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2~2019.03.10
斷層藝術節 Fault Line Art Festival
策展人李德茂說,2018.02.06花蓮米崙斷層強震,觸發了本屆「斷層藝術節」。這是震後民間發起重建工作中的一環,將從當代藝術的角度去談人的生活脈絡與地球板塊脈絡之間的關係。開幕活動2019.02.02下午2點在將軍府。
斷層藝術節三位藝術家,開展出三個面向。
一、王煜松作品《花蓮白燈塔》─共同記憶與概念性對象的迫近,為2017台北獎首獎。作品在璞石咖啡館3F。
二、劉致宏作品《虛線Dashed Line》─生活領域與空間範疇並存,大型的發光虛線設置在美崙溪河畔草地上,與環境發生對話。作品在尚志橋東側的美崙溪畔草地上。
三、中島伽耶子作品《層Layer》─文化差異與創造性經驗的連結,藝術家透過變成停車場的倒塌大樓,觸發探討生活中不自覺忽略掉的層面。作品在尚志橋西側的美崙溪畔草地上。
除了三件作品展,一個多月的活動期,系列內容也包含講座對談、草地演唱、美崙溪畔作品導覽等,歡迎團體預約導覽。
另外,相關串聯活動
**痕.好─攝影物件展02.02– 03.10 (民生社區)
主辦人李明儒說,倒塌的統帥飯店即位於民生社區,所以民生社區與文史工作者、影像工作者合作,共同規劃影像文件展,同時利用網路徵圖方式,蒐集米崙斷層上的地景變遷與美崙溪互動的生命故事,以此看見米崙斷層上的地景地貌變遷及人文風景。
**河好日市集03.01–03.02,時間12:00-16:00 (攤位分散在雲門翠堤到明禮國小之間的美崙溪畔草地)
主辦人鄭佩馨表示,大概有80個主題攤位,以療癒為發想主題,透過生活中的各種療癒法,包括閱讀、手作、五感體驗,再加上認識地震、防災教育的展覽和課程,讓大家更認識所處的環境。
斷層藝術節
https://www.facebook.com/search/top/…
美崙明宏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補助花蓮受災的石材業,錯了嗎?
原本是不想解釋石材廠目前面臨的問題,
不過看來有很多人不太懂石材這塊,
所以還是稍微提供一下,
為何花蓮當局會這樣安排,
老實說這我認為真的是花在刀口上。
花蓮的石材廠屬於加工廠,不屬於挖礦廠,
石材都是從大陸、印度、越南等地拿的,
沒有對台灣的礦產進行採集,哪來破壞台灣好山好水?
那是快15年前有開採台灣玉石跟蛇紋石,現在沒有開採了。
https://www.ey.gov.tw/…/%E5%90%84%E9%A1%9E%E7%81%BD%E5%AE%B…
善款處理問題,可以看第28~30頁,
中小企業災害復舊專案貸款第二條用途:
廠房、營業場所、機器、設備等資本性支出貸款,
購置原物料、商品等週轉金。
也就是說災害款項原本有使用於企業補助用,
按照這次地震的結果,花蓮當地的石材業受損嚴重,
旅遊業的狀況我不了解,所以不敘述,
這邊要說的事情是,為何石材業的補助款可以編到4億這種數字。
https://news.ftv.com.tw/AMP/News_Amp.aspx?id=2018208S28M1
根據民視新聞所述,花蓮強震重創當地石材廠商,
美崙跟光華工業區共有48間石材廠,
光是現貨就虧損20億元,再加起生產線、原料等損失10億元,
石材廠至少損失30億元,整個產業幾乎被震垮,
業者希望政府能伸出援手,幫忙災後復原!
花蓮石材廠損失慘重,恐怕影響出貨工程進度,
至少延後6個月以上的時間。
地震損壞萬噸石材 台開籲物盡其用
https://www.epochtimes.com.tw/…/%E5%9C%B0%E9%9C%87%E6%90%8D…
台灣區石礦製品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淳甫受說,花蓮石材業與觀光業同為花蓮的兩大支柱產業,花蓮地震帶來的損失前所未見的,造成石材約100萬平方公尺的破損。
新聞連結就已經指出幾乎全毀,
石材這種東西在工廠有分大板(160cm*220cm)的石材半成品,
以及長寬高都超過150公分的原石,
而在地震時大板就會像骨牌一樣整個倒塌,
一定會造成大小不一的斷裂,就算沒有外觀上的斷裂,
也有可能造成暗裂等情況,這樣的東西就毫無價值了,
如果是經不起震動、摔裂的大理石,如雪白銀狐,大概是整批沒有用了,
就算外觀沒問題,拿起來大概也是斷給你看,所以才會這樣的損失慘重。
而在石材廠之中,一定會有客人寄倉購買的半成品或是成品要出貨,
也等於同時報銷,
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就等於將整間公司的貨跟資產全部歸零,
還不包含天車等維修費用,當局的不想辦法幫助,
當地為大宗的經濟支柱之一絕對倒閉,
(另一個是大家目前都不想去的旅遊業),
這樣也會連帶影響到花蓮港、運輸等其他周邊行業。
而根據張善政之友臉書說李宏滿也指出,
全案是依照「行政院國發會重建委員會議結論」,
針對受災產業提供協助、紓困及振興措施,
並非受災的業者損失多少補多少,業者需自己向銀行貸款,
貸款的利息若還不出來可向政府申請補助,且補助也有限額,
絕非外傳拿善款無止盡地去補貼業者災損。
一個當地龍頭產業,所有資產地震當天一夕歸零,這不算受災戶嗎?
PS.補充說明,別以為石材很賺拉,毛利很低,
做吃的毛利都比他高好嗎?那是因為量大才多錢,
這種高風險的工作本來就會有高利潤。
PS2.整塊石材缺一角就不能用了啦,建商給你們交屋的時候,
我不相信你們不會東看西看,磁磚缺角,你們會給驗過嗎?
PS3.補充說明石材業目前是沒有「石材保險」可以保的,無法靠平時繳納保險費分攤風險。
https://www.facebook.com/Coyoter.H…/posts/10211316120951799…
PS4.石板只能立放,別腦補有別種擺法可以嗎?
一片石材重100KG以上,地震的情況下就整個重心移走了,
就算拿繩子綁也沒辦法承受以噸計算的力量。
PS5.花蓮的產業結構圖,這次有登記地震損失的加工廠有141家,不包含沒登記在工會裡面的廠商。
美崙明宏 在 陳智菡 Vick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重返八八災區
2009.8月,莫拉克颱風用幾場不分晝夜、不驚人死不休的毀滅性豪雨,將阿里山公路徹底摧毀,柏油路面在巨石崩落撞擊下碎裂瓦解,一片斷垣殘壁。而連接河岸的極簡吊橋,只能虛弱的垂掛岸邊,斷絕了山區內數十個原住民部落對外運輸和聯繋,時間愈久,物資愈乏。
於是到八八災區採訪任務,成了我記者生涯最深刻鮮明的回憶,那段日子我們的任務很單純:
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我與攝影記者+一台SNG車的導播、工程等一行人;先到觸口或番路公所前,與前一天聯絡好的民間救援物資隊會合,先做一次簡單連缐,接著立即跟著物資隊,開過歷經幾天搶修、仍只能靠休旅車或吉普車,才能勉強通行的崎嶇路面;而我們在車上搖晃顛簸的時間往往不會太久,因為路很快就完全中斷,接下來,就是重點戲,我們開始每天至少六小時的拓荒行。
每一天,我們雙手雙腳並用,爬過巨石,踩過泥濘,有一次攝影凱哥一個踉蹌、雙腿埋進黏稠黃土,動彈不得,得靠挖土機怪手才得以脫困;有一次在斷壁邊,沿山而建的小路只剩下土石泥塊,柏油屍骨無存,我提心吊膽看著深深的山谷,顫抖著腳一步步往山美、達邦、來義等部落挺進。
大約有兩星期時間,我們的任務是想辦法進入受困好幾天的部落,看看裡面有沒有老人小孩病了,需要看醫生?有沒有人不幸喪生?遺體如何處理?災民的食糧還能撐幾天?我們把最新畫面帶出來,希望新聞能引起官方關注,期待更多援助進入。
每天,我們累到腿軟、心靈卻充足實在,這是個有意義的工作,我相信。只是每次離開一個部落,看到沉默的鄒族人,心情卻總是沈重,想著他們不知要到何時才能脫困?會不會又來一埸大雨讓一切變得更困難?
我看著他們坐在門前望著山林,深邃的五官刻畫著複雜的神情,像是羨慕我們能離開,卻又捨不得拋下族人祖靈和他們的家。
這一次重回阿里山,我特別拜託當年到災區採訪時、認識的番路郷代表林宏謙,帶我們去看看部落現況,他想了想,發動了車,卻不是往我記憶中那片深山裡走。
我們來到逐鹿。
「逐鹿部落」位在阿里山公路上,就在新的阿里山轉運站旁,整個部落不像以往錯落山林間;一棟棟美崙美奐的永久屋豎立平地上,旁邊還有茅草屋聚會所;幾個年輕人剛表演完,開心的準備下班。
部落的長者說,傳說中,這片谷地就是古時候鄒族的獵場,那時他們會將成千上萬的梅花鹿圍困在此,用鮮美鹿肉餵養多達20餘萬族人,故名「逐鹿」。然而後來經過洪水、瘟疫、與平地人爭地,愈來愈少的族人被迫大遷移、或漸漸退到山𥚃,最終失去了這塊肥美之地。
直到八八風災,一切有了改變、因為他們部落已經不再適合人居,經過幾場抗爭,政府終於將這塊保護區解禁,蓋起永久屋,表面上他們是被安置的災民,但從歷史上的巨輪看,他們只是回家了。
只是這個家又不僅只是他們的家,每週三四五六日,都會有整車整車的遊客來觀光,遊客們會吃些山豬肉、喝點小米酒、再買些原民風味紀念品,鄒族人的生活似乎變好了,但以往的閒適寧靜也少了一點。
「住著還習慣嗎?」、「喜歡這個新家嗎?」看著部落新址,我心中浮上好多疑問,但最後,還是嚥下了⋯
因為我相信,在經歷了這樣的巨變之後,人們終究會找到
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