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我寫了這篇,想要跟大家分享
我們與狗狗之間的重要連結
但需要朋友嗎
還是,更需要的是你
我經常在想著這件事情,有一次上課的時候就問了老師
拿鐵會需要同伴嗎?我覺得牠好像看似很寂寞
但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與狗這件事情
問這個問題的我,已經過了五年了
最近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狗與人類的連結
研究表明,對於所有養狗的人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吧!
我也想要分享給大家
狗狗對於人類的反應大大超越對於同伴
狗在感情、保護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一切方面,
更依賴人類而不是它們自己的同類。
關於狗大腦氣味處理的神經影像學研究。
埃默里大學的動物認知科學家訓練狗在 MRI 機器中靜止不動,
並使用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來測量它們對熟悉和未知的人和狗的氣味的神經反應。
科學家們發現,狗主人的氣味實際上激發了他們大腦“獎勵中心”的激活,稱為尾狀核。在所有要吸收的氣味中,狗實際上優先考慮人類的暗示而不是任何其他人。
安迪斯和其他研究人員在研究狼的馴化時發現了一點
"狗狗尋求人的眼神交流,而不是他們的親生父母。"
當狗害怕或擔心時,它們會跑向主人,就像心疼的蹣跚學步的孩子徑直奔向父母一樣。這與其他家養動物形成鮮明的對比
像是研究指出的,馬和貓咪都會逃走呢
Eotvos Lorand 大學的研究人員也研究了犬類大腦對人類和狗的不同聲音做出反應的活動,例如人類的聲音與狗狗的聲音來做比較,發現,快樂的聲音特別能照亮狗狗的聽覺皮層。這種共性說明了狗與人之間獨特的強大溝通系統,也就是:狗不僅僅注意到我們微妙的情緒變化——它們實際上是身體上的連接來接收它們。
我們總是想要知道狗狗愛不愛我們,甚至更多。即使他們不是成熟的孩子,他們也將我們視為家人。對我們呢?
嗯,他們永遠是我們的寶貝。
原文資料也來自於 Theresa Fisher2020的文章
大家如果有興趣也可以上網查更詳細的資料
聽覺皮層 在 阿尼尛 Anim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尛外電 聽到咀嚼聲就煩躁 研究:恐音症患者大腦連結異常活躍
----------------------------
Artist: Eva Pu Illustration
----------------------------
你會不會對咀嚼聲或人的呼吸聲特別敏感,老是被這些噪音搞得全身不舒服,出現噁心、焦躁、生氣的情緒呢?若出現上述症狀,你可能患有恐音症(Misophonia)。
全球約有15%的人患有恐音症,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恐音症常被認為是聲音處理的障礙,但一項刊登在《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研究指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最新研究發現,恐音症患者的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與前運動皮質腹側區(ventral pre-motor cortex)存在不尋常的「超敏感」(supersensitized)連結。
研究員舒賓德‧庫瑪博士(Sukhbinder Kumar)表示,「這是學界首次在針對恐音症的研究中,發現這樣的腦部連結。」
該研究對恐音症患者與非患者進行腦部掃描,發現兩者的聽覺皮層對聲音的反應一致,唯恐音症患者的聽覺皮層與控制臉部、嘴部和喉嚨的運動區有更多的連結,使他們對特定的觸發聲音(trigger sounds)特別敏感。
「令我們吃驚的是,研究也發現患者的視覺和運動皮層間的連結有類似的增幅情況,意即恐音症也可能被看到的觸發,」庫瑪博士表示。
這種交流會活化腦部的鏡像神經系統,為處理這些觀察到的行為,患者會不自覺在腦中模仿那些動作,彷彿他們自己也在進行那個行為。
在部分情況下,恐音症的人會模仿那些讓他們不舒服的聲音來減輕症狀,研究者提姆‧葛瑞夫教授(Tim Griffiths)相信這個新發現將有助於找出治療恐音症的方法,「比起像過去一樣關注大腦的聲音中樞,心理治療也應關注大腦的運動區。」
根據恐音症研究中心(Misophonia Institute),恐音症是種鮮為人知的疾病,許多患者都默默承受著這種痛苦,或被認為是脾氣暴躁、易怒的。
尛評:約0.07%的美國人口患有恐音症。
#每1500人中就有1人 #其實不是特別罕見 #但很少人知道它 #歪編
--
Source: Daily Mai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isophonia Institute
➤ 我們的IG https://reurl.cc/A848rK
➤ 你知道尛? https://reurl.cc/4mjkGD
➤ 我們的MeWe https://mewe.com/p/ani3small/
➤ 我們的YT https://www.youtube.com/c/Ani3small
聽覺皮層 在 兔子推推x深層按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鬆的練習,與自己相遇,也與人相遇]
當初,寫到當初,這篇又會落落長了。
總之就是和缽缽隨性的聊天說來玩吧,做點啥、講點什麼都好,這一講講到人家孩子都出世了,要辦的活動還藏在肚子裡,每次和缽缽一對上話又是天南地北的噢啊唉呀的說個沒完,所以活動就一翻又翻的變來變去、沒個結論,也只好先來了一個體驗課,也算是有了活動的雛型。
我很喜歡聽音樂,但是對於聲音卻常常聽不進去。
有天缽缽給我一篇文章說:「觸覺強度很強的人,聽覺可能就沒必要發展太高。」,文中大意上是指目前科學家推測聽覺和觸覺的融合,反映了在小時候這兩種感覺很可能是同源,很可能一般人稱作聽覺皮層的區域本身不能解釋聲音,而是頻率或是其他形式的訊息,無論這些訊息是來自於聲音還是振動。
雖然好朋友是頌缽大師,不過卻很抱歉的是當我在他的缽聲旁邊,我一丁點聽感都沒有,一般人聽見的療癒啊、心底浮現的畫面啊、觸及到情緒感受啊,我幾乎都沒有聽見,對我來說普遍上是一種嗡嗡作響的振動,而且很容易讓我非常非常的分心,完完全全的靜不下來,總是要花一大段時間才會進入狀況。
後來發現聽不到什麼,也不代表不適合聲音療癒或你就是個頌缽麻瓜,只是需要換個方式聽罷了。
在分享的第一個章節裡面,提到了聲音是以圓圈的方式環繞的靠近人,這是真正的聲音形式,如果覺得有畫面或方向的感覺,是因為該聲音觸及了記憶、經驗和視覺,或者是在觸覺上的共振。
如果聽到開車門的聲音,腦海裡出現了開車門的畫面,那代表你曾經看過有人開車門,然後你記得了類似的視覺畫面並連結了聲音,假如你不曾聽過相似的聲調、音色、頻率,你必然沒有畫面可以浮現,沒有東西浮現反而比較接近真正「純粹的聲音」。
如果你感覺到頌缽靠近你且約略可以感知其移動的方向時,往往是來自皮膚的體感,而不是聽覺,在聽覺上只有「大小聲」跟振幅的間距可以測定距離,但決定方向基本上是體感的關係,譬如說,從前面走來,是前側的肌肉在工作,從背後靠近時,則是在後背發生的感覺。
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世界觀」,這是指一種從自我經驗中建構出來對於外在世界的觀感,是一種「觀念」和「感覺」,只要你的觀念不同、感覺不同對於同樣一個人、事件、經驗的認識就會是不一樣的。
人與人之間若不去核對自己與彼此之間的想法、感受,就算在你我的眼前發生同樣的事情依然會衍生出誤會、誤解,因為每個人的理解就真真切切的是不相同的。當然嘛!沒有人的觀念是一模一樣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最多就是比較接近一些而已。
當你發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會不會緊張、不安?身體會不會變得緊繃?這時候,怎麼辦?
在我的活動設計裡面,走了一個途徑是「往自己走」,暫且先不去管別人覺得怎麼樣,每個人只負責好好的去核對「我自己」在「現在」的「感覺」裡面是什麼?試著「分離」或「單純化」接受訊息的方式,自然就會放鬆下來,因為建立了一個我此刻感受上清晰而有安全感的狀態。
而在轟轟的活動設計中,我領悟到的另一個途徑是「往外面走」或「往人群走」,就是接受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別人的感覺是什麼,而當我自己與他人在活動中此刻的感覺越接近,我就會感覺越安全、越放鬆,天曉得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花費多少能量在適應環境、理解世界、靠近人又離開人。
兩堂體驗課若從單一堂繼續往下深入,還是不能放鬆的。
很奇怪噢!放鬆課,越上越不能放鬆。
從你越往自己走,你就越會發現,當你眼睛睜開,你與外界的落差就會越大,你與身旁的人的體驗就是不一樣的,發現這個不一樣,我們該如何定位我自己?找不到自己定位,怎麼會不緊張?
當你往外走,而且越與人靠近,你就會發現,當你要與之分離的時候,他彷彿把你的一部分也帶走了,其中越是保有自己的人,離開的時候越是乾淨俐落,絕不拖泥帶水,越是沒有自己的人,越是不舒服,這時候,我又該如何自處?怎麼能不緊繃?
你若此生只去少少的地方,而且可以只與少少的人來往,那你自然是走靠近自己的路線放鬆,越理解自己、越明白自己就會越輕鬆。
你若需要與很多人接觸,然後還想到處探索的話,那你必定要時常去體驗新的經驗,透過擴大自己的感知,熟知各種正在熟悉的過程,並在其中安在。
鬆的練習裡,是一點一點與自己靠近。
也一點又一點的與他人、與世界靠近。
從右到左:
兔子推推x深層按摩 這是阿修
簧呼旅人 x 帶著口簧琴去旅行 這是轟轟
寶島漫缽 頌缽工作室 這是缽缽
琴床物理治療 Chinchin 這是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