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和藝術有什麼相同?或許,兩者都在追尋「可能性」。人類學用民族誌田野調查看到這個世界不同民族,發現生而為人的各種可能。而藝術則透過新的視角與獨特的創作、讓我們看到人類理解世界的無限可能。
這篇來自【藝術家】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高師大簡子傑老師對於自己開的「當代藝術與田野調查」課程的反思。這篇文章也讓我們反思既便在台灣,我們或許都需要透過人類學田野調查與藝術來看到這座島上的真實與可能。
若您也對於藝術家的田野調查與再現有興趣,千萬別錯過了今晚【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這個月的活動。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九月份活動
主題: 用田野調查做藝術x《代天宣化:臺灣王爺信仰與傳說》
分享人│魏澤(駁二駐村藝術家)
主持/討論│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9/22 (二) 19:00-20:30 高雄SOGO店 書室EASY SPACE
田野調查不只研究在地文化,也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方法。
當代藝術家魏澤將分享她在海外與高雄運用田野調查進行藝術創作的經驗,
也分享她在駁二駐村期間於高雄王爺廟的調查研究。
主辦單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品書店】
合作主辦:【駁二藝術家進駐計畫】
-----------------------------
大概在2016年下半年,我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以下簡稱「高師大」)美術學系第一次開設了一門叫做「當代藝術與田野調查」的課程。
當初之所以想要開設這門課,某方面來說,是因為一種個人的「空白」;不僅是對於田調做為藝術方法的空白,也是對於台灣各種歷史內容的空白。身為過去大都在台北活動、藝術大學美術系出身的藝評人,我最接近田野調查的閱讀經驗只是李維史陀的若干著作,而在我的職場生涯中,最常訪談的對象其實都是藝術家,但是當「田野調查」一詞開始頻繁出現在藝評文章中,身在台北的我很難不感到這種「趨勢」帶來的知識焦慮。
而後在高師大開設這門課,其實更多帶著我在台北的藝評經驗暨問題意識:一方面,這是一種帶著反身性意義的方法論趨勢,在一派專業術語與思考全部來自西方的情境下,我們意識到在當代藝術中引入新方法的必要性,尤其前面提到的陳界仁相關論點更加強了這種問題意識;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因為頻繁地到南部工作,我的直覺告訴我,我們在台北焦慮的「田野調查」,至少,在台南指的可能不太是一種創作方法,而更是一種結構在「身旁本來都是歷史」的態度。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www.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8&id=8396
簡子傑高師大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簡子傑 X #蔡佩桂 專欄|我有一個夢,藝術生而平等】
於是在〈我有一個夢,藝術生而平等〉中,這位產量稀少的藝評人不僅捨棄了高舉創作者人格的典型作法,並避開援引藝術脈絡的解讀方式,最後寫出了這個如斷簡殘篇般卻也異常感性的文字。(文|蔡佩桂、簡子傑)
#旁邊有風_我們在這裡囉嗦_不說沒有文化心の俳句 #高師大 #跨藝所 #評圖 #黃埔眷村 #共藝術合作社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 #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