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〇ぼけ」!】
#JLPT檢定班,N3一N1最後報名:https://wenk.io/l01JARF6
「ぼけ」是「ぼける」的名詞化,意思是「頭腦的運作遲鈍」、「發呆、恍惚」,也就是「痴呆」、「呆化」的意思。
「ぼけ」常以「〇〇ぼけ」的方式來表示「精神恍惚」、「還沒適應的狀態」,有時網路用語會說:「〇〇呆」,例如:
●寝ぼけ(ねぼけ) ⇒ 「起床呆」,例如中谷剛睡醒呆呆的狀態。
●時差ぼけ(じさぼけ) ⇒ 還沒適應時差,恍惚的狀態。吉娜每次從日本回尼泊爾都會這樣…。
●休みぼけ(やすみぼけ) ⇒ 中秋連假剛結束靈魂還沒歸位…。
●正月ぼけ(しょうがつぼけ) ⇒ 新年假期結束後,心還沒收回來QQ
⭐文法教學節錄自「N3課程」
網路用語歸剛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十多年前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文化與創意包裝在產業的框架下,一時讓大家相信這種兼具文化與商業盈利的模式將會是台灣文化界未來的樣貌。但是,在各個文創園區、文創產業、文創商品甚至是文創旅館的出現,以消費的方式形塑出一批擁護者。不過,這批數量可觀、消費力十足的擁護者,常常給人的印象是跟隨著潮流進行消費,他們的品味也與文化深度的內涵有所差距,網路上以一種揶揄的口吻稱呼他們為「文青」。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其消費者都對文化領域毫無貢獻,相反的,如果不是因為產業與消費者共同創造出來的市場規模,許多傳統文化或文化傳承也就失去了轉型或延續的機會。小編今天要推薦的文章就在描述過去台灣影院特有的人工繪製電影海報看板,曾經帶有一種沒有跟上潮流、與電影海報只有80%相似、不夠精緻的標籤,但是在現在大型液晶螢幕廣告看板、高解析度電影海報成為常態的今天,這種手繪電影看板反而帶來一種台灣特有的懷舊氛圍,以及特殊景觀。這樣曾經被認為是過時的工藝,是否也有轉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或商品的機會呢?台南的全美戲院以及畫師顏振發就能夠提供一個很清楚的回答來讓我們了解這個轉型的機會與經過。
—————————————
「文創」這個詞彙在臺灣的文化界中,有著微妙的定位。某種程度來說,它能將各種文化元素結合視覺與商品設計、企劃經營與資本操作,使其能與當下快速運作的社會持續連結與創新。不過另一方面,商業操作與消費訴求的過度介入,卻容易讓原有的文化內涵流於速食與表面化。這樣的爭議在松菸文創園區初創之際便引發討論,包括權利金問題,古蹟轉型卻引入大型百貨賣場與旅館等等,讓所謂的「文創」一詞慢慢走向狹義甚至「負面化」,文化工作者與公部門也一度對這用語避之唯恐不及。不過事實上,所謂的「文創」如果結合了縝密且深入的地方研究與論述建構,反而能讓原本沉寂的文化,重新發揮影響力,而本文則試著從全美戲院的操作形式,與今年出版的兩本專書《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和《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為中心討論。
談起全美戲院,最廣為人知的想必是那依然堅持使用手繪的大型電影看板,幾乎是永福路上最吸引各地遊客目光的著名地標。在戲院特意保留古風以維持自身特色的方針之下,造就了本地最知名的招牌人物,也就是現今仍持續執業的電影廣告看板畫師顏振發。2013年與2018年分別在國際媒體美聯社與英國廣播公司媒體報導效應的推波助瀾下,成了臺灣電影界的名人,在各種公關活動出現並且參與不同形式的跨界邀約,例如擔任電影《雙星殺手》的特別來賓,並且親自致贈其手繪看板給予導演李安與主演演員威爾史密斯。之後亦有時尚品牌與流行音樂的聯名合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想必是與Gucci合作的Art Wall計畫。在這個合作當中,顏振發被邀請到永康街繪製大型壁畫,跨國合作亦曾引發媒體討論,之後也與英國酷玩樂團、臺灣的五月天、迴聲樂團與八三夭共同合作,2018年亦獲頒臺南市卓越市民。一連串的文化創意操作與跨界,讓這位原本從事夕陽工藝的畫師,重新受到矚目,也讓顏振發能有培育新血的機會,固定在臺南開班授課,讓這個具有時代特色的廣告工藝可以有延續下去的契機。
當然這一連串的文化行銷,如果只是倚賴毫不間斷的品牌合作與商業炒作,反而會對這剛剛開始復甦的廣告工藝造成傷害,甚至讓大眾反感。而這相信也是為何今年會有《大井頭放電影》和《大井頭畫海報》推出的原因,即社會開始對這全美的電影手繪看板有初步認識之後,就必須有更深入的文化與歷史論述,去厚實這份想像。它並非只是企業主或當代媒體賣弄「古早味」或「地方風情」的符號,而是與臺灣電影史、臺南地方史與工藝史緊密連結的重要象徵。舉例來說,評論人王振愷一系列以全美戲院為主題的寫作計畫中,都把該處鄰近臺南古代重要水源的「大井頭」地緣關係出發,緊扣臺南的地方記憶,先以今年一月發行的《大井頭放電影》,完成了以全美戲院為中心的臺南戲院史梳理。從最輝煌的電影全盛時期,再到錄影帶、DVD與後續跨國境盜版現象以及數位串流媒體興起,在電影院事業慢慢沉寂的同時,主事者也開始以新的文化創意產業思維經營全美戲院。
除單純以播放二輪電影獲利的商業模式之外,全美也試圖透過與地方另類影展的合作,以及後續結合劇場演出的跨領域經營方向,回歸戲院於日治時期的出現初期,其實是電影放映與戲劇表演綜合的複合狀態,善用其古樸的戲院氣氛,將全美改造為以「電影」為主題的地方創生中心。今年七月發行的《大井頭畫海報》則以顏振發的畫師生涯為論述對象,從他與臺灣工藝、廣告與識別設計先行者顏水龍的宗親關係作為吸引讀者的開場白,背景論述從廣告概念開始進入臺灣的日治時期開始,街頭商業的「扛棒文化」進入了當時電影院的商業推介場合,再寫到戰後隨著大眾娛樂環境的改變,電影畫師逐漸凋零的狀況,獨留的顏振發則是在不同階段的產業轉型中,成了僅存的文化見證。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4727.html?fbclid=IwAR3q7mEDBbaduAIgxAnLelmD9XegJd7ROJO3zbYWZuCOz3t498QrRQ1w6nY
網路用語歸剛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的防疫畢竟出現破口了,在大多人身體力行居家抗疫,一起挽救局勢的同時,還好發現疾管署的英文翻譯沒有令人失望:如圖,即使中文「校正回歸」是咬文嚼字、故弄玄虛的官腔,對外的英文翻譯還是呈現爲retroactively + add/revise/adjust,忠實且易懂。同上文,這兩字換成一個動詞backfill也很棒。
看到一堆媒體紛紛報導「校正回歸」英文是「backlog」(積壓/待辦事項),有的還說backlog也就是backfill,把兩個相關的、經常一起提的事情劃上等號,令人啼笑皆非:
// 風傳媒:「校正回歸」(backlog,又稱「回填(backfill)」)
會不會因爲突發奇想,以爲log也有「登記、記載」之意,那麼back + log不就是「回填/回補」,那的確等於backfill囉?的確,網上的浩瀚英文語料的確可以找到若干backlog動詞表達「回去補填資料」的意思,但是那必須有特定的語境,上下文要清楚支持這個意思。那是特例。
但是,只要文章提到某種檢驗tesing,又提到backlog,那麼可以篤定地說,這個backlog又回到主要的意義,是因爲某種原因累積起來尚未完成的檢驗,沒有人會在這個語境下用backlog表達「補填」的,如果你那樣做,是英文語感不夠敏銳,不知道backlog在母語讀者心中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你可以堅稱那是你的style,但溝通失敗的語言就是失敗的,管你自以爲寫得多美。
新聞標題若要表達(因爲檢驗進度慢)補報X個案例:
Taiwan retroactively adds X cases (due to testing backlog).
Taiwan backfills X cases (due to testing backlog).
而不是:
Taiwan backlogs X cases.
因爲最後這一句話表達的是「有X個案例待辦」,暗示結果還沒出來。
簡單來說,與backlog最接近的概念是delay,而backlog和backfill 根本是兩回事。
---
補:
話剛說完,就看到工商時報這樣教英文:
// backlog 校正回歸、待完成的工作
這次引發熱烈討論的「校正回歸」,英文是backlog (n),也可以用retrospective adjustment。log在英文中有紀錄的意思,像是船長的航海紀錄本上寫的就是log。延伸到現在無所不在的網路用語,登入網站的動作就叫log in,因為登入網站就會留下紀錄,因此這裡backlog的用法就是代表後來才登錄的資料,這次疫情指揮中心就稱為「校正回歸」。//
果然「誤譯腦」都有一定的思維可循。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