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29日,獲得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童星特別獎的張小燕,和中華民國參加亞洲影展代表團的團長龍芳(製片人)等人,自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載譽歸國,張小燕的媽媽也同機返台,他們在機場接受上百人的熱烈歡迎。
影片攝製:臺灣省電影製片廠
當年9歲的張小燕為中華民國電影在亞洲影展首創得獎紀錄,她一身淡青色尼龍洋裝,手上捧著金禾獎座,還挽著一個黑色小提包走下飛機;第一個走上前歡迎她的人,便是她在得獎電影《歸來》一片中的同伴「煤球」藍陵,影星張茜西領著「煤球」藍陵來接「媳婦」;在機場歡迎張小燕的人還真不少,張小燕的爸爸張珍(時任警務處發言人)非常高興地到機場迎接他那為國爭光的小女兒,中央電影公司前任總經理李葉和時任總經理王星舟攜手而來,此外,還有王元龍、馮仲達、張英、段凌等影劇界人士百餘人蒞臨接機。
中央電影公司等到影星穆虹等人自香港返台後,便舉行盛會以慶祝張小燕的獲獎,並慰勞全體代表團員。
1958年第五屆亞洲影展主要獎項得獎者:
最佳影片:四千金(香港)
最佳導演:李翰祥/貂蟬(香港)
最佳編劇:高立/貂蟬(香港)
最佳男主角:羅米奧瓦斯克茲(菲律賓)
最佳女主角:林黛/貂蟬(香港)
最佳男配角:中村貿津雄/愛的焦心(日本)
最佳女配角:麗比卡黛利奧(菲律賓)
最佳佈景:陳其銳/貂蟬(香港)
最佳音樂:王純/貂蟬(香港)
最佳男童星特別獎:波愛派拉那/二十一歲的爸爸(菲律賓)
最佳女童星特別獎:張小燕/歸來(中華民國)
1948年8月11日出生於上海的張小燕,6歲時(1954年)因參加舞蹈比賽得到冠軍,而獲邀參加電影《聖女媽祖傳》(1955年上映)的演出,飾演童年時期的媽祖,自此開啟她的演藝生涯。之後,張小燕加入中影公司,連續三年得到亞洲影展的最佳童星獎。
張小燕在1958年、1959年、1960年,分別以電影《歸來》、《苦女尋親記》及電影《天倫淚》,連續三年榮獲「亞洲影展」最佳童星獎。
出道超過一甲子的張小燕可說是台灣娛樂圈的「綜藝教母」,至今已六次獲得電視金鐘獎「綜藝節目主持人獎」的肯定。
2006年,張小燕獲選為 Discovery 頻道自製節目《台灣人物誌》第二季的六位主角之一,該節目於2007年在台播出。
2015年,張小燕以45%的超高得票率,第三度獲選《讀者文摘》雜誌主辦的「信譽品牌」票選活動之「最受信任的綜藝節目主持人」,得票率遠遠超過第二名的陶晶瑩(12%)和浩角翔起(11%),該項調查由台灣地區1000名消費者透過實體問卷、電話和網路問卷進行票選。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繪畫創作展 專訪:許可昀 從童話幻境到星空宇宙──繪出「家」的念想 許可昀以壓克力與油彩,將家的形象融合城市建築意象,從甜美夢幻到充滿星空的宇宙,將對「家」念想躍然於畫作當中。 ▶ 對家的念想 ◀ 來自屏東許可昀,在高中畢業後都在異鄉就學與工作,現居於台北,在成長過...
「第三屆讀景比賽」的推薦目錄:
- 關於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附錄一:第三屆臺灣地質公園學會讀景比賽格式範例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第三屆讀景比賽說明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第一屆臺灣地質公園學會讀景比賽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評價
- 關於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第一屆臺灣地質公園學會讀景比賽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評價
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東奧即時報【莎唷娜拉!2020東奧,2024巴黎奧倒數1,083天;台灣代表團史上最大豐收,2金、4銀、6銅,總計12面獎牌排名第34】
2020東京奧運首度延後一年舉辦,經歷16天的賽事,今晚在新國立競技場舉辦閉幕,由日本由秋篠宮文仁親王代表出席,國際奧會主席巴赫(Thomas Bach)宣布「非常有挑戰性的東京奧運正式閉幕,三年後我們在法國巴黎再相聚。」法國巴黎則是以巡邏兵飛行表演隊拉出藍白紅的法國國旗顏色繞行艾非爾鐵塔,向世界宣吿法國正式接下2024巴黎奧運的重擔。
這次奧運台灣代表隊繳出非常出色的成績,共拿下2金、4銀、6銅,共計12面,在所有參賽國家地區排名第34名,大幅超越雅典奧運的2金、2銀、1銅的5面獎牌,創下單屆獎牌總數紀錄。
■美國比下中國,拿下獎牌榜第一名;馬拉松比賽為奧運壓軸
本屆東奧整體排名中,美國最後超越中國,以39金、41銀、33銅,總獎牌數113排名第一;中國以38金、32銀、18銅,總獎牌數88名列第二。地主日本則以27金、14銀、17銅,總獎牌數58,位居第三。
閉幕典禮依舊沒有開放觀眾入場,只有運動員與工作人員,但風格接續開幕以知名動畫鬼滅之刃的主題曲帶入表演,把新國立競技場營造成東京一族的假日草地風景,讓所有參賽運動員雖然因為疫情無法盡情走訪東京,但可以在這樣的氛圍下體會東京氛圍。
閉幕典禮上按照慣例,同時替馬拉松項目進行頒獎。這是由奧運起源地、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始建立的儀式,由於馬拉松長跑源自古希臘戰爭,希臘人認為,馬拉松比賽是奧運會的「靈魂」,因此成為奧運的壓軸項目。
2020年東奧男子馬拉松也在今天清晨開跑,因為擔心東京太炎熱,男女馬拉松特別到了北海道札幌舉辦,但仍因為天氣炎熱必須提早一小時開始。但東奧首創,閉幕典禮不僅頒發男子馬拉松獎項,也同時頒發女子馬拉松獎項,而本屆男女子金牌都是由肯亞選手拿下,女子是傑普徹徹(Peres Jepchirchir),男子則是世界紀錄保持人基喬格(Eliud Kipchoge),基喬格更完成奧運馬拉松的連霸紀錄。
■巴黎3度舉辦奧運,掌旗手「艾菲爾」
閉幕的重頭戲是要把下一屆的棒子交給法國巴黎,由身穿和服的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將奧運會旗交給巴赫,並由巴赫將會旗交給巴黎首位女性市長伊達戈(Anne Hidalgo)。
上一屆東京是以首相化身瑪利歐穿越地心到里約會場接下主辦國的重任,這次法國巴黎則是以擅長的交響樂,分別在法蘭西體育場、塞納河畔、羅浮宮內與滑板公園內接力演奏法國國歌,最後則是法國籍太空人在太空上吹一段薩克斯風收尾,展現法國的藝術與音樂。
接著連線到艾菲爾鐵塔前,由小選手們跳著巴黎奧運即將新增的項目霹靂舞,搭配群眾激動歡呼;然後鏡頭以極限單車(BMX)視角,在巴黎都市內的屋頂上飛越,經過奧塞美術館、巴黎歌劇院、協和廣場,這些場地也將成為巴黎奧運的賽場;這是巴黎在1924年舉辦奧運後,相隔100年後再次舉辦奧運。最後由總統馬克宏高喊「一起更高、更快、更強」,並在艾菲爾鐵塔上懸掛一面有足球場大小的巴黎2024奧運旗幟,打出:「掌旗手艾菲爾。」
巴黎曾於1900年、1924年主辦夏季奧運,而1900年首次巴黎奧運,也是史上首次開放女性參與比賽的奧運,因此,2024巴黎奧運的LOGO,以法國國家象徵瑪麗安娜(Marianne)──自由與理性的擬人形象,向女性運動員及歷史致敬。
東京奧運組委會主席橋本聖子則是感謝每一位運動員、志工與日本同胞們,在艱困的疫情下仍微笑面對挑戰,終於將奧運成功舉辦。巴赫也說:「謝謝首相菅義偉、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能夠理解運動員如此渴望奧運舞台,願意在這樣的環境下舉辦,完成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東京之旅。」
在歌舞聲中,東京奧運聖火慢慢熄滅,正式宣布在疫情下延後一年的2020東京奧運正式結束。2024年巴黎奧運,不僅是首度僅隔三年就將舉辦奧運,也是繼倫敦後,第2個3度舉辦奧運的城巿。
■93國奪牌創紀錄,得主從13歲到62歲
本屆奧運有許多少年英雄:包括13歲的日本選手西矢椛拿下本屆新增的女子街式滑板金牌;同樣13歲的蕾莎·利爾(Rayssa Leal),則在同個項目中奪下銀牌,成為巴西最年輕的奧運獎牌得主。而14歲的中國選手全紅嬋,則在女子10公尺跳台中,拿下3次10分、包含兩度7位裁判全部給10分滿分的成績,以刷新奧運紀錄的總分奪金。
但也有資深選手展現不受歲月折損的價值,如澳洲62歲選手霍伊(Andrew Hoy)在馬術賽事三項賽團體賽與個人賽,分別拿下銀牌與銅牌,創下1968年墨西哥奧運後最年長的獎牌得主紀錄,這是霍伊第8度參與奧運。
此外,男子跳高決賽則出現罕見的「雙金」紀錄,義大利的坦貝里(Gianmarco Tamberi)、卡達的巴爾希姆(Mutaz Essa Barshim)同為2公尺37進入加賽,但兩人在嘗試2公尺39時三次都失敗,巴爾希姆詢問:「可以有兩面金牌嗎?」賽會人員點點頭,坦貝里也歡欣同意,成為奧運首見併列冠軍。 他們事後表示,「其實我們私底下本來就是好朋友,很開心可以跟摯友共享」。
巴赫則指出,本屆奧運新增的項目滑板、運動攀岩、衝浪都了吸引年輕目光。而總計有來自93國選手獲得奧運獎牌,創下歷屆奧運會新高。他同時強調,東奧賽事舉辦並未造成日本當地確診數激增,僅0.02%參賽選手染疫。
■台灣最豐收的奧運, 羽球、高球、桌球、舉重、柔道、射箭、空手道都有收獲
台灣代表隊共68名選手,這次在東京奧運賽場上展現高度競爭力,「舉重女神」郭婞淳以毫無懸念的實力,讓對手完全看不到她的車尾燈,雖然最後挑戰世界紀錄失敗,仍勇奪金牌;羽球男子雙打「麟洋配」李洋/王齊麟則是從先輸一場,一路過關斬將演出大驚奇,金牌戰更以直落二擊敗中國雙塔,拿下羽球項目的台灣首面金牌。
銀牌部分:柔道楊勇緯在開幕隔天就靠著寢技壓制對手,一路衝進金牌戰,雖然不敵日本對手,但仍為台灣柔道奪下第一面銀牌;世界球后戴資穎雖然不敵中國陳雨菲,但奪下銀牌仍是羽球女子單打的最佳表現;男子射箭團體三劍客鄧宇成、湯智鈞與魏均珩靠著穩定表現一路晉級,金牌戰不敵射出鬼神般成績的韓國隊,但仍追平射箭的最佳紀錄;最後則是苦練20年的李智凱,從《翻滾吧!男孩》一路成長,克服怯場的缺點,在奧運鞍馬上展現招牌「湯瑪斯迴旋」並完美落地,僅以些微之差輸給英國名將,但這仍是台灣體操第一面銀牌。
銅牌則是有6面,分別是羅嘉翎為跆拳道踢下久違的一面銅牌;林昀儒與鄭怡靜的桌球混雙,成為純本土選手的第一面桌球獎牌;陳玟卉則是首度參加奧運,就靠著挺舉突圍搶下一面銅牌。高球場上則是上演不可思議大逆轉,潘政琮一路狂追直到延長加賽擊敗一堆名將奪下銅牌;刺青女拳王黃筱雯則是靠著身高與手長優勢一路擊敗各國好手,雖然四強戰不敵土耳其的名將,仍奪下拳擊場上的第一面獎牌。最後則是空手道文姿云,最後一秒追平比數,雖然仍被判輸奪下銅牌,但在台灣人心中她就是金牌選手。
(文/嚴文廷;攝影/中央社、AFP)
#延伸閱讀
【林玫君/被遺忘的台灣奧運英雄──第一位挑戰者、第一位參賽者、第一位女選手和第一面獎牌】https://bit.ly/2VAuTBC
【林佳和/那些年,東京申辦過的奧運──柔道、劍道、希特勒和文青紀錄片】https://bit.ly/3zC4BgY
【東京奧運專題】https://bit.ly/3eWqFer
#報導者 #2020東奧特輯 #Olympics #Tokyo2020 #TeamTaiwan #東京奧運 #東奧 #奧運 #閉幕典禮 #巴黎奧運 #中華隊 #台灣選手
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東奧64真相:Tokyo Olympiad (東京オリンピック)】
今晚東京時間八時(香港七時)舉行東京奧運揭幕禮,與之前歐國盃一樣,在這個像被疫情停頓了般的世界時空,名義上仍稱2020年東奧,世人卻身處2021年,與其自欺說是new normal,實是有種身不由己,失去自由的感覺。至今晚還有半天,介紹大家趁這幾小時上網觀看這部當年東奧特別找名導演市川崑拍攝的官方紀錄片,get in the mood 吧!
市川崑固然是上世紀日本最著名導演之一,但據說日本奧委會當時首選導演是黑澤明,不過,黑澤大導要求完全百分百創作自由,東奧委會怕了,找了市川崑,不過市川大導「俾面」都只是多些少,畢竟他自己成名作品中不乏爭議題目之作,這次亦不是為了拍一部歌功頌德、集中勝利者的祝賀式紀錄片,而是從人性角度,把這「東奧64真相」,呈現出來。
結果,紀錄片得到一致讚賞,甚至被後世列為「1001部一生必看電影」[1] 中少數紀錄片之一,不過,多年來亦曾被剪輯為多個不同版本,有些cut了幾乎一半,當中最方便大家今天找來看的,可以在奧委網站的原裝超過2小時45分鐘的原日文版,或在YouTube官方奧運頻道上的英文2小時版本。我推介日文版,原汁原味但數碼修復,有多國語言字幕,而英文版除了cut短,旁述似乎亦被簡化,略去不少。
日文版:https://olympics.com/en/video/tokyo-1964-official-film
英文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t0eAdCCns
市川大導從片中第一個shot,已經有他的話兒要說。好一個白色太陽在一個紅色背景上,似是代表日本「日出之國」,但顏色卻把日本國旗反轉了,鏡頭一轉,變成一個黑色大鐵球wrecking ball,把一棟一棟的舊建築物破壞、擊毀、拆除,片中最先出現的人,不是奧委會主席,不是日皇,不是運動員,是一個表情茫然的建築工人。當鏡頭一直破壞,旁白卻「正經」而且抽離地,逐一讀出每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名字。
這短短一幕,令我不禁想起之前為大家介紹過的柳美里作品 《JR上野駅公園口》(Yu Miri: "Tokyo Ueno Station") [2] ,這本呼應1964和2020東京奧運會,描寫弱勢社群的小說。
鏡頭再轉,全球聖火傳遞由希臘雅典開始,片段包括途經香港,而當聖火在飛機上飛向日本第一站的廣島,首個影像就是廣島原爆圓頂樓(廣島原爆ドーム,Genbaku Dōmu),也許是表達和平、反戰,和重生?
當年的奧運會,原來是在「雙十」十月十日當地下午二時舉行開幕禮,是十月,而非現在的夏季奧運會的七、八月。下午二時,也許是因為晚上燈光照明未及現在高明,要在天黑前完成典禮吧,而當年電視尚未普及,而奧運一向亦不特別遷就美國主要電視直播市場的時區,事關日本下午二時,北美東岸是半夜一點。不過今年的日本晚上八時,香港固然方便,對歐洲時區還好,美國東岸卻是早上七時,西岸更是半夜四時,不利收視了。
從片中看到開幕禮出場運動員的衣服設計,蠻是有趣,因為多數西方國家的女子制服,很像當年的航空公司空姐啊!而當年仍以歐美國家代表團人數最多,普遍都是白人面孔,一些非洲國家代表團只得幾個人,但有趣的是,東、西德原來早已聯合參賽(雖然德國在1990年才真正統一),這早已忘記了(冷知識,原來德國聯隊協調用上的「國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另外,鏡頭出現「台灣」數十人代表團(英文卻是ROC),還有「南越」(不是越南)和南韓(可惜卻沒有播出北韓當年首次參加奧運代表的片段)。當年祖國和黨還在忙別的事情,沒有參加,可以理解。
再想今晚的開幕禮,人數因疫情將大幅減少,實在可惜。
奧運是運動會,紀錄片當然花最多的時間和片段介紹各項比賽,而佔最多篇幅的,不意外是田徑部分。男子100米美國選手以十秒正完成,平了世界紀錄;英國美少女選手Ann Packer意外地在最後段後來居上勝出800米跑,過終點後直衝向她的未婚夫兼隊長擁抱親吻(兩人今天已八十歲)....日文版的確比較原汁,片段較完整,包括多些選手受傷和落敗者的片段,應該也是導演原意。十月天時,有些項目要在雨中比賽,只得攝氏十多度,而導演在鏈球雨中比賽用上黑白菲林拍攝,捕捉獨特氣氛。導演後段在拳擊部分亦用上黑白菲林,像後來馬田史高西斯的經典拳擊電影《狂牛》,也許是英雄所見略同吧!
田徑後有體操項目,當年仍是白人選手為主,亞洲體操運動員中,除了日本男子隊,尚未上位,就是游泳項目片段中,還是美國代表為首,而當澳洲選手勝出時,當年播出的國歌,仍是採用英國國歌「個個揸住個兜」。其他出現的賽事片段,還有舉重、摔角、劍擊、射擊、馬術、足球、曲棍球、籃球、水球、划艇、風帆、競步等。
此外,較特別的還有穿過美麗日本郊外田野的公路單車賽,和男子柔道決賽,6'5"的荷蘭選手擊敗了「細一個碼」5'9"的日本選手,在日本柔道主場擊敗日本選手,固具特別意義,但這位荷蘭冠軍獲勝後仍保持頭腦清醒,鏡頭見他走向場邊揮手示意,原來是叫隊友們守日本規矩,不要踩上柔道蓆慶祝,以示尊敬,可敬。
不知道是否導演總有點偏心,播出美國選手勝出的最多,雖然他們當時亦是獎牌榜之首,但實在比第二位的蘇聯出鏡多太多,美國國歌也播多很多次了。日本當年在獎牌榜排第三,以主辦國而言導演主要只在體操等對他們落墨較多,另外就是首次成為奧運項目的女排決賽,日本對蘇聯,當然是瘋魔一時的東洋魔女最後勝出!
導演最後花上較多時間在最後的比賽項目,當然是馬拉松!那個閉幕前又熱又潮濕的下午,跑手經過橋底時,頭上還有火車經過,而萬人空巷的東京街頭,不乏分別身穿小黑帽和水手服的制服男女中學生,看得有趣。而在比賽部分,導演特別描繪不支退出比賽的選手的失望和痛苦、落敗選手在完成後脫下跑鞋的傷勢。
紀錄片中段有一段關於非洲小國乍得(Chad)選手的特寫,是日本版才有,在英文版被剪走的部分。喜歡電影的,欣賞本片時會留意導演拍攝手法的流暢、取鏡角度的多元、配樂的細緻、氣氛的掌握,他應該在have fun,我們觀眾也enjoy!
最終,一如傳統,閉幕禮各國選手「撈亂」進場,可惜今屆又是因為疫情可能只找些代表算了。本片中,紅日落下,1964年的選手閉幕派對,銀幕打出SAYONARA,天上煙火,奧運火焰熄滅,好樣我們預先重溫這今屆可能將會的失落。
結束前,導演分享了以下詩句:
(英文版)
"Night,
And the fire returns to the sun
For humans dream thus only once
Is it then enough for us
This infrequent, created peace?" (英文有點怪)
(日文版中的英文字幕)
"The sacred flame returns
Humans share a dream every four year
Is it enough for this peace
To be merely a dream?"
(我嘗試綜合翻譯)
「晚上,
聖火回歸太陽
人們四年才一次同夢
這和平足夠嗎?
還是不過一場夢?」
最後一個shot,是個空空如也的場館,場中剩下最後一人的工作人員。市川大導,最後都要玩一玩嘢,幽奧委會一默。
最後一提,今屆東奧找了近年多部傑出作品的女導演河瀨直美(《甜味人間》、《光》、《晨曦將至》等)執導2020東奧的紀錄片,珠玉在前,但要表達這沒有觀眾的奧運,又要反映疫情下的困境、無助、希望、重生,挑戰極大,亦令人格外預望!
#TokyoOlympiad #東京オリンピック #市川崑
#東奧1964 #東奧2020
#光影評 #影評 #電影 #電影介紹
Note: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001_Movies_You_Must_See_Before_You_Die
[2] https://www.facebook.com/CharlesMokOffice/posts/348050616677454
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繪畫創作展
專訪:許可昀
從童話幻境到星空宇宙──繪出「家」的念想
許可昀以壓克力與油彩,將家的形象融合城市建築意象,從甜美夢幻到充滿星空的宇宙,將對「家」念想躍然於畫作當中。
▶ 對家的念想 ◀
來自屏東許可昀,在高中畢業後都在異鄉就學與工作,現居於台北,在成長過程當中,一進入大學沒多久,因為家中事務與人的突然轉變,迫使她學習在異地獨立生活,「家」的距離是更加遙遠了,這樣的生命經驗使她在研究所開始以房子與家為主題展開一系列的創作。
▶創作歷程 ◀
自小對於繪畫情有獨鍾的許可昀,在學生時期不乏擔任學藝股長與參與藝文活動的經驗,從此以藝術創作為人生目標努力前進,大學時期以電繪為主要創作媒材,到台南大學就讀研究所時才開始以壓克力為媒材,正式開啟手繪創作的歷程,指導教授高實珩老師更是讓她在研究所時期能夠自由創作的推手。
▶ 房屋意象的寄託 ◀
許可昀作品中都有房屋的身影,這些在台灣大小城鎮巷弄中常見的騎樓與獨棟房屋,是許可昀在異地對於家鄉的念想與寄託,在台南讀書時總是騎著機車在市中心穿梭,拍攝紀錄著房屋。將加蓋的鐵皮、鏽蝕掉的欄杆、鐵窗、剝落的牆面這些元素置入作品當中,像是述說著童年屏東老家的記憶,在畫作中建造獨自的秘密基地。對她來說:「在城市裡,房子不只是現實裡的物質,在生命記憶裡,房子被探索為更真實的心靈象徵。」
▶ 改編的童話 ◀
一開始追求於壓克力的快速來創作,到至今轉換媒材為油彩,以層疊的色彩增加畫面層次使得「宇宙系列」的星空更加幽暗深遠。
研究所開始的「童話系列」創作以壓克力顏料為媒材,使用明亮的色彩營造出粉嫩夢幻的畫面,當中也進行了許多嘗試,包括將自己的形象置入街景當中、建築外型呈現融化、軟質狀的狀態,隱喻著對於現實的無力感。其中《假想甜蜜》兩件作品以甜點蛋糕包裹組成平房與騎樓建築,大家眼中老舊的建築物對於許可昀來說,代表著童年對於家美滿甜蜜的意象,是她內心的秘密基地,五彩繽紛的童話美景藏於反差建築當中,在成長離鄉後依舊提供給她溫暖與前行的續航力。
▶ 遠方的守護,宇宙系列 ◀
研究所畢業後來到台北,許可昀與男友林俊安一同成立「白舍藝術」像是踏出夢想的一步,有了工作室與教學空間,也是展覽空間,融入萬華區住宅當中的小空間,承載著自己與其它藝術創作者的希望,而成立的過程與申請補助、首次承辦展覽的經驗都讓她覺得受益良多,習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以及與其它創作者的交流機會。
許可昀說起某次在台東大學知本校區,與朋友爬到頂樓躺在上面,看著滿片星空的場景,還有幾顆流星偶爾閃過,可說是「宇宙系列」創作的開端吧!直到現今,她仍是有仰望星空的習慣。「宇宙系列」以一顆顆星星連結為房屋,像是星座神話的組成,這些物件也暗示著時間的逝去,他們就像星星,永遠守護著孩子的夢想,所以「家」的形象如神話般重要的存在。在創作中的星空所組成的家,是遠方家人的守護,也是對於家人與家鄉的祈願與想念。長大後遊走於各個城市,從城市訊息到星空都代表著對於現實的觀察與體悟,時光洪流帶走對於家的不捨,無論到達何處「家」永遠長存於她的心中。
許可昀簡歷:
學歷:
2012國立臺東大學 美術產業學系
2015國立臺南大學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 碩士
獲獎 :
2009 「第三屆 美哉台灣 華陽獎」,佳作
「臺東美展 國畫類」,入選
2011 「la zorza自由發揮主題競賽」,優選
2013 「全國藝術深耕第一屆迷你版畫創作比賽暨巡迴展」,優選獎
2015 「宜蘭美展」,西方媒材類,入選
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Music: Sandra Tavali 2017 - "In A Soundscape", Composer's DEMO)
2017新逸藝術華人樂壇的亮點
徐嘉琪、廖培鈞 雙鋼琴音樂會
購票: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8490
雙鋼琴的演奏,就如同小型室內樂一般,需要演奏者絕佳的默契。此次音樂會,鋼琴家徐嘉琪與廖培鈞將演出三位時代相近,卻各自擁有其獨特性的作曲家:拉威爾、普朗克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
拉威爾《圓舞曲》原為管絃樂作品,樂曲中呈現十九世紀宮廷宮廷中的熱鬧氛圍,人們聚集大廳跳著華爾滋的景象彷彿在眼前;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同樣改編自管絃樂作品,描繪祭典遠古俄羅斯時期祭典的進行,並在祭典中要求少女需跳舞跳至死亡作為獻祭品;而普朗克的奏鳴曲,則專為雙鋼琴所做,目的在於區分其早期四手聯彈作品,雙鋼琴的標準曲目之一。而這次與作曲家李婉菁再次合作所呈現的作品《在聲音的風景中》,更在雙鋼琴與電腦異響呼應的音場共鳴上,展現了更多雙鋼琴作品實驗性的嘗試與突破。
徐嘉琪,國內少數經常與國際級演奏者合作的鋼琴家;廖培鈞,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兩人將結合多年的演奏以及教學經驗,再次攜手以雙鋼琴來譜出音樂篇章。
演出者介紹
鋼琴/徐嘉琪
為國內少數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維持長年合作之誼的鋼琴家。美國琵琶地音樂院(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鋼琴演奏學士與碩士。鋼琴師事Vera Danchenko, Ellen Mack, 法文聲樂作品詮釋師從Thomas Grubb. 並擔任其助教長達九年。曾獲頒全額歌劇伴奏助教獎學金(Full Assistantship in Opera Accompanying)和克拉拉艾雪費爾德伴奏獎(Clara Asherfeld Award in Accompanying);2001台北德文藝術歌曲大賽專業組最佳伴奏獎。而從2000年至2017年,她已陸續與長笛名家Peter Lukas-Graf, Trevor Wye, Robert Aitken, Shigenori Kudo, Amy Porter, Sharon Bezaly, Judith Mendenhall, Karl Kraber, Philippe Bernold, Loic Schneider, Vincent Lukas, Sarah Louvion, 新加坡交響樂團長笛首席金塔、上海音樂院長笛教授何聲奇、2007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冠軍神尾真由子、前柏林愛樂豎笛首席Karl Leister、吉他大師福田進一、英國男高音Justin Lavender, 義大利女高音 Susanna Rigacci, 以及多位管樂名家Dominique Vidal、 范磊、松本健司、 Marten Larsson, , Diethelm Jonas合作演出,記錄著台灣鋼琴家在音樂舞台上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的美好時刻與感動。並於2008年擔任國家兩廳院旗艦歌劇「黑鬚馬偕」鋼琴排練、2007~2017年國家兩廳院歌劇工作坊鋼琴排練暨鋼琴演出、2017高雄春天藝術節旗艦歌劇「卡門」聲樂指導。以及受邀擔任2016, 2017新加坡國際小提琴音樂節專屬鋼琴家。
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實踐大學等音樂系所兼任副教授,除了教授鋼琴,豐富的演奏經驗與清晰的理念傳承,使得她所開設的鋼琴伴奏法、總譜彈奏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
鋼琴/廖培鈞
"她對莫札特有一種極特別的能力,我非常樂於與她一起工作!" ... 鋼琴家 Peter Donohoe
"她的演奏擁有著相當的敏銳度與變化色彩的能力,特別在寧靜的段落,她傳達了一種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溝通力量。" ... 鋼琴家 Ronan O'Hora 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 廖培鈞, 自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赴英國伯明罕音樂院攻獨奏家文憑(Artist Performance Diploma)與音樂藝術碩士 ( Master of Arts),並皆以"最高榮譽"(Distinction)之殊榮畢業。結束英國的學業,廖培鈞以滿分之成績考取德國弗萊堡音樂院攻讀最高獨奏家文憑(Solistenexamen),並經全體教授通過,以最優等(Auszeichnung)之滿分成績畢業。
廖培鈞先後師事許麗珍、彭聖錦、陳泰成、Michael Dellinger、Malcolm Wilson、 Philip Martin 和 Vitali Berzon 教授。並接受許多鋼琴家之指導:傅聰、鄧泰山、陳必先、陳宏寬、李堅、Leon Fleisher、Boris Lvov、Alexander Nasedkin、Bernard Roberts、 Peter Donohoe、 Robert Levin、Paul Badura-Skoda、Hans Leygraf、Jacques Rouvier、Philippe Entremon、Oxana Yablonskaya、Patsy Toh、Stephen Kovacevich、Peter Serkin和 Cyprien Katsaris等鋼琴家。
廖培鈞曾獲得許多鋼琴比賽的肯定,包括: 台灣蕭邦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三名、第一屆台北愛樂樂壇新秀、英國伯明罕音樂院鋼琴獎、 Beryl Chempin 貝多芬獎、 Renna Kellaway Piano Prize和 Ludlow Philharmonic 協奏曲比賽第一名。2003年獲伯明罕交響音樂廳鋼琴獨奏會獎,於該年五月在伯明罕 Birmingham Symphony Hall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接受英國知名古典愛樂電台 Classic FM個人專訪,並在節目中撥放該音樂會之實況錄音。2004年獲選為台灣文建會的音樂儲備人才之一,並代表台灣赴義大利參加第七屆馬諾保羅‧摩諾波利國際鋼琴大賽(The 7th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Mauro Paolo Monopoli ),榮膺第二名、最佳協奏曲演奏與最有潛力年輕音樂家之特別獎。2009年,獲選為「兩廳院樂壇新秀」與台灣謬斯客雜誌所舉辦錄音甄選計劃之得獎主。
她的演奏足跡遍及於世界各地,曾合作的音樂家,包括現以色列愛樂中提琴副首席 Amir Van der Hal、葡萄牙國家愛樂法國號首席Abel Pereira、西班牙Sevilla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 Alvaro Prieto和英國曼徹斯特哈雷樂團豎笛家 Rosa Campos等。亦多次受邀與樂團演出鋼琴協奏曲,包括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桃園春之聲管絃樂團、伯明罕音樂院交響樂團與Bacau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合作的指揮有鄭立彬、陳永清、Lionel Friend、Peter Donohoe、 Tamas Gal和 Ovidiu Balan。
這些年,多方受邀室內樂演出至英國伯明罕Barber Hall、曼徹斯特Chetham's School、Park House音樂協會…等地舉行音樂會,也曾受「德國世界音樂協會」之邀至柏林Brohan Museum、Mendelssohn-Remise Museum、Epiphaninen-Kirche等地舉行鋼琴獨奏會。2017年四月,受邀至美國Illinois State Universtity 和 Washbur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Festival 擔任客席藝術家( Guest Artist),舉行大師班、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等,六月將再赴美國 Le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 and Competition 擔任音樂節之客席藝術家,並參與比賽評審,舉行獨奏會與大師班。12月17日,將以台北國家演奏廳為起站,展開 「24fps - 瞬影」鋼琴獨奏會之巡迴演出。
廖培鈞除了活耀於演出之外,並致力於教學,現為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並於中國文化大學與私立光仁高級中學任教。
客席作曲簡介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作曲家,畢業於美國的琵琶蒂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The Computer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師事 Dr. Geoffrey Wright.
創作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 Discovery 探索頻道《謎樣台灣》配樂,前閃靈樂團鍵盤手,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同時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主授音樂創作與和聲學。作品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ICMC)、The 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NYCEMF)、 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WOCMAT-IRCAM、klingt gut! (Germany) 等國際展演研討會。
網站: sandrawcl.wixsite.com/demo
演出曲目
1.M. Ravel:La Valse (version for two pianos)
2.F. Poulenc:Sonata for two pianos
3.I. Stravinsky:Rite of Spring arranged for two pianos
4.李婉菁:《在聲音的風景中》為雙鋼琴與電腦音樂 (委託創作)
演出資訊
時間:2017/09/24(日)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交通資訊
票價:1500/1200/800/500
注意事項
◆早鳥票:9/5前購票享八折優惠。
◆團體10張以上九折;身心障礙優惠票及其必要陪同者(限一人)優惠票五折
團體票及優惠票(需出示證件)請至 全省年代端點購買。
◆本節目退換票請洽新逸藝術 02-2886 3000。
◆本節目年代售票網站(郵寄.便利商店取票)、全台年代售票端點、
四大超商全家FamiPort、7-11門市內的ibon機台、萊爾富Life-ET及OK超商OK‧go皆可購票皆可購票。
購票注意事項
* 9/5前購票享早鳥八折優惠* 10張以上可享9折/身心障礙及陪同者一人優惠5折(需憑證件購買,一證一票)
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新逸藝術華人樂壇的亮點
徐嘉琪、廖培鈞 雙鋼琴音樂會
購票: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8490
雙鋼琴的演奏,就如同小型室內樂一般,需要演奏者絕佳的默契。此次音樂會,鋼琴家徐嘉琪與廖培鈞將演出三位時代相近,卻各自擁有其獨特性的作曲家:拉威爾、普朗克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
拉威爾《圓舞曲》原為管絃樂作品,樂曲中呈現十九世紀宮廷宮廷中的熱鬧氛圍,人們聚集大廳跳著華爾滋的景象彷彿在眼前;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同樣改編自管絃樂作品,描繪祭典遠古俄羅斯時期祭典的進行,並在祭典中要求少女需跳舞跳至死亡作為獻祭品;而普朗克的奏鳴曲,則專為雙鋼琴所做,目的在於區分其早期四手聯彈作品,雙鋼琴的標準曲目之一。而這次與作曲家李婉菁再次合作所呈現的作品《在聲音的風景中》,更在雙鋼琴與電腦異響呼應的音場共鳴上,展現了更多雙鋼琴作品實驗性的嘗試與突破。
徐嘉琪,國內少數經常與國際級演奏者合作的鋼琴家;廖培鈞,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兩人將結合多年的演奏以及教學經驗,再次攜手以雙鋼琴來譜出音樂篇章。
演出者介紹
鋼琴/徐嘉琪
為國內少數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維持長年合作之誼的鋼琴家。美國琵琶地音樂院(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鋼琴演奏學士與碩士。鋼琴師事Vera Danchenko, Ellen Mack, 法文聲樂作品詮釋師從Thomas Grubb. 並擔任其助教長達九年。曾獲頒全額歌劇伴奏助教獎學金(Full Assistantship in Opera Accompanying)和克拉拉艾雪費爾德伴奏獎(Clara Asherfeld Award in Accompanying);2001台北德文藝術歌曲大賽專業組最佳伴奏獎。而從2000年至2017年,她已陸續與長笛名家Peter Lukas-Graf, Trevor Wye, Robert Aitken, Shigenori Kudo, Amy Porter, Sharon Bezaly, Judith Mendenhall, Karl Kraber, Philippe Bernold, Loic Schneider, Vincent Lukas, Sarah Louvion, 新加坡交響樂團長笛首席金塔、上海音樂院長笛教授何聲奇、2007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冠軍神尾真由子、前柏林愛樂豎笛首席Karl Leister、吉他大師福田進一、英國男高音Justin Lavender, 義大利女高音 Susanna Rigacci, 以及多位管樂名家Dominique Vidal、 范磊、松本健司、 Marten Larsson, , Diethelm Jonas合作演出,記錄著台灣鋼琴家在音樂舞台上與國際級演奏名家的美好時刻與感動。並於2008年擔任國家兩廳院旗艦歌劇「黑鬚馬偕」鋼琴排練、2007~2017年國家兩廳院歌劇工作坊鋼琴排練暨鋼琴演出、2017高雄春天藝術節旗艦歌劇「卡門」聲樂指導。以及受邀擔任2016, 2017新加坡國際小提琴音樂節專屬鋼琴家。
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實踐大學等音樂系所兼任副教授,除了教授鋼琴,豐富的演奏經驗與清晰的理念傳承,使得她所開設的鋼琴伴奏法、總譜彈奏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
鋼琴/廖培鈞
"她對莫札特有一種極特別的能力,我非常樂於與她一起工作!" ... 鋼琴家 Peter Donohoe
"她的演奏擁有著相當的敏銳度與變化色彩的能力,特別在寧靜的段落,她傳達了一種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溝通力量。" ... 鋼琴家 Ronan O'Hora 被鋼琴家Paul Badura-Skoda讚譽為一「傑出成熟」的青年鋼琴家─ 廖培鈞, 自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赴英國伯明罕音樂院攻獨奏家文憑(Artist Performance Diploma)與音樂藝術碩士 ( Master of Arts),並皆以"最高榮譽"(Distinction)之殊榮畢業。結束英國的學業,廖培鈞以滿分之成績考取德國弗萊堡音樂院攻讀最高獨奏家文憑(Solistenexamen),並經全體教授通過,以最優等(Auszeichnung)之滿分成績畢業。
廖培鈞先後師事許麗珍、彭聖錦、陳泰成、Michael Dellinger、Malcolm Wilson、 Philip Martin 和 Vitali Berzon 教授。並接受許多鋼琴家之指導:傅聰、鄧泰山、陳必先、陳宏寬、李堅、Leon Fleisher、Boris Lvov、Alexander Nasedkin、Bernard Roberts、 Peter Donohoe、 Robert Levin、Paul Badura-Skoda、Hans Leygraf、Jacques Rouvier、Philippe Entremon、Oxana Yablonskaya、Patsy Toh、Stephen Kovacevich、Peter Serkin和 Cyprien Katsaris等鋼琴家。
廖培鈞曾獲得許多鋼琴比賽的肯定,包括: 台灣蕭邦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三名、第一屆台北愛樂樂壇新秀、英國伯明罕音樂院鋼琴獎、 Beryl Chempin 貝多芬獎、 Renna Kellaway Piano Prize和 Ludlow Philharmonic 協奏曲比賽第一名。2003年獲伯明罕交響音樂廳鋼琴獨奏會獎,於該年五月在伯明罕 Birmingham Symphony Hall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接受英國知名古典愛樂電台 Classic FM個人專訪,並在節目中撥放該音樂會之實況錄音。2004年獲選為台灣文建會的音樂儲備人才之一,並代表台灣赴義大利參加第七屆馬諾保羅‧摩諾波利國際鋼琴大賽(The 7th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Mauro Paolo Monopoli ),榮膺第二名、最佳協奏曲演奏與最有潛力年輕音樂家之特別獎。2009年,獲選為「兩廳院樂壇新秀」與台灣謬斯客雜誌所舉辦錄音甄選計劃之得獎主。
她的演奏足跡遍及於世界各地,曾合作的音樂家,包括現以色列愛樂中提琴副首席 Amir Van der Hal、葡萄牙國家愛樂法國號首席Abel Pereira、西班牙Sevilla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 Alvaro Prieto和英國曼徹斯特哈雷樂團豎笛家 Rosa Campos等。亦多次受邀與樂團演出鋼琴協奏曲,包括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桃園春之聲管絃樂團、伯明罕音樂院交響樂團與Bacau Philharmonic Orchestra等。合作的指揮有鄭立彬、陳永清、Lionel Friend、Peter Donohoe、 Tamas Gal和 Ovidiu Balan。
這些年,多方受邀室內樂演出至英國伯明罕Barber Hall、曼徹斯特Chetham's School、Park House音樂協會…等地舉行音樂會,也曾受「德國世界音樂協會」之邀至柏林Brohan Museum、Mendelssohn-Remise Museum、Epiphaninen-Kirche等地舉行鋼琴獨奏會。2017年四月,受邀至美國Illinois State Universtity 和 Washbur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hamber Music Festival 擔任客席藝術家( Guest Artist),舉行大師班、獨奏會與室內樂音樂會等,六月將再赴美國 Le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 and Competition 擔任音樂節之客席藝術家,並參與比賽評審,舉行獨奏會與大師班。12月17日,將以台北國家演奏廳為起站,展開 「24fps - 瞬影」鋼琴獨奏會之巡迴演出。
廖培鈞除了活耀於演出之外,並致力於教學,現為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並於中國文化大學與私立光仁高級中學任教。
客席作曲簡介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作曲家,畢業於美國的琵琶蒂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The Computer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Peabody Institute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師事 Dr. Geoffrey Wright.
創作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 Discovery 探索頻道《謎樣台灣》配樂,前閃靈樂團鍵盤手,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同時任教於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主授音樂創作與和聲學。作品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ICMC)、The 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NYCEMF)、 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WOCMAT-IRCAM、klingt gut! (Germany) 等國際展演研討會。
網站: sandrawcl.wixsite.com/demo
演出曲目
1.M. Ravel:La Valse (version for two pianos)
2.F. Poulenc:Sonata for two pianos
3.I. Stravinsky:Rite of Spring arranged for two pianos
4.李婉菁:《在聲音的風景中》為雙鋼琴與電腦音樂 (委託創作)
演出資訊
時間:2017/09/24(日)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交通資訊
票價:1500/1200/800/500
注意事項
◆早鳥票:9/5前購票享八折優惠。
◆團體10張以上九折;身心障礙優惠票及其必要陪同者(限一人)優惠票五折
團體票及優惠票(需出示證件)請至 全省年代端點購買。
◆本節目退換票請洽新逸藝術 02-2886 3000。
◆本節目年代售票網站(郵寄.便利商店取票)、全台年代售票端點、
四大超商全家FamiPort、7-11門市內的ibon機台、萊爾富Life-ET及OK超商OK‧go皆可購票皆可購票。
購票注意事項
* 9/5前購票享早鳥八折優惠* 10張以上可享9折/身心障礙及陪同者一人優惠5折(需憑證件購買,一證一票)
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第三屆讀景比賽說明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三屆讀景比賽 說明. 237 views · 7 months ago ...more. 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 103. Subscribe. 103 subscribers. 1. Share. Save. Report. Comments. ... <看更多>
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第一屆臺灣地質公園學會讀景比賽的問題包括PTT、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網站第一屆臺灣地質公園學會讀景比賽簡章也說明:1. 激發高中生認識臺灣地理環境、地景以及地景保育的動機,俾利加深學. 生對本土地質、地形與地理環境及其保育的 ... ... <看更多>
第三屆讀景比賽 在 附錄一:第三屆臺灣地質公園學會讀景比賽格式範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下午則由剛成立的林業保育署、國家公園署、觀光署與海洋保育署的署長演講。四位相關主管單位同台演講的機會,可能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署長們藉此機會向國際社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