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知名台派精神科醫師分析:蔡英文是病了,還是壞?
http://taiwanus.net/news/press/2021/202109211921381871.htm
林進嘉觀點:蔡英文是個怎麼樣的人?
有人說,在台灣參加過選舉的人,好像被剝了一層皮,祖宗八代都會被挖出來。但是蔡英文似乎是一個異數。
蔡英文給人的印象:「出身富裕家庭、台大畢業、留學英美、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政大教授、國際法學者」。也因為這樣,當2019年6月11日民報刊登曹長青一篇「蔡英文的博士學位是否造假」時,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打死,也不相信」。這不是因為蔡英文有多好,而是不相信世界上會有這樣大膽無恥的人!
其實,蔡英文的博士、論文造假疑雲,早在2015年選舉時就已被提出來過。只是,當時媒體報導很少,大家也都認為那一定是選舉抹黑。因為,如果是「野雞大學、選議員」,或許有可能;但蔡英文牽涉的是「倫敦政經學院、政大教授,而且是選總統呢」,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烏龍?那是絕絕絕…絕對不可能!
在曹長青質疑蔡英文沒有博士論文的文章之後,同年六月蔡英文偷偷傳真了一本「博士」論文,在英國LSE婦女圖書館出現。隨後,林環牆教授在2019年8月6日親自去翻閱,並在8月27日發表轟動全台的獨立調查報告,「蔡英文博士論文與學位證書的真偽」。林教授的結論是,蔡英文頂多是「完成論文初稿,但未通過博士口試」的博士候選人而已。
接著,徐永泰博士在「四不一沒有」的嚴格限制下(「四不一沒有」:LSE聲明,這是根據作者的要求,不可以影印內容或用手機拍照其他部分,不可以帶鋼筆、原子筆,不可以帶水進去,也不可以帶手機錄音等,只可以閱讀和用鉛筆抄寫筆記,其他一概禁止。若需中途離開,需先交回論文,回來後再與館員一起拿出論文),於9月13日跟進至英國LSE婦女圖書館閱讀蔡的論文後,發表「蔡英文論文讀後感」指出,該本論文格式錯誤百出,竟有六頁缺漏,還出現了1990年代才有的電腦排版方式「微軟字間字句自動調整系統」,且該論文每個章節都有各自的小結論,但卻沒有最後的總結,比較像是一篇一篇的小文章、學術報告集結而成(這一點,童文薰律師在比對蔡英文國圖版英文論文,跟蔡發表在國內期刊的中文升等著作,發現後者幾乎是前者部分章節的英翻中,得到證實)。至此,蔡英文沒有博士論文已成定局。
雖然大選後,有關蔡英文的論文門報導變少了,但在彭文正、林環牆、賀德芬等人努力追查下,英國資訊委員會(UK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s office,ICO)竟同意倫敦大學不公開蔡的口試委員名單,因為公布了會造成當事人的傷害和痛苦(Disclosing this information would cause that individual a degree of damage or distress)。今年九月教育部公布蔡英文的「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蔡英文自填的博士論文題目是「Law of Subsidies Dumping and Market Safeguards」,跟蔡英文號稱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放在LSE婦女圖書館和台灣國圖)題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afeguard Actions」完全不同。逼得總統府發言人特別聲明,履歷表填的論文題目是「博士」論文的Part Two。這又是另一個謊話:沒有人在申請教職時不填博士論文題目,只填第二部的題目。那只證明一點:當時申請政大教職時蔡英文根本沒有博士論文。
再加上,在蔡號稱取得博士學位(1984年3月)之前一年,蔡英文在1983年6月;1983年12月在「政大法學評論」刊登的文章,都已自己署名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1983年10月,在聯合報發表文章,也是自稱國際經濟法博士。蔡英文自27歲起即以假博士招搖撞騙,是毫無疑問的了。
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
27歲的你我,誰敢跟蔡英文一樣,沒有博士,卻在投稿的期刊、報紙四處謊稱博士,並在國立大學求職信上公然杜撰博士論文題目嗎?一個27歲,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為何會如此膽大包天?為何敢說謊成性?是爸爸有錢?可是有錢人子弟也很多,誰會這樣?還是爸爸有強大的黨國關係?可是有黨國關係的人也不少,誰這麼敢?而且,蔡英文說謊,不是只有27歲時假稱博士那一次而已。
我曾於2019年12月9日在某報發表一篇「小英說謊記」,敘述蔡英文親口說的謊話,摘要如下,
一、紐約辦事處大樓購買、啟用期間(2004/2005),蔡英文是不分區立委。但2019年8月17日,蔡英文在台中開講,「紐約辦事處…我們買了以後,現在已經漲了好幾倍,那你要說誰有那麼樣的願景呢?我告訴你,就是我啦,我在做行政院副院長的時候」。蔡英文講這段話時,眉飛色舞、得意洋洋。後來被阿扁打臉後,8月26日才在臉書表示記錯了。
二、2011年出版的《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的口述提到,「初到康乃爾時,記得開學不久,有一次上『國際公法』的課程時,我被老師點名站起來:『妳來自那裡?』『那你們將來要跟中國怎麼辦?』…『嗯……』向來對隨堂抽問有問必答的我,剎那間腦袋裡竟然一片空白。…老師看出了我的猶豫。他很體貼、也很嚴肅地說:『這個問題沒有理所當然的答案。妳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好好觀察、好好想想!』」
2019年9月20日「社群之夜」,蔡英文:「我到康乃爾大學法學院,去的時候,這個系主任就告訴我,就見我,看到台灣的學生他覺得很新鮮,他就問我說,『你是台灣來的?』,『那你們以後跟中國怎麼辦呢?』,我想了一想,我說『我們政府說我們要統一啊』,我們這個老師看著我說,『你真的要來唸康乃爾大學的法學院嗎?』……這個老師叫什麼名字呢?因為他已經過世了,我可以跟各位講,他的名字叫Barceló」。三天後,彭文正博士收到Barceló教授的電子信件!九天後蔡連任辦公室發言人表示經查證係口誤。
三、2019年9月18日徐永泰博士報告,政經學院的蔡論文有一書面的作者要求,「四不一沒有」的閱讀限制。
隔天記者問,為什麼論文的閱讀要有很多的限制。蔡:「這個我不知道,這個我也想去了解一下」。再問:「他們說是妳訂的」。蔡:「那當然不是我訂的」。問:「他們說是你要求的」。蔡:「不會是吧?」
四、2019年11月28日立法院公聽會,嚴震生教授指出,在國圖的「博士」論文有444個拼字錯誤。隔天蔡為解釋錯字太多,說:「35、36年前的論文了,那時候的打字都是用傳統的打字機,有打字的錯誤,其實也是在所難免」。
但,2011年,蔡在民主沙龍座談時親口說:(我的論文,)「尤其是你打字校稿整整花了一個月,因為那個年代我們還是可以用電腦打,然後用printer印出來。」
五、2011年民主沙龍,蔡說「你檢查了你的論文一個月以後,把論文交出去之後的那一剎那,我就覺得說我不要再考試了。……可是後來我爸爸說,你畢竟是學法律的,應該去考一張執照吧。…我又開始了我的考試生涯,我又去考了紐約的執照,考完以後……我又去考了台灣的執照。那兩張的執照就一直掛在我家的牆上。…我的考試生涯就結束了,那就開始我的教書生涯」。
其實,蔡英文的紐約律師是1987年登錄的,根本不是自稱倫敦政經畢業後(1984)先去考、再回台教書。至於蔡的台灣律師更是在1996年才通過檢覈取得,根本不是考試取得!
再加上蔡英文在《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一書中,說明姊姊蔡英玲陪她去倫敦參加博士口試的照片,後來被網友比對出,背景是波士頓的教堂。以及最新出爐的謊言,日前賀德芬老師公布的,蔡英文的「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蔡英文自填的博士論文題目,跟蔡英文號稱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題目,不一樣。事實上,這題目也跟蔡英文於2011年在各大學(開南大學、交通大學、彰師大、靜宜大學)演講,侃侃而談介紹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Safeguarding Domestic Market」又不一樣。更是跟2011年10月出版的「小英便當與洋蔥炒蛋」一書的論文題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elfguard for Domestc Market」)不同!怎麼有人連自己博士論文題目都會連續講錯、寫錯?
一個人可以在公開場合,口沫橫飛,神采飛揚,說謊,而且不止一次,不怕被抓包,也不怕這些場合可是都有錄音錄影。一個人可以在求職履歷表上謊稱博士,一騙近四十年,也不怕東窗事發。這可能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壞:她知道自己在說謊。就是愛說謊,隨口呼攏,說謊可以得到利益;另一種是病了:其實她不知道自己是在說謊。
在精神醫學有一少見的精神病理現象,英文叫Pseudologia fantastica(有人翻成「謊話幻想」),又名pathological lying(可翻成「病態性說謊」)。精神醫學教科書是這樣描述的:「有限的事實,混合了大量、生動的幻想。聽者的興趣使當事人很高興,於是又更強化了本症狀。這些症狀不僅是事實的扭曲,有時還會偽造一些自相矛盾的過去生活,如聲稱父母已死,博取同情」。另也有這樣的描述;「流利、似是而非的說謊,通常是浮誇、極端事物的不真實敘述。這些敘述隱隱約約被當事人相信是真的」。但本現象不是妄想,因為如果有人找出事實來質疑時,當事人還是會承認錯誤。又,他們說謊,主要不一定為了得到實質利益或逃避責任,而是為了滿足內心某種需求,或許從中可提升自尊與自信。
我曾經一度以為,蔡英文會不會是後者,病了。如果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包容她,並給予治療。但蔡英文,博士未完成,帶著博士班筆記回國,將該筆記依章節分次翻成中文投稿期刊,署名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進政大教書,繼續把該筆記依章節分次翻成中文投稿期刊,藉以升等副教授、教授。這位法律學者教授,終其一生,除了將博士班筆記翻成中文外,沒有其他著作發表。所以就說謊的本質,蔡每次說謊都是為了得到利益或逃避責任,而且還運用各種方法去遮掩謊話,如放在LSE的論文不讓人影印、引用,把教職升等資料封存至2049年。由此觀之,蔡英文應該是壞、不是病。
有人一定會說,當總統又不一定要有博士學位?當然沒錯。問題是,我們談論的不是「總統有沒有博士學位」,而是「讓學術詐欺、說謊成性的人當總統,對我們社會及下一代的教育意義是什麼?」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原載台灣《風傳媒》網刊 2021年9月21日
https://www.storm.mg/article/3947891?mode=whole
聯合報家庭與婦女投稿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82年薇薇夫人與兒童認養】#1982年
你是薇薇夫人的讀者嗎?從1960年代在聯合報「家庭」版主持專欄開始,「薇薇夫人」樂茞軍成為陪伴世代女性成長的最佳「女朋友」。在二十餘年的專欄寫作中,薇薇夫人關注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現代婦女在新舊價值觀轉換的年代,如何於愛情、婚姻、自我發展與人際互動等課題中自處。她學養兼具、溫柔睿智的聲音,不僅醫治各種「疑難雜症」,更在人情世故之中,為新時代女性提起航向未來的明燈。
此外,薇薇夫人更以其影響力推廣早期兒童認養的措施,自1976年〈讓我們做「認養人」〉起,寫作一系列文章,協助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現在的家扶基金會)呼籲大眾加入認養弱勢兒童的行列。在她的倡導下,認養制度引起廣大迴響,也幫助家扶從依賴國外援助轉向自給自足。在此基礎上,家扶基金會陸續推動兒保工作、兒福法修正等重要措施,迄今陪伴超過36萬名海內外弱勢兒童翻轉人生。
今天也是家扶的70周年生日,讓我們再次回味薇薇夫人溫暖的文字,並持續關注弱勢兒少的需求與困境。
與家扶一起守護弱勢兒少:
https://www.ccf.org.tw/?action=domestic_adoption2
#薇薇夫人 #家扶基金會
#女人可以沒有男朋友 #但一定要有女朋友
日期:1982/12/26
圖說:樂茞軍薇薇夫人為今天敲響金鐘的資格而努力
來源:聯合報
攝影:王宏光
歷史新聞
薇薇夫人專欄
讓我們做「認養人」
【1976-11-10/聯合報/06版/】
【薇薇夫人】「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對我來說,已不是個陌生的機構名稱了,因為我知道他們在多年來的確救助了不少貧苦兒童。
最近,在會裡工作的蔡小姐告訴我,二十六年來會裡替低收入家庭謀福利,輔導他們就業,加強視聽教育,給予經濟支助等一切開支,都是由美國總會撥款。每個孩子的扶助金都由該會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國家的「認養人」按月給予。近來因為我國已列入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很可觀,因此美國總會希望我們國內也會有「認養人」出現。
這真是一件讓人覺得一則以喜,一則以慚愧的事。喜的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成績把國家帶進「更上層樓」的階段,慚愧的是我們自己貧苦的同胞竟一直靠別人來支助解決困難。不過,我相信那不是由於我們的能力和愛心不夠,而是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
「認養人」可以每年捐一百元認一口,當然多多益善。獎學金捐款是大專生每名每學期兩千元,高中、高職生每名每學期一千兩百元。捐款的劃撥帳號是二二四八○。另外,他們也渴望得到書籍和衣物,這些捐助可寄台北市金門街廿四巷廿號蔡彩瓊小姐收。如需要該會簡介,也可寫信到上址索取,或電三五一六九四八、三四一五七七九詢問。
偶爾我們會在報上讀到某某孤兒的認養人,千里迢迢從國外來探望他們,或是在國外某些雜誌上看到某個救濟機構刊登募捐的啟事,內心在感動中難免會另有酸楚的感受。讀我們自己來「認養」我們的貧苦兒童吧。
【1997-03-13/民生報/34版/讀書周刊】
薇薇夫人熱愛生命 有聲書暢談女性成長
【記者徐開塵報導】今年婦女節,以專欄文章陪伴無數女性走過成長路的專欄作家薇薇夫人,為女性朋友準備了一分特別的禮物--告訴妳「熱愛生命」的方法。
「熱愛生命」是薇薇夫人的有聲書。這套有聲書的出版,讓人想起聯合報刊載長達二十六年的「薇薇夫人專欄」。錄製有聲書的過程,也讓薇薇夫人重新回味那段以寫日記的心情和女性讀者談心聊天的日子。
三十年前,本名樂茞軍的薇薇夫人,以「白芷」的筆名投稿給聯合周刊「小家庭的喜劇」專欄。寫了十個月,聯合報開闢婦女家庭版,邀請她開專欄,每天和女性讀者談些觀念和問題,取名「薇薇夫人專欄」,「薇薇夫人」順理成章變成她的筆名。
寫專欄,她自訂原則:不談私事,以女性角度看社會現象和問題。筆下文章的公正、可信賴,使她成為許多女性讀者生活諮商對象,視她為朋友傾訴心事,來函雪片般飛來,單一問題私下回信,共通難題才公開討論,讀者來函處理後就燒毀,她以保密方式回應讀者的信賴。專欄開了二十六年,後來立體化電視節目「今天」一作十六年,少有人能及。
(後略)
聯合報家庭與婦女投稿 在 蛋妹 Vivi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交替的愛情與麵包 /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11762/3160504
-
今天仔細算了一下,副刊配圖不知不覺也這樣畫了快三年~~時間快的可怕
以前我常說想畫報紙,但老是不得其門而入,就在三年前那時正和插畫經紀公司終止了合約,作為一個轉折,開始全全自己接案。於是開始自己投了幾家耳熟能詳的報社(我很少主動投稿,所以能見度老是像烏龜一樣),有一間因畫風的關係婉拒了我,而聯合報是第一個給我機會的報社😭💛
畫報紙是一個很好訓練想圖的練功方法,每次都不知道會收到什麼內文,還記得我第一篇畫的是教小朋友使用馬桶的文章,畫了兩天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交稿。從一開始一篇要想很久,到後來速度越來越快,不知不覺也理出了自己的思考模式,雖然偶爾會因為文章類型相似而有倦怠感。但也感謝有這個機會我才能多接觸不同類型的東西,不然我應該還是不停在畫自己憂鬱的內心劇場吧
(聊這個也沒有說以後不畫報紙了哈哈,就突然想聊聊天分享分享~)
-
「 一 次 偶 然 的 聚 會 , 遇 見 小 學 同 學 林 琴 玫 。 她 身 穿 粉 藍 色 套 裝 , 顯 得 格 外 白 皙 , 臉 上 還 擦 了 淡 淡 的 脂 粉 。 我 左 瞧 瞧 右 看 看 , 怎 麼 看 都 不 像 那 個 小 學 四 年 級 與 我 相 鄰 而 坐 的 黑 妞 … 」
-
文 / 錦江沙。圖 / 蛋妹。
聯合報副刊-家庭與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