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飯時愛丟食物
#教養寶寶餐桌禮儀
#孩子生氣丟東西
#培養看電視的原則與規矩
#諮商心理師郭蕙寧
寧寧老師還記得,蜜亞醬1歲半前的每一餐,從自己開始練習吃、餵自己之後,也會丟食物,我也曾當跪婦和地板清潔工~(哈哈哈,怎麼講著就有點懷念了呢~)
不少媽咪來訊詢問「#小孩一直丟食物,怎麼辦呢? 孩子吃飯的時候,我有按照寧寧老師之前教的,拿另外一個空碗給他放不要吃的東西,但是最後晚還是被丟到地上,我有觀察到,孩子丟東西是生氣的時候,例如,看完一次卡通,他想看第二次,但我跟孩子說「不行」,要休息,他就把水壺丟地上,請問怎麼辦呢?」
這有三個問題呢~
第一個問題是,「 #怎麼面對寶寶吃飯時會丟食物呢?」,多數的家長一開始想問的,其實是「如何讓寶寶不丟」,但說實話,在吃飯時,讓寶貝自由自在的探索,吃得開心,享受吃飯是很重要的事情之一唷,那要怎麼樣吃的開心,但又可以學習,引導寶寶開始控制自己,不丟食物呢?下面我會分享。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培養孩子看電視的原則?」,該怎麼做,可以讓孩子可以一步一步解除「聽到不行看電視就生氣的連結鈕」呢?其實這個問題,寧寧老師也常回答呢~大家若有此問題,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從與嬰幼兒建立使用3C的規範原則,陪伴孩子學習自律品格及情緒管理
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1062844484123563/?d=n
最後一個問題是,「孩子生氣時會丟東西發洩和表達,該怎麼辦?」,生氣時還可以學習與練習,比丟水壺(或其他物品)更好的方式呢~
大家有此問題,可以先參考情緒管理文章
✅幼兒生氣時會丟東西、尖叫、打人怎麼辦?
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1043462186061793/?d=n
第一個問題,丟食物的情形,很常見於0歲寶寶,剛開始學習吃副食品的時候,但也要先提醒大家,可以觀察寶貝吃飯時,是「丟食物」還是「掉食物」,我發現,有時候寶寶還在練習吃飯時,食物可能會拿不住而掉下去,其實不是故意的。但是在一餐又一餐的練習下,手的抓握精細度越好,拿不住食物的情況也會減少。
面對寶貝丟食物,我們要先了解,寶寶的「丟」是很基本的發展學習,丟的行為動作裡面,是蘊含著身心理的發展,例如手的大小動作、精細動作、因果邏輯、好奇心...等。
此外,孩子丟食物,也可能是想獲得關注,觀察家長的反應,從中驗證自己的因果假設,譬如丟食物,媽媽會看我,然後會生氣,這是因果邏輯的觀察。
✅寶寶總是愛丟東西?其實是有心理及生理發展需求的喔,一起來看看寧寧老師怎麼說
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1089652301442781/?d=n
上面文章,我提到如果觀察到,寶寶有丟的需求,可以在遊戲時間給寶寶丟球、丟可以丟的玩具物品,給孩子丟「對」的東西,而在餐桌以外的時間,滿足寶寶「丟」的需求很重要喔。
因為丟是發展需求,所以可能經常在丟,連吃飯的時候,拿到手上的食物也要丟丟看,我們可以如下一段我分享的,引導看看唷。
寶寶吃飯的時候,儘可能不要寶寶一丟,你就撿,這樣可能會讓正在發展因果邏輯概念的寶寶,瘋狂地驗證,一直丟不停。這樣落入你丟我撿的循環,在彼此不理解的過程中,大人可能會逐漸沒耐心到發脾氣,最後到無能為力,甚至給孩子扣上「不聽話」的標籤,如此是無益於改善狀況的,也會很累,大家別自虐。
我們在陪伴寶寶學習用餐時,除了讓寶貝練習吃之外,在餐桌上,請保持愉悅的氣氛和放鬆的心情,一起享受親子共餐時光,才能讓寶寶吃得開心又吃得好,大人在餐桌上的心情狀態,對孩子的飲食是否發展良好,也會有影響的唷~
因此,我鼓勵大家,遇到寶寶丟食物,在椅子底下撲個廣告紙,或者穿整套的圍兜兜,可以接住孩子落下的食物。
此外,在寶寶比較大,約一歲多左右,可以開始引導,當寶寶要丟時,我們將手伸到寶寶面前,說:「把食物給媽媽唷」「食物不丟丟」「不吃的食物給媽咪,媽咪收起來」,讓寶寶有其他不同於丟食物的選擇和行為,也可以放一個碗,引導寶寶將食物放在「另一個裝不吃食物的碗當中」。逐步練習,給寶寶不同的選擇,寶寶會覺得有趣,也能拓展思維、選擇,慢慢地就能減少丟食物的狀況了。我看過被正面引導的寶寶,甚至會自己衍伸出其他的好方法唷,像是放在桌子上、或者放進圍兜兜的口袋(家長要記得把食物拿出來)。
寶寶大腦很神奇,我們在正面、溫柔的態度下引導,愛中帶著耐心,陪伴寶寶練習,他們真的都知道喔,學習之後也會發揮好多創意,讓我們驚喜於寶貝的潛能。
寶寶是不是很神奇又可愛的一群小小的人類呢~
🔽我以前給蜜亞醬用過這類圍兜兜,減少蠻多清理流程的。但其實我發現,當我們用放鬆放手,寶寶學習的越快唷
章潔心理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讀完 High媽。心理師星期日當天的文章以後,我有滿多想法想要補充的。
(錯過High媽文章的朋友請點此連結,或者到文末的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04505868130068&set=a.191550239425632)
.
.
.
首先就是呢,我希望在這裡強調一下,「情緒勞動」這件事情其實「不等於」家務分工,雖然他確實在家務分工方面會造成實際上的影響。
我再引述一下作者潔瑪・哈特莉在《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裡面的定義:「讓一件事進行順利,同時確保所有參與的人都滿意愉快,從頭倒尾必須要付出的無形心力。」
看到沒,他說「一件事」,並沒有特定指「家事」。我也再讓大家複習一下,我在自己的文章裡描述的,用來說明「情緒勞動」的例子:
***
今天是家庭旅遊日,你帶著三歲的孩子、先生還有公婆一起開車出去玩。
到了目的地,一下車,走不到五分鐘小孩就蹲下來開始撿石頭,拖都拖不走。你看到公婆站在附近一邊煽風一邊等,頭上的太陽很大很曬,趕緊走到先生旁邊低聲說:「你帶爸媽先去有樹蔭的地方,我等等再帶小孩過去。」先生盯著手機螢幕,頭也沒抬:「有什麼關係?就等一下就好了啊。」
什麼等一下就好了,你從鼻孔哼一聲,按耐住有點想嗆先生的衝動,自己走向公婆,堆著笑臉說:「媽,前面有個涼亭,你們先過去吧這邊好曬。」
「囝仔作伙帶去啊,遮熱曬傷欲安怎?」婆婆愛孫不肯移動,堅持要一起走。你大嘆一口氣,走回小孩身邊蹲下來,好聲好氣地勸:「寶貝,這邊好熱捏,大家都在等,我們走了吧?」小孩沒有理你。你用點心利誘,你提議要比賽,你假裝自己是石頭好痛好痛不要拿我了把我放下來,小孩還是沒有要走的意思,這時又聽到遠方的公公說:「熱尬按呢是袂等多久?我袂先行。」突然一股氣整個上來,你一把抓起小孩的手大喊:「這裡很熱會曬傷你是聽不懂嗎??」結果從頭到尾沒反應的先生在這時落一句:「幹嘛對小孩這麼兇啊?」
***
以上所有的心理描述,對照從很多男性的角度來看,在他眼中發生的事情會是:「跟我講講話,跟我爸媽講講話,跟小孩講講話,然後你突然就爆炸了,怎麼這麼情緒化脾氣好差。」
有發現嗎,這個例子跟家務完全無關,但是你可以看見就算在跟家務無關的事情裡,同時在現場的男性和女性,一個人可以對於周遭的狀況滿不在乎,另一個人卻認為自己有責任顧及在現場每一個人的感受。
「許多情緒勞動的核心,是為了確保每件事情能順利完成而承擔的精神負荷,對每一間產生有形結果的任務來說,其背後都隱含著無形的心理付出,而這些大多是由女性負責關注、追蹤與執行。」
用一個台灣人比較熟悉的詞彙來說明,我認為很接近「操煩」。
為什麼我要這麼強調「情緒勞動」不等於「家務分工」,也許用「操煩」這件事情會比較好懂。當我們把「情緒勞動」跟「家務分工」合在一起看的時候,會很容易認為只要從小就讓男孩女孩都有做家事的話,或者是只要先生開始分攤家事,事情就可以解決了。連我自己在一年前寫的相關文章,我現在來看,也覺得自己或許把解決方法過度簡化了。
但是如果我們用「操煩」來跟「情緒勞動」做類比,就知道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大家都遇過很愛操煩的長輩吧?跟這種長輩相處的時候,只要我們把他煩惱的事情都分攤掉,或者是把他擔憂的事情都做好,他就不操煩了嗎?不會吧,我們都很受不了操煩的人的原因就是,不管事情有多順利,操煩的人就會一直找的新的事情來操煩,永無止盡。
好,不要急,我知道拿「操煩」來比喻會讓大家不太舒服,我沒有在說女生都很愛操煩。我的意思是,習慣主動承擔「情緒勞動」的人,其實已經運作在這個模式下很久了,這已經是他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是一種生活的模式。而且如果我們主動觀察自己,如果我們是習慣主動承擔「情緒勞動」的人,這種精神上的負荷不會只有存在在家裡,其實在職場上,在跟朋友相處的時候,我們都還是會把天線開著。(那為什麼的人多數是女性,這點我認為是性別教育差異下導致的結果,這個我在前文有完整的想法,我把文章放在文末不然這篇會太長。)
我很喜歡High媽在他的文章裡使用的一個詞彙:鞏固。
這個詞彙很清楚的點名,表面上看起來是先生擺爛裝死或者是太沒概念不肯救我們,可是事實上是我們有一部份的自己不願意放棄那個角色框架。
怎麼可能!我都快累死了最好是我不想放棄啦!
我明白,但是我會這麼說的理由,是因為我們其實沒有看見框架的整體。一個框架之所以會這麼難破除,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承擔情緒勞動」這件事並不是只有缺點,他同時還有很多的優點。
舉例來說,如果我跟傑克的相處模式,就像我上面的例子一樣,是我承擔了大部分的「情緒勞動」,那很有可能家裡的父親節、母親節這種重大節日都是我在協調,我在訂餐廳,我在負責喬大家可以的時間,考慮每個人的交通方法,飲食喜好等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家領域的時候,讓人很不爽的地方是,經常是大家理所當然覺得「就是你要負責」,然後也很容易擺出「這是小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讓負責的人不只得不到感謝,有時候超載了動怒還會被覺得情緒管理很差。
但是同樣的狀況如果發生在職場,這其實會是一個很優秀的能力。當我的協調能力很好,又可以顧及各種小細節的時候,這樣的員工其實會非常受歡迎,得到很高的稱讚。這種落差就會格外讓人覺得心理不平衡。我做的事情在工作上得到這麼多認可,可是在家裡一直被當作理所當然的事。這樣的落差有時候會讓人不自覺積極付出更多,因為潛意識裡想要讓自己在家裡也得到一樣的讚揚。
另外一個讓「情緒勞動主要承擔者」的角色框架很難被破除的裡由是,這個框架決定了行為對錯跟好壞的標準,所以萬一沒有了,我們會不知道怎麼辦。
在我的觀察,我認為期待女孩要「懂事」、「細心」、「體貼」、「善解人意」等等的想法不只是存在在家庭裡,在父母對女兒的期待裡。甚至到了學校,老師也很盡力在引導女孩,請他們當小老師當小助手。這裡面的陷阱就是,其實「懂事」、「細心」、「體貼」、「善解人意」這些事情都是優點,都是非常正面的人格特質,所以很多人不覺得有什麼不妥,難道是要教小孩不懂事不體貼不善解人意嗎?
並不是這樣,問題是出在,如果還是有非常多的人覺得「還是女兒比較貼心」、「還是女生比較善解人意」,把這些特質都跟「女性」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形成「有這樣的特質的女性才是好女性」的氛圍。那在台灣的社會裡,我們從小就習慣照著大人的標準來判斷事情的該怎麼做,這個制約的力量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強大的多。因此,當我們覺得累死了,不想再承擔任何情緒勞動,我不想管其他人的心情,今年父親節我就是訂離我家最近的餐廳就好其他人就是給我想辦法準時到場好吃不好吃都拉倒!
誒,你這樣很不懂事耶。
類似這樣的聲音就會從我們的腦袋裡鑽出來,逼得我們就算滿肚子大便跟髒話,也都無法主動放棄已經超載的「情緒勞動」。
再講下去文章真的會太長,大家可能也無法消化,所以我先停在這裡。
總之我想強調的是,「情緒勞動」在性別上的失衡,其實不是只有存在在家務上,我覺得是一個社會整體,在各方面都比較依賴女性來擔當「情緒勞動的主要承擔者」。所以除了「相信我們的先生和兒子一定有能力找到自己擅長的家務」以外,我覺得真正最關鍵的地方,是我們女性自己是否有意識到我們有時也會依賴承擔「情緒勞動」時會帶來的成就感,或者是害怕放棄承擔「情緒勞動」會遭受到的批評,以至於我們其實是自己主動去擔任「情緒勞動」的主要負責人,自己累死自己。
擁有承擔「情緒勞動」的能力本身是一件好事,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讓自己理解,我們不需要永遠都是那個負責承擔的人,有時候也給別人出場的機會。至於其他人承擔得好不好,關我屁事,我要休息。(關燈睡覺)
.
.
.
以下附上我一年前思考「情緒勞動」時寫下的三篇系列文。雖然現在我的想法已經有了一些改變,但是我認為這個系列還是值得一讀,提供大家參考不同面向的想法。另外我也把High媽上週日的文章連結放在這裡。
High媽的情緒勞動專題文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04505868130068&set=a.191550239425632
歡迎繼續閱讀「上篇」男人不是豬,只是沒有人相信他們不是,包括男人自己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87009005387165&set=a.679555179465882
歡迎繼續閱讀「中篇」男性值得主動爭取承擔的機會
https://www.facebook.com/106641774314266/posts/172970017681441/?d=n
歡迎繼續閱讀「下篇」女性避免簡化任務,要相信對方學得會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73843544260755&set=a.188785712766538
章潔心理師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知道,做不到,過動兒的罩門該如何是好?
知道,但做不到,往往是過動兒給人的印象。這卻也是事實,執行力的匱乏,往往也是這群孩子的致命傷。
既然做不到,大人就只好不停地耳提面命,提醒再提醒,叮嚀再叮嚀,催促再催促。
但最後的結局,依然是-做不到。
你可能深感納悶,並帶著不耐的火氣,「為什麼老是說不聽?」「你到底要我講幾遍?」「你是不是故意的?」因此看著,望著過動兒,心裡油然升起「煩」這個字。
我們再回到文章一開頭所提及的,知道,做不到。
你有沒有發現,面對過動兒的教養與教學,我們一直重蹈覆轍,總是在迴圈裡,轉啊轉,繞啊繞。
既然他們知道,這就表示問題不在於「不懂」這件事。也就是說,無論我們講了N遍(N,請自己填寫),他還是做不到。
真正的核心點在於,我們講了之後,接下來是否有演練,而且是反覆的,演練再演練,微調再微調,修正再修正,以強化這群孩子的執行力。
當我們說了,他就得馬上做(除非,孩子真的有合理的理由)。而不是,我們口頭說,就認定他就會主動做。
如果事情這麼簡單,那麼ADHD就不是個擾人的問題了。
舉個例子,「我跟你講了多少次了,玩具玩一玩,自己就收一收,別老是要人家提醒。連收個玩具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那以後出社會還能跟人家競爭什麼?你以為媽媽時間那麼多,有那麼多閒功夫跟你耗?玩具給我收一收……」
媽媽的話就先講到這邊。
請別忘了一件事,過動兒的專注力不好,很難掌握重點,更何況我們話講了一大堆,最怕也沒有重點。
當我們費盡口舌講了這麼多的話,接著就轉身離開,期待孩子主動自己來做。說真的,睡歸睡,不要作夢了(這句話,用台語講,更有味)。
收玩具,現在就得收。
我們簡潔一點,「現在,把玩具歸定位」話一說完,開始要孩子立即行動(這裡先不談對立反抗,這是另一件事)。
你可以帶著孩子做,你可以先示範,你可以直接下指導棋,例如積木放一箱,車子放一箱,依此類推,看你要他收拾的標準為何。
做,做,做。行動,行動,行動。
說了之後,示範之後,孩子就得立即行動。做了,做多了,做久了,孩子的執行力出來了,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熟練。
知道,且做到。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