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10幾年的研究發現,台灣國高中生的補習比例超過5成,然而 #補習真的有效嗎?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關秉寅 透過「類實驗法」的統計策略發現,相較於從未補習之學生的學習成效為平均61.5分,學生若只在高中補習、國中未補習,學習成效可增加約9分;若是從國中一直補到高中者則增加約8分。不過,從國中到高中一路吃「大補帖」的學生,也比從未補習者有略高的憂鬱症狀分數。
若是直覺由結果推論補習對個人學習與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果,恐怕太武斷了。
近30年統計學家開發「反事實方法」的策略,藉由問「假使……就會/不會怎樣」來控制個案補習前的狀況:
https://bit.ly/2VKQ9oF
「社會心理學系分數」的推薦目錄:
社會心理學系分數 在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滑youtube的時候,看到師大李悅寧老師的訪問,覺得跟我的臨床經驗有很大程度的符合。
「讀書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反正就是讀一讀、看一看,就會了」
我在醫院時的工作,一部分在做資賦優異與智能障礙兒童的鑑定。我並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但受惠於工作,我有機會與很聰明的人互動。
在評估與訓練上,我的角色很像球隊教練,教練以前並不會是最優秀的球員,甚至有些教練的球員時期並不怎麼樣,但他的工作就是了解、啟發球員。
在工作時,孩子一進診間,除了正式的智力測驗外,我一定會用各種方式來評估他的智力,因為這個很重要,不得不說,在我的經驗中,大約有20%被抱怨上課不專心的孩子,是因為資質偏弱,上課聽不懂,才不專心的。
其餘的孩子,絕頂聰明的非常少,這當然很符合現實,天才本來就不會滿街跑,更多的「資優生」,是在父母與師長嚴格的教育之下被「訓練」出來的。
更有趣的是,這僅止於用「考試」評量出來的資優生,只要脫離了考試情境,他們綜合表現會受到影響。
什麼叫綜合表現呢?包括孩子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人際互動合作的能力、情緒穩定度等等。
心理學上有一個弗林效應(Flynn effect),講的就是孩子的智力測驗分數一代比一代高,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孩子也越來越自由,面對日漸複雜的社會,他們對於學習的動機越來越低。
所以,請各位家長在想到學業時,用綜合表現的概念來評估,可以問問看學校好不好玩、你的朋友有誰、老師上的課有不有趣、老師上課的風格是什麼,來提升孩子的動機。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到現在還聽說有些老師依然這樣講「你們現在好好努力,上了好大學,你們就自由了」。
大學的學業更重,要求更多好嗎!看起來比高中自由的是,大學老師比較尊重你的意願,不會逼你,但卻被錯誤解讀成上大學比較輕鬆。
這兩天大學指考成績公布,又看到這個訪問,讓我有許多感觸,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像李悅寧老師這樣,覺得什麼科目好有趣,好想一直看下去,這樣才能體會到真正的自由與快樂。
https://youtu.be/zlmRj_iPaXA
社會心理學系分數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幫助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讓孩子從不願到自願】
(((緊迫盯人,孩子就會用功讀書?)))
對於怎麼都不肯用功的孩子,父母成天到晚叫他「快去念書」,到底有沒有用呢?以阿德勒心理學做理論依據的案一郎《不教養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明明白白的表示:不可能突然就能改變孩子!
在暢銷書「一流的教養」中,不少韓國的菁英學生都明白表示,他們最感謝的就是爸媽不太會嘮嘮叨叨叫他們「快去念書」;針對日本東大高材生的調查也有相同的結果:父母不會太過頻繁地叮囑他們念書。
研究動機強度與效率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在一般的狀況下,動機愈強烈,工作當然就會愈為積極,潛能就發揮得愈好,效率當然愈大;相反的,動機愈低落,成果當然就愈差。
但是當動機的強度達到某一個程度時,工作的效率不增反減,也就是過了一個頂點之後,動機愈強,效率反而愈差,這是因為過強的動機會使得人們過度焦慮、緊張,因此干擾到大腦記憶、思維的過程。
.
由此看來,父母叮囑孩子「快去念書!」在某個程度之內會有提醒作用,但若是過於頻繁,超過了動機刺激的頂點,就會讓孩子焦慮厭煩,最終一聽到這句話反而不假思索的反彈,因為父母急急如律令的叮嚀已經讓他們將「念書」和「痛苦」畫上等號,還沒打開書本,就直想辦法推拖逃避。
所以,不斷叫孩子「快去念書!」確實於事無補,反而會趕跑孩子的讀書意願,不少孩子一聽到父母叨念就會反射性的頂撞:「你愈唸我,我就愈不想念書!」,此言並非氣話!
.
(((只有孩子自己願意,才可能產生有效的動力)))
如何讓孩子產生讀書動機?所有的研究都指出,「學習有樂趣、有成就感」最能讓孩子自動自發的讀書。然而,進入到高年級、國高中之後,學習再有樂趣,學習的胃口都難免被艱難的學習內容與接踵而至的考試所破壞,所以師長無不想方設法,多管齊下,只要能提振孩子的讀書動機都是好方法。
即便如此,根據研究,在尚未進入升學壓力之前,孩子若是能經常性的感受到單純的求知樂趣,在進入中學以後,確實比較願意親近書本,產生讀書的動力。
因此,從幼時就不斷引發孩子的求好奇心、求知慾,並且誘導他親近文字、喜愛閱讀,是為孩子往後願意認真讀書奠下最棒的基礎。
.
一旦進入高年級,孩子願意用功讀書的動機就變得更加複雜多元。
有些興趣特定的孩子對某些科目有強烈的求知慾,自然而然就能產生學習動機;有些好強的孩子則會鞭策自我乃是基於榮譽心、不服輸的心態;
有些孩子則可能希望獲得父母持續高度的關愛而用功;有些孩子則會為了得到同儕的友誼而持續努力。
以上的動機有的根本與求學的目的無關,甚至可以說只是短視近利,但不論孩子的動機為何,我們發現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出於孩子自己的意願。
不論讀書的過程有樂趣或無樂趣、是如魚得水或是辛苦難耐,如果不是孩子自己願意,那麼再多的壓制與強迫,都不會產生任何正面的效果,只會引起反彈。
.
(((唯一讓孩子持續不斷努力的動機是:知道為什麼要讀書)))
在引導孩子提起精神讀書這件事情上,父母無可推諉的責任就是,要幫助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為什麼要讀書?在孩子有限的人生經驗裡,這個問題非常抽象而遙遠,你跟孩子說「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充實、有意義」,或者非常務實的讓孩子提前認知到「社會取用人才的殘酷面」、「擁有學習力對往後進入社會有絕對的優勢」,孩子可能根本沒興趣聽,甚至根本聽不太懂。
對大部分的孩子而言,未來的優勢完全抵不過眼前放鬆玩耍的誘惑,為了達到立竿見影的果效,父母只好採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採取能直接誘發孩子讀書行動的方式---紅蘿蔔與棒子,也就是獎賞與處罰。
唯一徹徹底底能讓孩子自己起而行動,而且持續不斷行動,最終只有一個動機: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
孩子會為了得到獎賞而讀書,也可能怕受罰而不得不用功,當孩子願意讀書,也得到了好成績,父母可能就高枕無憂,但千萬不要忘了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讀書對未來人生很重要」這最頂層的目標。
因為總有一天,再多的獎賞或再嚴厲的處罰都可能都失效。
.
我有一位親戚的兒子在國中時只對一件事情有興趣,那就是打籃球。每天一下課就迫不及待衝到操場,打到天色昏暗還捨不得回家。
這位親戚有時會問問兒子:「明天有沒有考試?」,兒子當然說「有」;接著親戚關心兒子:「那你書讀了嗎?」,兒子總是一派輕鬆地應付過去:「我都讀得差不多了啦!」,但再進一步詢問要考什麼時,兒子竟支吾其詞達不上腔。
這位親戚當然知道兒子根本連書都懶得碰,他看在眼裡非常憂慮,但是他非常清楚,說得再多、罵得在兇都沒有用,因為眼前的兒子只聽得進與「籃球」有關的事情。
親戚說:「我非常清楚罵他、逼他,只會讓他覺得讀書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點效果都沒有,只會把青春期的孩子愈罵愈遠,我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忍住,但我總是會找機會和他分析『讀書與不讀書』的現實差別』,其他講再多真的都沒有用,我只能默默等他自己想通。」
.
當然,這個孩子考高中時考得糟透了,放眼望向身邊的同學,他便不免自慚形穢起來,爸爸過去理性的分析此時自動地跳了出來。想著別人或許都擁有燦爛的未來,他開始為自己擔心起來。
於是進了高中之後,不待任何人催逼,這孩子完全的大轉性,每天一下課就鑽到圖書館裡讀到筋疲力竭才回家,最後,他考上一個還不錯的大學科系;
而進入大學之後,他又發現大家都來自排名不錯的高中,這更促使他自我鞭策不能停止不努力,甚至期許自己要更上一層樓;大學畢業後,他又考進了一所非常優質的公立科技大學研究所。
.
根據研究,若要在某個領域學會並且精通,至少必須花費1~2萬個小時的持續專注學習,這長期的抗戰絕對需要源源不斷的學習動機,也就是孩子自己想通,打從心裡願意。
有多年輔導青少年經驗的暢銷作家盧蘇偉在讀高職時喜歡上寫作和哲學,所以決定要報考大學的哲學系,但沒想到聯考卻一再挫敗,竟然七年內考了五次才考上,支撐他的最大力量,就是自己想要,因為他對夢想有極強大的執著:「我不只是『想』,而是『我一定要做到!』,我為我自己出征,我為我自己的夢想在打拚。」
獎賞或處罰,或是為了贏得父母或同儕的關注,都可以非常有效的誘發孩子用功讀書,並且也能展現強勁的毅力,但若是沒有好好去理解為什麼,一昧死命的拚成績,即使考上了好大學,也很可能彈性疲乏,或是因頓失目標而失去讀書的動力。
(((讓孩子自然而然想讀書:身教、塑造情境、一起努力的好夥伴)))
「一流的教養」一書歸納了許多優秀青年的教養歷程,發現有不少才智品格均優、採取「自由放任」教育的父母,還是能教養出熱愛學習、努力讀書的孩子,書中歸納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父母雖然不會叨念孩子念書,但是卻會「讓孩子看見自己經常閱讀、學習身影」。
父母以身作則,比嘴巴強迫來得有效果,熱愛學習的父母,絕對能帶動孩子也投入學習;喜愛閱讀的父母,孩子自然能受到潛移默化;
喜愛學習與思考的父母還有一個非常值得借鏡的地方,就是常常會問孩子問題,以刺激好奇心、思辨力、求知慾,自然而然就帶動孩子的學習力。
除了展現榜樣,父母還需要為孩子打造一個能安於學習的環境,比如能安靜端坐、不受資訊產品干擾的書房、無多餘物品的桌椅,同時,全家若能在每天同一時段一起專注讀書,由整體情境來帶動孩子,自然而然能養出孩子的好習慣。
有些孩子無法久坐讀書乃是因為耐不住孤單寂寞,幫這類孩子找到讀書動機強烈的好朋友,一起做功課、彼此激勵,會是好方法。
我家第三個小子從中年級開始,每週三讀半天時,就會號召四、五個同學來家裡一起寫功課,為了能爭取更多玩樂的時間,他們會彼此叮嚀要儘快完成作業,而且寫完之後還會彼此對答案,看看誰能全對、誰又錯得多,無形中塑造出一股督促作用。
沒想到,好幾次的期中考、期末考,這幾個一起讀書的孩子都考得很好。我私下偷偷打聽才知道,原來每個人都很怕丟臉,成為這群學伴裡表現最差的,所以比以前更加用功。這結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延伸閱讀】
•誰說分數不重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9220?loc=P_br_r0vq68ygz_D_2aabd0_B_1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165
社會心理學系分數 在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錄取分數最高的是廉政人員,最低要考 ... 的推薦與評價
錄取分數最高的是廉政人員,最低要考91.3分才錄取,接續分別是經建行政88.3分、人事行政88.1分,進一步分析這3個類科,都是報名人數多,錄取人數少,十分競爭的類科。 ... <看更多>
社會心理學系分數 在 110 心理學群分數排行 - 考試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排序標準:肉眼觀察。心理校系並不常見,本排名排除諮商輔導相關的心理科系。各個校系採計科目皆不相同,此排名僅供參考。若資料有所錯誤,煩請指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