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最討厭寫作文?容許男孩忘記作文,先寫故事吧!】
◆寫故事是引導男孩想像力的絕佳方法
男孩的腦袋裡總是塞滿各式各樣的情境,讓他們陶醉其中,用自己的邏輯拼湊出一個又一個開心的故事,有時也會讓他們忍不住想動筆,把這些想像寫下來!
當他們讓手中的機器人對撞的一瞬間,可能已經在腦海裡建構起一段敵對兩方恩怨糾纏的歷史;當他安靜不語地畫出一隻雙頭十手的怪獸,已經很確定牠將會對無辜的人類造成巨大的浩劫;
當他用盡所有的積木擺出陸海空三軍的磅礡陣勢,可能代表他已經在心中打造了一個布局縝密的王國,接下來勢必要浩浩蕩蕩進行一場「不可能的任務」!
我家的三隻小豬,每天都會來上這麼一段――先是全身細胞緊繃、精神抖擻,一派「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正經八百模樣,緊接著,他們就會跑到我身邊,煞有介事地說起心中有如史詩般壯麗的各種故事。
而我總是隨著他們的想像力走到天涯海角、造訪冷酷異境,即使有時候聽得霧煞煞,但我一定會說上這句:「太精彩了!快把這個故事寫下來!」
沒想到,這真的啟動了他們寫故事的興趣!從幼稚園學會注音符號起,三隻小豬就開始寫故事,從圖文並茂的幾頁小紙張,到現在學會打字後,已經是好幾千字、甚至好幾萬字地寫!至於題材真是包羅萬象,從世界末日、外星人入侵到偵探、奇幻、復仇……應有盡有!
從這三個孩子、以及他們的男同學身上,我確實看見男孩與生俱來的非凡想像力,這樣的天賦勢必要加以引導、運用與發展,而「寫故事」正是絕佳的方法。
只不過,從女老師、媽媽及其他女性的觀點來看,男孩寫出來的故事恐怕都是不合常理、不符規範的,還會從中嗅到仇恨、暴力、攻擊、打鬥、競爭的氣味,甚至有可能就在這樣的主觀認定下把這些故事打入冷宮。
而我要說的是,男孩天生就是習慣攻城掠地的競爭型生物,他們會愛上的故事或題材多半也符合這樣的演化特性,我們應該先破除女性的本位觀點,才能讓孩子有大開大展的機會,就讓他們先痛快寫下心中壯懷激烈的故事吧!
◆讓孩子寫自己想寫的東西,累積正向經驗
全美最好的教師,《第56號教室的奇蹟》作者雷夫說:「最出色的作家都是寫自己熟悉的故事。」所以在他的作文課上,每年都會讓孩子完成一本書,「寫孩子自己真正想寫的東西」,結果班上的同學都交出了令人驚艷的作品。
觀察三隻小豬的寫作學習脈絡,我發現「寫奇幻冒險故事」,正是他們願意提筆跟文字打交道的起步。孩子非常需要這種可親近性很高的題材,而且一定要經歷過用文字創作的愉悅過程,才能真正跨入以文字表達的領域。有了這樣正向增強的經驗,孩子也才會繼續擴大文字運用的範圍,嘗試更多元的題材與體裁。
自己願意動筆、喜歡動筆,是讓孩子愛上寫作的第一步。儘管我家愛寫故事的小豬們不是對每一類作文題材都能得心應手,但只要他們在擅長或喜愛的題材上熱血揮灑,就真的會寫出一朵花,甚至是一朵奇異出眾之花。
在此同時,他們也能逐漸養成語感、建立自己的語彙庫,改善如何快速擷取、精確運用的修辭難題,而累積起主動、正向的學習經驗。要讓孩子喜歡寫作,這就是我自創並始終堅持的一種理想模式。
摘自【教出好男孩一點都不難】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在 Crossing Campu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文分享】詹永名十六年前到了偏鄉學校,才知道和原有想像相距很大,在貧窮的社區裡,學生中午搶著打包營養午餐,作為全家老小晚上的伙食。70%來自經濟弱勢、高風險家庭,學生的家庭功能需要學校幫忙補強,但偏鄉教育資源匱乏,「老師想幫孩子的忙,也幫得很辛苦。」
不過,如果你看過「第56號教室的奇蹟」,在台東池上國中也發生了。
教育部日前表揚國中小補救教學績優團隊和學生楷模,其中,池上國中9年級學生溫俊惟,1年前是個跟同學打架鬧事,甚至一言不和,當場拿椅子摔老師的「校園小霸王」,一上課就睡覺、成績倒數第一名,勒索同學幫他寫功課,他數學段考曾只考2分,連算7+8都要扳手指才能算出來。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六年前,有一位老帥哥在他的課堂上說「尊師重道」是狗屁。他是一位以新潮思想為特色,並讓身為英文白癡的我欠一份人情的民進黨籍英文教授。我畢業後的某年,還看過他在立法院發言的帥樣。
十六年後,是我也登上講台的第七年。這七年中的前三年,我的講桌上貼著一句格言:「師嚴而道尊」,結果不太有作用;後四年,我不想貼,而且不敢貼了,但是,它在我心裡面的體悟,卻只有越來越深的份。
「嚴師為難,師嚴而道尊」。不管小孩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都要想盡辦法讓小孩相信老師、喜歡老師、崇拜老師,才有可能讓孩子接受這位老師「所僅有的一切教育機會」。縱然不是每位老師在「家長」的心目中都是完美的,然而一旦不能做到前述這點,就什麼都沒有了!
上級長官常提醒我們:「教育是服務業......。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但是事實上,教育不是服務業,從來就不是。
服務業只是「第三級產業」的一種,而教育不是一種「產業」,教育是一種「事業」(有的分類法說這種是「第四級產業」)。「事業」是花錢的單位,是國家基於不得已,必須設置的花錢單位;而「產業」是用來賺錢的。
教育,是要建立學生的優良人格,糾正學生的道德偏差;簡而言之,是「他沒有的東西要他有,他有的東西要他沒有」,這種事情大多不順遂,怎麼會有「滿意」、「快樂」的價值觀呢?當教育演變成「家長導向」,甚至於「學生導向」的時候,教育的尊嚴是不存在的;當教育的尊嚴不存在的時候,教育便是不存在的。
眼看私立幼稚園的老師,對學生扮小丑,對家長扮業務,我完全無法相信這有什麼教育的機制存在。
眼看私立高中、私立大學,完全不會寫考卷也可以「考上」,而且多如繁星的學校還搶著招生,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自欺欺人的錢。
服務業,是要賺錢的;賺錢的手段,是要討好顧客。教育,是花錢的;花了錢之後,來教育學生、教育家長、教育社會大眾;把幼稚的小孩、不良的學生、敗壞的社會風氣,帶領出一片光明。教育是要靠著教育人員的道德良知,來領導學生,間接的領導社會,走向正確的路;服務業卻是基於賺錢的目的,被顧客領導,提供顧客需要的服務。這兩者截然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
打從教育思潮演變成「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教育是服務業......。」之後,教育的成效一落千丈,再也一蹶不振。以前的教育,是老師挑學生,家長配合老師;現在的「叫慾」,是學生挑老師,老師配合家長。結果呢?七年級世代的被稱為草莓族,八年級的希望根本看不到。速食店的店員,點餐態度傲慢,擦桌子是在拿抹布塗桌子;出納小姐留著長指甲,上面厚厚的彩繪煞費功夫,卻使她根本無法點鈔;錯別字一大堆的文案充斥於生活中,不只攤販錯字連篇,連電視、電影、報紙、甚至政府宣傳品,都一一淪陷了。整個社會的知識水準和道德修養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更具毀滅性的八年級炸彈、九年級炸彈還在後面等著,但看出這片悲觀的人大都不是在關切真正該關切的事情。他們關切著「教育品質如何提升」。
大學聯考總分十三分的學生,他老媽對記者說,她才不會讓小孩去念爛學校;犯下多起姦殺分屍案的某狼落網,對記者露出冷血的笑,阿嬤還大剌剌的質問為什麼要抓她的乖孫。
小孩不好不怪小孩,只怪別人。社會早已陷入一場「溺愛戰爭」,一切都是溺愛惹的禍!
「溺愛戰爭」是商業週刊近期刊登的一則篇名,揭示了溺愛所造成的社會價值崩解問題,它不是只有台灣有,而是全球的問題。當溺愛戰爭已經席捲全球,台灣卻還一直傻呼呼的喜歡聞外國人的香屁。
台灣從民國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運動初期至今,十多年來許多知名學者大力鼓吹人本主義(正名:教育心理學之人本學派),好像人本主義是新新時代潮流,不信人本主義就是老古板。實情是臺灣人特別崇洋,而且喜歡撿外國(正名:某些白種人的國家)剛出爐不成熟的東西炫耀一番,表示他很先進,或老喜歡撿人家在外國已經證明失敗的東西來臺灣玩(例如建構式數學,正名:建構主義精神在數學科教學上的不當應用)。人本主義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可取之處,但跟它唱反調的行為主義學派在白人社會中並非如臺灣捏造得好像是個過氣的東西,而是依然能和人本主義支持者分庭抗禮的。
再者,我們也不要去談論什麼學派了。光看「教育心理學」,或「心理學」這門學科好了。心理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其實是一門很年輕的學門,簡而言之,它是一個很不成熟的學門。如果它是成熟的,那麼它應該會被研究出一套定理,而不是出現許多長期以來沒有定論的學派,甚至糟糕的是這些學派好像只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而提出學說的人們各自為政,每套理論並不是朝向一個統整的路在走。
「心理學」有多年輕呢?答案是一百年。就這麼一百年!人類真正將心理學視為一種科學,而脫離空談(說好聽叫「哲學」)的層次是拖到二十世紀初才起步的事!反觀有多少的學門是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之久啊!不說千年,那些發展了幾百年的學門如物理、化學,都曾經發生過革命性事件;心理學這門學科,又是如何值得人們咬定它說的都是真理呢?
九年前,我在師範學院修習教育學分的時候,也曾經對一些教育相關理論科目認真的研習過,但進入教育職場真正接觸學生之後,七年來我只覺得這些理論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切實際了。我每天都要面對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學生行為偏差,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家長溺愛狀態,根本來不及去碰觸教育的高深理論,就已經被現實所打敗!
教師教學績效不佳是因為輔導專業能力不足?
有人苦口婆心的勸我要去進修輔導專業知能,因為如果我的輔導專業能力不足,在這個職場上將會是一個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我要有空的話當然會願意,如果輔導技術高超,確實可以幫助許多學生成長,但是「輔導學生」能夠真正解決所有學生的人格問題嗎?我覺得現在我真正「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應該是討好學生、巴結家長、粉飾太平的「專業能力」不足!偏偏,這個專業科目沒有人寫書,並且設立學科、正式成為師範學院的課程。
教師應時時留意教育思潮的變革,與時俱進?
「教育思潮」的謬誤實在太多,因為「思潮」常會混雜著許多不專業的民意,偏偏在民主社會中,這些不專業的民意卻會被冠上正當性與領導性。近年來世界性(尤其臺灣,前面講到)的教育思潮,基本上都指向了溺愛。
就以「體罰」這件事情來說吧。在台灣,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人敢大剌剌的說他支持體罰了。別說在學校體罰被視為違法,私底下好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們也把「體罰要偷偷進行,只能做不能說」,或「體罰不是不行,但是要老鳥才能做,或等你成為明星老師,才可以體罰」,變成「還敢去想體罰就是落伍、無能、不適任教師」。不只學校,好像連家庭凍結了體罰,因為我這個月想去五金行買以前很容易賣到的藤條,竟然找了好幾家都沒有賣了!
那些反對體罰的書籍,名正言順的說「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支持體罰」(是嗎?)我看到的卻是「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反對體罰」,因為行為主義的各種實驗,都是利用體罰作例子的(行為主義有表示獎勵的效果比處罰大,但沒有明確的實驗區分處罰的種類及其效益差別),而反對體罰的理論者也沒有實驗證明體罰和不良影響的「因果關係」!
最好笑的是,這些心理學界的所謂理論權威,甚至學派創始人,當年建立理論的過程其實是極其粗糙而備受質疑的。以「認知學派」的創始皮亞傑實驗為例,後世就證明了他個人的經驗心得只是因為他對小孩子問話的技巧不足。可是學術界很奇怪,我們總是對於某些已經變成教科書的理論,被推翻的過程避而不提;就像學界早就質疑進化論的真實性,並證明進化論不可能是真的,但課本上卻不願意面對進化論已經被推翻的事實。「人本學派」的創始人羅傑斯,發現跟學生談話不要告訴他答案,只要問他問題,就可以使學生自己找出答案並滿意的離開,卻沒有告訴大家他是一個「高中」老師!不是小學!更何況,人本學派創始初期,那些受實驗的對象,都是些過去飽受體罰的學生,他們對於有個老師竟然不體罰了,當然是奉為神明,全力擁戴,所以得到良好的成效啊!而今天我們眼前的孩子,卻是從小的溺愛,根本就不稀罕大人的勸導或讚美啊!
現在全世界,只是以訛傳訛的,以國傳國的,接連認為體罰不對,應該禁止,提不出個有力的證明,然而人類由體罰而成長的歷史卻是長達萬年,恐怕從史前時代就開始的狀態。若演化論是真的,恐怕基於演化的道理,人類需要體罰才能健康成長的基因早就定型了,現在「突然」不要體罰了,大家為什麼要相信結果不會滿盤皆輸?古有明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要提醒我們,教育是長遠之計,一段教育歷程的成敗,必須要一百年的時間才能蓋棺論定,不是一個小小的幾年的實驗、新理論,就可以證明某種教育方法是正確的。教改以來我國也步入了廢除體罰的死巷,然而,如果不是體罰的廢除造成了草莓族的蔓延,難道是學生人數從五十人變成三十人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師資培育水準從師範變師專,師專變師院,師院變教大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學校越來越有錢,從黑板變成電視,從電視變成單槍而造成的嗎?難道是教科書越來越精彩,字體變大、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教具多樣化所造成的嗎?
教育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面對教育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誰要負責?誰要改進?卻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然而不管聲音多麼分歧,臺灣現在的聲音都只有一個共同點:很少聲音把矛頭指向家庭教育的失敗,更少有人明確指出教育失敗是家庭溺愛所造成的惡果(我現在只聽到證嚴法師幾天前說了),只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矛頭指向「教育品質」這塊。不管是質疑課程,質疑學制,還是質疑學校、質疑師資等等,反正都是針對提升教育品質在思考。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去想「誰證明了教育品質有退步」?除非是教育品質有退步,我們才能夠朝這塊努力嘛!然而教育品質不斷的在進步,卻是接觸過教育現場的人很難感受不出來的。就算我們沒空接觸教學現場好了,請問現在的教師有誰在上課「留一手」,放學後向學生收錢補習?現在有哪個老師利用校外教學或其他油水中飽私囊?現在有哪個老師在教室賣自修,收取回扣,並且利用上課時間聽股市買賣股票?哪有教師晚上酗酒,隔天蹺課,叫學生自習的?這些故事,以前都有過,現在哪有這些狀況?現在的每一個老師,都深愛著學生,白天上課,晚上改作業,寒暑假還要準備課程,弄得自己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少,做得比牛多。
如果教育品質沒有退步,那誰要對教育的失敗負責?
這樣認真的教學,最後受到質疑的,竟然就是那些認真的老師!那些想要認真管教學生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揪出偏差行為。那些想要把學生教得更優秀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喊苦,無法接受小孩子做不到老師的要求,就跟家長哭訴的場面。家長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師無法在學校就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讓他們回家就不用再管孩子的事。
大家都忘了學校教育只是輔助,家庭教育才是主體。
這是在我們小時候的社會課就有上到啊!那些家長當年的月考也考這個,為什麼如今同樣出身五、六年級世代的家長,都忘了呢?
學校裡的老師「根本」就「不可能」在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把孩子教成一個完整的人!
成功的學校教育,只能建築在成功的家庭教育上!退一步說,家庭教育就算不力、不彰,那至少可以「支持」學校教育吧?現在最需要教育的那些孩子,卻總是那些家庭叫慾在跟學校教育扯後腿的。以前的社會貧困,家長教育水準不高,也許沒辦法指導孩子課業,但是對於品格的要求,卻十分嚴厲,而且懂得尊師重道,謙卑的認為「老師在幫我們教小孩,我們也要努力把小孩教好,不要把壞小孩送去學校丟臉」。那時的小孩被老師處罰,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掩飾、隱瞞,絕不能讓家長知道,否則還要再挨上幾頓打——媽媽再打一次、爸爸再打一次、如果還有姑姑舅舅也輪流全部各打一次......。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者卻常做出反教育的行為,小孩被處罰(而且還不是體罰喔),只想質疑老師「為什麼處罰我小孩?你是不是對他有偏見?」處處和學校教育作對,使學校教育綁手綁腳,雙面夾殺,不但談不上對孩子能有什麼教育,連自保不被投訴,不被認為是「不適任教師」都有困難。
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才是教育的專業人員,永遠都是。他們不需要修習特別多的教育專業知識,不需要充足的教學經驗,即使是一個最菜最菜的菜鳥老師,也比讀過一堆教育書籍的家長,要專業得多。因為:他在這個環境中。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瞭解三十幾個孩子的狀況,而看到一個小社會的整體。這是眼中只有自己孩子,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比對出三十幾個孩子的親子關係,知道什麼樣的家長會教出什麼樣的小孩,這是眼中只有自己教法,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家長為什麼要質疑老師的專業?這完全是耽誤孩子的成長機會,一點也不切實際啊!
當家長要我們看「優秀是教出來的」、「56號教室的奇蹟」,家長是不是也要看點書?不要再去找百家爭鳴的育兒書了,應該看一看「溺愛戰爭」、「這些孩子的心裡長了蟲」。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在 第56號教室的奇蹟:雷夫老師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雷夫老師. 1 個讚好. 書籍. ... <看更多>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在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看板Ju-88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Rafe Esquith
考不好只代表一件事:你還沒有弄懂這個題目,老師再為你講解一次。
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永遠不會出現在標準化測驗上。他們的品格、誠信、道德或胸襟
都是教育的根本。
不要濫用獎賞,孩子讀書得到的獎賞,就是知識本身。
我要我的學生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之中最和氣待人、
最認真勤勉的一個。
工業社會教育的兩大特性:由上而下的管教;背誦標準答案。
大人對待孩童的做法,多半出自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老師們害怕:怕丟臉、怕不受愛戴、怕說話沒人聽、怕場面失控。
學生們更害怕:怕挨罵、怕被羞辱、怕在同儕面前出醜、怕成績不好、怕面對父母的盛怒
如果一個班級鬧哄哄的,就什麼事都做不成,也沒有所謂學習可言。
我發現只要改善班風,各種尋常的挑戰就能迎刃而解。
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都可以補救。
隨時為孩子們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要讓他們自己把信任放在
我們的肩膀上。
老師可以嚴格,但不公平的老師會被學生看不起。
孩子們一直看著你,他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如果你要孩子們信任你,就必須持續努力、付出關懷。
對小事發飆,重要議題就得不到處理。
這份工作的可貴之處也就在此:你可以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可以有所進步。
信任的基礎並非最終結果,也不是中期目標,它只是一個好的開始。
老師可以帶班級,但決定這個班級優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學生。
雷夫老師的人格六階段論: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別人→我要遵守規則→
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閱讀評量可以從標準化的測驗分數開始,但我們最終必須用孩子們在發自內心閱讀時,
發出多少笑聲和留下多少淚水來衡量他們的閱讀能力。
我們把過多的上課時間花在考試上,導致孩子們對分數越來越冷漠。
他們從來就沒有檢討題目的機會,無法從答對和答錯的題目中學到些什麼。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
怎麼讀比讀多少更重要─模擬考場情況。
測驗就像溫度計。它是一項測量工具,它測的不是溫度,而是對某項技巧的理解與否。
考選擇題的時候,會不會考試往往對成績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設計考題的人都是預測學生會在哪裡犯錯的專家。
答對得四分,答錯倒扣七分→強迫學生先思考再回答。
一個科目是單調乏味或是引人入勝,授課教師往往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這種情況又以
社會科最為明顯。
影片、紀錄片就是一項幫助學生喜愛和了解歷史的有力工具。
自然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做。
失敗是由身為教師的我們自行定義的。只有當學生停止解決問題的嘗試時,才算失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168.111
※ 編輯: clovevcat 來自: 125.225.164.30 (07/07 11:48)
※ 編輯: clovevcat 來自: 125.225.165.181 (07/11 10:4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