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賽跑者」與「山賽跑者」相遇,通常都會客氣地互相吹捧一番。
路賽跑者覺得山賽跑者比賽距離不可思議,但山賽跑者卻覺得路賽跑者持續高速跑三四小時很不容易。
事實上,山賽與路賽總是兩個世界。九成跑者都會將自己定位為「我是跑路的」或是「我是跑山的」。例外的不是沒有,但真的不多。
越界者,十居其九是路跑久了,某天突然受到甚麼刺激想突破,才會心思思走上山。其中不少,界一越,就沒有回過頭來,從此正式向外宣稱「我是跑山的」。
從此以後,他們可能會改稱那曾幾何時很偉大的42.195公里馬拉松為「馬仔」。從此以後,比賽在他們心中沒有七八十公里的都不像樣。愈來愈多人這樣,就開始弄出所謂的「跑步里數通脹」。
------------------------------------------
最新有本書叫做《超馬跑者的崛起》(下稱《超馬》),作者就是藉自己親身越界經歷,道出了超馬山跑近年的大行其道。
為免接下來我說得太遠,首先我要說的是:這書真的好看。
雖然是接近450頁的大部頭,但讀起來一點都不辛苦。我絕少直白地讚揚一本書或一部戲,但不得不承認,《超馬》確是使我讀得如沐春風。
即使不信我,也可以信體育書獎項權威William Hills。《超馬》雖然未成2019體育好書第一名,但也shortlisted成為六強之一。若你有空去翻查歷屆決選名單的話,就會發現此獎長年難被跑步書染指。
其實談超馬的書,大家也許未必陌生。不說外國,在華文世界,台灣陳彥博的幾部著作不少跑者應該總會翻過。當中經歷,動魄驚心,看得人在沙發上也目瞪口呆。但此類著作有個問題——就是作者未免太強了。
像陳彥博,去參加那些險死還生的極地賽事。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在閱覽後會了解,會敬畏,但就是不會想親自參加,因為門檻實在太高了吧!再讀到他談自己馬拉松最佳時間2:36都是寥寥幾筆帶過,叫我們這些千辛萬苦破四後到處大肆宣揚的人情何以堪?
------------------------------------------
所以《超馬》的特別,在於它相對「親民」。
《超馬》作者芬恩(Adharanand Finn)之前寫過《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Running With The Kenyans)及《跑者之道》(The Way of Runner)兩書,評價頗佳,相信不少跑者都讀過。
因為一次山賽採訪邀約,才觸發芬恩動起越界念頭。最後,他決定挑戰山界超級大賽UTMB(環白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比賽距離約為171公里)。這賽事雖然一點不易,但也未至於遙不可及,也許閣下身邊都不乏朋友是完賽者。《超馬》一書,就是芬恩身為「路跑人」越界、為UTMB攢分數的全程紀錄。當中,夾雜了無數他對越野超馬的思考與觀察,看起來活像一部文字版的真人show紀錄片。
要強調,芬恩雖是作家,但馬拉松最佳成績是2:50,是相當驕人的業餘跑者水平。但在《超馬》的行文中,他卻謙虛非常,對自己的傷患、跑姿,以至準備不足的各式各樣窩囊相,全部毫不留情地呈現於讀者面前。換言之,讀這書的時候你會更有共鳴,不會覺得作者的經歷像火星那樣遙遠。
但若單是「親民」地談自己跑的幾場超馬賽,任你妙筆生花,老實說有所經歷的人比比皆是,為何偏要讀你所寫的?《超馬》之精彩,正在於作者除了是個初涉山賽的菜鳥,更是一位專業的作家兼記者。在一步步走向UTMB的過程中,他除了走訪了無數超馬跑手,又因傷患而拜訪了若干醫療專家。再加上芬恩本人閱書觀影無數,信手拈來都成了討論題材,使《超馬》內容豐富無比,讀來極長知識。
------------------------------------------
若要批評的話,《超馬》也不是完美無瑕,其實它的書名頗為令人誤會。「超馬跑者的崛起」予人感覺是要討論超馬為甚麼越來越多人參與,你會期望作者宏觀地數風雲人物,探討現時超馬領域的眾生相。然而,實情這本是作者由路跑越界山跑的回憶錄。但仍得強調,雖然此書完全談不上客觀全面,但卻寫出了跑者心聲,絕對精采。
翻查資料,《超馬》原文英文版於2019年5月問世,但中文版竟於短短五個月後便已上市,實在是出版界少見的極速。今次我看的是中文譯本,譯者游淑峰本身也是跑者,筆下譯文讀來沒有外行人的別扭,也是華文讀者之幸。
跑完UTMB之後,芬恩寫道:「比賽過程並非真的很享受......在痛穴深處,正是有趣的部分真正開始的時刻。」山不怕高,書不怕厚。一年將盡,新春又至,誠意推薦大家趁著假期一讀這部厚厚的好書。
#私人補給之讀書
👇🏼完整圖文版請按下方連結👇🏼
私人補給之讀書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些所謂的順利,只是沒把苦痛多提起】
不少跑者是中年人,而中年人最常做的一件事,叫做追悔。
我自己就是這樣,總愛抱怨自己為何當初不努力一點?至少至少,都不要胖成當年那樣。若不是那樣胖,可能我已經XXX,可能我已經YYY......
當然,也明白再多的嗟嘆也是徒然。有句很勵志的話這樣說:「你現在的每一天,都是餘生最年輕的時候。」
所以,事到如今,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減少浪費時間。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多讀傳記,看看人家怎樣成功,怎樣失敗,在面對難關時如何處理。
正因如此,看到台灣「最速總經理」象總出書,我毫不猶疑就下了訂。
外表帥氣,事業有成,初馬東京3:20,其餘五大就毫不客氣破三完成。霸道成這樣,太可惡了吧,還要寫書。好吧,那就更要看看為甚麼這些機會不是我的。
也不撒謊,我在訂書之前,其實並不知道象總是誰,就是在訂書之後才摸到他的粉絲團去follow。愈看,愈不甘心:明明是人生勝利組嘛,叫甚麼《去你的人生低谷》,真是去你的。
後來收到書,讀完,才知道是怎樣一回事。
剛成了父親不久,象總就要跟自己的母親作別。霎時間,兒子與父親的身份百味雜纏,那種難以言傳的滋味,就像英國小說家Tony Parsons名作Man and Boy裡面的情節。
在第三章「世界竟然會因為一個人而崩塌」,象總描述了母親離世對他的影響。身為過來人的我,非常明白,母子間不需有甚麼動地驚天的經歷,但天人相隔的一刻,也真的感到棟毁樑摧。哪怕自己有再高的事業成就,也會覺得輕如鴻毛,無濟於事。或者如白先勇所說,那是女媧煉石也彌補不了的天裂。難怪象總在書中感觸地寫道:「男人真正成為男人的那天,就是在母親走了之後。」
相比之下,象總的六大馬拉松之路顯得愉快順利。在書中,象總以速寫的形式描述了挑戰六大馬的點滴。如果你是衝著跑步技術而來的話,可能這部份會令你失望——驟眼看,象總初馬說3:20就3:20,後來說破三就破三,好像毫無難度。但跑過馬拉松的人就會看出,其實象總的好成績,不是僥倖可得。
我看到,他在沒有教練督促的情況下,可以跟著跑步應用程式的課表勤懇練習;我看到,他在比賽時看到心率過了頭,真的懂得及時懸崖勒馬好好控速,才使自己沒有爆掉。這些道理,人人知道,但設身處地能嚴格遵行的人卻有幾多?象總看似輕描淡寫的背後,我看到了極嚴格的自我約束。
事實上,身為年輕企業高層,象總也談了不少過去事跡,包括職場管理經驗。從他唸書到做事,其實他拚的時候實在不少,例如在學期間苦練英語,出來做事時工餘時間也不忘進修。看到這些性格特質,你就會明白這種人為何在馬拉松賽場亦能勝人一籌。
《去你的人生低谷》這書名已隱約表現出這位「最速總經理」的佻皮一面。在字裡行間,讀者確實也不時會領略到象總的幽默感。他更不迴避把糗事公開(例如柏林馬未跑就把手環拆掉),這些小故事足以令跑者忍俊不禁。
值得一提的是,這書的「臺味」很濃——不只是因為象總提及自己披著國旗衝線,而更在於他寫小時故鄉回憶,與及遍佈書中香港讀者也很熟悉的臺灣歌詞。
總括而言,雖然象總十分偶像級,但即管抱著平常心去讀《去你的人生低谷》。他會感到他像一位普通跑友一樣,跟你侃侃訴說自己這些年做兒子做跑者做丈夫做父親做員工的甜苦經歷。這些其實我們或多或少經歷過,這些其實我們總會有共鳴。
而象總令我領教到的還有更多——就像這本書的內容,在他來說,跑步並不是生活的全部。跑得出色並不容易,如何行有餘力,令用跑步去籌款及支持運動員,就更是道行。先渡己,後渡人,這是真正將跑步融入人生了。
寫到這裡,容許我東施效顰以一句廣東歌詞回應:「誰都辛酸過,哪個沒有。」象總新作使我們知道,原來有些人表面上的順利,其實只是沒把苦痛多提起。老實面對,難關總有翻越的一天,甚至可以活得比以前更光輝。驀然回首,但願大家都可以向人生低谷勇敢說句:「去你的!」
象總粉絲專頁:跟著象總跑步上學
鳴謝:象總授權本篇使用其專頁圖片
#私人補給之讀書
👇🏼完整圖文版在下面連結👇🏼
私人補給之讀書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本書談破二,但這本書幾乎沒提過Eliud Kipchoge】
跑界萬眾矚目的INEOS 1:59 Challenge完美謝幕。或許有人會覺得作秀成份過濃,但無論如何,哪怕這不是國際田聯承認的賽事,總算有人在兩小時內跑完42.195公里了。在這一刻,我特意找回幾年前出版的《Two Hours》來重溫。
《Two Hours》這本書,台灣出了中譯本,叫做《跑者時代》。由於近年馬拉松世界紀錄漸為人所關注,而《Two Hours》算是為數不多的相關著作之餘,更難得地有中譯本。所以,身邊朋友即使沒有讀過,也可能會對此書多少有印象。
那麼,此刻重讀《Two Hours》有何意義?
#如何一路走來
首先,它讓我們了解到今天的「破二」,在當初如何一路走來。
據作者Ed Caesar在書末謝辭透露,他在2011至2014年間撰寫此書。書的主要篇幅,是以肯亞好手Geoffrey Mutai為主軸,描述2008-2013這幾年間世界頂尖馬拉松跑圈的競爭形勢。
廿年前,會跑馬拉松的人不乏,但他們對頂尖跑手表現甚至世界紀錄都興趣不大。直至2002年倫敦馬拉松經典一役過後,當時出戰初馬的Haile Gebreselassie雖然只得季軍,但他後來聲名鵲起,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運動員,才使世界對馬拉松的看法改變——大家不再只看誰勝出,還在意他跑出甚麼時間,並開始留意人類有沒有可能在兩小時內完賽。
Ed Caesar開始寫書時,馬拉松世界紀錄尚為Patrick Makau在2011年柏林馬拉松跑出的2:03:38。東非跑手統領長跑界,他們關注獎金之餘,也開始在意世界紀錄的問題。Ed Caesar看上Geoffrey Mutai,無疑是看上他當時的一腔孤憤——其實他已在2011年波士頓馬拉松跑出了2:03:02(至今仍是波馬場地紀錄)——但因為這是不獲認證的賽道,所以Geoffrey Mutai的成績只能視作「最佳成績」,而非「世界紀錄」。《Two Hours》以他為切入點,寫出來自非洲窮鄉僻壤的運動員,如何證明自己,如何企圖藉跑步改變命運。
#書中主角哪裡去了
第二,它道出了馬拉松界成王敗寇的殘酷。
《Two Hours》的後記,透露Geoffrey Mutai在2014年再度挑戰紐約馬拉松只能跑出2:13:44,僅得第六。在此之後,已搜不到幾多有關他的消息。甚至我在搜尋器打上他的名字,竟然彈出「did geoffrey mutai retire」(Geoffrey Mutai退役了嗎)的相關搜尋結果。
以一個肯亞人來說,Geoffrey Mutai名成利就,肯定算是成功;但以一個希望揚名立萬的長跑運動員來說,他難免有所遺憾。這位現年38歲的名將,不知看到僅比他年輕數載的Eliud Kipchoge成功破二創造歷史,會是怎樣的心情?
有點諷刺的是,Eliud Kipchoge在《Two Hours》幾乎連提也沒提過。只不過幾年光景,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請別天真地相信只憑一腔熱血
第三,它揭露了馬拉松在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熱血背後,也其實有很多未必看得到的現實考慮。
《Two Hours》的第八章談及禁藥問題。其中,作者寫Haile Gebreselassie曾經問他:「你認為來自富裕家庭的跑者,有辦法成功嗎?」
這個問題的潛台詞明顯不過——當「跑得快」成為你生命裡唯一救贖的時候,你就自然會對每周二三百公里的跑量甘之如飴。「在肯亞,沒人是業餘跑步愛好者,你要嘛立志成為職業選手,要嘛另謀高就。」對肯亞人來說,跑步絕不會像我們這樣「為興趣」。
利之所在,Ed Caesar更花了好些篇幅來探討禁藥問題。其中一位匿名受訪肯亞跑手直言:「你以為光靠熱血去跑,就能跑出2:03嗎?」
相比起岩士唐在單車界的經典案例,頂尖跑手或許在禁藥使用上相對沒那麼「猖狂」,但也不宜天真到覺得所有頂尖馬拉松跑手可以置身事外。恰恰正在不久之前,名宿Alberto Salazar被美國反禁藥組織USADA禁教四年,Nike更隨即停止Oregon Project。所以此刻重讀《Two Hours》,絕對具警世意義。
#低頭跑步抬頭看路
曾經有人問過:「記得誰是第二個踏足月球的人嗎?」相信很少人會不用google就知道答案是Buzz Aldrin。
第一就是第一,Eliud Kipchoge成功破二之後,已經「上神檯」成為Neil Armstrong、Roger Bannister一類的殿堂級人馬。哪怕未來有另一位跑手終於成功在正式比賽破二,可能大家很有可能仍是偏向記得Eliud Kipchoge在維也納振臂高呼的一刻。
Ed Caesar在《Two Hours》出版之後,當然有持續關注破二的最新進展。這幾年間,他在Nike Breaking 2期間,「自我奉獻」與當年三位企圖破二的跑手跟操,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半馬可以跑進1:30,而期間的經歷,便成了網站的幾篇專題報導。最近的INEOS 1:59 Challenge,他事前事後分別在New Yorker各寫了一篇文章來評論。
所謂「低頭做事,抬頭看路」,世界頂尖跑手在拼命訓練之餘,其實也有必要思考自己的定位。就像INEOS 1:59 Challenge,pacemaker可以有四十多人,但Eliud Kipchoge畢竟只能有一個——然而,一眾pacemaker卻絕對不是沒有價值的存在。
美國名宿Bill Rodgers的金句「the marathon can humble you」(馬拉松令你謙卑)廣受傳誦。Ed Caesar在New Yorker的文章結尾這樣形容Eliud Kipchoge今次成就:
"On Saturday, Eliud Kipchoge humbled the marathon."
我們不必成為神,能見證神是如何一路走來,倒也不失是我們這代跑者的福氣。
#私人補給之讀書
⬇️完整圖文版請按下方連結⬇️
私人補給之讀書 在 施敏老師稅務法規補給站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施敏老師稅務法規補給站. Private group ... 111【管理施工】讀書會. 147 members · 0 posts a day ... NASM 國際私人教練培訓課程X 動立方Creative Training Academ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