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碰到五六十歲以上的朋友跟我抱怨記憶力越來越差,
沒有年輕時這麼的好,
這當然的囉,
上了年紀,
腦神經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是必然的,
但是不要走到失智這一條道路才是最重要。
這裡是在醫師雜誌列出來的簡單表格,
裡頭的重點,
各位粉絲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其中有關於教育程度方面,
如果從小開始,
受到完整的教育,
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在完整的教育之中長大,
必然對於整體健康、
生活形態、
衛生保健會有某種程度的概念,
對於自我健康的照顧就會比較完整。
另外聽力下降,
如果沒有適當的配戴助聽器,
對腦神經刺激可能會比較減少,
也算是風險因子。
其他部分平常我都有說明過。
當然目前針對阿茲海默症病患的診斷,
都朝向早期發現為主,
因此在抽血檢測早期腦部退化物質,
像是乙型類澱粉的檢查也逐漸開發出來,
讓我們有機會早期診斷可能有高風險的患者。
早安各位好朋友,
要健康的大腦,
趨吉避凶很重要喔。
資料來源,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6卷第8期。
作者:耕莘醫院家庭醫學部朱克修等醫師。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在宅安心顧,圖解長期照護指南」新書介紹 專訪總審訂:蔣曉文 內容簡介: 老不起的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失智、失能、中風、插管…… 讓無痛高齡成為可能, 老化的千百種姿態,我都牽著你走! 這是一本,專門針對台灣高齡社會的居家照護書, 獻給所有擁有長照需求的家庭。 ▎...
耕莘長照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 — 獻身志業,擁抱人生的不完美】
「醫師,這個病有藥可醫嗎 ? 如果沒有,怎麼辦 ?」擔任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治醫師的陳燕麟醫師,國三就發現自己罹患「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簡稱肌萎症),是一種四肢會逐漸無力的罕見疾病,目前仍沒有治癒的方法。
■生命的缺口,成就一生的志業
「我國三的時候,發現自己跑步越來越慢,覺得奇怪,在高一時確診,才知道我罹患了肌萎症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得知之後傷痛萬分,但怕家人與朋友擔心,仍然強裝鎮定,陳醫師回想,「我高中畢業時還向同學誇下海口,說我有三大目標:第一,當醫生,希望治癒我的病;第二是唸博士班,深入了解這個疾病的機制;第三,是開漫畫店。」他笑著說。但隨著唸書過程,發現該疾病沒有治癒的方法,便萌生退意,總覺得無須多花心力在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上。
因為內心的抗拒,陳醫師後來選擇的研究方向也都與該病無關,直到三年前就讀博士班的某一天,指導教授對他說:「你兼具『醫師、病友及家屬』的三重角色,不研究這個太可惜了 !」後來,陳醫師換個角度想,疾病能治癒當然最好,但若沒有辦法,只要有任何方式可以減緩其發展,還是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帶著師長的支持與鼓勵,陳醫師毅然決然踏上神經肌肉疾病的研究之路,也在今年和日本相關單位聯繫,打算赴日進修肌肉病理學。
不過,他也感慨地說道:「前幾天我到台中參加一個神經肌肉病理的研討會,遇到當初診斷我的楊智超醫師,至今已過了十八年,從最初的排斥、懷疑到欣然接受,當我繞了一圈終於又回到這條路上時,楊醫師也要退休了。」在台灣,研究該領域的學者相當少,這類病例也因為不多,所以醫院並沒有資源額外培養一位該科的醫師。
因此,陳醫師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或許有機會為社會帶來一些改變。而他也和我們分享,近年來在研究上愈做愈能發掘出有意義的成果,即使無法投稿論文,卻能滿足他探索問題的好奇心,甚至發現以前看似無關的所學,都能相互融通,能運用的資源也相對較一開始就投入肌肉研究來得多。言談中,陳醫師道盡一路走來的波折,但從他略帶喜悅的表情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重回崗位」的堅毅決心[1]。
■不讓疾病留給下一代,「基因檢測公益計畫」誕生
陳燕麟是新店耕莘醫院病理科醫師,也是「肢帶型肌肉萎縮症」患者。高一時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四肢也隨年紀逐漸萎縮失能,面對自己的疾病,陳燕麟有著超凡理性,「目前還站得住,我能走就盡量走,多感受走路的感覺。」
陳燕麟回憶,在國二、國三的時候,自己跑步愈來愈慢,甚至腳踮不起來,心裡覺得奇怪,就去看了醫生,住院期間,做了一堆檢查。
「出院前,主治醫師對我說,要做肌肉切片檢查,因為是一個小手術,躺在病床上就可以了。這個手術在左大腿打了麻藥,再拿刀把皮割開,把肉挑出來,雖然有打麻藥,但是在取出肌肉組織,剪斷的那一瞬間,還是有痛覺。」陳燕麟對這段過程,留下深刻印象。
「你罹患的是肌肉萎縮症,這個病是沒有藥醫的。」醫師告訴燕麟檢查結果。「那一瞬間我懵了,在醫學發達的年代,怎還會有這樣情況?那時,我是怎麼回到家的,都想不太起來。」
醫師的珍斷對陳燕麟影響很大,這也是他現在致力研究肌肉萎縮症,希望以基因檢測做為第一步的原因,當基因檢測愈來愈成熟,可以讓某些病友,不用體驗可怕的肌肉切片手術。
「有次閃過一個念頭,其實,我不一定要治癒這個病,如果有機會可以減緩它惡化,例如,本來 30 歲要坐輪椅,延緩到 40 歲,這 10 年的時間就有很大意義。」[2]
■肌萎症的類型與診斷過程
陳醫師接著說明肌萎症的類型與診斷過程,通常造成肌肉萎縮、無力的症狀有兩大因素,一是肌肉細胞本身無法正常運作,二是神經傳導出問題。醫師會透過臨床症狀和神經學方面的檢查來區分這兩類。分析過後,若判斷屬於肌肉類問題,牽涉到的基因大約有 150-200 個。
然而,早期的基因檢測並不發達,頂多鎖定特定一、兩個基因,採用桑格定序 (Sanger sequencing) 檢驗,效果不彰,所以即使病人知道了自己的疾病類型,仍不曉得是哪個基因出問題,加上當時也沒有資料庫的概念,所以分析結果也就束之高閣,無法多加利用。
隨著次世代定序技術 (NGS) 問世,檢測以組合基因 (panel) 的方式,一次可偵測多個基因位點,較過去更有效率。但是,陳醫師也點出其中的挑戰:「萬一測完結果是陰性,變成還要再找其他的組合 (panel) 來做,而一次檢測的費用大約四萬,多次檢測的醫療花費相當可觀,也會造成病患很大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即便病人願意自費,醫師也無法保證一次的檢測結果就能找到確切的答案和治療方式。」
即使如此,基因檢測依然有其重要性。在看診過程中,陳醫師發現許多患者仍渴望孕育生命,也有家屬擔心自己帶有隱性基因,會遺傳給下一代,而最佳的防範策略就是基因檢測,因此他決定自掏腰包,默默協助病友。
後來,病理科主任在跟陳醫師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此事,鼓勵陳醫師以募款方式執行,「基因檢測公益計畫」也就應運而生。起初,僅得到醫院同仁的支持與贊助,資源並不多。直到某一天,陳醫師接到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慶明的電話,表示希望一起響應,並協助募款,後來透過新北市醫師公會籌辦的攝影比賽,以及攝影作品的義賣,終於募得了兩百七十萬左右的資金,讓計畫得以順利進行[3]。
■肌萎症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
肌肉失養症(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群和基因遺傳相關,臨床上緩慢進展、逐漸惡化的肌肉疾病,可影響四肢、軀幹、顱面肌肉,並且在顯微鏡下,顯示有肌肉組織的不正常退化及再生。
而所謂的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LGMD),指的是一群異質性的進行性肌肉失養症,主要影響肩帶以及骨盆帶的近端肌肉,以體顯性/隱性遺傳為主,與常見的性聯遺傳肌肉萎縮症(Duchenne裘馨氏/Becker貝克氏肌肉萎縮症)有所不同。LGMD最早是由兩位英國籍的醫師,John N. Walton以及 F. J. Nattrass,於1954年提出。據統計LGMD是第四常見的肌肉失養症,保守估計其盛行率約為20,000分之1。
罹患此病的患者,其共通點為近端肢體無力、萎縮,早期會發現患者爬樓梯有困難,或是蹲下後再站起來,需要以手撐地、撐膝蓋(高爾現象, Gowers Sign)。患者走路時會左右搖擺,呈現蹣跚步態(waddling gait),要把手舉高也可能會出現問題,並且觀察其肩胛骨會有左右不平均的現象(翼狀肩胛,scapula winging),小腿肌肉可能會假性變大(pseudohypertrophy)。
一般而言,兒童期發作的患者以骨盆帶的近端肌肉為主,而成人發作的患者會同時影響肩帶以及骨盆帶的肌肉,容易造成肢體活動度的限制,甚至須坐輪椅。大多數LGMD的患者並不會影響智力發展,並且臉部的肌肉、遠端四肢的肌肉在疾病早期不受影響。抽血檢驗可以發現患者血液中的肌肉酵素(Creatine Kinase, CK)顯著上升。
依據患者的不同基因病變,其發病時間、疾病進程、臨床表現、嚴重程度,以及預後各有不同。依照基因遺傳方式的不同,可概分為體顯性遺傳(LGMD1),以及體隱性遺傳(LGMD2)兩大類,其中以LGMD2為大宗,病患數量相對較多。
LGMD有各種不同的亞型(subtype),是由於不同的基因突變影響不同的肌肉蛋白所造成。依據影響的肌肉蛋白不同,可概略分成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 的 病 變 (LGMD2C-F,P) 、 肌 小 節 (sarcomere) 相 關 蛋 白 的 病 變 (LGMD1A; LGMD2A,G,J)、肌纖維膜上(sarcolemma)運輸蛋白(Trafficking)相關突變(LGMD1C,2B)、核蛋白病變(LGMD1B)、醣基化(Glycosylation)相關蛋白的病變(LGMD2I)、泛素-蛋白酶體路徑(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病變(LGMD2H)等,目前已發現有超過25種亞型。
■為肌萎症研究鋪路,做到不能動為止
肌萎症基因檢測的費用每例3萬元,一開始陳燕麟醫師打算自掏腰包、每月挪用一部分薪資去做這件事。「3萬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算太貴,但對許多病友來說,因病沒了工作、生活都成問題,更別提拿錢做基因檢測,想減輕病友的負擔。」陳燕麟說,自己經濟狀況算好的,還有工作,只要能溫飽,其它的錢想拿來做有意義的事。
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任馬鴻均獲悉後深受感動,「陳燕麟醫師這股傻勁讓我和醫院同事們非常敬佩,但這公益之事,應集合社會之力,一起推動。」馬鴻均向院方呈報此事,耕莘醫院大力支持這項計畫,並成立專門的肌肉罕見疾病核心實驗室,也期待善心人士共同響應這個公益檢測計畫。
陳燕麟感謝醫院支持,他希望趁著自己還能動,「做多少算多少」。下位研究者可以站在他肩膀上往前走,如同鋪路一樣,前面鋪好了,後面的人只要接力進行就好。
因為疾病曾經畏懼死亡,陳燕麟體悟生命脆弱,「如果有什麼想做的事,遲做總比沒做好,即早找到方向,或許這輩子不見得達到終點,但至少可以離終點近一點。靠近一點,看到的東西一定不同。」
關於肌萎症這個疾病,陳燕麟說,研究的前輩很多,很棒的研究者也很多。但他自信對於這件事的堅持無人能比,希望盡己所能,貼近這個疾病、找出更多可能解決這個疾病的方法,不知道結果會是如何,不過他相信,只要開始走,終點線就不遠[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基因線上)「專訪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獻身志業 擁抱人生的不完美」:https://geneonline.news/warrior-who-fights-against-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exclusive-interview-with-dr-yenlin-chen/
[2]
(大愛電視 DaAi TV)「是醫師也是病人 - 陳燕麟」:https://daaimobile.com/project/5f3f80d0bdde990006f93df9
[3]
(基因線上)「專訪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獻身志業 擁抱人生的不完美」:https://geneonline.news/warrior-who-fights-against-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exclusive-interview-with-dr-yenlin-chen/
[4]
(罕見疾病基金會)「把疾病留在這一代!肌萎症醫師陳燕麟發起基因檢測公益計畫」:http://www.tfrd.org.tw/tfrd/library_d/content/id/2541
➤➤照片
∎(彰化基督教醫院)「彰基罕病電子報 第35期」:https://dpt.cch.org.tw/upload/site_news/4614/1098/35_%E5%BD%B0%E5%9F%BA%E7%BD%95%E7%97%85%E9%9B%BB%E5%AD%90%E5%A0%B1%20%E7%AC%AC35%E6%9C%9F-Muscular%20dystrophy-dystroglycanopathy%20(limb-girdle)-20200108.pdf
圖說:骨骼肌蛋白相關的肌肉失養症病變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肌萎症 #肌肉萎縮症 #陳燕麟 #罕見疾病 #LGMD
罕見疾病基金會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GeneOnline 基因線上 / 大愛電視 DaAi TV
罕見疾病基金會 / 彰化基督教醫院
📢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擁抱生命的不完美!全台罕見疾病發聲出版計畫:https://bit.ly/3sLwktw
耕莘長照 在 璞 心 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個神奇的善意~2
在6、7月份
我們陸續送出給第一線醫護人員的神農解癰膏 小禮物🎁,從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花蓮市、桃園市、新竹縣、台中市、南投縣、台南市、高雄市,最遠到了 金門 醫院🏥🌹
一個小小的心意,串起美好的善念,而我們收到更多的愛與祝福🙏✨
耕莘醫院🏥可愛的護士們,拍了心喜的照片回饋給我們💗
許多醫護人員謝謝我們的小禮物🎁
有許多熱心粉絲們幫忙分享転貼璞 心 坊訊息,謝謝大家對我們的支持與鼓勵,並對我們共同生長的這塊土地,有了更多美善的愛與祝福🙏⭐️
忙碌的6、7月,在7月底,意外又收到「天 啟」而來的禮物🎁
上天直接在腦海裏開一個「視窗」給我,我看到新的研發工序,一個新的里程碑即將到來🌹
我想,當我們越愛這塊土地時,土地能量越被我們「看 見」,學習 真正 「落地 」生活 ,療癒才能真正 「啟動」🔮
一個深入經絡電能的硏發,不需通電流,草藥🌿本身的「電 力」就十分強大✨⭐️
台灣🇹🇼,我們的家鄕,也是一座連結古老文明的「蓬萊仙島」,肉眼看不見的能量守護著我們,能安居於此地的人,都是 幸福之人🙏
🌿台灣🇹🇼,是地球🌍的草藥🌿庫
🌿病毒🦠出,大地之母有解方🔮
🌿毛孩子的救命草藥🌿膏⭐️💕
🌿您愛地球🌍母親💗,地球🌍母親一定會保護您🙏✨
耕莘長照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在宅安心顧,圖解長期照護指南」新書介紹
專訪總審訂:蔣曉文
內容簡介:
老不起的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失智、失能、中風、插管……
讓無痛高齡成為可能,
老化的千百種姿態,我都牽著你走!
這是一本,專門針對台灣高齡社會的居家照護書,
獻給所有擁有長照需求的家庭。
▎熟齡必備工具書,迎向無痛高齡生活!
家中長輩的失智問題越來越嚴重,該送去機構還是請看護照顧?
住家、醫院往返讓你疲於奔忙,有沒有更輕鬆的醫療選項?
面對老化時代來臨,長期照護需求越來越多元,如何讓家中長輩安心度過晚年,照顧好長輩的情緒與日常生活,讓長者在家中也能實現無痛終老,都得由良善的居家照護開始!
本書邀請長期照護研究權威,關渡醫院長照科主任蔣曉文護理師,進行專業審訂編修,讓照護之路走得更為輕鬆、自在之外,更兼具醫療實務的專業性。
▎照護現場知多少?「食衣住行」全方位協助技巧
老了之後,希望住在哪裡,和誰一起住呢?現代人邁入工商社會,傳統大家庭互相照料的結構慢慢改變,因為工作、求學,無法一起住或親自照料的兒女越來越多,以前「在地老化」是自然現象,現在卻需要透過引進多方資源才能達成。
本書中,囊括了長照長者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全方位照護技巧,同時兼顧病患生理及心理需求,能輕易協助長者重拾尊嚴、安詳度過晚年。照護不該充滿壓力,輕鬆的居家照護從現在開始。
▎提升照顧品質,失能療護專屬聖經
細菌感染灰指甲、長期臥床形成褥瘡,甚至面對阿茲海默症的父親,該如何穩定他情緒、避免走失或過量飲食的問題?生活中,居家照護有許多眉眉角角,不管是日常療護或是突發狀況處理,一本書幫你解決所有居家照護可能面對的困境!
▎居家照護後花園:長照家庭的真實告白
面臨健康家人突如其來的病倒,從短暫住院逐漸走向失能的長期照顧,該如何平復,同時兼顧自己與家人的心情,將照顧納入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重新進行規劃,甚至調整回正軌,都是一大挑戰。同樣身為家屬,該如何度過情緒上的艱難?在照護上又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小技巧,本書特別收錄兩名不同長照家庭裡,照護家屬的心路歷程與真實告白,讓你在照護路上,不再感到孤單。
作者簡介:蔣曉文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碩士
現職: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長期照護科主任
經歷:
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長
耕莘護理專科學校護理學兼任講師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兼任講師
亞東技術學院護理學兼任講師
台灣腫瘤護理學會理事
台灣長期照護護理學會理事
台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學系兼任講師
耕莘長照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單元主題:抬耀部落夢想書屋
訪問:甘素英、 詹娟娟、 周鴻儒、 葉錦發
抬耀~是太陽的故鄉! 坐落於海拔約一千七百公尺的高度是新竹尖石鄉玉峰村的泰雅族的偏遠小部落。部落共23戶人口約127人。部落的甘素英婆婆獨居在山上栽種一年只有一期收成的水密桃為生,婆婆有個願望:將未完成的住所提供三分之一的地方給當地小朋友當書屋,由於地處偏遠及年事已大再加上部落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希望將未完成的水泥建築完工。原本婆婆原本有5個兒子及2女兒,因兒子、女兒及丈夫相繼逝世離開。最小的女兒嫁到大溪,目前只剩唯一的兒子在竹東租屋打零工,還要照顧需洗腎的媳婦及三個就學的孫女。
103/11 /30,我來到了傳說中的抬耀部落,這是由淡江團、世新團、實踐團,一起合作的計劃,或許大家只以為他們在部落找間房子,幫屋主整修後,請他挪出空間做部落書屋而已。其實這故事要從20年前開始講起,世新的資深女童軍詹娟娟夥伴當時他還是學生,跟著耕莘文教基金會的山地文化學習團到這一帶部落服務認識了屋主素英阿媽,但當時服務完就離開了。兩人的生活各自平行發展著,娟娟結婚生子,而阿媽一樣全家住在部落裡,15年前阿媽的兒子因意外喪生,阿媽利用保險理賠金想蓋這房子來紀念兒子,斷斷續續的蓋著,錢很快花完了,再利用賣水蜜桃的錢接著蓋,五年前先生也離開了。阿媽終於放棄了,半完工的房子邊漏水阿媽就這樣將就住著,三年前兩人平行的命運再度交錯、相遇了,該基金會邀請娟娟夥伴回來帶學習團到部落服務,娟娟再次和阿媽相遇相認。經過三年的處處諮詢、思考與溝通,今年8月正式開始推動書屋計劃。由三個童軍團贊助人力財力與募款完成房子,阿媽捐出房子的三分之一的空間給部落的孩子使用,當圖書館,當課後照顧,當安親班,當部落公共空間。
這部落的小孩念石磊國小,一定要住校,因為大家忙著務農,沒人有辦法接送。只能假日能接回來,但一定面對白天沒人照顧的問題。到了寒、暑假一樣白天沒人照顧。只好再送去學校,由一些愛心基金會在國小內辦課輔,但一樣要住校,所以等於小孩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沒有寒暑假,一直在學校渡過。等到了國中要去尖石國中,更遠了,非要住校不可,所以部落的人能陪小孩的時間非常非常有限。時間一過小孩一下就長大了,完全無法享受天倫之樂。這次訪問到了素英婆婆本人、還有書屋最重要的推手詹娟娟夥伴、以及第一位被娟娟拖下水的周鴻儒夥伴、還有重要的營造商葉錦發夥伴,沒有他的人脈,水泥都運不上去。書屋即將完工,有機會全國童軍夥伴,一定要上去看看,見證這三大童軍團,是如何齊心齊力來成就這一件美好的事情、也幫素英婆婆完成她人生最重要的心願。
~~在部落灑下閱讀的種子幫助偏鄉部落的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打造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 藉由閱讀給部落孩子一雙翅膀 飛向更大的世界~~
耕莘長照 在 耕莘醫院長期照顧服務實績-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愛、責任在-水平整合,憶起守護,安莘陪伴. ... <看更多>
耕莘長照 在 耕莘專校-三星鄉尊親館社區長照機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耕莘 專校-三星鄉尊親館社區長照機構 · Page ·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三星鄉三星路二段99巷17弄68號2樓 · +886 3 989 8121 · daycare-center-zuncingguan.business.sit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