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vs 推薦電影】1930-October-27
霧社事件 Musha Incident / 《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 2011
.
【樣板聚落 - 霧社】
.
自清朝統治臺灣開始,高山原住民與平地漢人的生活區域以「隘勇線」區隔;1985年日本接手臺灣後,為了開發山林礦產而將「隘勇線」向深山挺進,展開征服高山原住民的行動;位於臺灣中部山區的賽德克族雖英勇抵抗日軍,最終仍於不敵日軍現代化軍備而在1910年前後降服。
1910年代後期,日本對高山原住民從武力改為安撫政策;透過教育和科學化管理,投入大量資源建設市鎮、開採山林礦產,同時也透過聯姻的方式同化原住民;霧社就是一個示範的樣板村落。
日本人對原住民頒布了多項諸如禁止出草、紋面、擁槍、織布原物料等限制令,形式上的聯姻,或是日常生活上都受到日人歧視;原住民對日本政府的長期不滿,逐漸累積等待爆發。由 莫那魯道 所領導的 賽德克族馬赫坡社 (今日廬山溫泉) 為首,於1930年10月25日開始串聯霧社週邊11社 (最終參與有6社) 密謀反抗,在27日的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進行大出草 (獵首) 。
.
.
【霧社事件】
.
1930年10月27日凌晨起,賽德克族人自馬赫坡社開始發難,切斷霧社聯外通訊,並在接近上午八點左右攻擊霧社公學校內的日本人;事件總計134名包括官員、家長、學生、老師等日本人死亡,誤殺了2位穿著和服的漢人,並繳獲百於槍枝彈藥,準備與日本人長期抗戰。
僥倖逃生的督學讓霧社襲擊事件傳至臺北總督府,日本在接下來一個月內投入大量軍力向賽德克族展開鎮壓;期間甚至使用國際禁止的糜爛性毒氣彈,以及透過與莫那魯道對立的賽德克族人結盟飽受國際爭議,最終包括莫那魯道在內的事件主要策畫者死亡,事件落幕。
霧社事件後隔年,賽德克族道澤群攻擊在日本「保護蕃收容所」內的賽德克倖存者,是為 #第二次霧社事件。根據史料研究推測,可能是日方煽動道德群為了頭目鐵木瓦力斯戰死進行報復;最後起事六社的遺族僅剩200多名老弱婦孺,被安置在今日的南投仁愛鄉清流部落。
.
.
.
【推薦電影】
《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 2011
導演 魏德聖
演員 林慶台、馬志翔、安藤正信
產地 臺灣
.
改編自臺灣漫畫家 邱若龍的《霧社事件》,並以賽德克族的「真正的人」之意取名,採上下兩集發行。
電影完整記錄了霧社事件發生始末,並對莫那魯道以及賽德克族人的文化背景有諸多詳細的考究與描寫,也是近期臺灣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電影作品。電影在第48屆金馬獎上入圍11項,最終抱回包括最佳劇情長片在內等四項大獎。
.
.
.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賽德克巴萊 #霧社事件 #賽德克族 #莫那魯道 #日本 #日治時期 #原住民 #馬赫坡 #魏德聖 #mushaincident #monarudo #seediqbal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國際書展邁入第二天,...
第二次霧社事件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南國哀歌 ◎#賴和
所有的戰士已都死去
只殘存些婦女小兒,
這天大的奇變,
誰敢說是起於一時?
人們最珍重的莫如生命,
未嘗有人敢自看輕,
這一舉會使種族滅亡,
在他們當然早就看明,
但終於覺悟地走向滅亡,
這原因就不容妄測。
誰敢說他們野蠻無知?
看見鮮紅的血
便忘卻一切歡躍狂喜,
但是這一番(註1)啊!
明明和往日出草有異。
在和他們同一境遇,
一樣呻吟於不幸的人們,
那些怕死偷生的一群,
在這次血祭壇上,
意外地竟得生存,
便說這卑怯的生命,
神所厭棄本無價值。
但誰敢相信這事實裡面,
就尋不出別的原因?
「一樣是歹命人!
趕快走下山去!」
這是什麼言語?
這是什麼含義?
這是如何地悲悽!
這是如何地決意!
是怨是讎?雖則不知,
是妄是愚?何須非議。
舉一族自願同赴滅亡,
到最後亦無一人降志,
敢(註2)因為蠻性的遺留?
是怎樣生竟不如其死?
恍惚有這呼聲,這呼聲,
在無限空間發生響應,
一絲絲涼爽秋風,
忽又急疾地為它傳播,
好久已無聲響的雷,
也自隆隆地替他號令。
兄弟們!來!來!
來和他們一拚!
憑我們有這一身,
我們有這雙腕,
休怕他毒氣、機關槍!
休怕他飛機、爆裂彈!
來!和他們一拚!
兄弟們!
憑這一身!
憑這雙腕!
兄弟們到這樣時候,
還有我們生的樂趣?
生的糧食儘管豐富,
容得我們自由獵取?
已闢農場已築家室,
容得我們耕種居住?
刀鎗是生活上必需的器具,
現在我們有取得的自由無?
勞動總說是神聖之事,
就是牛也只能這樣驅使,
任打任踢也只自忍痛,
看我們現在,比狗還輸!
我們婦女竟是消遣品,
隨他們任意侮弄蹂躪!
那一個兒童不天真可愛,
凶惡的他們忍心虐待,
數一數我們所受痛苦,
誰都會感到無限悲哀!
兄弟們!來!來!
捨此一身和他一拚!
我們處在這樣環境,
只是偷生有什麼路用,
眼前的幸福雖享不到,
也須為著子孫鬥爭。
註1:同今日的「這一次」
註2:今多做「甘」,「豈是」、「難道」之意
此為《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新詩讀本摘錄之版本
--
◎詩人簡介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台灣彰化人,清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4月25日出生,1943年辭世,享年50歲。16歲入台北醫學校,21歲畢業,前往嘉義實習,23歲回彰化開設「賴和醫院」,第二年遠赴廈門博愛醫院服務,26歲返台,其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以強烈的民族意識展開社會運動與台灣新文學運動。賴和生卒年代恰巧和日本治台時間大致相符,終其一生賴和都有「我生不幸為縛囚」的感嘆。
賴和不但是台灣新文學的開拓者,也是台灣鄉土文學的先驅。賴和為台灣新文學「打下第一鋤,種下第一粒種籽」,後人尊他為「台灣新文學之父」。林瑞明在他的《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允晨文化公司,1993)中強調:「賴和的新詩,正如同他的小說,都是重大事件的反響,亦詩亦史,具體表現了在高壓統治下,台灣的胎痛。」「勇士當為義鬥爭」正是他描寫受壓迫的台灣農民、凸顯日本政權不義的抗日精神的最佳寫照。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此詩作於1935年霧社事件之後,當年刊於《台灣新民報》,但有部份被禁刊,而無法在當年全文刊出。
必須要先說在前面的是,賴和雖然對台灣文學貢獻良多,足以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但這首詩如今看來仍然是漢人本位,而無法完全同理於原住民當時的處境。霧社事件的確是因為原住民受日本人欺壓已久而爆發的事件,但並不是每族、每社都有如此反抗之心,更何況之後還發生了第二次霧社事件,那同族不同社之間的屠殺之殘忍、中間關係的複雜,恐怕不是一首詩可以承受的。
也因此,小編會說賴和這首詩是以一種外人想像的角度,將漢人處境及反抗的意念投射於參與這次事件的原住民身上來書寫,並且有浪漫化的傾向。
回歸於這首詩,先討論用字吧!
這首詩的用字和發表時相比,並沒有多少更動,因為賴和當時就是用白話文寫詩了。這是相當困難的,當時知識份子受的教育不是私塾就是日文教育。受私塾教育使他們可以寫舊詩,當時熱門的是「擊缽吟」詩體,熱門到全台從南到北有一堆大大小小的詩社,而賴和本身也有在寫舊詩;而受日本教育使他們能寫日文詩,也因此後來日本時代的台灣新文學裡,許多最傑出的詩都是日文的。
不過賴和走的路數和他們不同,而是當時新文學的另一條道路,也就是當時未完成的「台灣文」文學。賴和和其他部份創作者,引入中國的白話文,改造用字,使其符合台語的用字,甚至沒有對應於台語的文字就造新字使用,希望能讓台灣人能以自身的語言書寫、閱讀。當時的日本政府事實上是相當打壓台語的,不過後來國民黨來台後打壓得更過份,也因此這份未完成的台灣文宏願也就這樣默默被時代遺忘。直到近三十年左右,在鄉土文學的崛起下,重新受到重視。
這首詩的用字簡單、白話,和現今的詩讀起來風格相當不同,然而不損其價值。賴和的功力在第一段便展現,「所有的戰士已都死去/只殘存些婦女小兒,/這天大的奇變,/誰敢說是起於一時?」,直接以震撼的、如電影般的開頭作為整首詩的開場,吸引人繼續往下看。
第二段提到兩次血(「看見鮮紅的血」及「在這次血祭壇上」),讓整首詩在尚未進入主要高潮之前,已經先鋪陳出後面慘烈的氣氛。
第三段就是事件前夕了,前面以數句鋪陳發事者的心情,然而後面,賴和開始使用意象,「恍惚有這呼聲,這呼聲,/在無限空間發生響應,/一絲絲涼爽秋風,/忽又急疾地為它傳播,/好久已無聲響的雷,/也自隆隆地替他號令。」,利用「無限空間」來拉大整首詩內敘述的空間的大小,以秋風從涼爽變成急促、開始打雷等景象,預告了下一段的慘烈。
第四段敘述了戰鬥的慘烈,儘管賴和並沒有真正描寫,而是以「休怕他毒氣、機關槍!/休怕他飛機、爆裂彈!」給我們想像,他真正想寫的是後面「生的糧食儘管豐富」到第五段末句「誰都會感到無限悲哀」的段落,那絕對不只是原住民被欺壓的風景,而是賴和以自身漢人的身份受到壓迫的經驗,藉著想像的原住民之口而說出的反抗話語。
也因為前面幾段把受欺壓的風景都寫出了,所以最後一段的自我犧牲才更加動人:「兄弟們!來!來!/捨此一身和他一拚!/我們處在這樣環境,/只是偷生有什麼路用,/眼前的幸福雖享不到,/也須為著子孫鬥爭。」
這首詩雖然是描寫霧社事件,然而這些殖民壓迫的經驗可以套用在台灣任何一個外來殖民者與本土人士衝突的場景,從二二八、白色恐怖到最近的三一八,時代儘管不同,統治者的嘴臉卻沒多少變化。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6/blog-post_9.html
第二次霧社事件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隔壁巷來囉!〕
在第一次霧社事件之後發生了什麼事?電影《賽德克·巴萊》只敍事到莫那魯道及其族人壯烈犧牲後便戞然而止,其後發生了第二次霧社事件、遷居川中島、莫那魯道遺骸的發現、消失與歸葬,以及國民政府對於花岡一郎、花岡二郎等人忠奸之辯等等一連串的事件,而存活下來的遺族,不論是賽德克或是日本人,都一輩子纏繞在事件的陰影下久久無法回覆。如果說《賽德克‧巴萊》呈現的是以一元的大歷史觀陳述霧社事件中男性在戰場上的捨命抗爭,那《餘生》這部紀錄片便是以多元的小歷史去拼湊活下來的女人的故事。「所餘為生,不僅是剩餘的生命,而是為了延續生命而活著!」,本週芭樂便由邱韻芳老師帶領大家進入《餘生》的世界,電影下檔前如果有空,也別忘進入戲院支持好的紀錄片!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194
第二次霧社事件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國際書展邁入第二天,今年書展邀請到不少國際重量級作家來台,日本著名文學家太宰治同為作家的女兒、津島佑子也來台發表新作,今年正逢霧社事件八十週年,而她這本小說,就是以日本女性的角度,來重新思考霧社事件,而這也讓她成了少數在日本、敢以文學作品來反省殖民問題的作家。
俏麗的短髮、開朗的笑容,日本當代作家、津島佑子,帶來了她的新書「太過野蠻的」,這本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小說,不但是日本少數願意反省殖民問題的著作,更以女性觀點重新看待這起發生在八十年前的歷史悲劇,吸引不少讀者前來聆聽。
現年六十四歲的津島佑子,是日本二十世紀文學家太宰治的女兒。太宰治一生放蕩不羈,作品頹廢消極卻又精準點出人性矛盾,但39歲自殺過世時,津島佑子才一歲,對父親沒什麼印象,會踏上文學之路,她自言並非受到父親影響。
不過,儘管文筆風格迥異,但父女倆卻剛好代表著日本兩個不同的文學世代。
為了寫這本書,津島佑子多次來台蒐集資料,小說以時空交錯的手法呈現,對於當時日治時期、日本女性在台灣的生活,也有著詳細的描繪,以細膩的女性觀點,對於殖民與父權議題,有著一番新思考。"
第二次霧社事件 在 Re: [問題] 霧社事件後日本人真的有對賽德克人好嗎? - tw-history 的推薦與評價
推噓 2 ( 3推 1噓 21→ ) ... 結果最後還不是被小島慫恿的味方番突襲殺了上百人的二次霧社事件: 投降的大多也被殺光。 ... 兵不厭詐, 當國際間不矚目時, 第二步才實施. ... <看更多>
第二次霧社事件 在 Re: [問卦] 霧社事件原住民在抗日時漢人在幹嘛? - 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
... 第一次和第二次霧社事件之間不確定是病死還是出草那個時代閩南人是瞧不起原住民的大概像現在說新北不意外的這種概念客家人是夾在閩南人和原住民間求生存而霧社事件 ... ... <看更多>
第二次霧社事件 在 第二次霧社事件-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第二次霧社事件at Facebook. ... 霧社事件Musha Incident / 《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 2011 . 【樣板聚落- 霧社】… See mo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