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節當天,景超老師剛好為全台科學課程加盟校的主任老師們上一堂師訓課程。我知道大部份的老師對科學相對陌生,所以,講解的方式也特別做過調整設計,用更多的故事、生活的例子來闡述課程背後的科學原理。看到會後四十多位老師們給予景超很高的評價,其實我是很不好意思的....
當老師這麼多年,其實我越來越心虛,覺得自己懂的越來越少!所以只好向外吸收各領域新知,才能滿足自己的求知慾與不足!
這世界上太多領域的真是太有趣了,有各行各業專家值得我們虛心求教、有很多新的技能與技術是我們不懂的。所以,我很尊敬老師們,特別是用心設計課程的老師。只要有機會接觸到好課程,都會忍不住拼命學習!有時候我只是覺得喜歡學,沒有太多的目的性,但總有某些奇妙的時刻與靈感,把很多學過的東西串連起來,讓我發現裡面意想不到的關聯性。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融會貫通吧!
所以,不論年齡、學歷、性別、背景,每個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是景超的老師。我也會一直保持這個初衷,為大家設計更好、更棒的課程喔!
2021教師節快樂
科學原理 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健身,也健心:傳奇教練丹約翰的人生與肌力訓練講堂」推薦序
肌力訓練,是一段豐富的旅程
怪獸肌力及體能訓練中心總教官 何立安博士
沒有比旅程更適合形容訓練這件事了,沒錯,在不同的場合裡,我們會說肌力訓練是科學、肌力訓練是技術、肌力訓練是人類文化的資產,不過,如果你真的想要形容肌力訓練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那真的很像一段曲折離奇的旅程。丹.約翰很知道這件事,所以,他選擇了用小品文集的方式,述說這趟旅程。
這對於想要接觸硬底子訓練科學的人來說,這種切入點可能會讓人覺得十分錯愕,新訓練時代之所以來臨,正因為運動訓練成為一門獨立科學,我們有實驗室、研究所、博士班,甚至幾乎要有自己的象牙塔,這時候突然把一個這麼科學的東西,透過描述生活的點點滴滴的過程,以感性的口吻來述說,彷彿背離了所有科學的鋼鐵規律。但是,如果你願意細細品味,你就會發現從這種口述經驗的小品文集裡,你很可能獲得比教科書更多的有用知識。你可以熟讀所有運動科學的教科書,但是仍無法解釋為什麼某種以前有效的訓練方法突然對你無效了,但是另一種看似無用的方法卻突然奏效。你也可以抬出所有恆心毅力,遵守所有科學原理卻一無所獲,但隨性輕鬆訓練一陣子卻開始突飛猛進。訓練就是這樣,有時看似很科學,但是卻又不太規律,看似很沒道理,卻又不是全然不可預期,這現象像極了旅程,你可以上網搜尋所有的相關知識,甚至調出最艱澀的水文地質氣候人文資料,但是怎樣都無法取代親自走一趟的經驗。
為什麼訓練這件事如此捉摸不定呢?不是因為訓練不科學,而是因為牽涉的因素太過廣泛,同一時間檢視每一條道理的細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後退一步,從宏觀的角度著手,反而可能同時做對了無數的細節。舉例來說,肌力訓練不外乎刺激、疲勞、恢復和向上適應這幾件事,所以理論家會跟你說:「你現在呢,就是要找一個『適當』的刺激,之後你可能會感覺到『有限度』的疲勞,不過別擔心,如果你有『好』的恢復條件,那你就可以獲得『顯著』的向上適應,於是你就進步囉。」這樣的敘述一點都沒有錯,也絕對不會沒有用,但是,每個真正扎扎實實訓練過的練家子都知道,在你找到那個『適當』的、『有限度』的、『好』的和『顯著』的什麼和什麼之前,那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你會經歷失敗、挫折、成功、驚喜,偶爾會恍然大悟,但接著又無比困惑,這並不表示前面那些對於訓練的科學論述有任何錯誤,而是這個論述底下隱含的變因實在太多,你幾乎不可能同時完全掌握。
那丹.約翰會怎樣處理這件事情呢?舉個例子,他會告訴你說,在你打算開始一個訓練計畫的時候,你要記得「出席」、「不放棄」和「問問題」這三件事,因為這是要做成功任何一件事的必經之路。出席:你必須親臨現場,挽起袖子真的做你該做的事;不放棄:很少有事情只需要做一次就結束,訓練是一個累積性的功夫,你必須要不斷重複再重複;問問題:事情不會百分之百如你預期,訓練也不會,而你必須要持續問自己,現在到底是在面對怎樣的問題?可以怎樣修正?需要做出哪些改變?因此,「出席、不放棄、問問題」這三件事,變成冷硬的運動科學和追求真實人生的運動表現之間最重要的橋樑,你不再硬闖那個死守教條但做不出成果的死胡同,也不會因為人間世事無常變幻莫測,就認為一切虛無飄渺無從掌握,乾脆放棄。
在丹.約翰的訓練版圖裡,肌力訓練從來就不是獨立在人生之外的一件事,反之,肌力訓練有賴整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風格和思想習慣去配合,你不可能吃得很糟、睡得很糟、不注重衛生甚至不注重交通安全,然後期望肌力訓練可以給你帶來福祉,事實上,你需要把生活的各個面向調整好,讓身體充分的恢復到可訓練狀態,然後進行下一次訓練,並且期待這樣的循環可以為你帶來真正的改變。而這看起來像是把已經夠複雜的訓練科學,擴及到變項更多的整個人生,好像越來越脫離你的掌握,實際上,這樣反而更貼近了現實,而這現實就是:訓練像一個旅程,你不僅僅需要水文地質氣候和人文的科學調查資訊,你更需要一個識途老馬來告訴你,哪些準備要做足,哪些風險該避開,哪些風景不該錯過,如此一來,你會有一趟最滿足的旅程。
丹.約翰對「簡單肌力」的詮釋,簡直可以用精彩絕倫來形容,雖然簡單肌力另有一本專書,但是在這本內外兼修的文集裡,真的不能不提到簡單肌力。如果你不曾接觸過這樣的概念,那麼它對你可能會有革命性的影響。傳統的肌力訓練法則裡,都充滿了對「未來進程」的規劃,「你如果把你最大肌力的百分之多少,做個幾組幾下,每週做個幾次或幾次,經過幾週之後,就可以將強度提高到百分之多少到多少,然後再進行幾組幾下的訓練,這樣一來,在幾個月之後你就可以舉起多少或多少的重量。」這樣的敘述屢見不鮮,有些時候幾乎像是算命仙一樣,試圖鐵嘴直斷你的未來,但是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預測的數字與真實的事件總是有些距離,這些差異往往被忽略,或是被隨便歸因,或甚至被視為正常的誤差值。許多時候誤差之大,幾乎到了讓人懷疑預先規劃的必要性。但是很少人發現,預先規劃之所以往往變成過度規劃,是因爲我們少考慮了一個因素,就是我們的身體對重量刺激產生的實際反應。
「簡單肌力」的原理,正是反其道而行,它完全不規劃你應該要從多重開始訓練,它只給你幾條簡單的規則,然後讓你持續一直去「摸」重量,不預先規劃,所以純粹憑感覺,尋找你覺得輕鬆愉快的重量,然後在還沒累、還沒喘,甚至有點不過癮的情況下,結束一天的訓練,其他明天再說,如果練著練著覺得輕,就加重量,如果覺得重,就減重量,然後就這樣一直練下去。然後,就在不經意的某一天,你破紀錄了。
關於簡單肌力的細節,當然你要從書裡仔細閱讀,但這種訓練看似隨性,其實卻扎扎實實抓住一個很多人都忽略的重點,就是既然肌力訓練的基本原理,是對身體施予刺激,然後期待恢復後的向上適應,那我們為什麼不讓身體來決定怎樣的劑量我們恢復得最好?畢竟無論教科書說多少的重量有助於提升最大肌力,如果你無法從這訓練中恢復,結果還是只有停滯甚至退步。讓身體決定訓練強度,讓身體決定何時往前進,讓身體決定何時減量休息,讓身體永遠都處於沒傷沒痛且精力充沛的狀態,其實對很多人來說,成功率遠高過用盡恆心和毅力去艱苦完成的課表。
總之,看這一本書,像是一位識途老馬,在述說著訓練旅程上會發生的一切,你可以用簡單肌力的概念去「簡單閱讀」這本書,在不知不覺之間,你會發現許多過去艱澀難解的問題,在丹.約翰的陪伴下豁然開朗,其人,其書,就是這麼神奇。
科學原理 例子 在 科學X博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老師,可不可以教我小朋友什麼是黑洞?
身為家長,如果小朋友很想了解黑洞,那帶小朋友去問老師,問專家,應該是許多家長常用一種方法。
科學教育做了這麼久,常常聽到有人會說某某老師很會教之類的,對老師教學的評語。什麼樣的老師叫很會教的老師?這個問題問不一樣的學生,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如果說能夠把學生教懂,那應該就可以被歸類成很會教的老師。
我不敢說我是多會教的老師,但偶爾會碰到一種情形,就是會有家長來問我問題,希望我用簡單的方式說給他小朋友聽。
這種情況的一開始,大概都會有這樣的對話。(對話中有些我自己講實在不太好意思,但我為了呈現原貌,只好厚顏無恥的寫出來)
「X博士我看過你演講,也看過你YouTube影片,你講得都好清楚,都可以用一些簡單的例子與方法,把一些很難的事情跟大家說明清楚。我家小朋友對太空很有興趣,但他問我很多問題我都不會,可不可以請X博士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式,教我小朋友什麼是黑洞?」
最後常常會再補一句「用簡單的話講就好,不用太複雜沒關係」。
以自然科學來說,當我們再教一個科學原理,或是介紹一個同學還不懂的自然現象時,我們需要用大家已知的事物,用大家已經明白的道理,從大家已有的基礎之上,讓大家來理解一個還不知道的事。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要介紹光的反射,雖然同學對光的反射還不了解,但大部分的同學打過乒乓球,乒乓球打到桌面,快要接觸到桌面時的前進方向,跟乒乓球從桌面反彈方向,兩者入射角跟反射角的關係,是跟光線的反射一樣的。所以老師可以用乒乓球的行為,透過比喻的方式,讓同學了解光的反射。
兩個現象之間比喻得好,說明的過程中例子舉得好,大家搞不懂的事搞懂了,就會說這個老師教得好。
問題來了,要介紹光的反射,那基本上被教的對象需要打過乒乓球,至少要看別人打乒乓球,知道球打到桌子之後會往哪邊彈。最好也要有角度、入射面、反射面的概念,才能用這個簡單的方式介紹光的反射。
換言之,乒乓球的經驗,就是了解光線反射的先備知識。完全沒有乒乓球的經驗,想要輕鬆簡單的學會光線反射,那就不太可能。
一場演講,老師在台上很會講,那是因為演講主題是選過的,內容程度深淺是針對聽眾的水準調整過的,教學方式是根據現場狀況安排的,甚至於互動的方式,都是根據現場座位安排,精心設計之後的結果。
這一切努力的總和,才能讓聽眾有「這位老師這樣教,學起來好簡單喔!」這樣的暢快體驗。
在演講散場時,沒有紙筆,沒有投影片,我也不認識學生的情況下,要我「簡單介紹一下黑洞」,說真的,我講出來的話,大概也跟你上網查到,那些看不懂的天書差不多。
身為家長,如果小朋友很想知道什麼是黑洞,而你也”真心”想幫助小朋友,那最好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把它當做是自己的問題,用自己想得到的方法,跟小朋友一起把黑洞弄懂。
我相信,可以了解黑洞的方式,絕對不是只有去找專家,請專家簡單教這一種而已。
#X博士談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