與治療進展的機會。
'
'
以上為「心理師,日常」不負責任答題,不知道可以拿幾分,但我盡力了。
.
社會工作倫理考古題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08-1 諮商心理師技專高考 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倫理 第一題 不負責任答題】
.
一、張心理師在大學起即開始經營自己的部落格,也加入facebook, instagram 等社交網站,他經常會在網路上分享個人的生活經驗或抒發工作感想,也常拜訪知名景點時就按讚打卡,記錄各種旅遊見聞。某日張心理師上網時,接收到個案發出邀請他加入好友的訊息,第一次他選擇略過,但是隔幾天又再度收到個案發出加入好友的邀請。
(一) 你認為心理師加入社群網站對諮商工作可能造成那些影響?(15分)
(二) 如果你是張心理師,你會如何處理個案邀請你加入好友的訊息?(10分)
.
-\-\-\-\-\-\-\-\-\-\-\-\-\-\-\-\-\-\-\-\-\-\-\-\-\-\-\-\-\-\-\-\-\-\-\-\-\-\-\-\-\-\-\-\-\-\-\-\-\-\-\-\-\-\-\-\-\-\-\-\-\-\-\-\-\-\-\-\-\-\-\-\-
我很少會去追心理師考古題,只是因為其他網路上心理師提起。忍不住想寫寫,這個問題,在非常多年前我就有思考過,而這些思考以及多年來在網路上對心理師、心理機構的觀察,也影響了我想法。題目寫得很模糊,有很多細節是需要答題者自己去補足,諸如張(這位)心理師的臉書是設公開的嗎?是使用本名嗎?但是思考的方向主要還是在於,心理師本身如何去看待自己與網路社群的關係,以及如何去思考這些網路上的互動對於個案工作的影響。
'
(一) 心理師加入臉書對於諮商工作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
'
「加入臉書」很可能是指公開的臉書帳號、粉絲頁或是影音平台。題目寫得太模糊,在台灣臉書的普及率超過80%,成為多數人溝通連結的重要工具之一,心理師幾乎不可能完全隔絕於此潮流之外。只是說心理師「個人」和「心理師身份」的距離要多近多遠,可以思考的部分。我很困難把它用優點或缺點這樣二分法的方式去看待,因為這是一刀雙刃。當心理師享受到了網路社群所帶來的益處,必然也得付出些代價,而其中的取捨取決於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一位心理師、你的主要工作模式為何、以及你的個性與習慣。
'
我們姑且假設張心理師的臉書是本名公開帳號,且未加註心理師,但他所有的發文、轉貼與打卡都未設公開。這樣的習慣是從大學到現在當心理師,他需要思考的是他這樣的網路使用方式是否會妨礙到他的心理專業工作。但單就「心理師加入臉書對諮商工作的影響」我們可以先從心理師本身幾個層面談起。
'
◎ 你想要成為怎樣的心理師?主要工作模式為何?所屬學派為何?
'
A. 你想成為怎樣的心理師?
想要成為怎樣的心理師指的是個人本身的界線為何,有些人蠻喜歡當公眾人物的、喜歡讓自己有影響力、希望自己在媒體或網路上可以取得話語權,這樣的人可能很難去放棄經營網路社群。但有些心理師的個性是低調內斂的,喜歡默默工作不愛出風頭,甚至不習慣被他人關注,那即便他有公眾帳號或是粉專,也不見得願意在專業領域之外有過多的自我揭露。所以如果想要有公眾帳號或粉專,首先要思考自己適合怎樣的經營模式。
'
B. 心理師本身主要的工作模式為何?
心理師不是只關在治療室裡面做心理治療,心理師的工作很多時候包括講座、工作坊、課程、團體治療.....等等。如果一個治療師需要被他人認識、以便有機會接更多的講座或工作坊工作,網路會是讓自己快速被認識的方式之一,因此我們也很容易看到一堆心理師把自己講座過程的照片、和聽眾的合照、工作坊的成品放在臉書或粉專,做為一種宣傳 (請記得要先獲得聽眾與成員的同意,要不然都要打馬賽克,這是基本尊重) 。
'
除此之外,心理師有公共帳號或粉專對於諮商工作的影響,我想分兩個部分來說。若心理師善用網路社群,在天災人禍的時候,分享心理急救懶人包,性平議題被熱烈討論的時候,撰寫文章為社會大眾解惑,遇到年節教年輕人如何應對被長輩過度關心與追問的情境。這些其實是有助於心理衛教的推廣,協助民眾認識什麼是心理師、什麼是心理諮商工作,當我們有需要接受的時候,可以去哪裡求助,這些都有助於心理師工作的去神秘化、讓社會大眾更為了解與親近,也有助於心理師工作的推廣,讓社會大眾了解到,找心理師晤談,並不是種汙名或需要羞愧的事情。
'
C. 心理師所屬心理治療學派為何?
但很多時候我也發現,很多心理師在臉書上不是只有衛教宣導,有更多的是曬娃兒、分享自身育兒經驗與心得、分享工作心得、分享自己接受心理治療的心得、分享今天的晚餐吃什麼。而這些自我揭露在不同的學派中,會有不同的理解。我記得我很年輕的時候,曾聽過某大學心理系的同學分享,系上兩位老師對於事情的不同看法,走認知行為學派的A老師,認為下課和案主打籃球無傷大雅,但走精神分析學派的B老師,堅持避免和案主有治療室外有非必要的接觸,更不用說是一起打球。
'
明明同一個系但兩位老師的態度卻迥異,主要在於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對於治療者的角色與治療關係都有不同的理解與看法。精神分析與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期待治療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空白螢幕」好讓案主在治療的過程中透過移情關係處理內在的焦慮與衝突,但如果這位治療師除了在治療室內出現,還是他的球友、三不五時看到他在臉書上曬娃兒或是其他日常生活瑣事,這就很有可能會讓治療受到干擾,這些干擾不見得案主會在治療中提出來討論。
'
(二) 你會如何處理個案邀請你加入好友的訊息?
'
我接續著上面的討論,假使我的案主邀請我加他臉書好友,我會將此帶回到治療室內討論,去理解案主行為背後的原由與意圖,他有可能是希望藉此更接近心理師、想了解心理師的日常生活.....或是其他,並給予適當的詮釋。討論重點除了在於案主為何要加,也同時包括為何是現在加( 在治療與關係中的脈絡為何 ),他是怎麼找到我 (心理師)的臉書,他怎麼思考一個被侷限在治療室與他心中的治療關係。
'
心理師有可能會面對到案主感覺到自己被拒絕的挫折、生氣、憤怒、委屈或是感覺到自己似乎冒犯到心理師。心理師除了需要同理案主的受傷,也需要溫和而堅定地讓案主知道,不加他臉書,是為了維持治療架構,而這也是是為了幫助這個治療的進行與維持,唯有我們將這一周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帶回來治療室裡一起討論,帶回來治療室中一起思考,我們的治療才會有進展,案主也才能獲得適當的幫助。因此我不建議心理師刻意忽略案主的臉書交友邀請,或乾脆裝作沒看見 (除非案主弄了一個不是本名的臉書名稱,然後大頭照也困難辨識),心理師的刻意忽略或許是避免掉了治療關係中的焦慮與內在的衝突,但也很有可能同時失去了有助於治療關係與治療進展的機會。
'
'
以上為「心理師,日常」不負責任答題,不知道可以拿幾分,但我盡力了。
.
社會工作倫理考古題 在 心得從106~112-1 年的社工師/社會行政等考試之考古題來 ... 的推薦與評價
哈囉我又完成了一科…沒意外分成三大篇,上篇:推薦書籍、考古題分析+社會工作基本概念、間接服務,中篇:社會工作直接服務,下篇:社會工作倫理、社會 ... ... <看更多>
社會工作倫理考古題 在 107 公職社工師- 考試經濟學BP的國際收支PTT 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公職王歷屆試題107第次社工師共8頁第1頁全國最大公教職網站年第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 ... 考試類科:社會工作師科目:社會工作管理甲、申論題部分:50 分社研所考古題, ... ... <看更多>
社會工作倫理考古題 在 每天簡單學社工的貼文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晚安今天想跟大家來分享一下關於社工師考試經過一番努力小編在這次的社工師 ... 多看看考古題熟悉一下問題的模式(其實社工師考試的問題模式都差不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