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咗未?
明天第三天
【2月18日培靈會】
湯泳詩 --《安住時代中:對話的靈性修持》
紀錄:Jean Ng
第三屆神學路思神學培靈研經大會「一個時代的誕生」第一場培靈會,於2月18日晚上假觀潮浸信會舉行,主題為「安住時代中:對話的靈性修持」,由道風山基督徒叢林的湯泳詩博士主講,面對後雨傘香港社會的急速時代更迭,湯泳詩與會衆思考如何共同承擔這越發嚴峻的時代,思考對話的可能。
/ 前言
湯泳詩博士一開首借用梁文道《狗年香港新陰陽》為香港把脈:「今年應該是香港開始走進政治掛帥時代的元年,因為走向這條道路的基石,已經在過去幾年漸次鋪成,其餘一切只是水到渠成。黃藍二色已經成了香港這個小小天地的陰陽,你不是在這邊,就一定是在那邊,不容半點含糊。」香港正處於一個似是連結 (connected),卻是失連 (disconnected) 的時代。人們在社交平台可以看到如虎狼之爪到處狂伸咄咄逼人的對罵、難分真假的的偏見和謠言。因此,湯泳詩提議,我們可以學習《小王子》中狐狸所教導的,建立聯繫,從對話中瞥見上主在新時代的使命。
面對香港新時代撕裂的僵局,對話就顯得必要,或許對話能為新時代提供出路。即使面對的困境使我們束手無策,當我們退後一步,就會發現天空仍然很大,就如亞洲各地都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神學:韓國的民眾神學、泰國的水牛神學、台灣的鄉土神學、印度的賤民神學⋯⋯只要人們能夠聆聽與對話,在香港當下的死胡同裡,我們仍能找到資源面對新時代。
因此,湯泳詩繼續以印度神學家Surekha Nelavala所寫的 "Jesus asks the Samaritan Woman for a drink: A Dalit Feminist Reading of John 4" 為基礎,與會衆一同研讀約翰福音第四章。約翰福音第四章是新約記載耶穌與外邦女子最長的對話,也是解放神學和女性主義神學家經常引用的經文,在這個時代我們應學習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 一起對話,一起談道 。面對香港的新時代,湯泳詩從約翰福音第四章提出三個對話的靈性修持。「修持」就是意味著對話需要不斷在日常生活中修練與持守。
一、 越界:走出同質層
湯泳詩指出,耶穌作為一個猶太人,卻路經撒瑪利亞人的聚居地,這本來並非必經之路,但聖經卻強調這是耶穌決意走出的界限,走出同質層。這猶太人主動走向界限的行動,正令當時的人側目、困惑、不安。甚至撒瑪利亞婦人也對他說:「你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女人要水喝呢?」因為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9節)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在民族身份認同和信仰上有很多相異之處,但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卻示範了不一樣的對話,耶穌特意越過邊界,與婦人對話。
在新時代的香港,人們接收訊息的方式已不再一樣,慢慢創造了如戈寧(Wael Ghonim)所描述的「同質層」,只和觀點相同的人溝通,在社群媒體的協助下,取消關注或屏蔽意見不同的其他人,這令人們活在一個意見相同的世界裡。湯泳詩認為,在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卻展示通向新可能的道路, 就是跟與我們立場與背景迥異的人對話。其後,湯泳詩引用馮煒文提出的「陸緣神學」,他主張把香港與大陸需連在一起看。香港在大陸的邊緣,既有邊緣,就必然有大陸,兩者需要彼此互相下定義,「陸緣神學」放棄了自我主體的方便和瀟洒,將自己放在一個靠大陸來定義的境界,但也由於大陸的廣闊,換來限制中天空海闊的使命。因此,湯泳詩認為,若香港人能夠越過邊界,走出同質層,將有望可見通向未來的曙光。
二、作平等、充權的持分者
此外,湯泳詩強調,對話的前設是我們視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持份者,沒有誰比其他人更掌握或接近真理,每人都是給予者(giver),也是接受者(receiver )。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充滿張力,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仍是在平等關係上對話,即使耶穌知悉婦人的背景,卻沒有對婦人的私生活進行批判定罪,而是彼此在互信與尊重下交流,對談真理。在這篇章裡,耶穌不單是一個施予者(giver)、解放者(liberator )、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救援者(reach out to the needy),也是一個有需要的人(a person in need),以及一個接受者(receiver),耶穌對婦人說:「請給我水喝。」(7節)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表達了自己口渴的需要,她以充權的身份,成為了給予者,此對等的平台,促使了婦人與耶穌在井旁談道,相互服侍與修和。
湯泳詩認為,我們時常期待教會為時代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然而我們每一位也是一個平等的持份者,都能剛強壯膽,一同觀察時兆,追求改變時代的契機。就如西班牙天主教神學家Raimon Panikkar所言:每個人都是通過窗戶看世界的,各人看到的都只是在某個窗戶所看到的事物;而時間越久,我們就忘了窗戶的存在,以為這就是一切,因此我們需要彼此提醒,分享彼此的視角。對話就是尊重每人的意見,同時我們亦需要好好準備,清楚自己的立場,對自己的思考有深刻的覺知和見地,充分表達自己。建立雙聯而平等的對話平台,才有可能讓分裂邁向復和。
三、以追求真理為目標
再者,湯泳詩指出,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的目的是談道,耶穌熱切地與她分享永遠不渴的泉源與永生的盼望:「 誰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14節)而婦人亦誠懇地表達她對真理的渴求:「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使我不渴,也不用到這裏來打水。」(15節)從一口井水到永恆真理的渴求,就是我們要勇於對話的原因與目標。對話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誰是誰非,也不需得理不饒人,不留餘地,相互刺激情緒,而是無所畏懼,通過自身的局限與貢獻, 並願意如一行禪師所言通過諦聽與愛語,共同尋求真理。
湯泳詩引用挪威宣教士艾香德 (Karl Ludvig Reichelt) 昔日建立道風山的故事,強調他不是將西方的基督教植入中國文化,而是希望通過對話,讓基督教在香港的中國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撒瑪利亞婦人問耶穌難道你比他還大嗎?(12節)艾香德強調上主永遠比我們想像中更大(God is always greater), 他邀請僧侶、道士上山一同學習、生活、祈禱, 他視大家都為追求真理的人,在尋道的朝聖旅程中同為「道友」(Friends of Tao)。湯泳詩強調,我們各人離真理或遠或近,但到底每人都只是瞎子摸象,因此我們需要彼此, 通過對話,才能瞥見真理,為新時代帶來希望。
/ 總結
最後,湯泳詩以講道當日農曆初三,是日赤口,易招口角之爭,提醒我們學習「赤口」的智慧。對話包括聽和講,話到口中留半句,先學懂靜默聆聽,或許上主的說話就在我們安靜之中向我們啟示。願上主在我們對話的修持中,培育我們美好的靈性,復興香港教會,賜下給香港新時代的盼望。
第三屆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2018於2月18-21日舉行,歡迎報名繼續報名參加研經會、工作坊、培靈會。
聚會報名:https://goo.gl/forms/rLztvPipKHIk0sb9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拿撒勒Nazareth是加利利省南方的一個小山城,耶穌在這裡住了三十年,也是他傳道的起點。天使報喜堂,建於1966年,是當今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禮拜堂之一。該堂已是在同一地點上建立的第五座教堂。“同一地點”是指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問安報信的地方,也稱為“聖母領報洞”。1955年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了古時的...
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拿撒勒Nazareth是加利利省南方的一個小山城,耶穌在這裡住了三十年,也是他傳道的起點。天使報喜堂,建於1966年,是當今基督教世界最神聖的禮拜堂之一。該堂已是在同一地點上建立的第五座教堂。“同一地點”是指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問安報信的地方,也稱為“聖母領報洞”。1955年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了古時的第一座教堂。第二座教堂建於拜占庭時期,第三座建於西元二世紀初,第四座完成於1877年。走進大門。教堂前的空地有點小,只能仰面看著眼前的山牆。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福音書作者的雕像。四福音書是分別由耶穌基督的門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多祿)的門徒馬可(馬爾穀)和保羅(保祿)的門徒路加寫的四部介紹耶穌生平事蹟的書,是新約聖經的第一部分。馬太、約翰、馬可、路加也因此被稱為四福音使徒。走進教堂,我們先去天使報喜洞。牆上有天使、瑪利亞及四福音書作者的雕像。大廳裏用欄杆圍著一個下沉式廳堂。參觀者必須沿著圍欄走到另一側才能下到廳堂,走到半圓形圍欄的頂部,可以看到天使報喜洞。以賽亞書十一章一節稱救世主彌賽亞為“枝子”,表徵基督是從大衛的父親耶西所發出的枝條,這枝條在寒微的環境中萌芽成長。希伯來文“枝子”和“拿撒勒”相似,故耶穌是拿撒勒人含有雙關的意思。說出他不是生於顯赫的王室,也不是長於耶路撒冷那樣的名城,而是生於一個貧寒之家,長於被藐視的城。他這位拿撒勒人(枝子),不是莊嚴大樹高聳的枝子,而是看來微不足道的枝條。因著他是如此的低微,他能貼近所有軟弱的人,體會所有遭患難之人的處境,憐恤一切在痛苦中之人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地面大堂是教堂的禮拜大廳,看起來很樸素。祭壇後面是大幅的壁畫,教堂入口處的彩色玻璃牆很漂亮。走出教堂的大門,右側的圍牆上掛滿了各個國家的教會贈送的畫像。畫像的主題是“聖母瑪利亞抱著剛出生的耶穌”。
拿撒勒通往提比利亞路上有個叫“迦拿”的小村莊,在拿撒勒東北約10餘公里,聖經《新約》中共有四次提到迦拿,都稱為加利利的迦拿。耶穌在加利利的迦拿行了第一個神跡。“神跡”,英文名是miracle或sign,指宗教聖經中提到的,由全能者上帝施行的奇事或不可思議的現象。神跡是只有神所特有的權柄,是高出自然律的現象。可以說,神跡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耶穌的第一個“神跡”是把水變成酒。約翰福音中說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參加在迦拿舉行的一場猶太婚禮。當主人的酒用盡時,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在約翰福音中沒有提到名字)告訴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婦人,這與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耶穌的母親對僕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約翰福音 2章3-5節)。耶穌命令僕人將空石缸都盛滿水,他們照此辦理,於是耶穌又告訴他們舀出一些水來,送給首席侍應。侍應品嘗時,水已經變成了酒,他並不知道耶穌所做的。然後他對新郎說,新郎違背了宴席上先上好酒的風俗,把好酒留到最後才上(約翰福音 2:6-10)。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用以展示他的榮耀,並且他的門徒就信入了他(約翰福音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