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者們/ (16-419)
.
每次談到繼承者們,最有故事性的就是張忠謀 vs. 蔡力行的接班故事。故事如果停在「拔掉蔡力行,張忠謀回鍋,然後繼承者出現 ... 張忠謀全退位。」那這就是接班最完美的典範了。
.
可惜現在 Morris 的色彩還太鮮明。
.
讓優秀的人掌權沒有問題。但長時間掌權可能就有,因為要面對價值觀僵化的困境;其次,更可怕的事情是:「由於價值觀單一,可能一家企業會「因為太成功所以容易失敗」」。交棒是必要的。太單一的價值觀,視野太狹隘。組織也是要引入新血的,對吧?
.
這裡有個弔詭的地方。「...一家公司,價值觀單一 ...,哪裡不好?」我很認真的想了一下這個問題。答案是「沒有不好」。但是你要承擔當血統單一不變異時,外在環境變動劇烈,單一種生命一次性滅亡的風險。(這個叫物競天擇?)
.
可是傳承是必然的。問題是,怎麼傳承?先撇開家族企業不談,我們先回到 Winnie Kuo 大大的問題。這個班,接的好不好?
.
首先,還沒正式接班。所以我們肯定沒基礎從結果論來談接班接的好不好。那我們可以從幾個其他的觀點:「遴選的過程好不好」或是「接班人繼承了什麼」來看。
.
這是一個有趣的討論。例如我們談 Tim Cook可能一點都不像 Steve Jobs,實在不「像」個接班人;但蘋果還是順利接班到 Cook 時代,怎麼也算是順利接班。至於 Cook 是不是在燒 Jobs 的根基取自己的暖 .... 這就.... (這也展現了標準的多元性)
.
接班的好不好?就如同我過去所說的,我會怎麼想呢?我想先問「這家公司所想要流傳下去的價值」是什麼?由於高階管理者絕對是一家公司信念的「傳道者」,我想,我會藉由先瞭解一家公司基因裡的信念與價值。
.
其次,我要再問的是,在這麼多的繼承者裡,上位是用什麼樣的標準去選繼承者的?是信仰最堅定?擁護最給力?推廣最有利?或者是最能夠推廣變革,引領再造的。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衡量在各種指標上,繼承者所接過手的權力,是不是用來點亮過去創辦人們的意志?
.
這聽起來層次很高。但對一家20年、世界PC前幾名的公司而言,我們該討論的本來就是「格局」問題。而不是股權的「多少」問題。
.
如果最後我們談的是「股權多的決定把董事長交給某個人,而且也已經是事實」,而不是藉由價值的連結、信念的傳承來衡量,那我們就可以不用去討論「好或壞」,因為已經是發生了,且不存在好或壞的評估基礎。要評論一個既成事實,又缺乏道德的尺或者信念價值的規臬,我們就不需要去分析,就交給結果論就好囉。
.
你覺得接班接得好嗎?(笑)
.
沒有目標,沒有標準的話,難以衡量。就只是權利移轉。
#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世代傳承應該是更有意義的
「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的推薦目錄:
- 關於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請益] 想往研究員發展- 看板Finance 的評價
- 關於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台灣品牌廠pm工程師給新鮮人的建議-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愛德恩_小朋友也能學好投資- 我建議新手或上班族不要玩短沖賺很快 ... 的評價
- 關於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請益] 想往研究員發展- finance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對科技政策的反思 / (16-365)
.
前幾天我有個朋友超氣的。他在 FB 上跟我講說,他真的超氣超氣超氣的 (當然是一個低級科技政策的事) 。
.
我相信絕大部份我的朋友都不會這樣。一來是對台灣科技政策的推動過程不熟,二來是跟你/妳的 daily life 無關。第三,台灣人對公共領域的認知本來就很薄弱,所以拒絕參與,並不意外。
.
可是你還是應該要生氣。而且你應該非常生氣,生氣到拼命按讚或者拼命轉發這篇文章,大規模的引起大家注意才是。
.
台灣陷入一個很奇怪的循環。一方面可能有立委或政策監督團體去質疑這些政府組織並沒有全力推動產業發展或轉型。然後這些單位就會說他們其實沒有錢 ...。
.
問題是他們有錢以後,產業就會真正的推動起來嗎?這些政府單位就會把時間花在科技產業基礎設施的營運跟管理上嗎?不。他們只會開更多案子、做更多的短期KPI。你說這樣子有什麼不好,廠商不是在監督及輔導之下拿到政府的錢,這也算是政府功勞不是嗎?
.
第一,發下去的錢有很大一部份都先跑到這些研究法人口袋了。第二,你以為有多少人知道怎麼跟政府合作?所以最後呢,肥得倒底是需要被協助的廠商或者是覬覦科技政策大餅的人?我只能跟你科科科科的笑。因為我知道,就算我講三十次,還是極多數的人覺得跟你無關。
.
當然你很氣洪仲丘。當然你很氣太陽花。如果你很氣最近的女童命案。當然你氣很多很多東西後,那所以呢?你如果是科技產業的就業員工,或者你也認為科技產業是台灣經濟命脈裡重要的一環,你就應該為這些公共事務(政策) 的推動不力而感到憤怒。
.
其實我是 nobody。不過我很喜歡讀書跟吸收資訊,我喜歡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我喜歡分析跟下判斷。最後,我希望這些事情都能夠做為改善我們生活的基礎 ...。我那天看到朋友在FB上生氣的樣子,到今天還覺得深受感動。
.
做為分析師,為天下喉舌那是我自己的期待。你可以跟我不一樣,也可以只關心跟你有關的事情就好。但我希望能夠拜託你一件事,就是科技政策跟任何政策一樣,對於你我的社會及經濟生活都有著長遠的影響關係。
.
看到敷衍、圖利、不正當的事時,我不要求你非得要走上街頭不可。但如果你相信某些事情不對,且自己知道這些事是真的不對的,至少請你要維持一些溫度用來憤怒,而不要莫不關心我們台灣的科技政策,好嗎?
#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創新 / (16-349)
.
這幾年開始參加企業內的「創新」訓練。第一次參加工作坊時,「魚君眉頭一皺,發覺事情並不單純」。
.
人資 (訓練單位) 的想法很直覺。每個參與「創新訓練」的小團隊,最好要具有「多元性」的特質。最好年紀、性別、專業都要有所不同,因此想法就會跟著有多元性 (這樣的團隊根本如一團散沙。一個五十歲的中高階主管跟一個剛進社會的新鮮人組成的團隊,你覺得會變怎麼樣?)
.
當然,最後還是把工作坊跑完了。但,整體來講「遊戲」的氣息比較重。公司對於「訓練」員工要擁有創新的能力,比較像是一種「自覺性義務」,實際上並沒有要讓員工真正運用、或提供有運用空間 (...我很希望這是我待過公司的特例)。
.
好。對於創新有一個根本性的認知要釐清。「是不是一堆人一起創新,就會提升創新的機率」?(當我這麼問,你應該就知道我的立場。所以我保留這個問題回答的權力,請你自己詮釋。)
.
「魚君!那為什麼還要學習這麼多創新的方法呢?」你必需要理解,這些「創新方法論」是一套流程。每個環節都有一些預設立場,避免人在「創新發想」時有意或無意的陷入窠臼裡。例如說,brainstorming 希望你不要思考的去說出一些瘋狂的點子,不是真的要你盡說出一些「瘋狂的點子」(例如光說一些「如果我可以瞬間移動就太棒了。」),而是要避免你想到「連續型」的創新。
.
連續型的創新「沒有不對」,但是這類創新可能更在意的是價格、規模,商業模式。和一個創新方法所能夠「解決的問題」之間可能有明顯的落差。因此,這個環節是要提升你「成功的機會」,而不是讓你一定會成功。因為誰也無法定義什麼是「太瘋狂」的點子,或者是「剛剛好夠瘋狂」。
.
收斂一下。所以,創新的方法論是一套工具,讓操作的人可以盡可能的增加「對」的機率。例如說與其發想,design thinking 就會請你要 fast prototyping,用現有的材料快點去做出雛型產品。做出雛型產品的意義在哪?要讓你在有限的資源(e.g., 時間)內,快把商品做出個樣子。因此我們可以拿去給消費者做測試。因此,如果你過去真的要做一個樣品,搞不好要三個月;現在用紙板隨便糊個樣子出來,搞不好十天就可以測好幾輪焦點團體,來問出對於創新產品的意見或想法。
.
問題又來了。是不是有一套好的創新方法就可以增加創新的可能性?理論上我應該說是 (有總比沒有好?),但實際上我肯定會說不是。 我非常有把握,我可以挑一群人出來,不管你用什麼樣的方法或訓練,他們絕對會拒絕創新式的思考,或者是思考上做出創新。又回到我昨天的論述,你要先瞭解「創新產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人、錢、知識,或者是一套方法?
.
結論是:我認為創新活動需要「顧問」。在創新活動開始前要先能夠客觀的檢視那個場域的條件,以及對於每一次創意活動的期待,接著再開始導入可行的方法讓成員執行。
.
對創新有錯誤的期待或認知,對於任何想透過「創新」獲益的個人或組織,沒有任何幫助。
#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台灣品牌廠pm工程師給新鮮人的建議-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電子系工作篇] 學士學歷的設備工程師,我建議大家一定要考碩士,團體面試經驗分享 ... [ 職場軟實力] 指數型ETF | 菜鳥入市的好選擇,期貨研究員對新手的投資建議! ... <看更多>
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愛德恩_小朋友也能學好投資- 我建議新手或上班族不要玩短沖賺很快 ... 的推薦與評價
我建議新手或上班族不要玩短沖賺很快是很爽是人性但也很累賠的也快風箏還是有出來台亞 ... 秒選法的3624等等App使用方法真的很多大家好好玩我明年再來積極一點玩給各位看. ... <看更多>
給新手產業研究員的建議 在 [請益] 想往研究員發展- 看板Finance 的推薦與評價
金融版前輩們好
小弟今年剛滿26Y國立科大企管學士畢,多益金證,上市製造業專案部門年資3Y。
出社會後就一直有在接觸股票,不是去年才進場的菜雞,不過近一年才真正燃起金融市場
的興趣,發現興趣的力量非常的可怕,半年時間就像是個不斷吸收的海綿,許多投資大
師人物的書籍也都一一啃完,發現自己整個財金知識跟成長速度非常快,現階段比較有興
趣的是總經領域,目前已有金融證照為:1.信託業務員2.產+壽險業務員,正在準備高業
考試中。
未來想法要往研究員的職涯發展,爬了版上文章後發現研究員有幾項優缺點
優點:
1. 未來發展空間大:一般新手會從研究助理->研究員->分析師->經理人?
2. 專業門檻高:萬事起頭難是必然的,但熬過去後,每個研究員都有自己專攻的領域,
總經、產業,甚至是衍生性產品..等,這是別人難拿走的能力。
缺點:
1.工時長(加班多)
2.極度僧多粥少(加上海龜競爭)
3.低薪(不是人人能破百)
4.行業萎縮嚴重(多數外資的研究單位都撤了)。
有鑑於小弟年紀也不小,目前在人生交岔路口,眼下有兩條路可以走。
1. 全力準備拚明年四大碩班(台政優先),但畢業後已29Y,這個年紀不知道本土
大?
願意收編當研究助理。
2. 投顧+CFA L1(初步目標)證照齊全後,離職從食物鏈最底層小券商或是投顧開
始?
,最終目標是內資buy side投信或壽險投資部門。
自己真正會想讀碩班跟變成從業人員的主因為,想在這條路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俗話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現在都是自己悶起來做研究,能夠討論並且教學相長的人相當有限,所以進步的速度不是
很滿意。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興趣不一定要當飯吃,但自己看過書跟實際到處旅遊後體驗是,選擇
工作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人每天要工作八個小時,所以無庸置疑的是,工作一定會佔
人生很大的部分,如果對工作沒有【一定的】熱忱,會是件痛苦的事。
不過理想與現實總是有段差距,所以想請各位前輩給一點建議,勸退或是直接洗臉都可以
,小弟都虛心接受,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38.22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inance/M.1614488065.A.167.html
※ 編輯: tin8420 (49.216.38.229 臺灣), 02/28/2021 13:24:1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