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直播分享: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Waldbühne),將在台灣時間今晚半夜2:15轉播】♩.♪
🎧收聽連結:
https://www.rbb-online.de/rbbkultur/livestream/
今年的音樂會主題為「美國音樂饗宴」。美國爵士鋼琴家與指揮家Wayne Marshall將帶領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演出美國作曲家伯恩斯坦、蓋希文與約翰·威廉的作品。此外當紅奧地利打擊樂家馬丁·格魯賓格(Martin Grubinger)將合作演出約翰·威廉斯的「打擊行星」
♪ 曲目:
伯恩斯坦:「錦城春色」三首舞曲
約翰·威廉斯:「打擊行星」(獨奏家:Martin Grubinger)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伯恩斯坦:「岸上風雲」交響組曲
柏林森林音樂會(Di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n der Waldbühne),是由柏林愛樂樂團在1984年創辦的,每年6月最後一個周日在柏林森林劇場舉行的露天音樂會。從1992年開始,該音樂會可以在電視上進行播送。
音樂會演出場地在柏林近郊夏洛特滕堡(Charlottenburg)區的柏林森林劇場,1935年被發現,1982年起安裝白色雙塔形頂棚。劇場設有88排環座,可容納22,000餘名觀眾,因音響布置到位,所有座位票價相同。
每年的音樂會的曲目會在一個主題內確定,這樣主題通常是某種音樂形式、某個地區風格的音樂作品也可以是某個代表性的人物。
音樂會慣常以一曲德國作曲家保羅·林克(Paul Lincke)歡快熱烈的《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作為結束曲目,柏林的空氣進行曲全場通常是會一起吹著口哨狂歡,歡迎夏日的到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Live aus der Berliner Waldbühne🎵
🎼Programm:
* Leonard Bernstein: "On the Town: 3 Dance Episodes"
* John Williams: "Percussive Planet" Mit Martin Grubinger (Schlagzeug)
* George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Orchestrierung von Ferde Grofé)
* Leonard Bernstein: "On the Waterfront", Symphonische Suit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Wayne Marshall
Martin Grubinger
約翰威廉斯音樂風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國資深演員諾曼.洛伊德(Norman Lloyd)辭世,享嵩壽106歲。他的代表作包括《海角擒兇 Saboteur》(1942)、《舞台春秋 Limelight》(1952)等作,是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的劇場班底,與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合作尤其密切。晚年以《春風化雨 Dead Poets Society》(1989)的演出為人所知,縱橫影壇與劇場超過80年,生前是美國最長壽的電影演員。
.
諾曼.洛伊德於1914年出生於紐澤西市,而後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出身一個標準的猶太家庭。其母親對戲劇有濃厚興趣,遂經常帶他去學唱歌、跳舞,這啟發了他對表演的興趣。受到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影響,洛伊德對做生意不抱興趣,在父親反對下,他在紐約大學讀到大二時輟學,於1932年進入紐約市的公民劇團磨練,並在1935年初次在百老匯登台。
.
當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成立水星劇院時,洛伊德受邀成為特約演員,並出演了名聞遐邇的反法西斯巨作《凱撒 Caesar》,該劇的首演現場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傳奇。劇院當時演完《Shoemaker》,奧森.威爾斯詢問演員願不願意留下來預演《凱撒》,並邀請現場觀眾留下來欣賞。於是該劇就這麼在凌晨1點15分升幕演出,該場演出大受歡迎,劇中飾演詩人奇納的諾曼.洛伊德躬逢其盛。
.
這場傳奇演出後來在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的《星夢傳奇:奧森威爾斯與我 Me and Orson Welles》(2008)中獲得重現,由里奧.比爾(Leo Bill)飾演諾曼.洛伊德。但無論是該片的原作小說還是電影版,洛伊德都不屑一顧,批評與事實相去甚遠。
.
1939年夏天,奧森.威爾斯與雷電華公司合作,要將知名小說《黑暗之心 Heart of Darkness》(1899)搬上大銀幕,雖然已經做足前置作業,但因為預算等因素,遲遲未能開拍。他請求演員留下來支援他的另一部電影計畫,但洛伊德為了孩子奶粉錢,不願再繼續苦等,回到了紐約,因此錯過了演出《大國民 Citizen Kane》(1941)的機會。洛伊德認為這是他終身的遺憾,但他也說要不是因為這個選擇,自己也不會遇上希區考克。
.
日後洛伊德在《海角擒兇》中飾演了一名納粹間諜,戲份顯著,一場自由女神戲墜落的戲成為影史經典一幕。他自此開啟了與希區考克的長期合作關係,後來也出演了他的《意亂情迷 Spellbound》(1945)。在當時的全盛時期,洛伊德也曾主演尚.雷諾瓦(Jean Renoir)的《南方人 The Southerner》(1945)。眼看電影演員收入高過劇場太多,洛伊德決定在電影圈定下。
.
然而,在麥卡錫時代,洛伊德因為與左派電影工作者的密切關係,一度遭到封殺。這段時期除了參與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舞台春秋》之外,表演機會銳減。好友希區考克對他表達了絕對的支持,不顧電視台干涉,力邀洛伊德為《希區考克劇場 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1955-1965)擔任執行製作人。整個六、七〇年代,洛伊德的重心皆轉向電視製作,以製作人身分兩度提名艾美獎。
.
直到八〇年代,洛伊德才以電視劇集《波城杏話 St. Elsewhere》(1982-1988)的演出走紅,雖然他起先只打算客串幾集。後來他也曾在彼得.威爾(Peter Weir)執導的《春風化雨》中出演強勢的諾蘭校長,與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有相當關鍵的對戲,令人印象深刻。九〇年代,他也曾出演《純真年代 The Age of Innocence》(1993)。
.
進入到21世紀,洛伊德零星出演的作品包括《偷穿高跟鞋 In Her Shoes》(2005),兩年後,一部以他的人生故事為主軸的紀錄片《Who Is Norman Lloyd?》(2007)在日舞影展首映。其電影生涯最後一部作品則是喜劇片《姐姐愛最大 Trainwreck》(2015),他在片中即興演出,卻對這個客串的決定有些懊悔,因為他認為這部作品的劇情太過淫穢。
.
由於諾曼.洛伊德活過了百歲,使之成為了三〇年代水星劇場與四〇年代好萊塢的最後見證者之一,他經常受到媒體訪問。因為再也沒有別人能像他一樣能對奧森.威爾斯、希區考克、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約翰.豪斯曼(John Houseman)與尚.雷諾瓦等影壇、劇場傳奇人物侃侃而談。同時,他也是卓别林的網球球友。洛伊德認為對網球終身的興趣是自己長壽的原因,他年過九十之後仍然照常上陣揮拍。
.
在百歲當年,諾曼.洛伊德接受了《紐約客》的採訪,他在受訪過程中盛讚奧森.威爾斯是美國戲劇界最偉大的人,無論是燈光、聲效或音樂與舞台技巧、風格與戲劇性的整體性展現,都能達到完美的呈現。但他卻也以耐人尋味地口吻說:「最終要看的還是故事的重量。回顧卓别林的《城市之光 City Lights》(1931)的結局,盲女觸摸流浪漢的手而認出了他⋯⋯奧森.威爾斯的戲有那樣的人性嗎?」
.
直到生命尾聲,諾曼.洛伊德仍然沒有輕言退休,曾買下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作品的翻拍版權,雖然找不到人為劇本執筆。他也依然會對時事發表看法,例如對同性婚姻與民主黨的支持。2020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授予他電影傳奇獎,表彰其終身貢獻。
.
2021年5月11日,諾曼.洛伊德於睡夢中在洛杉磯辭世。在他過世之後,現年103歲的瑪莎.亨特(Marsha Hunt)成為目前美國在世的電影演員中最年長者。
.
.
(圖為《海角擒兇》中的諾曼.洛伊德。)
約翰威廉斯音樂風格 在 海獅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堡紅燈區,怎樣成為披頭四『長大』的地方?】
昨天,是約翰・藍儂去世40週年的日子。
雖然我本人不是披頭四迷,但我實在很喜歡他們在漢堡的故事。
到底為什麼披頭四說那是他們「長大」的地方?這照片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一起來看看吧~
.
〖「我是那種其他父母會說『離他遠點!』的小孩」〗
1940年,約翰藍儂出生在英國利物浦。
在他6歲時父母就離異了,自己也被送到了阿姨家。
保守的阿姨覺得音樂不能當飯吃,但是母親卻很鼓勵他、還送了他第一把吉他。
在母親的鼓勵下,他在15歲時創了披頭四的前身採石工人樂團(天啊我15歲在幹嘛??)不過兩年後
災難卻突然降臨----他母親出車禍過世了!
.
從那之後,約翰就變得叛逆又憤世嫉俗,最後甚至被踢出藝術學校。
就在這看似山窮水盡的時候,機會也跟著來了
.
〖狂野漢堡市〗
當時,在約翰學校附近開咖啡廳的亞倫・威廉斯(Allan Williams)經過漢堡的俱樂部
覺得裡面德國人演奏的搖滾樂實在有夠無聊(好像也可以理解啦)
因此他向俱樂部老闆推薦了約翰和披頭四樂團。
因此在1960年8月,這群人擠在一台麵包車裡整整36小時
最後終於抵達了漢堡。但是他們完全不知道
這才是地獄修行的開始啊啊~~
.
就算在現在,漢堡紅燈區(Reeperbahn)都是整個城市最亂的地方,沒有之一!
只要一出站,馬上就有告示牌寫著「禁止槍械!」,你就知道治安如何了。
更何況當時二戰才結束15年,街上時不時就有人掏出彈簧刀,
侍者幫別人倒酒可能還得拿棍子防身!
這群來自純樸利物浦的18歲小伙子整個傻眼,在他們首次上台前
一組脫衣舞孃才剛脫完。
.
……這種情況到底誰會想聽搖滾樂啦??
.
果然他們一出現臺下就噓聲四起、甚至還有東西飛過來。
接下來,披頭四樂團開始了自己艱苦的表演日子:他們每晚表演四個半小時,周末時間還更長。
不過這種日子也沒過多久----短短三個月披頭四的第一段漢堡之旅就結束了
因為發生了一些小意外:不小心點火把人家電影院燒了之類的
.
但沒多久披頭四又重回漢堡。在這之後
樂團竟然在紅燈區大受歡迎。他們的風格、技巧都在這時越來越爐火純青
畢竟真的沒有什麼,比在脫衣舞娘之後上台更能鍛鍊演奏技巧的了。
而就在這段漢堡時期,一位亮麗的女德國攝影師艾斯翠・克赫爾
就這樣走進了披頭四們的生活圈----
.
艾斯翠出身在漢堡富裕的阿登納區(我去過,真的很富)
不管是外型還是生活都很前衛----她理著一頭法式瀏海短髮、穿著黑色高領衣。
也因為這樣,一度讓約翰當時的女友辛西亞吃醋到快瘋掉
直到最後艾斯翠和另一名團員史都華在一起後,才終於放下一顆大石頭
.
艾斯翠為披頭四做出的巨大貢獻,就是幫他們拍出第一組系列沙龍照
不過艾斯翠最喜歡的,則是約翰的一張臉部特寫。
那時約翰才19歲,就在史都華與艾斯翠訂婚後,史都華卻突然腦溢血過世了
照片中的約翰正值青春年華、樂團也越來越紅
但在眉宇間卻有種說不出的冷漠與痛。
.
艾斯翠回憶道:「約翰年輕時,總是一副男子漢的樣子......
但這張照片的他,表現出當時在他年輕生命中,失去母親、然後失去摯友的種種情緒、悲傷與失落.....」
「我真的真的很喜歡這張照片,因為照片表現出我希望長大後
約翰可以表現出的樣子
----也就是啊,把情緒表現出來、讓喜怒形於色.....」
.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很喜歡披頭四的這段時期吧
在我的感覺裡,這故事很有1960年代的氛圍。
那是個充滿著年輕、自由與希望,年輕人們蓄勢待發,好奇世界有什麼在等待著他們
但另一方面,又帶著一點點對未來徬徨與落寞的年代。
.
1962年底,披頭四結束了他們斷斷續續的漢堡時期,4個月後
他們的首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發行,開啟了日後11張冠軍專輯的紀錄
就這樣,披頭四的時代開始了----
#是說紅燈區真的是個老人無法適應的區啊
#連我也才去過那裡五十多次而已
#帶人觀光居多啦~
#生活裡的小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