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繕到共生—#老屋保存 有眉角🏚part.2
🔰與其他的城市相比,在臺南進行舊街區再生,有什麼不一樣的思考?
臺南老屋的建築形態很多元,有街屋、和院,還有戰後延續日治時期的構工法,例如漂亮的 #鐵花窗、#磨石子、#花磚 等,進行舊街區再生時,就不能把這些特徵剷除。因此,事前針對街區的整體評估計畫很重要,包括回溯各時期的古地圖,參考地方歷史資料,比對地理人文環境與街道紋理的對應關係,並到在地社區訪談,考量當地有沒有獨特的產業或文化,做完整的資源盤點,作為後續進行舊街區再生的參考。
🔰從立面、設計、工法各方面,臺南老屋群有哪些共同特徵?
日治時期1930年代,臺灣興起Art Deco藝術裝飾風潮,建築外觀出現很多幾何元素,特別是在街屋的山牆上。當時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還引進洋式裝飾,例如運用花草元素裝飾柱子,這些在中西區中正路、新化老街的建築群都能一窺堂奧。氣候因素也反映在建築設計,由於南部常年濕熱,仔細觀察老屋,有很多開氣窗的做法,藉此讓屋內通風又涼快,有些窗邊還有垂直或水平的設計,避免太陽直射,具有遮陽效果,甚至故意在建築立面設計線條或花樣,這些都是藝匠的小巧思。
🔰我想修繕老屋,該怎麼做?
修老屋就像是醫師看診,可粗略分為重症及輕症,再進行細部的診斷。例如結構需要補強、屋頂重新替換,可想成是骨頭或脊柱不堪負荷,都算是大工程。輕症的層面就更為廣泛,需要各科醫師出馬,牆面問題找皮膚科(泥作、油漆等),建築立面拉皮、修復就需要整形外科,房屋漏水如同循環系統失去平衡。
簡單來說,找出問題、對症下藥。修繕老屋可交由建築師統籌,好處是不必煩惱統合木作、泥作、磚瓦等工班。另一種方式是屋主自己找工班,可省掉一筆委託建築師的費用,但如果工程較小型,對工班來說不划算,可能會面臨找不到施工團隊的困境。在「好舊.好」官網,設置了「#老屋好幫手」平台,我們蒐集了各項值得推薦的施工團隊資訊,讓想修繕老屋的人可依個人需求找到好幫手。
🔰古蹟修復常聽人辯論「修舊如舊」和「修舊如新」,請談談你對於老屋修繕的觀點。
每間老房子的改變歷程,就好像每個人不同的成長過程,我認為不是修舊如舊,也不是修舊如新,而是尊重建築的改變,把老屋的表情找出來。老屋修繕與古蹟修復的思維不同,沒有受限於《#文化資產保存法》,反而可以更有彈性,在保存歷史語彙元素的前提下,結合居民生活需求交織出富有創意的嘗試,使老屋活化的態樣更加多元,反映城市張力。
舉例來說,位於中西區金華路上的「#春風商號」,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立面被鐵皮屋包覆,改造時建議屋主幫老房子卸妝,把鐵皮屋拆掉,保留舊式氣窗,室內則依需求調整動線,讓老屋的優美與當代的生活沒有牴觸,而是互相加乘。
🔰老屋咖啡、老宅餐廳在臺南蔚為風潮,還有哪些多元的活化再利用案例?
臺南在老屋使用上滿有開創性的。現在很興盛的共享空間,臺南很早就出現了,位於臺灣文學館斜對面的「#胖地」,藉由重塑老屋,提供在地數位與文創工作者交流、育成、媒合的平台,設置Co-Working Space(共用工作空間),並備有3D列印機、雷射切割機等數位自造工具,提供自造者實驗試作、互相交流。
屋齡近八十年的「#小南園子」為修葺老屋投入相當多心血,後來經營者也將這些心得轉化為課程分享給更多人,舉辦許多有趣的活動及展覽。「么八二空間」則將老屋與藝術能量串聯,為新銳藝術家展覽空間,附設咖啡廳與酒吧,同樣值得一探。
😎探索臺南老建築
#新化老街|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
#小南園子|臺南市東區大同路一段175巷82號
#春風商號|臺南市中西區金華路四段76號
#胖地|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21號
#么八二空間(182artspace)|臺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82號
🌿採訪整理/高嘉聆 圖片提供/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曾憲嫻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工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主持人。
[文字及圖片版權屬臺南市政府所有,請勿任意下載及重製]
👀更多悠活台南精彩文章 請線上觀看:https://is.gd/YVKmEY
結構修復補強案例 在 台中立委候選人黃朝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舊大安溪橋」修復110年中完工 打造海線熱門景點
大甲區「舊大安溪橋」是全台唯一保存的鐵公路共構橋梁,民國93年七二水災沖毀後形成斷橋,95年登錄為台中歷史建築,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投入1億1,500萬元展開修復,預計110年中完工。文化局長張大春日前勘察,指示加強施工保護措施,盼修復後成為新一處海線熱門景點,串聯日南車站,帶動文化觀光發展。
文化局表示,舊大安溪橋建於1920年,位於台鐵大甲車站和日南車站之間,橋體跨越大安溪下游,全長約920公尺,包含鐵路橋及公路橋兩個部分,早期交通不便,舊大安溪橋是當地居民往來交通要道,形成火車、汽車、行人在橋上並行的熱鬧現象。近代公路改道行駛新台1線,加上鐵路電氣化改道,舊大安溪橋失去運輸功能。
文化局長張大春指出,舊大安溪橋屬「石工橋」型式,運用1920年代鈑桁橋技術,橋墩表面的石材皆取自大安溪河床,石砌工法細緻,是日據時期石構造的典型案例。此次修復工程有三大特色工法,首先,施工單位因地制宜打造獨一無二的「高空移動式工作車」,鋼構組件配合油壓系統和重型膠輪,讓工作車宛如變型金鋼可展開兩翼移動到施工地點,再收攏成為平穩的方形平台,讓施工人員分段進行修復工程。
其次,採用「鋼鈑梁系統修復」,以水刀去除橋身鋼板的鐵鏽,同時補強和替換損壞的結構,因應橋梁興建時採用獨特的7分鉚釘和高溫接合技術,施工單位特別開模打造仿古規格的鉚釘、改裝氣動式鉚釘機和加熱設備,歷經2個月的嘗試,終於成功拆卸並裝設新的鉚釘;同時,施工單位從大安溪河床挑選近似原有材料材質、顏色的石材,並採用相同工法進行橋墩的「砌石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