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生育率「台灣倒數第一」鄰家媽咪觀點]
許醫師很喜歡小孩,現在有兩個臭屁娃,若問有沒有可能晉級三寶媽,雖沒有宣稱封肚,不排除可能性,但短時間應不會製造這個機會來「磨練」自己。
2021生育率「台灣倒數第一」,對比「最狂32歲5寶媽宣布又懷孕」的新聞,衷心為最狂準六寶媽開心。老實說我真的覺得能安心生小孩是極為幸福的事。有孩子後生活變化太大,要考慮地極多,而關於生育率這件事,我想從女性的角度聊哪些困境可能會影響生育意願。
女性的自由獨立似乎在結婚生子後,還是有一道隱形的關卡需要跨越。也須面對來自各方不同的聲音:
💬來自上司的質疑:「生小孩了應該沒心思放在工作上,又一堆產假育嬰假,績效堪憂。」
💬來自婆婆長輩的期待:「照顧好先生及孩子,重心放在家庭。」
💬來自先生的想望:「賢內助讓自己在職場衝刺無後顧之憂。」
💬來自自己的掙扎:「是不是花在孩子身上時間不夠,是不稱職的媽媽?」
想兼顧,但常常多方不討好。小時候常看到媒體給予事業有成,伴侶或家庭關係幸福美滿的女性一個「工作愛情兩得意」的美名,長大後才發現並不容易。讓我陳述一個事實:如我們看到的,女性的就業、勞動參與率的確逐年上升,但結婚或生產後,就有劇降的態勢。所謂職業婦女難兩全,我周遭就有很多優秀的女生朋友,常在生子後面臨職涯發展需要重新調整思考的問題。
如我一直想強調的,社會對女性在母職上的表現依舊抱予較高的期待,口號持續往前喊,一隻腳想勇敢跨步向前,另一隻腳卻依舊受許多傳統社會文化觀念拉著而動彈不得。現代獨立自主的女性,內心及現實上遭遇許多矛盾衝擊,其實真的沒有好過到哪裡。
我們有<性別工作平等法>,但很多女性朋友懷孕生產還是不敢請產假或育嬰假,或者面試時,有些企業會考量女性的結婚生子規劃決定是否錄取。另即使夫妻雙方都全職工作,女性在家務管理及照顧孩子上仍然承擔著大多責任,而這樣的情形在孩子出生後更難恢復平衡:安排寶寶餐食、尿布、洗澡、洗衣服、帶孩子外出、安排保姆、回應嬰兒的哭聲,半夜起床哺乳等。事實上,的確大多女性在親職上必須付出比男性高的成本,也較容易被「傳統母職」綁架,更容易造成夫妻間的爭執和失和。這些問題在較為弱勢的女性上更是無討論空間。
就任期間懷孕的紐西蘭女性總理阿爾登曾說過:「職場與生育,不該是這世代女性二擇一的選擇題。」。各位身處高壓社會下斜槓之最的女性朋友,堅強應對之餘,別忘了釋放壓力,適度表達脆弱,也慰勞自己。
啊~哪一天真有了三寶,可能是我想不開,也可能是真正怡然自得之時。
紐西蘭總理結婚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留言抽獎贈書
今天有個國際疫情的新聞:澳洲智庫今天公布COVID表現指數(COVID Performance Index),在成功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上, #紐西蘭越南與台灣在近100國中排名前3
防疫前三名的國家,有兩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是女性。
#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不只在防疫上表現亮眼,外表出色,近年來在各種重大議題上的處理也是讓人深感佩服。
例如,奪走51人性命震撼全球的清真寺恐怖攻擊的處理,1. 即刻以尊重宗教的態度,頭戴穆斯林頭巾探視受害者家屬,2. 以歐美各國嚇掉下巴的速度,在一週內通過槍枝管制法令,收回五萬多把手槍,3. 拒絕提及恐攻者的姓名,因為她覺得大家焦點應該放在受害者身上,不應該讓想揚名國際的恐攻者得逞。
又例如,在擔任總理期間懷孕生子,因親餵母奶而創下國家領導人帶寶寶出席聯合國會議的首例,受到全世界矚目。
身為母親與職場工作者,我對阿爾登佩服得五體投地,對於她的生平與應變態度好奇的不得了。因此有機會替這本詳述她經歷的《我可以當母親,同時當國家總理》寫推薦序時,我立刻答應了。
作者是記者瑪德琳,深入探討了阿爾登的成長背景與上位總理的心態與願景。在閱讀阿爾登的人生時,忍不住會覺得自己承受的壓力與挑戰根本是小兒科啊~也真心要感謝世界有她,讓身為職場高位的女性不再害怕請產假、表現照顧家庭的母性角色,也不用再故作堅強的硬撐著。這才是我真心認同的「女權主義」,我們只是依照天賦與意願,把我們手邊的事情做到好,不論是職場或家庭,如此而已。
出版社大是文化很感心的願意贊助三本新書來抽獎,所以這篇文章我們難得的來玩一下留言抽獎^^
在2/3中午12:00前,在此文下留言,跟我分享妳《我可以當母親,同時當OOOO》的小事蹟,就可以參加抽獎囉~
例如:
我可以當母親,同時當家庭主婦。昨晚小孩哭鬧到凌晨3點半,今早7點我還是做了可口的便當讓老公帶去上班,我根本是神!
又例如:
我可以當母親,同時當業務副總。昨天一早開車載同仁到新竹開會,下午再衝回台北拜訪客戶,談下2021幾百萬的訂單,提案會議後一秒不停歇赴約了講師訓同學會的尾牙,晚上9點半到家時已經累癱,Showing跟弟弟卻因故吵起來,我跟鬧脾氣的姊姊深談到十一點多,再回房間處理公務。這就是我的日常。(以上案例完全屬實...)
大家也來分享你的大小崩潰or大小驕傲吧!
抽書囉~
--
以下是我為此本書寫的推薦序
分享給大家~
打破傳統枷鎖,為女權披荊斬棘
經營以「女人進階」為名的粉絲頁、擁有不錯的學經歷,並擔任高階主管,所以我常被誤以為是高喊女性出頭天的女權主義者。但對我而言,真正的女權主義者該訴求的是「平等」,而非「女權至上」,而我所認同的女性力量,其實是兼具柔軟與韌性、愛與同理,而非「女人無所不能」的強悍形象。
雖然在近幾個世紀以來,無論是職場還是政界,優秀的女性出現在高階管理者與領導者的比例逐漸提升,但距離兩性平權還有相當長遠的距離需要被縮短,社會輿論依然在「女權」與「厭女」的論調中激烈拉扯,娛樂媒體也在「物化女性」與「譴責物化女性」的兩極搖擺。
令人驚喜的是,在這個世代有阿爾登的出現,似乎讓兩性平權出現可以仰賴的楷模。
放眼望去,幾位女性國家領袖刻意穿著褲裝,講話理智又穩重,散發出與男性同等的強悍與威嚴,讓大眾不禁懷疑她們具有與多數男性領袖匹敵的領導能力。但阿爾登卻以不刻意凸顯剛硬的女性形象,展現領導力與高情商,依然獲得眾人的高度肯定,且意外的滿足這世代的人民對新型態領導風格的需求。
在國際上,有多少跨國企業的女性領導者,在生完孩子後,不到幾天就回到工作崗位上,刻意強調自己熱愛工作,絕不會剝奪其他女性同仁的產假權益,卻無意間在職業婦女的傷口上灑鹽,讓想安心休產假卻不想被公司低估價值的母親,承受更大的陰影與壓力。
但阿爾登在初上任總理的一年內歷經懷孕、生產,並將六週的產假放好放滿,放心的讓副總理代理其職務。她產後更因哺餵母奶的需求,常在工作場合帶著嬰兒現身,甚至一同出席聯合國會議,為職業婦女照顧孩子的合理性提高標準。
越來越多高學歷的優秀女性,以出色的職場表現順利晉升,卻常在考慮結婚生子的時間點,下意識的在「追求要職」與「擔任母職」之間取捨或妥協。我就曾因為結婚生子被延後晉升,也曾目睹好友怕被擠下主管職缺,刻意隱瞞結婚的消息,更見識過剛生產完的女主管,在月子中心召開部門的週會。
這些現象引發的寒蟬效應,讓社會讚揚母愛的偉大,卻不敢光明正大的替職業婦女謀取更平等的對待。在這樣的世代,阿爾登在擔任總理的任內生兒育女,自在的身兼國家領袖與母親的角色,可想而知,能為這世界帶來不可小覷的正面影響。
此外,她更擴大母愛的含意與影響,展現愛與慈悲、關懷與同理,撫慰眾人在恐怖攻擊下的驚慌,我相信這樣的女性力量,是男性領袖遠遠不能超越的。她的表現,精準體現本書的書名。
紐西蘭總理結婚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魚泡泡 重點是她說「你們不會從我這裡聽見他(犯人)的名字」,因為她不要這些極右的中二蠢蛋變成某些人的英雄,那才是最狠的懲罰。
"He might have sought notoriety, but we in New Zealand will give him nothing."
我真的好愛這個女生。
她現在38歲,在總理任內生產並哺餵母乳,沒有和伴侶結婚,帶寶寶出席聯合國大會,給女兒取了一個美麗的毛利語名字。她成了國際名人,然後呢?大家都想問。對,妳很酷,很政治正確,但妳在國政上是個好總理嗎?
在基督城發生的悲劇後,她讓世人看見了領袖風範:同理、愛、族群融合。事發後,她盡可能對民眾揭露所有已知的資訊,承諾給予受害者經濟援助,承諾將緊縮槍枝法規,並強調 "They are us."
他們就是我們。穆斯林社群就是我們,不是他者。她立刻帶領各政黨領導人南下基督城,與當地穆斯林領袖會面,擁抱。「紐西蘭成為他們移民的選擇,正因為我們代表著多元、慷慨、同理心,也是所有認同這些價值的人們的家,是需要它的人們的容身之地。」
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但我們同樣有愛,同樣呼吸,我們能看見彼此的痛,擁抱彼此的傷口。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是家,正因相異的人們彼此接納。
願死者安息,傷者治癒;願我們也都學習尊重差異,擁抱受苦的人。
紐西蘭總理結婚 在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紐西蘭最年輕總理阿爾登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不論在哪個國家,作為女性執政者,婚育等問題經常會被社會放大檢視,「什麼時候要生小孩?」、「會不會結婚?」等提問讓阿爾登不堪其擾,因此直接對媒體 ... ... <看更多>
紐西蘭總理結婚 在 [問卦] 5566才幾個人,也搞小團體?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推薦與評價
... 才幾個人,也搞小團體?--→ cattgirl: 小刀42.73.86.98 03/16 18:37噓Roooz: 4! 114.137.174.13 03/16 18:37→ gofPTT: 就剩王沒結婚他是不是某方面有問題? ... <看更多>
紐西蘭總理結婚 在 Omicron 案件爆增,紐西蘭總理忍痛取消自己的婚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紐西蘭總理 阿爾登(Jacinda Ardern)為控制國內Omicron 病例的爆發而取消了自己的婚禮。她在1 月23 日星期日於定期舉行的COVID-19 記者會上宣布了這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