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污染遍及各地
從你使用的塑膠袋,到你放進深處的塑膠蘭
還有你身邊的朋友,都是塑膠做的
(凍醉林北塑膠做的膩!)
塑膠已成了生活周遭的必需品
越來越多國家禁止使用塑膠袋
其實,塑膠袋是為了拯救世界而發明的!
1959年,瑞典工程師發明了第一個塑膠袋
當時普遍使用紙袋,使森林被過度砍伐
相較之下,塑膠袋比紙袋更堅固耐用
重複使用下就能解決環境問題
2000年,塑膠袋已取代全世界的紙袋
但是殊不知當初保護環境的美意
最終卻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塑膠袋年產量一兆個
2050年,海洋中的垃圾數量很可能會超過魚類
這樣的結果,都是當初發明塑膠袋時從未想見的
在隨處之下,人類只為了方便
扔掉袋子,再買一個新的就好
從未想過重複利用,造成現在的環境污染
在這也呼籲大家,少用塑膠袋、塑膠製品
買東西帶自己的環保袋
我將抽一位粉絲,用塑膠袋代替保險套,為環保盡一分力。
#尼胖 #冷知識 #圖文 #插畫 #漫畫 #梗圖 #卡通
#可愛 #illustrator #procreate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90的網紅Marcos & Jinny相許旅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特富野古道 #自忠越嶺道 #水山古道 #阿里山 #Tefuye 【古道簡介】(資料來源:林管處) 特富野古道全名為特富野自忠越嶺道,又稱水山古道。早期鄒族人開闢這條步道至自忠連接塔塔加、玉山地區,穿越北鄒族傳統狩獵區,是保護部落的要道,也是鄒族人打獵、出草、征戰必經的舊獵徑。日據時期日人開發阿里山...
禁止 砍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雪山林場 ◎劉克襄⠀⠀
⠀⠀
我又聽到了藪眉的鳴叫
劃破殘留的林場
清亮,深遠
夾雜著,透明和不安
⠀⠀
一個人進入森林時
才會鉅細靡遺的聽見
⠀⠀
那不止是一隻鳥的生態習性
一種生命跟宇宙的對話
還有持續警示的吶喊
甚至是,森林最後的呻吟
⠀⠀
我滿懷愧疚地進去
站在一片空曠的林心
瞭望著荒廢的伐木現場
試圖憑弔那些仍殘留在地底的根莖
⠀⠀
它們死了
以屠殺很久之後的死去
繼續在現場腐壞
⠀⠀
在現場,在旅人的歡笑中
繼續被忽視
被遺忘
⠀⠀
▲大雪山林場,戰後早期台灣林場之一,完全使用林道運輸,改變了以往鐵路、索道為主的運輸型態。林業沒落後,轉型為現今的森林遊樂區。
⠀⠀
-
⠀⠀
◎作者簡介
劉克襄,生態系自然人。日行性,習於晨間慢跑。棲息於台北或台中,喜出沒於山徑、鄉鎮、菜市場。勇於嚐百草,知覺敏銳。擅長在城市感受自然端倪,在日常發掘溫情興致。寫作不輟,熱衷繪圖。現職中央通訊社董事長,窗口鳥友為麻雀、斑鳩和八哥。
⠀⠀
-
◎小編 @number053 賞析
⠀⠀
「他自然寫作的成就太高了,以致於我們時常會忘了他是詩人出身。」唐捐在臺大現代詩課堂上,曾對劉克襄有如此評論。劉克襄在現代詩的寫作上,除了我們先前賞析過的政治詩,在生態方面更是有著他獨特的眼界。這首詩出自於2006年出版的詩集《巡山》,是劉克襄在投身自然書寫後,回頭關照現代詩的具體實踐,在語言的力道上較他前期的生態詩舒緩。從作品來探悉,屬於臺灣特有種的黃胸藪眉在這首詩中,成了為森林發聲的主體;而這種「發聲」是憑藉著我「一個人進入森林」才「鉅細靡遺地聽見」。在劉克襄筆下,這裡的森林是只有他一個人所看見、聽見的,他把感官給全數交給了自然,感受這些最原始、真誠的聲音。
⠀⠀
早期在政治局勢與社會安全的考量下,政府為了避免共匪、叛亂犯窩藏山區,所以延續《戒嚴法》的《國家安全法》規定:登山必須申請入山證。這種「封山」的舊習即便民主化之後都仍然存在,國家公園或林務局動輒以淨山、路況差等名義禁止民眾入山,一封就是十多年。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山林」也幾乎成為專門供給木材的區域,人與自然的連結僅止於經濟上的剝削。「那不止是一隻鳥的生態習性/一種生命跟宇宙的對話/還有持續警示的吶喊/甚至是,森林最後的呻吟」這節中,劉克襄藉著藪眉的叫聲來引入他想要呈示的主題,並藉由轉化修辭的擬人手法書寫。
⠀⠀
顯而易見地,這個「持續警示」是給予濫伐山林的人類。從詩題「大雪山林場」切入,這座位於臺中的林場戰後開始被開採,在臺灣林業沒落後轉型為如今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也因此,劉克襄「站在一片空曠的林心」時才會「滿懷歉疚」,憑弔那些過往人類對自然做過不堪的歷史,而如今「它們死了」——或者說早已死去,並「以屠殺很久之後的死去/繼續在現場腐壞」。劉克襄寫出了如此的場景並營造出人類生命消逝的氛圍:「屠殺」、「死了」、「憑弔」等詞,更進一步地拉近了人類與自然生態的距離——沒有誰比較高級,沒有誰有權力屠殺誰。
⠀⠀
從人類的歷史演進來觀察,1949年頒布的戒嚴令明訂集會結社、入山和圖資皆受管制,普通民眾的途徑只剩透過山岳協會、救國團這類特許組織,才能從事登山活動;1968年後,警備總部和林務局逐漸放寬山地管制,最終於2001年取消了高山嚮導證制度和至少3人的機關/團體申請要求,讓登山真正地成為了全民運動。在這首詩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及運動性質的「登山」,但卻從「林場」的定位為讀者帶來時間與空間性的延伸思考——不只是從單純山林生態被砍伐的角度,更從人類歷史共業的角度出發。
⠀⠀
劉克襄在現代詩中除了書寫政治記憶、為社會歷史的正義發聲,同時也關注自然生態的處境,可以說很全面地對於世界的事物懷有一份愛與關懷。這首詩最後一節文句跨節的跳接「在現場,在旅人的歡笑中/繼續被忽視/被遺忘」顯示出這段被「屠殺」而後「腐爛」的悲劇,在「國家森林遊樂區」之名下,成為一個「歡笑的場合」,林木的死亡在人類無視的情緒下,顯現出極大的張力。劉克襄在抒情中結合一條清楚的敘事線,同時以多種層次的諷刺,對於人類的健忘予以深層的譴責。森林對於我們究竟是什麼?對於一個「生態系」,我們應該如何定位並看待?無論是對於過去發生的歷史或是無法逃避的未來,這都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
⠀⠀
-
美編: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生態詩 #劉克襄 #巡山 #大雪山 #鳥人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06.html
禁止 砍伐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屋久杉 ]
假如古樹被鑄成水晶玻璃,會是永不凋萎的堅壯,還是變得更為脆弱?
日本水晶玻璃酒杯,握在手中,一棵神聖的屋久杉。
那是生長於屋久島的杉樹,樹齡千年以上,2001年開始被禁止砍伐。
而屋久島因為有了屋久杉,1993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從此成為行山人士的朝聖地。
當杉木成為水晶玻璃,所有紋理,姿態,觸感,統統冰封,樹的靈魂,可以如此剔透。
有人說這不是酒杯,而是來自森林的美麗花瓶。
高13.5cm直徑6.5cm。
歡迎私訊。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禁止 砍伐 在 Marcos & Jinny相許旅記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特富野古道 #自忠越嶺道 #水山古道 #阿里山 #Tefuye
【古道簡介】(資料來源:林管處)
特富野古道全名為特富野自忠越嶺道,又稱水山古道。早期鄒族人開闢這條步道至自忠連接塔塔加、玉山地區,穿越北鄒族傳統狩獵區,是保護部落的要道,也是鄒族人打獵、出草、征戰必經的舊獵徑。日據時期日人開發阿里山地區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延伸至東埔、塔塔加一帶,於特富野古道東段鋪設鐵路軌道,以利運輸木材。 1971 年間政府禁止伐木,鐵道不再有火車行駛, 2001 年嘉義林區管理處將古道整建成登山健行步道。
步道由東端新中橫公路的自忠循著阿里山森林鐵路水山支線舊鐵道西行再下降至特富野,或由特富野進入上行至自忠,全長約 6.32 公里,單程步行時間約 3 至 4 小時。自海拔 1,100 公尺的特富野至海拔 2,300 公尺的自忠,沿途穿越中高海拔林相,四季景觀變化多樣,生態資源豐富,極適合登山健行和自然觀察。
【路線簡介】(資料來源:健行筆記;僅供參考)
自忠入口→(1K, 20分鐘)→1K木樁→(0.4K, 5分鐘)→涼亭→(0.6K, 15分鐘)→2K木樁→(0.7K,15分鐘)→東水山登山口→(0.3K, 5分鐘)→3K木樁→(0.7K, 20分鐘)→自忠支線水山線鐵軌終點,開始下坡→(0.3K, 10分鐘)→4K木樁→(0.8K, 20分鐘)→倒木→(1.1K, 20分鐘)→三岔路,取左→(0.42K, 20分鐘)→特富野入口
【交通簡介】
自忠登山口
1.國道3號下中埔交流道接台18線公路直行到自忠96.5K處抵達。
2.南投水里接台21線新中橫公路,經塔塔加遊客中心接台18線到自忠96.5K抵達
特富野登山口
國道3號下中埔交流道接台18線公路,於石桌右轉接169縣道至特富野抵達。然而路徑狹小會車不易且多有意外,建議邀請同好包車前行。
禁止 砍伐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智翔的議會質詢-交通局、捷運工程局(8/24)】
#共享運具違規
身為桃園市民,一定對共享運具不陌生,桃園為GoShare首發城市,從去年開放以來,加上iRent,共享機車的違規數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八月為止,暴增三倍多,而最大宗的就是違規停車,肇因於隨借隨還的便利性,時常也有民眾面臨共享機車(甚至汽車)停在家門口阻礙出入,甚至只能下載APP來租借移車的困擾。
除了希望交通局這邊與業者再行溝通,至少在確實開罰以外,教育使用的民眾也很重要,至於違規停車是否因使用者苦於停車格太少而倉促停車,也值得交通局這邊再注意了。
#公車試辦讓座
根據近期新聞,交通局已試辦讓座服務系統,智翔認為此系統立意良好,照顧到固定有讓座需求的市民,但也有反面意見表示,臨時有隱性需求,如女性生理痛、拉肚子等,也沒辦法馬上線上申請卡片,如果這時聽到語音提醒就會感受到壓力,所以也希望交通局能研議看看隱性需求者該如何來使用。
#移工改車盛行
桃園移工數量龐大,為移動方便多會選擇電動自行車來代步,但也衍生出改裝車輛的問題,更換外觀與馬達等,時速也超過法定的25公里,對於此問題,智翔認為光是禁止、開罰可能效果有限且耗費成本,有沒有辦法從自治條例著手,納管電動自行車,以及相關的考照、稅收規範,地方若可就權限來進行適度的修法,應該來研議看看。
#敬老愛心卡擴大適用
敬老愛心卡的點數剩餘問題,除社會局之外,也請教交通局是否研議開放更多元的用途,例如折抵公有停車場收費、折抵鐵路運輸等,希望交通局可以會同社會局一起來考量看看。
#行穿線設置
大興路與寶山街口處,目前並無斑馬線的設置,加上晚間駕駛員視線偏暗,容易發生事故,因此請捷工局與交通局研議,是否在此處設置行人穿越道,保障行人的安全。
#桃林鐵路木棧道沿線狀況
桃林鐵路的木棧道受到市民好評,但有市民向智翔反應過木棧道的破損、翹起恐造成受傷的問題,因此智翔也特別檢視了木棧道周邊的環境,發現了有像投影片中的情形,高低不一的地勢,看起來岌岌可危的護欄還需用繩子綁在樹幹上維持著,是否在不砍伐的前提下,完善護樹工程?
另外,木棧道的材質雖然採用原木達到舒適、美觀的功能,但桃鶯橋下的簡易極限運動公園的案例可看出後續維護的費用甚鉅,破損的木板也提高了使用者受傷的風險,因此想請捷工局思考一下替代材質的方案,要避免水泥化的情形發生,也有仿木的材質可以思考,若堅持原木,就得留意經費能否負擔了。
禁止 砍伐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