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悼崑濱伯、看俗女養成記,帶一包冠軍米回家】
後壁菁寮老街以農業生活的樸素樣貌吸引遊客找回純樸的時光記憶,社區再造、農村復活帶動觀光,體驗後壁區的米糧文化與場景。
嘉南平原上,水稻面積3,500公頃居全國之冠的臺南市後壁區,是米倉中的米倉。十五年前,紀錄片導演莊子與蘭權夫妻檔以《無米樂》,把後壁和崑濱伯推上臺灣紀錄片也能賣座的位置,後壁成為臺灣穀倉的代表性座標,樸素的農村再度成為臺灣人尋求慰藉的心靈故鄉。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後壁 #菁寮 #無米樂 #崑濱伯 #臺南新農 #後壁休閒農業區
#烏樹林 #臺南新農春季號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故味重嚐】 米飯是大部份華人自古以來的主要糧食,相信不少「嗅米氣」的人主餐中也需有一碗白飯。上世紀50年代,香港種米業曾興旺一時,曾幾何時,元朗、錦田、天水圍一帶都滿佈米田,種米是不少老一輩人賴以為生的行業,可惜行業式微,本地稻米於90年代一度跌至零產量。現時本港逾九成米糧由泰國、越南等地入口;新...
「米糧文化」的推薦目錄:
- 關於米糧文化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米糧文化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米糧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米糧文化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米糧文化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米糧文化 在 新港米糧文化節陳明文到場力挺在地農民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米糧文化 在 米食文化結合在地食材創新農糧署「非米不可」實踐學生創意 的評價
- 關於米糧文化 在 菁寮義昌碾米廠- 米糧文化體驗遊程進行中~ | فيسبوك 的評價
- 關於米糧文化 在 台南米糧行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米糧文化 在 台南米糧行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米糧文化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將溫暖南風吹向各地🌞
#透南風工作室 挖掘土地的故事🌿part-2
💪滋養並壯大在地能量
林竹方也分享,「規畫小旅行時,我們很強調要帶入在地的元素。」她以先前舉辦的「#漢草禾」文化走讀為例(註),「活動中有提供餐盒,一般人以為內容就是麵包、西點,但我們用臺南小吃中的米糕、鹹粿取代,希望來參與的人不僅是走讀,還要打開味蕾品嘗在地好味道。」
然而,參與社區營造或地方規劃,團隊不可能永遠陪伴,最終有退場的那一天,如何將那股被攪動的能量繼續留存於地方,甚至滋養壯大,是透南風不斷在思考的問題。林竹方說,「以漢草禾來說,參與走讀的遊客反應很不錯,我們前期企劃就有考量將人潮導入『博仁堂中藥鋪』於年末舉辦的『中藥藝術生活節』,讓漢藥話題可以繼續在大家的生活打轉。」
而從透南風初期陪伴至今多年的 #菁寮社區,更是讓不少年輕人或下一代看見農村的未來,選擇回鄉發展。盧龍君說,「我們能做的只是去『攪動』社區、串聯資源,重點還是回歸在地發展,有在地青年力量加入是我們最樂見其成的。」透南風也針對菁寮當地的「#義昌碾米廠」,規劃一套 #米糧文化 教案,並主動與社區學校接觸,希望能將這些資源留給學校,從地方的教育做起,讓生長於農村的孩子更認識家鄉、增進認同感。
🔰註:漢草禾(臺語發音近似hàn-tsháu hó,體格好)文化走讀,設計府城漢草地圖及走讀活動,認識在地漢藥店及傳統漢醫藥文化之美,從中了解中藥材生活應用,建立強身健體的新生活觀念。
🌿分享土地文化的美好櫥窗
在城鄉間兜兜轉轉,認識許多在地好物,秉持想把鄉村的好讓更多人知道,2016年他們決定,將位於中西區友愛街旁的六十多年老房子工作室,改造為「#透南風咖啡聚場」,一樓為選品店,集合了農村社區及島嶼南方的好東西,如藺草編織、家居飾品等,二樓是飲品座位區,還有烘焙品牌「Ditto Bakery蒂頭製作所」的美味麵包新鮮出爐。成員們笑稱透南風其實不擅長做生意,開店初衷只是想打造一個窗口,分享土地文化美學,傳遞傳統產業價值。
雖說開店非透南風所長,但他們與臺南社區長久、深入的關係,也讓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相中,委託他們在「#藍晒圖文創園區」推廣「#社區自造」小鋪,每季策劃不同主題的展覽及體驗活動,如藥草、冰品、米糧等,加上逾百款的臺南好物,例如 #新化米啤酒、#官田菱殼炭 等,扮演臺南社區特色好物的櫥窗。
走進地方社區,以文字與影像記錄故事,或許聽來浪漫,但絕對不輕鬆,團隊中成員各個都是當代的斜槓高手,如何用多元的方式勾勒出農村與人的可貴,是透南風堅持不懈的信仰。
🌈文/高嘉聆 攝影/朵朵 圖片提供/透南風工作室
🍄[文字及圖片版權屬臺南市政府所有,請勿任意下載及重製]
👀更多悠活台南精彩文章 請線上觀看:https://is.gd/YVKmEY
米糧文化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故味重嚐】
米飯是大部份華人自古以來的主要糧食,相信不少「嗅米氣」的人主餐中也需有一碗白飯。上世紀50年代,香港種米業曾興旺一時,曾幾何時,元朗、錦田、天水圍一帶都滿佈米田,種米是不少老一輩人賴以為生的行業,可惜行業式微,本地稻米於90年代一度跌至零產量。現時本港逾九成米糧由泰國、越南等地入口;新界米場只剩下絕無僅有的七間,在「土地問題」之下,光復本地米業困難重重,但就有一班都市人決意化身米農,體驗何謂「粒粒皆辛苦」,付出汗水與時間,復耕曾為清朝貢米的一代「米王」——元朗絲苗。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暫別熟食中心】周潤發發哥每周必吃半世紀老店即炸巨型豬扒 兄弟檔同場破解不和傳聞 (果籽) (https://youtu.be/nmUTwMG7818)
【窮茫青年2/4】五人迫爆300呎公屋 低薪青年嘆香港閹割夢想:「搬去劏房為有喊的角落」(果籽)(https://youtu.be/WOQdpMG11Z8)
【肥瘦戀人】戀上肥妹不被看好 愛情魔力令蒲友變乖仔「我喜歡她已足夠」(果籽)(https://youtu.be/-tjOom7O7iM)
【告別街舖】有人鬧$100紅豆沙搵笨 有人排足個半鐘 車仔麵店老闆娘:「終於輪到我揀客!」(果籽)(https://youtu.be/ZRxuvymM7j4)
【臭豆腐烈女】喪母後拜師成全港唯一女師傅 獨門醃法不授徒:如果佢反骨我點交代 (https://youtu.be/nOnn7uQCxIw)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筲箕灣東大街】魚蛋河名店對決!名廚食評人實試 王林記魚蛋有水準 安利切腩似湯渣(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vYjGxQtbgxU)
【大廚出軌實錄】居酒屋大廚挑機做小炒 堅持飲住酒開工 蟶子炒到又燶又韌 自家製辣霸鮑魚好惹味 (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hdKT95_zh3E)
【借貸逾10億】葉玉卿以愛共闖「面子關」承認老公申請破產 (蘋果日報 ) (https://youtu.be/3Gle3Uo0WzI)
#失傳元朗絲苗飯 #香港製造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米糧文化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魚蛋,將廉價魚剝皮拆骨打肉,化腐朽為神奇。王老太,王林記魚蛋粉靈魂人物,粗壯爽朗;年輕時是個美人胚子,困頓苦學至中三,在六十年代殊不簡單。
「我有個老師說,人的遭遇講你出生的環境。龍生蛇竇,你就當蛇,蛇一樣的遭遇;鳳生雞巢,你最叻也在雞群,飛不到哪裏。」68歲的她,從沒飛出筲箕灣,和魚蛋糾結大半生:小時在魚蛋檔劏魚;24歲嫁予魚蛋佬,做魚蛋軋斷三指;後來魚蛋佬變醉酒佬,工場與店,她苦苦獨撐……橫逆不息,她一一用狠勁對擊。鳳,終究不是雞;就像草根魚蛋,也蛻變為代表香港的美食。
王林記在筲箕灣東大街的盡頭,平日店外沒人龍,但由六七點早市直下,幾近座無虛席。不獨賣魚蛋粉麵,還有濃郁豬手清腸腩白飯多士;來的不是漁民街坊,就是白領熟客。王老太說,兒子阿傑認為貼名人相太老套,所以常來的發哥周潤發、方中信等全沒合照。
不過,眼前的王老太實實在在是一本魚蛋秘笈。是日清晨七點,跟她接收香港仔買手運來的漁獲。卸魚時,她已知魚新鮮不新鮮:「你看,䱛魚眼仔精精靈靈,好新鮮;倒下來那一下是雪味而非腥味,不新鮮才有腥味。」王老太中氣十足,聲大自信。
這天收了䱛魚、黑門鱔和鰽白。「竹籤(魚)我們也照打,因為現在魚很缺乏。今天有,明天不知有沒有。」她見過內地兩三層高「鐵拖」漁船,「戰艦一樣大,有先進雷達,一掃(海裏魚)就捕光了。」十多年前她發覺漁獲漸少,已置雪房,「魚多我就買多些,先冰封它,無魚了就要拉出來用。」
魚要有魚味
「做魚蛋,魚一定要新鮮。」王老太常掛嘴邊。「魚唔靚,你怎樣雪都無用,但新鮮的魚雪了,牠會有幾成靚存在。」在缺魚如休漁期,她預先冰封「撚手貨」,打魚蛋時再混合艇家釣回來的鮮魚。
今天,很多行家採用供應穩定、由越南菲律賓入口的大黃鱔,「那種大黃鱔,肉很白淨,但無味,你要放味道下去。」王老太鍾情中國海域的黑門鱔,「這種鱔魚肉鮮甜,我們潮州人很喜歡用來煲粥,放鹽和少少冬菜,那煲粥就好正喇!」如此鮮味用來打魚蛋,就不需要放太多調味料了。坊間魚蛋有些死實實,有些爽如蒟蒻,她形容「鬆化」才是正宗潮州魚蛋。人家多少會混些澱粉,她卻堅持全用魚肉不下粉,「我們喜歡幾種魚混合,譬如九棍、黑門鱔、大䱛細䱛,纖維不同;愈多種魚,俗稱的明膠就愈強。」至於魚肉混入多少水分和鹽、浸魚蛋怎樣調節水溫以致一粒魚蛋內外爽彈又鬆軟,全要歲月磨練。王老太的叔仔王炎興打了魚蛋50年,就在王林記擔大旗。
鳳生雞巢
不同魚種的纖維、黏性、魚味濃淡……王老太了然於胸,畢竟做魚蛋超過40 年,可是這並非她原來想走的路。她本名劉蘇女,祖籍潮州,在筲箕灣東大街出世,童年喪父,母親再嫁,弟妹眾多,小時候就很窮。「我們去魚蛋檔幫人免費劏魚,人家就送些魚頭魚春給我們作米糧。魚春當飯魚頭做餸,不飽,只是滯。」她想起也打嗝。
因為母親不識字,常被人欺負;蘇女誓要讀書,靠賣爛銅爛鐵讀上小學。她樣子像混血兒般玲瓏標致,成績也好,是校內的風頭躉;順利考上中學,卻交不出學費,加上家人溫飽排首位,只有去工廠打工,但仍爭取返金文泰夜校,努力讀至中三才再沒有精神兼顧下去。
「知識改變命運」終成泡影。就在失落的14歲,芳心許了同鄉小子王炎林,「我們青梅竹馬,也是初戀,雙眼盲咗!」王老太回到少女時,笑眯眯。24歲那年,患癌的母親病危,為了沖喜,二人半夜拜了王家祖先草草完婚,「媽媽心事了卻,我結婚那天她就走了。好淒涼!」
本來,丈夫在北大酒家做燒臘,沒多久轉跟他大哥學打魚蛋。「我好怕做魚蛋,因為我小時拿着石春揼魚,揼到手指全彎了。」當時她沒選擇:「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嫁隻馬騮通山走。老公做魚蛋,你就跟他做魚蛋。」
1979年,兩口子在山邊台(筲箕灣天后廟後山)母親遺下的山頂小木屋開設工場,做魚蛋批發。她日做最少18小時,每天吃11碗飯但體重才90多磅。「那時夜晚12點才吃晚飯,男人睡了,我還要洗衫洗尿片洗碗,兩點才睡。朝早四點五點就要起床,魚蛋我一個人浸,一個人切,一個人炸……到老公起床時,我第一批貨已經要出了。」28歲那年,因為睡眠不足,「絞魚肉,一插,插了入去,沒了一截。」她輕描淡寫,摩娑着左手三隻手指:食指和無名指指頭被削平,中指斷了半隻;今天已不當一回事。
牛的反抗
日積的勞累褪盡鉛華,88年蘇女腰痛至無法再推貨上下山,於是和丈夫商量買了東大街現鋪,前面擺十幾個座位賣魚蛋粉麵,後面做工場。兩口子從零開始,胼手胝足捱到有樓有鋪頭,她一直等待上律師樓和丈夫簽契聯名做業主,可是丈夫早已靜靜寫了自己的名字。
「為何我沒有?」有天她忍不住問。「有甚麼呀?你似甚麼呀?你似一隻牛罷了!牛耕田馬食穀。你有腦嗎?你無腦。」王老太憶述丈夫的回應,依然動氣。「就被他一句驚醒夢中人,原來我是一個無腦的女人。」抹乾眼淚,她明白不需再為這男人仆心仆命。
蘇女大解放,即刻重拾舊夢——返夜學,去英國文化協會讀Free Talk,又去劉家傑那裏學英語。家婆是個守舊潮州人,重男輕女,「我生了三個女,她已不喜歡;我讀書更加不得了。她說,你讀這麼多書為何?你想控制我王家呀!」丈夫以前打魚蛋,因魚肉要加冰,冬天尤其寒苦,習慣飲烈酒如瀘州大麯、拔蘭地禦寒。那時已上酒癮,功夫盡喪,也不忘揶揄她:「你學這麼多英文幹甚麼?東大街有幾多個鬼佬跟你說話呀?」
41歲的蘇女做到七勞八傷,於是向丈夫「辭工」。她一離開工場,丈夫無法做下去,唯有將工場和訂戶一起讓給五弟炎興。蘇女不參與批發,只負責店鋪樓面,丈夫自此再沒給她家用。「家婆教他不要過錢給我,怕我『走佬』。實在,我不捨得四個子女,不容易放棄這個家。」她於是跟丈夫「講數」:「得!你不用給我錢,但你供仔女讀書、出國留學。」丈夫對子和女總算公平,後來讓大女和孻仔放洋讀飽書。
貓狗也溫飽
2002年,王老太跟叔仔商量將王林記現鋪全做門市,在對面街另置工場。其時丈夫終日醉昏昏,店務早由她一手打理。至於4年前開大坑分店、今年9月開柴灣分店都是兒子接棒的後話,丈夫無從見證,因為7年前他「被酒浸死了」。
王老太自小命途多舛,心有千千結。45歲到志蓮淨苑學了4年佛學,種下因緣,慢慢放下從前怨恨。「兒女眼前冤,夫妻渡客船。到底是我太強,還是他太自卑?難說。對我老公恨與不恨都算數喇!總之我日日都有三枝香插給他。」她哈哈大笑。
現在,她在王林記已是半退休,主要任務是買魚收魚,9點吃過魚蛋早餐做了QC,便去筲箕灣避風塘游泳兼餵野貓野狗,風雨不改。三道防波堤不接陸地,十足孤島,上面卻有很多水上人棄養的貓狗;王老太見牠們無水又無食物,於心不忍。王林記每日都用老雞熬高湯,她就挑骨留肉,混入魚腩或牛腩碎作貓糧或狗糧。
「我餵了30年了。我們這一代,小時最緊要有溫飽。」她笑言,小時侯信基督教和天主教,因為前者派奶粉,後者派米,餓肚皮話事。因為自己困難過,幾十年來她買魚日日清數,不需買手墊支;教子女做生意,不可騙人也不可欠夥計錢。
「人又好,貓又好,狗又好,最緊要有溫飽暖著。」她慣租的小機船駛向石壆,高呼一聲:「貓!」十幾隻肥貓即從四面八方的石罅跑出來,翹首朝她喵喵叫;其他堤上的黃狗、黑狗,未待叫喚,老遠看見她,已不停搖着尾巴蹦蹦跳。
撰文:韓潔瑤
攝影:梁偉德
王林記魚蛋粉
地址:筲箕灣東大街10號東寶大廈地下A號鋪
電話:2886 0068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6:30am-8:00pm
詳情: http://bit.ly/2R7wbwZ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米糧文化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米街是清代府城的米糧集散地,半世紀前改名「新美街」,聚集許多傳統產業批發商,所以今日在正式地圖中,已找不到米街,但老台南人至今還是以「米街」相稱。米街人文會社理事長陳宏斌說,從前,中秋節之前的米街非常熱鬧,許多人會特地來米街買煙火,尤其是小朋友,特別期待每年的中秋節。
紙行至今仍是米街重要的產業,台灣於40年代開始有衞生紙,當時台南民眾買衞生紙得去雜貨店買,而雜貨店的衞生紙要從米街批發,「最早以前就是白光牌衞生紙,米街的店家到現在,還維持着店門口一定要放白光牌的傳統,因為「念舊」,陳宏斌說。如果想了解台南人以前的文化,也許你能從米街開始。
編輯:黃愷晴
資料來源:台灣《蘋果日報》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米糧文化 在 米食文化結合在地食材創新農糧署「非米不可」實踐學生創意 的推薦與評價
民視快新聞】為推廣米食 文化 的傳承與創新,農糧署舉辦「非米不可」創意競賽,鼓勵在學生以國產米為主食材,勇於嘗試不同烹調方式及多元食材組合, ... ... <看更多>
米糧文化 在 菁寮義昌碾米廠- 米糧文化體驗遊程進行中~ | فيسبوك 的推薦與評價
米糧文化 體驗遊程進行中~. لا يتوفر وصف للصورة. مشاركة واحدة. صفحات ذات صلة. 茗匠製麵(鹽水意麵). حاز هذا على إعجاب ٩١٠. متجر لبيع الأغذية بالجملة. ... <看更多>
米糧文化 在 新港米糧文化節陳明文到場力挺在地農民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新港# 米糧文化 節#農民嘉義縣新港鄉農會24日上午,在鐵路公園舉辦 米糧文化 節,行銷米穀加工製品以及當地的新鮮農產,也慶祝農民節,一共有20幾個攤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