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好康【大會計師給你的13堂數字經營學】
課程網址 👉🏻https://bwnet.pse.is/3ng9zb
-
身為經理人的你,是否也遇到一樣的問題......
財務報表滿滿的數字,什麼才是決策的關鍵指標?
虧錢的店究竟該關還是該救?該如何保持營收穩定的成長?
-
#商周CEO學院 與全球會計界「四大」之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累積30年上市櫃財報簽證經驗的張明輝老師共同推出這一套線上課程,一共規劃了5大篇13堂課,要用最好懂的邏輯,引導你洞悉公司的財務體質,為公司做出正確的決策!
-
▎透過「大會計師給你的13堂數字經營學」你將學會:
✔️對數字更有感|看懂財務指標背後的管理意涵
✔️揪出管理盲點|洞察報表反映的公司體質問題
✔️找出經營方向|學會打造公司結構性獲利能力
✔️做好資源配置|調整布局以拉高資產運用效能
-
▎#僅預購學員限定
凡於「預購期間」購課之學員,即可受邀報名參加線上解題見面會,由張明輝老師親自為您解析課程內容案例與解惑財報的各樣疑難雜症
-
平庸的管理者,善用制度;高明的帶隊者,善用數字
加入課程,提升公司營運績效 👉🏻 https://bwnet.pse.is/3ng9zb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前有線主持移居溫哥華 政府資助4萬元養仔「加國沒有二等公民」 「我們移民心態是希望找一個安全圈,現在只不過把安全圈擴展到世界,只要擁抱這個心態,你就不怕自己由零開始。」@住加男人CanMen 龍華琛(肥Sam)曾經從事電視台工作,廣為人知的有線電視講波佬,2017年選擇離開香港,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
結構簽證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結構簽證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630紐約時報
*【觀點:病毒變種沒那麼可怕,我們最需要的仍是疫苗】
哥倫比亞大學瓦格洛斯醫學院的病毒學專家Amy B. Rosenfeld和Vincent R. Racaniello在時報撰文表示,人類的行為模式遠比任何病毒變種要重要。目前幾乎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傳播力和毒性還在增高,今天的疫苗仍然可以結束這場大流行。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0629/covid-vaccine-variants/
*【再戴上口罩?Delta變種毒株的傳播,促使人們重新考慮預防措施】
今年 5月,美國聯邦衛生官員表示,完全接種疫苗的人不再需要戴口罩,即使在室內也是如此。但那是在Delta變體傳播之前。由於擔心全球病例激增,世界衛生組織上週重申了其長期以來的建議,即每個人,包括接種者都戴口罩以阻止病毒傳播。洛杉磯縣的衛生官員建議,由於感染率上升、令人擔憂的 Delta 變異導致病例增加以及未接種疫苗的居民人數持續居高不下,尤其是兒童、黑人和拉丁裔居民以及基本工作人員,因此需要依世衛標規定戴上口罩。
https://www.nytimes.com/2021/06/29/health/coronavirus-delta-variant-masks.html
*【擔憂Delta傳播,亞洲多地迎來新一輪封鎖】
亞太地區疫苗接種速度緩慢的國家把希望寄於新一輪限制性措施,以減緩Delta病毒的傳播。孟加拉和馬來西亞要求居民待在家中,澳洲有雪梨等四座城市進入封鎖狀態。研究發現,如果全面完成接種,現有的疫苗仍對預防Delta變種擁有較高效力。
https://www.nytimes.com/2021/06/29/world/asia/australia-lockdown-delta.html
*【關於Delta變種病毒,我們目前知道些什麼?】
Delta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傳播性最強的變種,可能能夠部分逃避人體痊癒後或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當前已有85個國家發現了這種病毒,它現在是印度和英國最常見的變種。尚不清楚感染者是否會出現其他症狀,但現有的疫苗已被證實能產生一定防護作用。
https://www.nytimes.com/2021/06/22/health/delta-variant-covid.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美國最高法院支持政府要求暫停驅逐的請求。
#Covid-19 導致巴西的預期壽命顯著下降。根據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一份新報告,因冠狀病毒,2020年巴西預期壽命下降1.3歲,2021 年前幾個月下降速度更快。
#擔心 Delta 變體的世衛組織官員敦促接種疫苗的人繼續戴口罩。
#歐盟電子旅行通行證不包括接種了Covishield疫苗的人,但由於Covishield疫苗是在印度血清研究所注射的,許多低收入國家都依賴於Covishield疫苗。該疫苗與阿斯特捷利康生產的疫苗相同,阿斯特捷利康已獲得歐盟批准,並被列入歐盟旅行通行證,但血清研究所尚未獲得歐盟單獨授權,在一份聯合聲明中,美國農業部和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表示,排除疫苗是“令人擔憂的”,並敦促布魯塞爾擴大其可接受的疫苗清單。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將自8月20日起規定,在大多數公共場所,包括學校和大學,以及商場,健身房,餐廳,咖啡館和文化場所,禁止15歲以上的未接種疫苗的民眾進入。
#白宮新聞秘書蕯琪表示,美國將開始向孟加拉國發送 250 萬劑 Moderna 疫苗。在週一已向秘魯運送200萬劑輝瑞 BioNTech 疫苗,和向巴基斯坦運送250 萬劑 Moderna 疫苗之後,這批貨物是拜登總統承諾向有需要的國家運送疫苗的承諾的一部分。
#英國政府“給英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商務旅客實施了新的檢疫豁免規定,但此舉不太可能平息,某些進出英國的旅遊線路,仍然有效關閉的沮喪情緒。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6/29/world/covid-19-vaccine-coronavirus-updates
*【邁阿密公寓倒塌事故追蹤】
事發前公寓管理人員曾對建築安全發出警告。不到三個月前,公寓住戶曾收到共管公寓協會的相關信件,信中強調,這棟建築存在“重大結構損傷”,“混凝土的退化正在加速”,並呼籲居民們為高達1500萬美元的一系列評估項目買單。當前死亡人數已升至12人,拜登夫婦將于週四前往事故現場。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6/29/us/miami-building-collapse
*【選舉委員會的“差異”使紐約市市長投票陷入混亂】
周二,紐約市選舉委員會公佈了民主黨市長初選的最新票數,隨後以“不一致”為由,從其網站上刪除了這些表格,紐約市長競選陷入混亂。當天早些時候公佈的結果顯示,Eric Adams和他最親密的兩個對手之間的競爭明顯加劇。但就在公佈選舉結果幾個小時後,選舉委員會發佈了一條推文,披露了報告中的一個“不符之處”,稱正在與其“技術人員合作,找出不符之處的所在“。
https://www.nytimes.com/2021/06/29/nyregion/adams-garcia-wiley-mayor-ranked-choice.html
*【衣索比亞叛軍佔領提格雷地區首府】
在衣索比亞政府軍襲擊提格雷地區的八個月後,這場內戰迎來了一個轉捩點,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重新控制了該地區首府默克萊,居民們湧上街頭慶祝勝利。衣索比亞政府隨後宣佈在提格雷實行單方面停火,並稱此舉是出於人道主義原因。此前的軍事衝突已造成200萬人流離失所,使該地區面臨缺水、饑荒等一系列危機。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6/29/world/tigray-ethiopia
*【美軍指揮官對阿富汗可能爆發內戰發出警告】
美國駐阿富汗軍隊指揮官表示,隨著美國和國際聯軍準備在未來幾周內撤離,阿富汗很有可能走上一條混亂的多方內戰之路。他沒有提供撤軍完成的時間表,但表示將很快結束自己的指揮工作。
https://www.nytimes.com/2021/06/29/world/asia/afghanistan-civil-war-miller.html
*【眾議院通過法案加快為因援助美國而面臨危險的阿富汗人發放簽證】
為了幫助因在本國與美國軍隊一起工作而面臨報復的阿富汗人,眾議院週二以壓倒性多數投票通過加快允許他們移民到美國的進程。隨著美國軍隊在經歷了近 20 年的戰爭後進入從阿富汗撤軍的最後階段,超過 18,000 名曾為美國工作的翻譯、司機、工程師、保安和大使館文員在申請後陷入官僚程序拖延。特殊移民簽證,適用於因為美國政府工作而面臨威脅的人。
https://www.nytimes.com/2021/06/29/us/politics/afghan-visas.html
結構簽證表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前有線主持移居溫哥華 政府資助4萬元養仔「加國沒有二等公民」
「我們移民心態是希望找一個安全圈,現在只不過把安全圈擴展到世界,只要擁抱這個心態,你就不怕自己由零開始。」@住加男人CanMen 龍華琛(肥Sam)曾經從事電視台工作,廣為人知的有線電視講波佬,2017年選擇離開香港,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溫哥華。
「2012年因為國民教育事件,由港英年代填鴨式教育,到97年回歸後,慢慢變成了北京式愛國教育,兩者加上來成為北京填鴨。」Sam直言細仔在2014年雨傘運動時出世,看到一個熟悉的香港已經變得陌生。為子女的前途,Sam花了兩年時間籌備移民,2015年在香港開設一間髮型屋。「在香港很多人不會把髮型屋視為專業,事實上,在世界各地都是一門專業技術,當初咬實牙關開舖,沒有賺錢空間,只求經營髮型屋的經驗。」2017年太太申請學生簽證(Study Permit),花了大概13萬港元修讀兩年文憑課程,因為伴侶關係Sam可以申請工作簽證,最後成功移民加拿大。「加拿大國策每年希望吸納33萬名移民,他們不希望像日本一樣出現人口老化問題,人口結構呈倒金字塔,因此移民政策較為寬鬆。」
「人生上半場踢得五勞七傷,但勝負未分,移民頭三年作為中場休息時間,慢慢調整策略、生活步伐,下場半再戰。」回想起頭兩年生活,Sam坦言非常辛苦,每天填滿時間表「老婆全職上課,不能隨意走堂,假如子女身體不適,兩老婆需要輪流照顧,老公請假或是老婆缺課。每天由早上7時直踩,煮早餐、接送上學、上班、煮晚餐,基本上晚上10時才有私人工作時間。」興幸加拿大人着重家庭觀念,Sam在加拿大《星島日報》做編輯工作一年,一星期工時只需40小時,後期更因為接送子女,需要提早一小時放工。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相關影片: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尋找以色列 - 足本版】日日炮彈聲送飯 港夫婦耶路撒冷開麵店女兒當兵「呢度係全世界最安全地方!」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yfMJ1OOPK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癌妻疑腫瘤增大再入院】林子博心力交瘁 感激汪阿姐報紙包錢相贈渡難關(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gk83T58fTIs)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街市尋寶】慈雲山街市 二百幾萬機器鮮製$24午餐肉 肉彈味濃無添加日賣500份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TrYPzECHI0)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頭條動新聞】孕婦被拉跌 社會關注度不及細So與美斯《頭條動新聞》Ep.6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4MaqWS-XFEc)
#移民 #加拿大 #溫哥華 #有線電視 #肥sam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49AFs1Op7Q/hqdefault.jpg)
結構簽證表 在 艾蛙媽 VS. 達樂哥Aiwa H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企業併購DD #盡職調查 #小資富媽媽
DD(盡職調查)-公司基本資料-股權結構
創業公司早期的時候,只有合夥人,所以合夥人之間的利益分配是很重要的。創業的第一步就是在組建團隊之後,合伙人之間如何保證穩定。了解公司法就股權在公司運作的重要性,例如重要決策股權要多少。
DD(盡職調查)-財務分析
損益表
資產負債表
預算表
現金流量表
財務指標
DD(盡職調查)-財務分析-資金
創業需要多少資金
創業沒資金怎麼辦? ---.創業貸款、銀行貸款、中租迪合
資金公司常與私人混在一起
現金流控管:應收帳款收款天期VS應付帳款、應付費用付款期
資金週轉過不了,什麼都別談
利用好工具
資金預算
現金流量表
DD(盡職調查)-稅務規劃
書審申報營所稅導致內外帳,股東質疑公司實際利潤
書審申報VS.查帳申報VS.簽證申報
投資公司節稅?!
免稅天堂節稅?!
粉絲專頁:
小資富媽媽
蘊揚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蔡佳瑜合夥會計師
本文章內容與影片獲得蔡佳瑜會計師授權
圖文製作&推廣合作:艾蛙聯合行銷團隊
❤ 艾蛙的社群 / 歡迎追蹤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iwa_hu/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iwa.vs.dollar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AiwaHualwa1919
My Blog:http://alwa1919.pixnet.net/blog
Website:https://alwa1919.wixsite.com/market
❤ 歡迎合作洽詢 ❤
alwa1919@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xORwScvpWA/hqdefault.jpg)
結構簽證表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中越友誼大橋是連接中越兩國人民紐帶,記載著中越兩國的歷史愴桑,1958年5月25日,“北侖河友誼大橋”竣工通車,大橋全長111米,5孔,每孔跨22.2米,橋墩用花崗岩石砌成,橋面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寬淨空7米,行人道1.5米。1978年中方正式宣佈對越進行自衛還擊。2月20日下午6時許、8月19日淩晨,越方兩次用烈性炸藥炸斷“中越友誼大橋”。1992年,中越兩國恢復關係正常化。經協商,決定在斷橋原址上按原規格重建大橋。1994年4月17日,由中方出資修復的大橋建成通車,被命名為“北侖河大橋”。大橋中央有一標示兩國邊界的分界線。每年春節前夕中越雙方地方政府都要共同為大橋中線油漆著色。橫跨於分界線上,便可體會到同一時間一身置兩國的奇妙感覺,凡來這裏遊覽的遊客都忘不了站在分界線上留影紀念。
芒街市是越南東北部的一個新興城市,隸屬於廣寧省,北靠中國廣西東興市,東臨北部灣。芒街被認為是越南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在部分地區家庭年平均收入超過2萬美元。芒街在法屬時期是當地一座繁華的小城;因為是邊關之故,法國人在此駐紮重兵。這裏原有很多法式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是市中心的教堂和河堤邊的"五劃樓" - 法國駐軍"五劃官"的官邸. 一九七九年越南排華前,芒街的居民一半以上是華裔。芒街原有12家瓷器廠和一家陶器廠,是越南陶瓷工業要地,故被譽為越南的"瓷都"。 1954年越盟奪權後,芒街成為越南民主共和國海寧省的省會。1978年,中越邊界戰爭前夕,華人逃離,越人撤入越南內地。戰後芒街不再存有以前的建築物(除一座60年代中國援建的石拱橋外)。但芒街的荒蕪主要是因人為的破壞,因邊境戰爭後,越人拆屋取磚去遠郊蓋房,之後越南政府將這一帶廢墟編為廣寧省海寧縣[Hải Ninh]。一九九0年中越關係緩和後,兩國的當地居民開始有了新的往來,部分以前的居民逐步回來謀生,越南各地也來了大批有意做邊境生意的新移民。一九九四年十月,越政府批准芒街成立「口岸經濟區」(自由貿易區)。一九九六年,政府撤銷海寧縣,將逐步形成的墟集升格為芒街鎮(縣級)。2008年,政府升格芒街為3級市,直屬廣寧省管轄。現有的芒街是1990年後建起來的。據越南相關部門考究,芒街原來是當地少數民族伐木放排的地方,所以原稱「木角」。在漫長的過程中,「木角」漸漸讀成「芒街」。法文的原寫法是Moncaye. 不少旅遊者到芒街旅遊都把購物當做一項重要內容。從東興進入芒街不遠就是當地的集貿市場。在這裏,可以買到越南糖果、食品、日用品、工藝品、服裝、化妝品等。工藝品主要有以當地出產的優質煤為材料的煤雕、水牛角雕以及金銀首飾、玉器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XTnUXs-a2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