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2] 細說分鏡 Vol.19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60
🖍真正勾起共鳴的絕不是表面,而是隱含在照片中,那些不為人知抉擇的密秘
🖍那才是照片的靈魂、故事與含意
🖍了解過後,才足以激起我們心中的感動的共鳴
前面說了很多「照片、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特別是「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也許會有人認為,那不就是「創作動機」嗎? 其實不是,我認為創作動機,是整個我們自己生命中的一個「火花」,有點像是「靈機一動」「天外飛來一筆」的感覺,又或著是抱著特定的觀點拍下的作品,說說這觀點與照片的關係如何一同呈現,所以我認為「創作動機」跟「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是不同的觀念。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這點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是完全不同的攝影觀念,也同是完全不同區旅行方式,他們都是一種旅行,但整個目的完全不同。
🔹旅行攝影,我的定義是「在旅行中所見、所拍」,這一次旅程看到什麼,在你的眼裡覺得有趣而拍下這些照片,看起來每一張照片都是獨立的,但攤在你的旅程時間軸上,照片的順序也就是旅途的痕跡。
攝影旅行則是「為了攝影所規畫的旅行」,為了照片目的,而規畫的旅行,包含出發、經過、抵達、等待,路途不見得順,但就為了那張照片最好的時候,所規畫的行程。🔹
「為了等待從傍晚進入深夜」,在一景點足足待了近 2 個小時,哪裡也去不了,因為我曾看過他人的作品,那景點、那景觀傍晚日落的照片真是迷人,算好差不多時間前往該處,然後一等就等上好段時間,就為了拍攝那 2 個小時光線與色溫的變化。
但就旅行的角度就不見得如此,旅行規畫上,通常是以「效率」「方便」為主,數個點都要一一的 「Check」,達成,那麼在有限的時間下,安排好路線、交通、用餐、住宿很重要,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是抱著這樣子的方式旅行,也有些人是「隨意」,到了再說,反正都要去那幾個地方,不如就看心情、看天氣做決定,而這一路拍攝的照片,自然也就是旅行的記錄。
「因為旅行而攝影,與為了攝影才旅行」,這二種心情我都有過,帶給我二種截然不同的攝影與旅行的心得體驗,前篇文章說到「唯有真的站在不同立場」,我們才有機會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
🟥何時的念頭
何時產生這念頭? 那就要談談幾年前我自己辦過一場「旅行攝影」分享會的故事講起。
那天分享會後結束,在回程路上,心裡在想今天的分享會的心得,像是哪張投影片覺得不錯,哪個點可以做的更好,每一次的分享會我都會這麼簡單的自己檢討一下自己表現好不好,同時旁邊一位人,曾與我一同自助旅行的朋友問我一些事情,他問我說他即將自己前往義大利,在找尋交通票券資訊上,網路的資料很亂,每個人說的都不大一樣,問我該怎麼辦?
🔹「這很正常呀」,我說,因為寫這些旅行分享的人,他們自己也很可能第一次去,在旅行過程知道要介紹交通票券資訊給人參考,由於他們是第一次,遇上什麼、就拍下什麼、記下什麼,有時照片沒拍到,忘了細節而交代不清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有時年代久遠,交通資訊需要更新…,種種因素下你看的網路資料都有可能不完全正確,但可以當作背景知識,隨機應變,除非是特定地點,不然大多數的原則都是通用的。🔹
其實我也是呀,我也寫了不少相關的旅行介紹的文章,也寫過一些旅行交通、票券的使用方式,經常都是「第一次」到某個國家,解決交通問題,除了參考別人的資訊外,自己也會特定的「拍下」特定的照片,像是「車站、車票、置物櫃」等等,再配合文字來搭配解說,因為有此經驗,回答起朋友的問題就顯得自然。
爾後在捷運站門口彼此告別後,我一個人往回家路上思考今天分享會的問題,以及剛剛與朋友互動的過程,突然才覺得「啊,不對」,今天的主題根本就與心中說的內容完全相反,今天的分享會是屬於「旅行攝影」 - 分享旅行中的照片,但我最想說的,其實是「攝影旅行」,是為了要分享「照片故事」以及「照片背後的故事」,而由於今天的主題是「旅行攝影」,自然投影片的內容順序,是以「旅行的順序、痕跡」做安排。
也正因為心裡很想說的是「攝影旅行」,也難怪為何某幾張投影片,我覺得應該順序調換,或是「併在同一頁說」會比較洽當一點,但一這麼做,就覺得講起來不大有順序,時間順序就會彼此交錯,讓觀眾覺得…,怎麼一會說今天拍的照片,一會說後天、一會說昨天照片的感覺。
過去自己辦了數場,以「旅行攝影」為主的分享會,每次說完心裡感受都隨著現場觀眾互動不同,感想也不同,但覺得始終…,離我心裡想分享的「故事」有一些落差,卻無從說起,直到這一天晚上,我才找到心中那塊最想說的天地。
🔹「我最想說的,是為了攝影作品,所追求的旅途,無論甜蜜與否,那才是一張照片我挑選出來最單純的念頭,正因為是為了追求那張照片的結果,所有的準備規畫都是以「它 – 照片」為出發點思考;但如果是旅途中所看到、見到所拍下的照片,好像我只是過客,順手一拍,除此之外 – 沒了,這種照片並不是好不好看問題,而是缺乏一點…,我心裡最在意的事情,在分享過程總有點不是那麼踏實的感覺」🔹
🟥抉擇與密秘
「我也想聽聽,別人的分享一張照片背後的抉擇與密秘」,除了拍照技巧外,同時也希望聽出這些拍照技巧,是如何抉擇出來的? 是唯一的答案嗎? 還是在許多答案中,選擇最適合當下的?
就像記者訪問發明燈泡的愛迪生,「你是如何知道要用那東西來做出燈泡的?」,愛迪生回答說「我不知道什麼可以達到,我只是找到 99 種失敗的方法,最後一個才成功」,雖然真實歷史故事並非那麼簡單,但這過程也與我們追尋一張照片過程,有一些雷同可以參考的點。
任何一張照片,拍攝方式、技巧與手法,說明出來原理很簡單,比如用什麼相機搭配多少鏡頭焦段,快門光圈感光度的組合、是否使用濾鏡等其它工具輔助,天氣是如何預測,又什麼時間點下拍攝,這些都是我們最後知道的「結果」,這些資訊若能在攝影分享會一一的提及,非常實用。
但如果真的對一張照片更「細細的切入多問二句」,就知道結果背後都有一些故事,礙於分享會的主題、時間有限下,那些故事通常都會被忽略掉,而這才是我最想聽到的部分,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也去了相同的地點,採用了相同的拍攝方式,假設天氣狀況也相同,我也不見得拍出相同的作品,經常如此,人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此時不免會覺得「他人總是留一手絕活」,確實有些人是如此,但有些並不是這樣。
🔹就好比聽人說…,看一個成功的人,不要只聽他成功的故事,要看看他遇過什麼樣的失敗、如何失敗、失敗的過程是什麼,因為成功無法複製,但失敗可以盡可能的迴避。
攝影也是一樣,光是聽著他人如何拍出成功作品,不代表你就能複製他人的成功,他一但在過程中遇上挫折與失敗,那我想人人都很有可能遇上相同的情況,那麼單單聽如何拍出這張照片「成功的要素」,是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而背後不知失敗多少次、等待多久,準備多少才能達到,就算同一點蹲上好幾回,每一次的天時與地利也都不同,最成功的照片不見得是「天時與地利」最好的搭配,可是在那一次如何配合天與地,做出照片不同的抉擇,那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讓聽眾共鳴
「共鳴」是很難的,我談了 100 張照片,能讓底下的聽眾、學生產生共鳴的照片,若有 10-20 張有共鳴的話,我覺得對我來說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往往是我不斷編排講義參考的點。
要解釋一個抽像的概念,並且透過具體的圖、文、口語表達,讓底下的讓聽眾有「共鳴」那才是最棒的照片例子,而這樣子的照片是有的,但要一試再試,才知道同一張照片,在數場課程中是否經得起「共鳴的考驗」,也就是在課堂中,這個例子能吸引學生目光,數次都能達到那層效果,我才確定這組照片能讓他人達到心中的共鳴,這樣子的照片,我會用一個簡單的名詞稱乎他 - 「哇照片」。
🟥「哇照片」
「哇照片」不好找,真的,為了讓講義更加精采,我經常在改裡頭的例子,無論是在過去的照片裡翻找,或是重新拍新的,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有時反而越改越糟糕,再將之前的例子放回來也是常有的事情,但經過幾年的經驗下來,我漸漸覺得…,這個「哇照片」其實存在我電腦硬碟裡許久,而且還不少,只要我放慢速度,放鬆心情,好好的欣賞一些照片,想想當時這麼拍的理由,再看看這張照片能否在課堂上傳達得清楚。
🔹但如何確定課堂上我能否傳達清楚呢? 我會用單純一點的標準,這一張照片已是好段時間前拍的,在看這張照片,是否能讓「脫離拍照當下的我」,重回現場、感受它,如果可以訴說更多「照片故事以外的事情」,讓我自己回想更多這張照片以外值的事情,包含當時的天氣、心情、身體狀況、遇到的大小事等等,如果可以讓我自己,在看自己的照片回想起這些事情,通常成為我心中的「哇照片」機率就高多了,最後挑選出來在課堂上分享,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 (當然,有的自以為不錯的 “哇照片”,反而產生反效果,下次這例子拿掉就好)🔹
🟥站在台上,心在台下
任何主題的演講、分享,台上的講者應該不時的留意聽眾的情緒,是否對你的內容理解、投入,而不該自顧自的一股腦的說完每一張投影片,趕在時間內講完它,有些是「為了講完而講完」,有些則是「講不完就算了,跳過」,看看一位講者是否是熟練,從整個分享過程,除了時間的掌握,聽眾情緒拿捏得當宜,整場聽下來掌聲如雷,意猶未盡,那就是一場完美的分享。
這個不容易,真的,但也不難,同一個主題講上數十次,任何人也都能練習到一定的程度,而這一切的開始就從「講稿、投影片」的設計心態開始,熟練的講者,在一開始投影片準備心態,就不是以「張數」來思考,而是如同書寫一篇文章,簡單的「起承轉合」結構,帶著聽眾慢慢進入你的世界的前提下,規畫每一場分享,這點確實不容易,即使再熟練的講者,面對全新的主題,頭幾次也不見得都能做到這點。
🔹我覺得最好的「講者」,應該具備一種能力「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那種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境界,要如何讓自己分享內容,能一次比一次好,這種能力非常重要,不為了時間、投影片張數而趕工、拖戲,而是與觀眾一同享受這個過程,畢竟人是站在台上,無法用第三人稱看待自己的表現,但講者的「心眼」可以時時看看自己,觀察聽眾,內容是已經固定了,但盡可能改變節奏,搭配音調調整、肢體動作、不時插穿其它故事、笑話,來讓整場分享更加成功,才能記下此次的失敗,下次做的更好。🔹
我想抱著「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的心態,努力的改進分享的過程,每次一都比前一次更好,讓 100 張照片分享,能張張讓人感動,心中產生「共嗚」。
🟥攝影旅行、共嗚與「哇照片」
讓我找到最多「哇照片」,在數萬張照片堆裡,往往是在「為了攝影而去旅行」的照片裡得到最多的可能,因為一張「哇照片」通常挑選標準,都是對一張照片非常深切的感觸,我才會挑選出來。
🔹「一張照片真的勝過千言萬語」,這句話是對創作者自己才成立,對於底下的聽者,我則是將照片背後的千言萬語,精挑細選整理出來,如此一來才能讓聽眾,了解一張照片「如何拍攝」「背後故事」,以及「如何達成與失敗」,使得一張照片,無論是對拍攝者,或是其他聽者,更有其生命、靈魂與含意,讓大家產生共鳴,在這空間裡不斷的繚繞講者的語話,以及聽眾的笑聲、掌聲。🔹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9萬的網紅GEM鄧紫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tream/Download the song here: https://GEM.lnk.to/LLS “唯一的安撫 是知道世界之大 這一刻和你一樣 感到孤獨的無數” 這支MV送給每一個曾感到孤獨的人。 《孤獨》 作曲:G.E.M.鄧紫棋 / Ludwig van Beethoven...
「第三人稱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GEM鄧紫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GEM鄧紫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Fw: [閒聊] 第一人稱?第三人稱? - 看板LightNo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英文文法- 人稱代名詞,第三人稱單數的概念-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第一人稱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第一人稱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第一人稱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健康急診室-2021年12月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第一人稱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健康急診室-2021年12月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第三人稱單數的概念(Udemy課程預覽影片) - YouTube 線上 ...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問題] 求推薦文筆好的第三人稱小說- book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人稱代名詞學習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流行時尚選集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人稱代名詞學習單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流行時尚選集 的評價
- 關於第三人稱定義 在 第三人稱複數︱三人聯展 - Facebook 的評價
第三人稱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作別顧著自嗨,記得「人稱換檔」!】
你認為,什麼是好文章呢?
或許有人會說:
起承轉合、引經據典、文句流暢balabala……
但在我「爆文寫作」的定義裡:
「能讓讀者不知不覺讀完,就是好文章!」
注意,關鍵在於「不知不覺」。
你回想看看,自己滑連書,
會真的把每個人的文章看完嗎?
如果會,那你時間還真多!
多半都是瞄一眼,
看看圖片、標題、開頭,
有興趣才會點開繼續讀。
但即便點開了,
也可能讀著讀著就沒勁了,
為什麼?
也許你會說因為字太多。
不對,這是很多人的誤解,
認為讀者不愛讀長文,
所以盡寫些短文搏取目光。
但很多概念你不寫長文,
是不可能說得清楚的啊!
況且,長文的未來效益比短文好太多,
可以用來變成專欄、出成書、課程教材,
長文可以一魚多吃,短文頂多就多幾個讚。
好,重點來了,
那怎麼讓讀者願意讀完長文?
跟你分享一個爆文技巧:人稱換檔。
就像你騎腳踏車,
騎在平地時,會用比較重的3檔;
但騎在山路時,就會換成最輕的1檔。
讀者讀你的文章時,就像騎腳踏車,
隨著你的文字,時而平地、時而山路,
如果你懂得用「人稱換檔」,
就能讓讀者讀起來更輕鬆、
不知不覺讀完。
第一種人稱叫「我是旅人」
在寫作時,我們最常用的
一定就是「我」這個人稱。
但多數會怎麼用?
我覺得、我認為、我想說的是……
因為我們太愛自己,
所以老覺得自己的觀點很重要,
然後留讀者站在那邊聽訓,
最後換來人去樓空。
但如果用「我是旅人」
人稱思維去構思,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謂的旅人,
就是帶著一雙好奇的眼睛,
踏上未知的旅途,發現新的風景。
也有人說,旅行,就是去別人活膩的地方。
對,天底下沒有新鮮事,
如果有,那是因為你是旅人。
因此在寫作時,
你交代一個故事後,
就要用「我是旅人」人稱句型:
我這才明白……
我終於領悟……
後來,我才發現……
這樣做的好處,
就像你是一個導遊,
帶著你的讀者旅人們,
發現一個新的風景,
讓他們驚呼連連。
第二種人稱叫「你是天兵」
我發現很多人寫作時,
不敢用你這個人稱,
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很像
在對讀者指指點點說教。
但偏偏,你這個人稱,
是最快速能抓住讀者注意力的。
因為那會讓讀者覺得跟他有關,
人只會對跟自己有關的事感興趣。
那要怎麼用人稱你呢?
就「你」當成「天兵」就對了。
天兵就是那種
當班長下令下右轉,他會向左轉;
當指揮官下令射擊,他會射到別人的靶心。
讓人想唸他幾句!
天兵犯蠢、但也蠢得可愛。
所以通常我在傳遞某個價值觀前,
我會先用「你是天兵」造勢,
寫作思路大致是:
你 + 共鳴情境
你 + 假想說詞
你 + 天真犯傻
比方我有篇爆文〈現在將就,你的人生也就醬了〉
主要在談人生別將就,因為將就是會習慣的,
然後我以學生考大學為例,
本來目標很高,結果表現失常,
明明有機會再拚指考,
但最後卻將就一個,
他當初根本看不上眼的科系。
我怎麼用人稱「你」,讓讀者有感呢?
就是用大量的你+共鳴情境和假想說詞:
「更慘的是,
那個你填著玩玩的系,還真的上了。
這下你騎虎難下,說好不去唸,
但你最後卻偷偷去報到了。
你說其實這系我很喜歡,
你說其實這校風光明媚,
你說了很多很多⋯⋯
卻絕口不提:
對不起,是我將就了。」
看到沒有,
很多人看到這段話,
就情不自禁地按讚分享了。
第三種人稱叫「他們是胖虎」
胖虎就是《哆啦A夢》卡通裡,
老愛欺負大雄的那一個音癡。
故事要勾動讀者,
一定要有反派,
而「他們」這個人稱,
就是最好的反派擔當。
你孤單一人,
對抗他們的成群結隊。
所以每當我想寫
一些激勵人心的故事時,
我就會請出胖虎們,
來欺負一下可憐的大雄。
「他們是胖虎」的寫作思路大致如下:
你平凡時,他們看輕你
你努力時,他們嘲笑你
你成功時,他們繼續酸你
你失敗時,他們還數落你
當這樣的人設一出現,
就會讓讀者想起身邊的胖虎,
近而對你的故事有了共鳴。
我有篇爆文
〈我就喜歡看你討厭我,卻又幹不掉我的樣子〉,
最讓人痛快淋漓的一段,就是用了這個技巧:
「如果我剛好刺中你的痛,
也請你原諒我,但這世界,
就是這麼回事。
你無法激勵他們跟你一樣上進,
因為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你也無法躲開他們的冷言冷語,
因為這是他們相濡以沫的方式。
你只能為自己內心,
建造一個更強大的防禦工事。」
你注意到沒有?
這裡的他們,
就是指那些自己不努力,
卻還在你背後扯後腿的人。
所以當你讀到這一段,
你會立刻想起身邊的這種人,
而這群胖虎是不同人,
但卻都是我們心上的痛。
卻也讓我們同病相憐,不是嗎?
以上三招「人稱換檔」分享給你,
你只要照著用,
文章保證讀者不知不覺讀完,
還會順手按讚加分享。
給你一個簡單的練習:
用「你是爛好人」這個主題,
寫一段情境文字,大約十句,
必須包含5個你。
練習成果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喔!
.....................................................................
基本上「人稱換檔」這三招就很夠用了,
至於還有來不及談的兩招,
以及有效練習方法。
我都收進「爆文寫作線上課」了,
建議如果你真的想用寫作翻身再買!
畢竟,我的爆文寫作課是玩真的……
..............................................................................
🔥「爆文寫作線上課」火熱募資中:
https://bit.ly/3gpKJqk
1. 9/30以前 結帳輸入「OHYOUNG100」可以折扣100元
2. 三人團購不能使用上面折價券
3. 募資將於9/30結束,募資結束之後課程將會恢復原價
#歡迎分享
#別當自嗨型寫作者
#把讀者放心上讀者才會把你放心上
#爆文寫作線上課募資七天已破800人
#生鮮時書精品級製課
第三人稱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Part Ⅳ:簡介「練心」的元素與目標】
到了演講最後再回到訓練框架中最底層的「心」來說明練心的元素與目標。影片大約十七分鐘,時間有點短,之前「練心」講座總共花了三小時才講完,這次試著在二十分鐘內簡介是一項挑戰,挑戰自己抓出其中的精髓。
#影片主題 如下:
● 簡介優異心理Movement的各項概念
❤意志力 Willpower:從英文上的字首和字根來看,是指「意志的爆發力」,也就是心志快速輸出功率的一種概念。
❤熱情 Passion:像大水一樣突然來到,時常來得快,去得也快。
❤勇氣 Courage:一種無懼的能量,En-courage(鼓勵)是把能量給別人(打氣)或是協助激起他人內在的潛在能量。
❤決心 Determination:「決」這個字,在古代是疏通水道的意思,「決『江河』」即是:江河之水被疏引至特定的水道而流;而「決『心』」一詞正是指:把心理的能量疏引至特定的道途上。
❤毅力/恆心 Perseverance:字尾的「severance」是切斷與隔離的意思,因「Perseverance」可說是一種不被障礙所切斷或隔離,還能跨過它、繞過它或貫穿它再繼續前進的能力。
❤專注力/專心 Focus:把能量聚集在一點的能力。如果把精神能量比喻成一座水塔,如果水塔外部拉了十幾條水管,塔內的水一下就用完了,但如果只開一個口,水柱的力道就會很強,流淌的時間也會更久。
❤抗壓力/韌性 Resilience:彈力也是「Resilience」,如果拿彈簧來比喻人的抗壓力,就會明白彈力F=kx,k是彈性系數或稱為剛性,x是結構的變化量。一個人的抗壓力/韌性是由他的心理的剛性k和柔軟度x決定的,如果心理的剛性不夠,一個重量下來它會被壓扁,甚至無法回覆到原本的狀態。
❤知覺 Perception:最微妙的心理能力。它是一個人能分辨細微差異的能力,像是音樂家可以分辨不同的音階、和弦、音量大小、音色甚至演奏人的心理狀態,都透過音樂感受出來。一位運動員的體感也能被練就到極微敏銳的狀態,像游泳選手說的水感,或自行車選手說的路感都屬於知覺的範籌,菁英選手能敏銳地進行動作或技術上的微調。
● 從看得見 vs 看不見來理解「心、體能、力量、技術」
Part Ⅱ 已從「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視角來說明這四個元素之間的關係。接著我們要從「能量」的角度來理解所謂的心流(原文為Flow)是指能量順暢流動的狀態,從看不見最底層的「心」到體能→力量→技術,最後再回到「心」的一種流動過程,若中間沒有阻礙,這種流動就會相當順暢。一位運動員若能在訓練或賽場上達到這種順暢流動的狀態,就會進入一種毫不費力卻展現出最佳表現的美妙境地,亦有人稱為「化境」或「神馳」(英文常以「In the Zone」來表達)
。用能量來認識這種境界,是指「心→體能→力量→技術→心」這四個箭頭之間沒有衝突、沒有障礙,形成一個完美暢通的自循環系統。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會破壞這個系統,例如沒吃早餐就訓練→體能斷鏈;肌肉痠痛還沒恢復→力量斷鏈;注意力不集中致使動作偏差沒效率→心與技術同時斷鏈。因此,從能量的觀點來理解訓練的目的在於「化解衝突,使能量在上述的軌道上順暢流動。
● 從名詞定義來理解「意志力」(Willpower)。
意志力很重要,但不能只強調意志力;就像體能很重要,不能只練體能一樣。「意志力,並非心志訓練的一切。」已故的身心學老師摩謝.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 1904-1984)在《動中覺察》中的這一段論述,可說明理由:「大多數擁有強烈意志力的人(有許多人是僅為了鍛鍊而鍛鍊意志力),相對來說也是能力(技能)比較貧乏的人。因為懂得如何有效運動的人,行動時是不需要太多準備的,也不會大費周章。相反的,擁有強大意志力的人,傾向於使用過多的力氣,而不是較有效率地使用適當的力氣。」(頁88)
● 認識「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關係
我 =顯意識=馴馬師
自我=潛意識=野 馬
若要把馴服野馬的方法分成兩大類,可以分為「驚威並施」和「輕聲馬語」兩種。前者在碰到野馬時會不斷地嚇牠,用鞭子打牠,以表示我是老大,你是次等生物要聽我的話,有一種上對下的關係。嚇牠牠會一直跑,一直很緊張,所以不久後就累到精疲力盡,此時馴馬師趁牠無力反抗後就可以把韁繩安上去、騎上牠,這種方式的確有效。過去我也是這樣訓練,「我」這個馴馬師常逼「自我」臣服,跑不到就再逼「自我」撐下去,直到「我」馴服了「自我」。
「輕聲馬語」式的馴服方式比較花時間,先慢慢接近野馬,距離控制在不會有壓迫感、不會嚇到牠的位置,一天、兩天、三天……逐步慢慢靠近,直到取得牠的信任,可以靠近牠不會想逃跑,甚至可以摸摸牠,或騎上牠。要去任何地方時,雖然是馴馬師在控制方向,但兩者之間會有夥伴關係的默契,不會刻意強迫要求。
馴馬師和野馬的關係,在「驚威並施」系統中屬於上對下的關係;在「輕聲馬語」系統中屬於平等的夥伴關係。訓練時我們很容易是用命令的方式來指使自己的身心(包括潛意識)去完成特定的任務;若能變用輕聲馬語式的訓練模式,花時間去馴服各種訓練或比賽目標,並在訓練中平等對待「自我」,有助於減少內在衝突,讓訓練少點痛苦,多點幸福,也更能持久。
● 從「和解」的觀點來看待訓練。
當然,訓練不可能完全沒有痛苦。感覺和感受都是兩比的,「痛苦」有助於讓我們認識「輕鬆」是什麼。比如說上個月的課表開始有八趟八百公尺的間歇,教練要求每趟要跑三分鐘(配速是每公里3:45),第一次訓練時就可以完成,但非常痛苦。痛苦代表衝突很大,有可能是高強度的體能跟不上,或是力量應付不來,也有可能心理因素……是技術知覺無法適應3:45/k 的落下角度,那個速度的失重太快了,潛意識底在抗拒,外顯的結果就全身緊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相同的「心理影響生理」的經歷大家在坐雲霄飛車時也會有,當飛車快速墜落時,失重太快到超過自己的舒適圈,它就會引起全身緊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但練到第三次,痛苦感已大幅下降,甚至最後兩趟還可以加速,除了體力的進步之外,也有可能是內在的和解造成的,好比同一臺雲霄飛車坐了三十次,每一個過彎和下墜你都很清楚了,身心也都適應失重的感覺了,潛意識覺得沒有壓迫,下命令去坐雲霄飛車的顯意識就會逐漸跟不想(害怕)坐雲霄飛車的潛意識達成和解。
● 案例說明「練心」與「科學化訓練」的關係。
用PB配速區間的概念說明間歇訓練的速度該怎麼訂。簡單來說,要訂得比該項PB的速度來得慢,但要慢多少?這是個核心問題。在KFCS科學化訓練的邏輯裡,我們應該要去把跑者課表中的配速區間給計算出來,這個配速區間應該是在跑者的舒適圈外圍,他能跑得到,而且有助於開發他目標距離速度。影片中有舉數據說明。
● 從「適應輕鬆」的觀點來重新認識間歇訓練。
訓練有痛苦是一定的,但不能一直痛苦,要用各種訓練法來幫助運動員從痛苦的衝突中逐漸和解,使「心→體能→力量→技術→心」之間的能量順暢流動起來,用另一種方式說,有時要先退一步降低配速來訓練,或是使同樣配速下感覺愈來愈輕鬆,感到輕鬆後要再停一下,別急著再加速,使同樣的配速和輕鬆感下再適應一段時間,待確實在這個配速下「適應輕鬆」後,再來調整強度。通常,此時的進步已經發生。
--
KFCS 跑步、游泳與自行車教練的培訓班在前兩年已在台灣各辦了一梯次,今年(2021年)八月將在台灣開辦跑步教練培訓第二梯(加上大陸是第三梯),下面是課程大綱與簡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簡章。
#課程簡章:https://lihi1.cc/h4xVj
#公益名額: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w/bd/1280
第三人稱定義 在 GEM鄧紫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Stream/Download the song here: https://GEM.lnk.to/LLS
“唯一的安撫 是知道世界之大
這一刻和你一樣 感到孤獨的無數”
這支MV送給每一個曾感到孤獨的人。
《孤獨》
作曲:G.E.M.鄧紫棋 / Ludwig van Beethoven
作詞:G.E.M.鄧紫棋
又是另一個夜 雨飄的夜
在一條喧鬧後的街 我望著月亮
忘了是雨還是淚水突然滑過臉上
心喃喃自語 我卻又聽不見
白天 我總笑容滿面
為什麼每夜 我總輾轉難眠
自律和壓抑 到底如何分辨
說要做自己 卻不敢對自己正眼
原來孤獨 是燈光下 所有人都對我佩服
但月光下 卻一直害怕自己退步
你別停下 有個聲音催促
但這無盡的賽跑為何追逐
If ain’t nobody stayed with me
那這是演給誰的戲
我看著一路多少人都撲空
到最後 怕自己也沒什麼不同
也背向了背向了初衷
皎潔的月光 請潔淨我
洗淨年月潑的墨
熄滅我吞下的煙火
我從小到大 凡事都要做到第一位
再艱難咬著牙 再累我不流一滴淚
我有著強迫症的意志力 天賦不能浪費
我讓我家裡幾個櫃子裡都放滿了獎杯
這世界告訴你 成功要靠自己
什麼叫做成功我卻不知道定義
我已經變得熱可炙手
但優秀還是沒有為我帶來自由
原來孤獨 是感覺自己是那藍天下的枯樹
站在高處 傷口得自己捂住 無處哭訴
雖然我堅強但是我也偶爾無助
每當我祈禱上帝說努力了就好
但面對世界我只感覺自己瘦小
They say when you‘re lonely, Hang out with homies
他們不懂 說得容易 但我的Home裡只有Me
皎潔的月光 請潔淨我
洗淨年月潑的墨
熄滅我吞下的煙火
對自己說了多少遍 I’m a superwoman
我逼著心裡面 那渴望愛的小女生
要學會成熟點 有話就說給日記本
終於發現世界再冷 沒有我對自己狠
我爸教我恆心能讓 鐵柱變成針
但一不小心能讓 泥足陷很深
我是不是應該換個第三人稱
問問自己 其實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原來孤獨 是想哭卻又不想矚目
是努力融入 但你還 常常感覺自己格格不入
是不想辜負 了期待 你卻又感覺束縛
唯一的安撫 是知道世界之大
這一刻和你一樣 感到孤獨的 無數
訂閱我的頻道!!!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
https://www.youtube.com/gem0816
Instagram: @gem0816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E.M.Official
Weibo: http://weibo.com/gemtang
#鄧紫棋 #孤獨
第三人稱定義 在 GEM鄧紫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tream/Download the song here: https://GEM.lnk.to/LLS
某個凌晨,G.E.M.鄧紫棋漫無目的坐在熱鬧過後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看著皎潔的月亮看到天亮。她心裡迴響著無數問題:人生的意義為何?努力是為了什麼?真正的自己是誰?……
連續很多個凌晨,她看著月亮彈著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也許是因為離家數月想家了,也許是因為凌晨總會情緒泛濫,但也許無論身邊有沒有人陪伴,有些事終究只能一個人面對,所以人總會感覺孤獨。於是,她寫了《孤獨》。
「我從小到大 凡事都要做到第一位
再艱難咬著牙 再累我不流一滴淚
我有著強迫症的意志力 天賦不能浪費
我讓我家裡幾個櫃子裡都放滿了獎盃」
從十六歲出道以來,G.E.M.鄧紫棋獲獎無數,一次次創下樂壇的輝煌紀錄,她卻在獲得第一座金曲獎之後,正式發行《孤獨》一曲,因為她早已發現...
「我已經變得熱可炙手 但優秀還是沒有為我帶來自由」
她用最孤獨的剖白,安慰同樣感到孤獨的無數靈魂。
這首歌,送給所有曾經或正在感到孤獨的人們。
《孤獨》
作曲:G.E.M.鄧紫棋 / Ludwig van Beethoven
作詞:G.E.M.鄧紫棋
製作人:G.E.M.鄧紫棋 / T-ma馬敬恆
又是另一個夜 雨飄的夜
在一條喧鬧後的街 我望著月亮
忘了是雨還是淚水突然滑過臉上
心喃喃自語 我卻又聽不見
白天 我總笑容滿面
為什麼每夜 我總輾轉難眠
自律和壓抑 到底如何分辨
說要做自己 卻不敢對自己正眼
原來孤獨 是燈光下 所有人都對我佩服
但月光下 卻一直害怕自己退步
你別停下 有個聲音催促
但這無盡的賽跑為何追逐
If ain’t nobody stayed with me
那這是演給誰的戲
我看著一路多少人都撲空
到最後 怕自己也沒什麼不同
也背向了背向了初衷
皎潔的月光 請潔淨我
洗淨年月潑的墨
熄滅我吞下的煙火
我從小到大 凡事都要做到第一位
再艱難咬著牙 再累我不流一滴淚
我有著強迫症的意志力 天賦不能浪費
我讓我家裡幾個櫃子里都放滿了獎杯
這世界告訴你 成功要靠自己
什麼叫做成功我卻不知道定義
我已經變得熱可炙手
但優秀還是沒有為我帶來自由
原來孤獨 是感覺自己是那藍天下的枯樹
站在高處 傷口得自己捂住 無處哭訴
雖然我堅強但是我也偶爾無助
每當我祈禱上帝說努力了就好
但面對世界我只感覺自己瘦小
They say when you‘re lonely, Hang out with homies
他們不懂 說得容易 但我的Home里只有Me
皎潔的月光 請潔淨我
洗淨年月潑的墨
熄滅我吞下的煙火
對自己說了多少遍 I’m a superwoman
我逼著心裡面 那渴望愛的小女生
要學會成熟點 有話就說給日記本
終於發現世界再冷 沒有我對自己狠
我爸教我恆心能讓 鐵柱變成針
但一不小心能讓 泥足陷很深
我是不是應該換個第三人稱
問問自己 其實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原來孤獨 是想哭卻又不想矚目
是努力融入 但你還 常常感覺自己格格不入
是不想辜負 了期待 你卻又感覺束縛
唯一的安撫 是知道世界之大
這一刻和你一樣 感到孤獨的 無數
訂閱我的頻道!!!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
https://www.youtube.com/gem0816
Instagram: @gem0816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E.M.Official
Weibo: http://weibo.com/gemtang
#鄧紫棋 #孤獨
第三人稱定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第三人稱定義 在 第一人稱意思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第一人稱意思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定義、第三人稱單數有關資訊與科技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數位感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第三人稱定義 在 Fw: [閒聊] 第一人稱?第三人稱? - 看板LightNo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jeanvanjohn (尚市長)》之銘言:
: 我最近忽然有點衝動想寫東西,可是面對到一個問題:
: 到底應該用第一人稱來寫比較好呢?還是第三人稱比較好?
: 剛剛刀劍王提到刀劍用第一人稱來寫,在很多方面沒辦法處理得太細膩,
: 可是第一人稱也有它的好處在;
: 那麼,一本奇幻作品應該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來寫比較有辦法處理好呢?
: 純粹是個困擾的問題請教一二。
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各有他們的特色以及優缺點
第一人稱最大好處,在於方便讀者帶入主角的思緒和感官
能夠大量納入主觀角色的思考邏輯以及對當下場景的認知、想法
比方說西尾維新的作品就是個好例子,戲言、物語等知名系列都是
但相對缺點就是資訊來源太過被限制
這會造成世界觀不易推展,畢竟讀者得知的資訊都必須是主角知道的
也就是說要讓劇情合理推進,就必須在事前仔細規劃過
而第三人稱,有時也被稱為全知、神視點
好處當然就是作者能夠自由地透漏需要的資訊給予讀者
比方說初次對上的陌生敵人、怪物有什麼特色或特殊能力
或是在主角感官外的另一個場景,正發生了什麼事、或某人正如何想
雖然兩種人稱沒有絕對好壞,但大多數的奇幻作品還是以第三人稱為主
畢竟奇幻作品往往有著比較寬廣的世界觀,以及需要說明的專有設定
比方說「迷霧之子」「冰與火之歌」「魔戒」等等名作都是如此。
(↑經推文指正,才發現我記錯了)
用第一人稱的奇幻作品當然也是有,比方說「龍族」就是經典的第一人稱傑作
但畢竟是少數了,推動劇情的拿捏程度也比較困難。
其實第一、第三人稱,在寫作上也是有彌補優缺點的方法。
比方說第一人稱可以增加人稱視點的數量,來彌補資訊量的不足
(例如由幾個角色去輪流擔任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也能以全知視點,用旁白去揣測模擬角色的當下的主觀感受
用得好的話可以達到同時具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優勢
但是兩種風格的筆法轉換相當困難,需要豐富的經驗才能顯得自然不突兀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小說作品,還是以第三人稱為主
畢竟在給予讀者的資訊情報的掌握拿捏上,比較自由好發揮
不過第一人稱也是有著「因為資訊不完全,所以才能使用的手法」
以簡單常見的形容,就是『敘述性詭計』(←大多用在沒有畫面的小說)
不只推理小說,就連輕小說也有這些例子……
比方說,讓你以為主角是木頭,對女主角的示好沒反應
結果結局告訴你其實主角是女的,劇情當場變成百合。
比方說,讓你以為主角是個胖子阿宅殺人魔
結果從別人觀點才發現,原來主角只是個稍微豐腴一點、憂鬱風的病嬌美女。
比方說,讓你以為故事是男主角充滿青春熱血的冒險故事
結果最後才發現主要登場角色群,包含妹妹在內,年齡分佈大約是50~80歲。
比方說,讓你以為主角有著會叫起床、關係親密的青梅竹馬
結果之後才發現原來那個人是男的。
比方說,讓你以為又是個專門提供攻略異性情報的老梗死黨
結果之後才發現那個死黨是女的,還根本就是後宮的強力候補。
……看看,這些都是唯有資訊不完全的第一人稱,才有辦法玩的手法
如果是第三人稱一開始就會知道,也就少了那種驚喜和反差萌了
回到主題,要寫奇幻作品究竟要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好呢?
其實真的沒有一定,這得要看作品的風格架構,以及劇情的推展方式。
如果劇情重心非常集中於少數角色,而且劇情演出不會太過複雜
那就可以考慮使用第一人稱,加強讀者對劇情角色的融入感
如果不是的話,那還是乖乖用第三人稱比較保險吧。(當然作者自己熟練度最重要)
題外話,比起這兩種,其實最難的還是第二人稱,我印象中用得比較好的非常少。
一個是風聆老師的「魔王爸爸的16封信」,能用第二人稱玩梗搞笑到這種程度
實在非常不簡單,令我佩服尊敬
另外一個是湊佳苗的作品,也編成電影的「告白」
書中6個章節的首尾兩章節,全程使用老師對學生的告誡闡述語氣
雖然不是全書都第二人稱,但那種看似平靜語氣下隱藏的澎湃強烈情感
可說是幫故事畫龍點睛,增加不少反差感。
--
西尾維新:最近我認為「角色才是故事的中心」
創造出好角色,接著只要讓他開口說話就有一部好小說了
清涼院流水:西尾先生在創造角色後就把焦點放在這裡,這其中有什麼秘訣嗎?
西尾維新:你必須去喜歡這名角色,也就是心中要有對她的愛!
《民明書房.你不可不知的萌角殺手名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254.18.100
※ 編輯: windfeather 來自: 122.254.18.100 (07/25 18:23)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windfeather (122.254.18.100), 時間: 07/25/2012 21:10:55
反正輕小板也有問,就順便轉過來了
※ 編輯: windfeather 來自: 122.254.18.100 (07/25 21:12)
第一人稱是我們(讀者)看著主角所做所想
第二人稱是主角看著我們(讀者),而我們(聆聽、閱讀的角色)卻不會介入其中
因為這種通篇都對著「你」或「你們」為主要目標
用在篇幅較長的小說,絕大多數都是書信體比較容易達成
舉例來說,第二人稱的小說就像是主角不斷對著某人(你/你們)說話
但某人(你/你們)的反應或台詞卻不會出現在書中
頂多只能從主角的說話內容,來推斷某人(你/你們)的反應。
這邊舉個有趣的例子
有一款以希臘神話為背景的遊戲「戰神」
裡面偶而會出現以第一人稱虐殺敵人的畫面
而在三代居然出現了一段「第二人稱」殺敵的場景
也就是說玩家會看到畫面中的主角,虐殺著「視點的自己」
但卻還要按扭來繼續操控主角來虐殺「我」
可說是嶄新的體驗XD
https://youtu.be/HBL6swwlb9o 追加一下影片,用看得最清楚
太久以前看的,記憶有點模糊了,感謝指正
※ 編輯: windfeather 來自: 122.254.18.100 (07/26 10:5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