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新聞讓人覺得,是不是又是一輪中共最終得利的操作呢?
1️⃣ 前地球村村長川普禁止晶片輸出中國;
2️⃣ 強國發起牠們的「芯片」大煉鋼運動,當然一定成為笑話;
3️⃣ 因為歐盟話事龍頭國家德國的汽車產業,原本因為疫情所以降低晶片訂單,誰知道武漢肺炎的宅在家或宅在國內的新生活型態,導致晶片需求大增加;
4️⃣ 歐盟在去年底搞一個「半導體發展計劃」聲明,力求未來佔有世界兩成的晶片供應製造;
5️⃣ 英特爾等大跨國公司,唯恐未來市場佔有率又下降,因此發出這個守住美國晶片供應鏈,除了可以讓拜登村長的政府重視甚至介入幫忙的可能好處;
6️⃣ 但英特爾這份聲明,卻也可能成為拜登新村長政府,作為撤銷晶片禁止入中國的禁令,讓英特爾佔有中國市場作為彌補😱
📣 如果是這樣,那中共習大大又將爽的不要不要的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中兩國關係急轉直下,達到40多年以來最低點,也從部份領域的爭端和挑戰變成體系和價值的衝突。這兩個加起來經濟產出總和佔全球40%的超級大國分裂,讓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許多外國媒體已經用「新冷戰」來形容美中發展。我們這就來看看歷史的教訓還有新冷戰對科技造成的的結果。 既然提到新冷戰,不得不稍微介紹...
禁止 晶片 輸出中國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識日本拉麵
認識秩序來源,認識who is the real boss
【#超媒介|要了解中美「科技冷戰」不如重探戰後日本的拉麵黑歷史】
中美貿易戰的其中一個面向,是「科技冷戰」由於中國手機業晶片極度依賴美國,禁止出口晶片往中興七年的禁令一出,甚至有媒體認為中興很快就會破產。
其實這個爭議,與戰後的美日關係一樣。日本在戰前流行一種類似拉麵的麵,叫支那麵。是一種國民食物。在戰後,拉麵取代了「支那麵」的叫法,但它由沉寂至復興,其實不純粹是一個民間的飲食問題,而是由美日關係所引致的副產品。
▍拉麵在戰後日本的身世
因為日本戰後有糧食問題,美國就大量輸入小麥,令小麥麵粉做的拉麵,在日本再次興起。這是為了令日本在糧食上依賴美國,又利益了自己的農業,再剪除日本再次對抗美國的經濟條件;而日本不用向中國或者局勢不穩的東南亞採購糧食,亦令美國比較放心。
拉麵當年亦成為日本國粹主義者的眼中釘,而當時反對美國「統治」的愛國人士,正與官方和日本民眾發生鬥爭。著名的三島由紀夫政變事件就是其中一點。雖然現時無法找到三島由紀夫討厭拉麵的紀錄,但當時的確有不少愛國人士痛斥拉麵是美國人滅亡日本而帶來的食物,是國恥。
近年歐美學界都開始研究拉麵,例如近年出版的《拉麵:一麵入魂的國民料理發展史」》,來自紐約歷史學家George Solt;劍橋大學的Barak Kushner則研究拉麵在日本的始源來自何時和哪裡。
▍就好像部隊鍋.....
食物也會引來國族爭端。就好像香港、台灣甚至中國內地,都會有人討厭「韓系」食物,例如連登仔極度討厭部隊鍋之類的菜式,視之為「狗也不屌」。
不過兩岸三地的厭韓情緒也略有不同,中國的厭韓是由國家戰略所推動,港台主要是由民間開始,裡面有四小龍的情結在——港台的文化和經濟力量,近年似乎已被南韓的風頭所蓋過。(特別是K Pop)
▍拉麵的肉也大有文章
而支那麵、拉麵的肉湯越來越華麗,則因為來自戰前戰後的工人階級,需要快速補充熱量而出現,類似英國的「炸魚薯條」是為了工業革命後的工人階級所需。
而肉食在日本則同時有脫亞入歐的意味——本來比較樸素、以米飯麵食疏菜為主的日本,模倣歐美人的正餐強調的肉食,如牛排,故在日常的餐飲中加入更多肉類,以取得文明開化、跟上歐美人的感覺。
▍中國的形勢,就像當年的日本
回到中美的晶片之戰,由於美國掌握了近百份百的晶片輸出,中國的處境就像當年日本的處境。而在今日,科技的重要性就像昨日農業的重要性,而這又會影響中國的製造業能力。
當然,美國對中興的晶片禁令,其實是跟足法律,因為中興確實違反了不能向伊朗、北韓等國出口技術的禁令。不過在更高的層次而言,中美雙方進入的是類似美國進口小麥到日本、乃至後來日本經濟「失落廿年」的「廣場協定」。
▍美國同時打擊了其他反美國家
當然中興背後的,是中國與伊朗、蘇丹、朝鮮、古巴,敘利亞等國的利益版塊。最近甚至流出了一份中興的內部文件,講他們教導員工如何利用開分身公司與上述國家貿易,以分散法律風險。[1]伊朗取得高科技的其中一個通路,就是中國。
美國針對中國,也同時向伊朗開弓。這個局面又比起當年單純在美日之間,形勢又要更加複雜。
其實在後來,日本人反客為主,將美國主導的拉麵,改造成自己的即食麵,材料不再全部是美國小麥,而是本土或他方材料,將國民的「飲食國家安全」嘗試重新掌握在手中。中國內部有聲音指,禁令也不是壞事,可以迫使中國自主研發晶片。你又認為中國能不能重演當年的日本式反擊?
[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842446442442835&id=100000324927495
禁止 晶片 輸出中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美中兩國關係急轉直下,達到40多年以來最低點,也從部份領域的爭端和挑戰變成體系和價值的衝突。這兩個加起來經濟產出總和佔全球40%的超級大國分裂,讓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許多外國媒體已經用「新冷戰」來形容美中發展。我們這就來看看歷史的教訓還有新冷戰對科技造成的的結果。
既然提到新冷戰,不得不稍微介紹一些冷戰的背景。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因為意識型態不同,相互對抗長達半個世紀。最後西方資本主義壓過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在1991年解體,美國也成為世界超級強國,可以說我們今天世界的樣貌也是冷戰過後的結果。
中共領導的中國去年70年週年,比我們正統的中華民國還少38年。重點是現在的中國就是靠冷戰的時候,在蘇聯和美國之間遊走,最後在美國聯中抗蘇的策略下,因為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的挹注還有自身的經濟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其實蘇聯垮台後中國就成為共產主義的代表,但是西方當時就有,到底是要跟中國交往還是圍堵,要和緩還是強硬的討論,後來很明顯西方是採取以經濟發展帶動中國民主和自由的做法,結果如何?大家可以看看現在的狀況。
中國現在變成全面控制的超極權社會,還用科技向外輸出治理模式,其實什麼天網監控、人臉辨識、大數據分析整合、機器學習還不是都跟歐美學的。所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7月25號的演說才會這麼受到大家關注,在經濟改革無法帶來政治改革的同時,就像過去冷戰時期,他再次點名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人喔,說他過去在冷戰期間的軍隊記錄告訴他,共產黨人總是在撒謊。還把雷根20世紀80年代對蘇聯「信任但要驗證」的口號改了一下,說對付今日極權的北京得要「不信任且要驗證」才行。
這幾乎就是顛覆了70年代尼克森跟中國接觸還有中國會改變的理論,可是現在如果美中要走上新冷戰這條路有難度,特別在經濟發展上已經水乳交融。以華為當作例子,這家公司可以說是在美中科技冷戰的最前線。要知道在19年前,華為剛開始到德國法蘭克福郊區和英國小鎮設立歐洲銷售辦事處的時候,還只是眾多來競標建設電信網絡,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公司。到了今天華為就是中國崛起的代表。
雖然美國從2018年開始以各種法律強力防堵華為,它在2019年銷售額還是有1230億美元。因為華為過去利用價格優勢搶攻市佔率,在市場已經幾乎是無法取代的存在,全球190幾國有170國都用華為的產品跟設備。但是在美國遊說各國封殺華為後,本來許多國家還在觀望,現在都慢慢選擇站在美國這邊。像是英國7月14日宣佈禁止華為參與5G建設,現有華為產品2027年前全面拆除。這代表由英美澳紐加組成的「五眼聯盟」中,僅剩加拿大未宣佈禁用華為。不屬「五眼聯盟」的法國也在22日宣佈不續購華為設備,間接在2028年前讓華為退出該國5G市場。
而華為也把自己比喻為70年代的日本企業東芝。當時東芝專攻半導體和晶片領域,後來就開始面對美國強勢的攻擊。某一方面這種說法沒錯,但是仔細想想其實差很多。東芝當初是因為對美國禁運對象蘇聯出口技術先進的設備,華為也有孟晚舟違反伊朗禁令的事件。但是跟華為不一樣的是,沒有人指責東芝剽竊技術,違反智慧財產權,而且當時日本的經濟體制與今天的中國不一樣,日本的企業是建構在自由經濟的基礎之上,國家的介入不是很深,但中國則是國家資本主義。
華為風暴不是單純的貿易戰、科技戰,背後有美中兩大陣營政治體制之爭。從華為的崛起也看得出西方對於如何看待中國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態度,而國際政治不是數人頭的,面對極權專制的中國,開放的社會要有連貫的戰略,但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還是有很多人受不了中國市場的誘惑。這個世界會因為新冷戰就發展出一個新的貿易架構或體系嗎?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歡迎跟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