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總統性格的影響力
王亮/美國研究學者(台北市) 圖:美聯社
拜登終於順利就任美國第四十六任總統,此時此刻他的執政風格關係到美國的興衰及世界的和平與安全,當然也包括台灣的安全與發展在內。
美國總統這個職位, 包括總統個人及總統所領導的官僚組織,這個官僚組織雖然應各自依明確的權限,和遵守一定的行為模式執行其職務,但美國是總統制的國家,總統權力很大,不同總統有不同的行事作風,因此這些官僚組織在襄助總統時,在組織的功能上就自然會有所調整,並呈現不同的角色現象,例如弱化或僭越等。
在美國總統的人格特質方面,美國政治學者詹姆士.巴博認為分二個層面觀察,一是他投入工作的精力,分主動、被動兩種;另一是他個人對擔任總統表現的滿意度,分樂觀及悲觀兩種,這二個層次可搭配成四種性格,包括主動—樂觀型,主動—悲觀型 ,被動—樂觀型及被動—悲觀型,這四種個性無所謂好壞,要看總統的個性與官僚組織互動的結果形成政策的情形而定。
過去美國總統大部分是參議員、州長、高級將領或副總統出身,只有川普是商人出身,是唯一沒有政治歷練的總統,但其個性依上述分類,卻屬主動—積極型,決策親力親為,意見相左的幕僚或官員常被解職。他具商人性格,凡事都以美國經濟利益為唯一優先考量去衝撞,不知美國要做世界領袖應有的妥協,甚至當老大應有的「讓利」;這使官僚組織的專業功能無法充分發揮,且須容忍他到極致,任由他走極端,弄得全球雞飛狗跳。
拜登擔任三十多年的參議員,擅長外交及國安議題,且有外交老手布林肯擔任國務卿,他們都沒有意識形態的狂熱,未來的外交將是溫和穩健的,不致有驚人之舉,美中關係在競爭中也會有合作,這符合美國的利益。
拜登歷經磨難,不屈不撓,但年事已高,其個性應為被動—悲觀型,即非事事親力親為,屬多聽幕僚意見後做自己的決定,而非個人專斷的個性;至於所謂「悲觀」係意指處事「謙卑審慎」、「不貪求有功,但求團結和諧」,如能搭配專業、穩健的官僚組織,應能度過眼前的各種難關。
美國總統是誰,對台灣也很重要,台灣需要美國的支持,但我們必須了解美國新政府的政策走向、美中關係及兩岸關係的可能發展後,定位我們的國家走向,才能確定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國支持」,也才能決定我國需要什麼樣的武器、什麼樣的國際空間,這樣才不致浪費資源,也不會被人幫倒忙。
美國 國務卿 是什麼職位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拜登核心幕僚親中?】
這幾天有很多網友熱心地(也可以說憂心地)傳來一則新聞,新聞內容是這樣的:「TVBS採訪拜登核心幕僚Graham Allison(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說拜登很清楚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台灣這個獨立國家,美國不會承認台灣獨立。專訪內容將於23日下午播出,由趙少康主持,與談人包括長風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及台灣大學政治系莫內講座教授蘇宏達。」
有些人會說:「看吧拜登就是親中,台灣要完蛋了。」
有些人會說:「看吧拜登政府希望台灣親中,台灣還不趕快聽中國的話。」
我們這邊來做個媒體識讀。
---
其實我們先前的文章有介紹過Graham Allison這個人了
【國關大師討論選後局勢:現實主義 vs 熊貓派】
https://reurl.cc/1gggQp
綜合之前的文章,這裡整理幾個重點:
1、這位艾利森是教科書等級的人物,可以說他是「重要」外交政策顧問,不過呢,要說他是「核心幕僚」恐怕是言過其實了。
2、智庫和政策圈當中,本來就會有熊貓派、也會有強硬派的存在,我們很難用單一人物去推斷一個政府的整體外交政策走向(更何況,艾利森只是位學者,距離核心幕僚的位置很遠)。比較確實的做法,是要去判斷某些論點是否已在政策圈內廣為流傳與被普遍接受。
3、艾利森在他的書中(《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其實就已經流露出對中國相當天真的論點,而這樣的論點很容易在許多熊貓派的學者們身上看到,也就是:認為中國會遵守國際秩序,美國需要全力地與中國一起討論如何防止戰爭。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當中提到,他的「台灣是美中衝突的定時炸彈」這樣令人失望的論述,似乎是搞錯誰才是現狀破壞者的本質,也忽略了中國一直作為挑釁方的行為。挑戰美國的是中國,破壞國際秩序的是中國,偷竊商業技術的是中國,迫害人權的也是中國,為何稱台灣是「定時炸彈」而不說四處引戰的中國是世界的核彈呢?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還真的需要密切注意一下這樣子標準的「建制派」或說「熊貓派」的看法,因為他們在目前華府局策圈中不是少數。他們會覺得美國要跟中國多溝通、坐下來談、使用國際上的各種建制(institution)來合作。
❗️好加在的是,目前為止新政府外交相關人事任命當中,這類熊貓派的人物並不多。例如即將在白宮國安會裡面主管中國事務的蘿拉.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甚至可以說是一位鷹派。她過去的研究主要是中國資訊戰,而且也清楚指出中國的資訊操作是可怕的事。普遍來說,目前獲任命的外交相關人事案當中,大家都覺得中國是重大的挑戰。
真正要看核心幕僚,推薦大家看一些即將擔任重要職位的人的發言。
例:國務卿(布林肯),國務院亞太助卿(還沒出爐?),國防部長,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還沒出爐?),國安會顧問(蘇利文),國安會印太事務主管(Kurt Campbell),國安會中國事務資深主任(Laura Rosenberger)、以上這些職位的幕僚長(例:國防部長幕僚長Kelly Magsamen)。
所以說,我們並不需要隨著TVBS和長風基金會這樣的單位起舞。我們過去也提到過很多次了,他們的目的其實就是叫台灣趕快轉向中國、聽中國的話。他們會說:「兩岸關係當中的麻煩製造者是台灣(例如蘇起就說過,台灣向美國買武器是對中國的挑釁)」、「美國一定不會幫助台灣;美國也是親中的,所以台灣必須要親中」。
理解這群人的背景,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要找艾利森,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摘要。
我們真正該做的事情是想辦法打入美國政策圈的辯論當中,同時也要在台灣反駁內部親中派們的論點。
❗️另外還有一點,「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台灣這個獨立國家,美國不會承認台灣獨立」這句話其實一點都無法證明什麼事。因為美國一直以來的「一中政策」(One-China Policy)以及戰略模糊等長期政策,一直都是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共代表中國、不承認台灣獨立存在。
在川普政府時期,也沒有打破這樣的大框架。只是,由於國際情勢的轉變,目前已經有許多人提出要更改戰略模糊的內涵,但國務卿蓬佩奧也親自回應說目前沒有要更動。因此,拿這句話來影射說拜登政府親中貶台,是毫無根據的,因為那只是對現狀的陳述而已,這是美國長期以來的立場。
感謝各位網友們傳來的訊息,希望以上這些說明能對媒體識讀方面有幫助。
同場加映:
【美國對台海「戰略模糊」政策的三個層次】
https://reurl.cc/qmm0W3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美國 國務卿 是什麼職位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拜登印太戰略:穩定台海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 (圖:路透資料照)
美國歐巴馬總統時代的國務院亞太助卿坎柏,將出任美國國安會一個新設職務—「印太事務協調總監」。拜登政府這一舉措,其實背後蘊含大量訊息。
首先,這意味著拜登雖曾為歐巴馬總統的副手,但歐巴馬時代所架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將不再是拜登的戰略。由於川普任內退出了TPP,並且與南韓文在寅政府交惡,又迫使日本「走自己的路」,且同時使得東協國家不再信任美國,這等於是把亞太再平衡基礎全部拆光。於是東協國家甚至在拜登當選之後,仍然與大陸簽訂RCEP,共組不含美國在內的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此一作為等同是在美中在亞太競逐中,直接選擇了中共。
無法再尋求「亞太再平衡」的美國,只能被迫延用川普政府的「遺產」—印太戰略。然而,這個原本就先天不良的四角印太(日本、美國、澳洲和印度)戰略,其中央腹地所在東協,已做出傾向中共的選擇,將使此一「空心」結構,更難以為繼。
更何況,由於年齡問題,拜登政府普遍被認為是「一任政府」,而在處理人事與川普任內留下爛攤子後,實際能夠有效處理政策的時間,不會多於兩年九個月,這將使得整體情況變得更為複雜。
同時,由於面對大陸議題,如亞太再平衡等若干事宜,權力原先(在歐巴馬時代)是屬於國務院東亞局,但現在看來可能會是以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監」為主導,這對東亞局和亞太助卿(尚未任命)會造成什麼影響,仍待觀察。
然若就拜登政府未來的對台政策而言,幾個關鍵性位置上的提名人選(除尚未任命的亞太助卿外),都有過相關的經驗,包括拜登本人在內。如準國務卿布林肯在柯林頓總統任內所供職位置,就是國務院和國安會亞太事務單位。準國安顧問蘇利文曾在希拉蕊任國務卿時倚重的幕僚。對蔡政府而言,麻煩的是,蘇利文曾主張「把台灣賣掉」,大略意旨為以台灣去抵掉美國所積欠中共國債。
而坎柏本人更是曾經歴過,上個世紀九六年三月台海危機,並且還在九七年美國與日本共同發表「美日安保防衛新指南」時,出面處理過日本所謂「周邊有事」是否包括台灣問題。大概最能反應坎柏對兩岸問題想法與恐懼的,是他在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五日,於衆院聽證時所講的「在當時(一九九六年三月台海危機時),有—段時間內,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拜登本人更是在一九九六年下半年到二〇〇〇年,都在聯邦參院外交委員會担彺資深委員,協助當時同為民主黨藉柯林頓總統有關九六年三月台海危機的後續,以及李登輝提出「特殊兩國論」後的瀕臨戰爭狀態。
如果關鍵位置上的人事,具處理兩岸事務的經驗,相當程度上,了解問題的嚴重性,可能可以較精準維持台海的穩定。但如果真是只有兩年九個月的「有效期」,那又是另一樁讓人傷腦筋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