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整理》從阿富汗到塔利班,你關心的四大問題
❓ 塔利班在首場記者會宣布大赦並保障女性權益,能期待新的塔利班政府更重視人權嗎?
❓ 從美國撤軍到全境攻佔短短不到四個月,塔利班是如何做到?
️❓ 美軍退出阿富汗被視作阿富汗失守的關鍵因素,美國為何做出這個決定?
❓ 美軍加速撤離阿富汗,也遭批評「背棄盟友」,「今日阿富汗」會是明日台灣嗎?
1️⃣ 塔利班在首場記者會宣布大赦並保障女性權益,能期待新的塔利班政府更重視人權嗎?
政大外文中心助理教授 #顧朋 是伊朗人,他在台灣教書、結婚並住在台灣 26 年,但仍為他在阿富汗的伊斯蘭社群擔憂,因為他對塔利班的改變並不樂觀。
「#塔利班不可能改變。」顧朋表示,他非常希望,塔利班的承諾是真的,但自己並不相信。
顧朋認為,塔利班有可能對國際放軟、變得彈性,但是仍然對內強硬,因為塔利班選擇的教派,在過去 300 年都維持非常極端的教義;如果塔利班能夠做到他們所答應的,那幾乎表示他們的信仰有了本質的改變。
他提到,宗教傳統對女性服裝的要求,並不只見於伊斯蘭,在猶太教、基督教與祆教,也同樣有較保守的約束,但「世界已經改變,社會的要求是不同的。」顧朋認為,從塔利班被推翻開始的 20 年,阿富汗女性強烈地進入公民社會扮演角色,雖然政府仍有貪腐問題,但社會的進步是讓人有希望,甚至可能成為其他國家參考的對象。
然而這些與塔利班的原則並不相符。他預測,塔利班將不會改變對婦女的嚴格要求,「#我希望我是錯的,等 10 年後你再問我,我會說:幸好我錯了。」
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閻紀宇 則表示,國際社會有不同解讀。最樂觀的看法,是塔利班至少還在乎 #國際形象,表示它的轉變,不會再走上過去野蠻、殘暴統治的老路。悲觀的看法則認為,一旦塔利班政權穩固,大可只靠巴基斯坦等幾個盟邦接應,以類似 #北韓 的統治型態,對國際的人權標準置之不理。
閻紀宇強調,事已至此,外國已不可能軍事介入。#經濟制裁 雖然可行,效果卻未必顯著,就如同在 #緬甸 的情況──國際社會能打的籌碼不多。
蘇紫雲則提醒,塔利班入主阿富汗後,前朝官員將領可能重組 #北方聯盟,國際若能成功槓桿,是有機會制衡塔利班。
2️⃣ 從美國撤軍到全境攻佔短短不到四個月,塔利班是如何做到?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系副教授 #崔進揆 分析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塔利班的戰術運用得當,以 #鄉村包圍城市,步步奪取阿富汗領土。第二,阿富汗政府 #貪汙腐敗 嚴重,導致民心思變,瀰漫著畏戰、棄戰心態。
最後,塔利班近年與美國在杜哈進行和平談判,其實也是 #以拖待變,邊談邊攻城掠地,取得更多籌碼;同時並懂得尋求強權支持,持續與俄羅斯、巴基斯坦和伊朗接觸,更在七月底派出九人代表團會見 #中國,由此可見塔利班對重新掌握阿富汗是深具信心、早有準備。
但資深軍事記者 #吳明杰 指出,中、俄仍對塔利班保持觀望態度。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塔利班雖然與推動新疆獨立的 #東伊運 組織劃清界線,但中國仍沒有在第一時間承認塔利班正當性,而是聽其言之外還要觀其行。
吳明杰強調,阿富汗政府過分仰賴美、日編列的軍警預算,在取得魚的同時卻沒拿到釣竿,沒有建立 #自我防衛 的決心,還中飽私囊,才是兵敗如山倒的主因。
3️⃣ 美軍退出阿富汗被視作阿富汗失守的關鍵因素,美國為何做出這個決定?
崔進揆從美國國內和國際政治兩個層面分析,就 #國內政治 而言,美國同時在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等中東國家進行反恐任務,其中以 #阿富汗戰爭 最為勞民傷財。美國在二十年間投入超過 2 兆美元,至少 2,400 名美軍陣亡、2 萬名美軍受傷,導致民間的厭戰情緒濃厚,也讓歐巴馬、川普到拜登政府一直有計畫撤軍阿富汗。
就 #國際政治 而言,崔進揆認為,整個中東戰爭其實拖垮了美國的經濟,也給中國趁勢崛起的機會。近年,美國終於意識到,相較於中東或恐怖主義團體,中國和俄國更可能造成國安威脅,因此也加速撤軍,把資源重新調回亞太地區。
淡江大學整合戰略科技中心執行長 #蘇紫雲 也認為,近幾任美國政府實施 #戰略調整,讓中東事務 #中東化。2013 年,美國達成「能源獨立」目標,成為關鍵時機──既然國內有穩定的頁岩油供貨,就可以擺脫對中東地區的石油依賴,並任由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土耳其自行發展,美國只需適度平衡權力,無需在當地駐軍。
蘇紫雲指出,另一個重要時刻是 2019 年 3 月,#伊斯蘭國(ISIS)宣告滅亡,美國終於能將精力從中東轉移到中國,於是陸續退出庫德區、阿富汗,也計畫離開伊拉克。
4️⃣ 美軍加速撤離阿富汗,也遭批評「背棄盟友」,「今日阿富汗」會是明日台灣嗎?
吳明杰表示,台灣和阿富汗時空環境完全不同,根本無法類比,且自從 1979 年美軍全面退出台灣後,台灣一直是靠 #自我防衛,才在國際社會生存至今。只要願意為自己的國家而戰,美國協防盟邦的模式不會失敗。
蘇紫雲則不認為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負有完全的道德責任,且美國早有預告撤軍行動,過去二十年也已經善盡維和、重建的任務,所以並不能說美國背棄阿富汗。
顧朋則認為,阿富汗人未必樂見美國再次介入,因為美國的名號在穆斯林世界從來都不好。對阿富汗人民來說,雖然美國推翻塔利班,並大幅提升當地人權與女權,但它仍是入侵者,而且美軍撤離的方式與時間點,都讓阿富汗政府十分難堪,就如同美國過去越過阿富汗中央政府,直接與塔利班談判,對政府軍來說都是沉重打擊。
整理|郭凡傑、汪彥成
設計|汪彥成
祆教中國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時事求世 16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貝希斯敦銘文(2006年)
波斯民族由多個部落組成,在同為波斯人建立的米底王國時代,其中以阿契美尼德氏族最為突出,西元前550年由居魯士大帝打敗米底王國,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我們習慣稱之為波斯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巴爾幹半島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和利比亞,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政體。
居魯士大帝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岡比西斯,岡比西斯攻打埃及前,將政事委託給其弟巴爾狄亞,岡比西斯在回程途中去世後,皇室遠房大流士覬覦王位,藉口清君側,討伐有異心的祆教教士高墨達,但歷史學家懷疑高墨達根本就是大流士虛構出的人物,目的是幫自己洗白,不要落得篡位罵名,波斯帝國就像所有的宮廷劇一樣,少不了爭權奪利的爾虞我詐,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以及明成祖的靖難之役,也都是原本非王位繼承順位的兩人得到大位,但這篡位的三人,姑且不論殺嫡之罪,也都開創了三個不同帝國輝煌的一頁,歷史無法重來,也無法知道若非這三人稱王,三個朝代又會迎來怎樣的命運?歷史向來以成敗論英雄,但盤踞在英雄心中的心病,是揮之不去被議論紛紛的暗黑面,真相只有自己最清楚。
大流士為了控制龐大的帝國,興建長達兩千七百公里的御道,從帝國都城蘇薩,直達今日土耳其伊茲米爾,並且可連絡波斯波利斯、巴比倫等重要城市,也與絲路相連。這條道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傳遞訊息,據說古代信差走完這一條道路只要七天,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東西比這些波斯信差還要走得快了。」
在這條御道絲路上,會經過一個小綠洲,行人商旅在這裡停下腳步休息飲水。綠洲在伊朗貝希斯敦山腳下,大流士繼位後也擔心篡位使自己遭到統治正當性的質疑,便在這要道的山崖上刻了被列為世界遺產的貝希斯敦銘文,昭告天下他的作為,這應該算是全世界最早公路旁的T霸廣告看板了。銘文前半部說明他的祖先和世系,以及波斯帝國擁有的疆土,後半部描述了他平定岡比西斯引發的叛亂。
貝希斯敦銘文石刻,離地高達一百公尺,也因為高高在上無法親近,所以在伊朗伊斯蘭化的一千四百年之間皆沒有被破壞。這個銘文的上半部分是浮雕,浮雕上的大流士身罩披肩,氣宇軒昂,雙目圓睜,傲視前方。他左腳踏著倒在地上的高墨達,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與幸福之神——阿胡拉·馬茲達。
古波斯文是楔形文字,歷經此地伊斯蘭長期統治,早就成為死去的語言,雖有學者研究,但始終缺乏完整的內文,英國人勞林森( Rawlinson)是軍人,也是一個業餘考古愛好者,貝希斯敦銘文以古波斯文字、巴比倫文字與埃蘭文字寫成,不同於埃及的羅塞塔石碑,上面有並列著現代人能夠理解的古希臘文可供比對,貝希斯敦銘文石刻上面的三種文字都是無法辨認的古代文字,且石刻在石壁懸崖之上,很難攀登上去,勞林森憑藉熱情,不但爬上懸崖,並且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拓印在上面的銘文,1846年最終破解古波斯文的密碼。看來專業有時帶來疲乏,也可能陷入專業的偏見與傲慢,業餘有熱情,有時反而可以帶來不同的省思與變化,現代的產業都需要跨界,才有可能注入活水,產生鯰魚效應。
祆教中國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要被 #佛教 的經文詞彙嚇倒。佛學其實很淺白,生活的智慧,也與古今中外許多聖賢之士的觀念相通。
大媽出外旅遊,看見西方國家酒店的自助餐,拿起碟子不顧儀態,不排隊哄搶,被拍下中國遊客狂搶蝦的短片,引人恥笑。中國人大多數活在口腔期階段,這就是餓鬼道。
詳細全文:
https://goo.gl/WqIVGf
延伸專題:
【如果宗教是一門生意】
https://goo.gl/Bgti27
【祆教觀念如何影響西方?】
https://goo.gl/u119G4
【個人自由的起源】
https://goo.gl/ICjtaq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