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望、問、切】#中醫科普
心血來潮之下,我問了在場的朋友們「妳們聽的出他說話時,哪一側沒有共鳴嗎?」
……
昨晚到訪一個知名物理治療所,剛好物理治療師剛帶完我女友以及一些朋友做完運動治療,我們便席地閒聊起來。其中一位向我說,她最近一條腿不知何故痠麻脹,走路都得踮腳尖。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不是右腳?而且坐馬桶五分鐘左右屁股就會開始痠?」
一干朋友除了物治師,並非醫藥從業人員,驚訝地問我怎麼知道的。我玩心一起,便說我不只知道她,連妳們哪一側腰酸,誰最近胃痛,我不用把脈就大概知道。接著一一細數,朋友們都很好奇如何辦到。我便教她們中醫四診中的「聞診」。
「不要拘束在書本的知識,妳們聽聽看,她說話時是不是有一側共鳴的不太好」我引導着。
「不太明白,什麼意思?」一個朋友舉手問道。
「就像音箱破掉的吉他,聲音共鳴不一樣,妳們聽聽破在哪裡」我試著比喻,但有人反應沒學過吉他啊!我便再試著引導她大腦中的感官連結。
「聽交響樂團的時候,能不能聽出左邊是弦樂,右邊是管樂? 」
「我懂你意思了」這個奇怪的比喻朋友們竟然都明白,也聽的出腳麻的朋友右側半身的聲音共鳴怪怪的。其中更跟我敘述,壞側聽起來並不是沒有共鳴,而是敲擊三夾板與厚實的原木板(健側)的差別,雜音較多。
換我驚訝了,上班族的她們真的明白了,而且開始輪流說彼此的聲音哪側怪怪的,被說的那位還真的說對對對,我腰或月經來容易痛的就是該側。
我請被測試的朋友輪流躺下來,示範檢查給大家看「妳們說共鳴不好(受傷)的哪側,同時也是症狀的主因,就是我說的傷處。該側恥骨與腹部會特別壓痛……」她們紛紛試壓彼此,都是一摸就相較對側酸軟許多。
我接著說「其實共鳴不好的哪側,會拖累整體功能,也就是除了產生疼痛,也容易有“氣虛”的症狀。」我確認她們都能吸收後,接著解說推論:
「妳們常聽說補氣的穴位有很多,什麼合谷、足三里、百會、三陰交……但其實針刺後不見得有效,或是這個人被針足三里有效,下一個被針就沒效,所以保險的做法通常是……全部都插好插滿針。」朋友們點頭稱是。
「但妳們理解這個邏輯後,也能至少聽出四個象限(分屬四肢)的差異。所以像這個朋友聽出是右下半身共鳴不好,我補氣就只針右足三里,恢復整體連結,是這個邏輯……」
她們開始問更深入的問題,比如穴位全都扎不好嗎?我解釋,針刺入一個無用的穴位反而會造成身體運行的限制,如同圖釘一樣。所以用穴越精簡效果槓桿越大。
古人對望聞問切各有主觀評價,所謂《難經·六十一難》說:「曰:經言,
望而知之謂之神,
聞而知之謂之聖,
問而知之謂之工,
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好像能用看的就看出疾病比較高大上,而俗話說「開口問病是庸醫」?
我卻不這麼認為,望、聞、問、切是指醫師不同的感官思維,指導我們去運用各自天生的感官優勢去診病。比如我擅長觸覺,所以「切診」是我所長。而我天生眼睛不好,不善望診;沒有耐性而且不太全盤相信患者的話,所以問診也不好。我相信我的手與整體判斷,我時常玩笑如果斷手或是瞎眼,我選擇瞎眼,因為還可以工作。
我的傷科老師兩傳師說過一個故事,在台中的內科神醫蔡爾湟,在一次與兩傳師電話的最後,補上一句「你要吃點歸脾湯。」接著才掛電話。兩傳師依言服用,沒說出口的多日的症狀竟然一掃而空。
我本擔心說太多朋友們聽不懂,但開心的是她們都能聽懂,說因為我講的是有邏輯的。其實我想做的工作就是讓中醫走下玄壇,比起引經據典教大家經典古書,不如帶大家思考文字出現以前,古人是如何發展出中醫架構的。高堯楷醫師說的很對,「大道至簡,持其言不如持其神」,《莊子·外物篇》:「得魚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就是這個道理。
#聞診 #四診 #望聞問切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