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兒腸胃炎日記】
✨分享給你們一些心得✨
某天清晨起來就這麼上吐下瀉,應該已經不記得上次吐是什麼時候了,這次吐的感覺快嚇死寶寶了
這次吃了腸胃科醫生開的藥(照片的胃散只是拿來拍照的),原來腸胃炎不可以立刻止瀉,因為初期還是要把髒東西排出體外比較好
飲食也不用太緊張,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吃的,好吃的蔥花饅頭、粥品或是白飯配清淡一點的菜都可以,重點是要「少量多餐」
很多人認為脫水要補充的運動飲料,因為含糖,其實不適合在腸胃發炎的時候喝,比較推薦藥局賣的電解質水(粉),或是我看 #理科太太 自己做▶️比例1000c.c.水+ +6茶匙糖+1/2茶匙鹽(保存期限1天),每次拉肚子就補充200c.c.
然後因為我非常能睡,從早上我除了在廁所待著,還有吃了茗香園的粥還有老媽的愛心饅頭,剩下的15個小時我都在睡覺😂,今天起床已經神清氣爽戰鬥力恢復80%了 #休息太重要了
最後請先確定是「細菌型腸胃炎」才這樣照顧自己,如果有發燒/肌肉痠痛,麻煩趕快去看醫生~
#我已經康復囉
#大家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健康
細菌型腸胃炎飲食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過年後大家忙著搶廁所😰😰😰
最近門診, 常見的感冒幾乎絕跡, 反而是拉肚子, 噁心嘔吐的病患變的很多, 尤其是小朋友的腸胃炎, 更是比大人需要注意更多細節與照顧
#魏子翔醫師 很貼心的幫大家整理了腸胃炎應該注意的事項,與小朋友該如何照護與預防喔
#什麼是腸胃炎??
「腸胃炎!?是吃壞肚子嗎?還是吃到不新鮮的食物嗎?」
父母帶著又吐又拉的小朋友來到門診,聽到醫師解釋後常有的反應。雖然不潔的食物或飲水會造成腸胃炎,但 #病毒性腸胃炎 才是腸胃炎的大宗。
腸胃炎典型的症狀為「嘔吐、腹瀉,也可能會合併發燒、腹痛、腹脹或食慾下降」等,病程平均大約一週可緩解,但較嚴重者症狀可持續更久。急性胃腸炎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若發生在嬰幼兒,易合併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嚴重時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造成急性腸胃炎原因
急性胃腸炎主要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
🔸病毒性腸胃炎(較常見): 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傳染力強,接觸者易受到傳染。輪狀病毒感染年齡多為幼兒,成人較少。諾羅病毒在兒童及成人皆常見。
🔸細菌性感染:可能致病菌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腸炎弧菌等,特色是糞便較常出現血絲與黏液。
👉治療與照護👈
1. 急性胃腸炎無特效藥,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部分情況需使用抗生素,由專業醫師評估)
2. 不需要完全禁食,除非嚴重嘔吐導致無法服藥或進食、嚴重腹痛腹脹,才需暫時空腹,讓發炎的腸胃道休息
3. 以清淡飲食為主,如白飯、白土司、饅頭為主,水果可選擇香蕉、蘋果。
4. 應避免高油脂或高糖份食物,以免刺激腸胃道而加重嘔吐、腹瀉
5. 暫時避免牛奶和奶製品。哺育母乳的嬰幼兒應該繼續哺餵母乳而不需要暫停,配方奶可改用無乳糖配方奶直到症狀緩解,但不需長期使用
6. 建議可以使用醫療用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體液及電解質,可減少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之狀況發生,市售運動飲料因糖份高、滲透壓高及鈉離子低,不建議替代電解水使用
⚠️嬰幼兒需請家長特別注意脫水現象⚠️
1.尿量明顯減少(換尿布次數下降,尿顏色變黃變深,每次尿布重量明顯減輕)
2.口腔黏膜或皮膚乾燥,甚至哭沒有眼淚
3.體重減輕
4.前囪門凹陷或眼球下陷
5.精神活動力下降或嬰兒躁動哭鬧不安
🔹如何預防傳染
1. #確實執行濕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尤其嬰幼兒的家長或其他照護者,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對酒精性乾洗手有抗性,效果不佳
2. 對於腸胃炎病患的嘔吐排泄物以及污染的衣物寢具,應妥善清理
3. 食物應煮熟且避免放置過久或重複加熱,飲用水應避免山泉水及地下水
4. #嬰兒建議接種口服輪狀疫苗以預防感染。
更多相關資訊可至官網衛教天地👉
http://www.entclinic995.com.tw/article/news_in.php?id=46&group_id=
#腸胃炎 #病毒型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 #台中耳鼻喉科 #西屯耳鼻喉科 #陳亮宇耳鼻喉科
細菌型腸胃炎飲食 在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衛教文】
您是否聽過這樣的大腸鏡報告?「先生,你大腸有憩室⋯」
「啥?氣⋯室⋯是什麼?」病患會疑惑的問。
醫師解釋:「就是大腸有一個小洞⋯」
😱「什麼!我的大腸有一個破洞嗎?」
每次檢查解釋大腸憩室的時候,病患常常聽到滿臉問號和一頭霧水,我自己也講到舌頭打結。大腸憩室其實是還蠻常見的大腸問題,60歲以上的成年人有超過一半的比率有大腸憩室,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和西方國家特別的高,跟西方飲食有關。
大腸憩室究竟是什麼?大家可以先看下方的內視鏡照片和我認真畫的圖,圓形凹陷處即是憩室(紅色箭頭處)。
憩室形成的原因大致是這樣的,因為食物纖維攝取不足,使得糞便變得較小或較硬,容易停滯在大腸裡,長期下來,大腸內壓增加,肌肉層變得鬆弛有空隙,腸壁黏膜從變薄的腸壁向外突出,形成一個囊帶狀的構造,有點像是糞便將腸壁「擠」出一個凹陷。
產生大腸憩室危險因子有以下幾點:
1️⃣纖維質攝取不足
2️⃣常吃紅肉
3️⃣肥胖,尤其是中廣型肥胖
4️⃣抽煙
5️⃣缺乏運動
有大腸憩室的病患很多是沒有症狀的,其中小於5%的人會出現憩室炎,因為凹陷處容易有糞便卡在其中,若有細菌感染,會出現局部發炎和化膿現象。臨床上會出現發燒、腹痛、出血、腸阻塞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出現憩室破裂、腸穿孔、腹膜炎和敗血症等併發症。而且一旦出現憩室炎,在10年內復發的機率有20%,就算去開刀還是有15%的機率會復發,因為憩室通常不會只有一個,常常在大腸多處分佈。
在急診就常遇到病患因為突然腹痛、發燒就醫,詢問病史不像是急性腸胃炎症狀,做了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是急性憩室炎。大部分患者在抗生素治療之後都會痊癒,只有少部分嚴重的個案需要緊急開刀。臨床上就有遇過病患腹痛自行買藥吃,結果拖了一週才就醫,開刀時發現腸子已爛掉,必須先做人工肛門的悲劇。
如果已經有大腸憩室的朋友建議平常要多吃高纖食物,常運動,保持排便順暢,其實這跟預防大腸癌的方法也一樣。高纖食物的選擇方面,在2019年8月美國哈佛大學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
⭕️水果和穀物的纖維可減少憩室炎發生
⭕️水果中的蘋果、梨子、黑棗(加州梅)特別有效
💢蔬菜的纖維「無法」減少憩室炎(🤔不過別的研究認為多吃蔬菜還是有益的)
❌喝果汁是「無法」減少憩室炎
最後建議有大腸憩室的朋友,對於憩室無需太緊張,基本上它是良性的病灶,並不會變成癌症。不過要留意自己憩室長的位置(大約在腹部的哪個位置),當肚子持續的疼痛的時候,要小心憩室炎發生的可能。好啦~下課了!
👍天佑台灣,台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