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想請育嬰假 ? 最高可領43.9萬! 育嬰留停津貼加碼領8成薪,7/1上路 》
陪伴孩子成長是許多爸媽最大的心願,我的不少朋友從等待寶寶誕生前,就開始思考是否要請育嬰假,陷入陪伴孩子和現實經濟考量的兩難局面。現在疫情爆發,想要暫別工作,專心陪小孩成長的爸媽變多了,也有了更寬裕的選擇 : 針對育嬰留職停薪的措施,過去爸爸和媽媽只能在小孩滿3歲前,其中一人先後提出申請,才能領到6成薪補助,7/1起將調整為可以同時申請,而且補助提高到8成薪,爸媽也不用一次連續請滿6個月,可以自己規劃、彈性請假,這項補助由中央政府負擔。
如果依最高投保薪資4萬5800元計算,可以月領3萬6640元育嬰留停津貼,最長領到6個月,等於爸媽同時請好請滿,一共可以領到43萬9680元的育嬰留停津貼。關於育嬰留職停薪的新措施,這裡有更詳盡的內容:
Q: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爸媽都可以申請嗎?
育嬰留職停薪之後,可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只要就業保險年資合計滿1年以上、小孩滿3歲之前都可以申請。另外,爸媽雙方都可以同時申請育嬰假留職停薪津貼;就算另外一半沒有工作,另一方也還是可以申請。
Q:育嬰假留職停薪可以請假多久?
A:育嬰留停不得超過2年。每次申請時間需超過30天,不必一次請到6個月。但少於6個月的請假以2次為限,而且要提前告知雇主,方便人力調配。
Q:育嬰留停津貼可以領多久?可以拿到多少錢?
A:育嬰留停津貼按照被保險人的開始育嬰留停的當月起,前6個月的平均月投保薪資80%計算,每個月發給,每1個小孩合計最長可發到6個月。
Q:育嬰留停津貼怎麼申請?
A:先上「我的E政府」上查看所需資料、備妥相關證明文件後,可透過郵寄、臨櫃、線上申辦申請。勞保局收到申請文件後,每月初會開始審核,審核完成並確認符合資格後,10個工作天內會核付,核付後3到5個工作天會匯進指定帳戶。
育嬰留停8成薪怎麼算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平等與尊重,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就算不好走,我們還是要相信有彼此;提醒彼此,不要讓自己「習慣」了那些傷害性的價值觀與標籤,而使得自己變得卑微。
我昨天看到這張圖,以及發這張圖的新北市勞動局的聲明,其實非常驚訝。
驚訝之一是,在性平教育推動至今,現在居然還有這種明著歧視的圖,而且是由公部門做為政策的推廣文宣。
驚訝之二是,在許多人的反映之後,公部門花了三天才撤下這張圖,而且寫了一篇不算道歉的聲明。
當然會有許多人有著憤怒,或是去留言。只是讀完這個聲明,我很驚訝的是:
原來,這個部門並不完全理解大家為什麼這麼生氣。
原來,他們並不懂,這張圖戳中了多少人的傷痛,有多少人在一開始工作,就在不同的起跑點上,她們必須非常的努力,去擺脫這樣的標籤。
原來,他們並不懂,標籤一個人,是把一個人「物化」、「分類」最快的方法;會覺得詼諧好笑,是因為你自知自己是另一群人,是不一樣的,是有優越感的;而這個優越感與物化,讓你對被你標籤的人,是沒有同理心,也不想去理解的。當然,他們對你來說,也不是和你一樣平等、值得尊重的人。
而如果你與被標籤的人有相同的屬性,你卻仍覺得好笑,那或許是因為,你已經很習慣:
在這個社會裡,自嘲,或是合理化你的痛苦,跟自己說:「這又沒什麼」,才不會覺得被別人笑的時候,傷口這麼痛。
而有時候,為了被這個社會較有發言權的主流價值給接納,卑微地嘲笑自己,用主流的價值觀來生活,是讓自己被這個團體接納、認同的一種方式。
甚至,有些人會用要求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別人、嘲笑與標籤別人,藉此得到優越感、安慰自己:「沒關係,大家都這樣,我並沒有特別慘、特別卑微,習慣就好。」如此,這些人反而會對那些提醒他們要意識「標籤」、「刻板印象」與「受傷」的人憤怒、生氣,覺得他們「太敏感」。
因為當他們去意識,可能會受不了,而又沒把握可以改變這個現狀。
只是,我們都不要隨便地、讓自己變得卑微。
當我們無視於這些標籤與歧視的行為,讓這些聲音一直留存與迴響,所謂的刻板印象、主流價值,就是這樣形成的。
唯有我們在感受到不對勁的時候,不停地意識、覺察、提醒、對話,並且不允許別人這樣標籤我們,這樣的行為才有機會停止,這樣的價值觀才有機會被放棄與翻轉。
這樣的文宣,才會成為沒有性別意識、沒有同理心、標籤化且抱持著優越感的代表,在社會大眾的共識中,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裡,更不可能被公部門推動政策所用。
當出現這種誤導時,公部門才知道要好好道歉,而不是認為這是「詼諧」,卻沒意識到這句「詼諧」,顯現出自己的優越感,也顯現出自己缺乏的意識與同理心。
關於平等與尊重,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就算不好走,我們還是要相信有彼此;提醒彼此,不要讓自己「習慣」了那些傷害性的價值觀與標籤,而使得自己變得卑微。
-\-\-\-\-\-\-
文後更新:
留言有一些討論,例如這張圖不只是性別意識,而是包含對於職災勞工不妥的看法。也有一些留言認為,公部門文宣重點在「職災」,卻出現這樣的內容,是否模糊了焦點,甚至不夠有性別意識....等等的討論,有些部分我也是同意的。
有些人認為,覺得這張圖有性別意識,是太「敏感」了,也有些人問:如果換成男性,一樣會有歧視的問題嗎?
其實我覺得能夠引發這樣的討論很好,讓我們都能重新思考我們對於「歧視」、「性別平等」的看法。
而對於歧視與標籤,我的看法是這樣:
並不是直接套用、換成另一個性別或身份,覺得沒有問題的話,這件事就沒有問題。
因為不同身份、族群等,所可能被歧視與被標籤的可能性是不同的。
例如,在職場,因為身為女性的身份,而被認為能力不足、或是被認為結婚後、有小孩後,必然沒有辦法全心全意在工作上,而被影響升遷或薪水等所在多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相關的研究報告)。
但難道男性就沒有被歧視或標籤的部分嗎?當然有。
例如之前的「粉紅色運動」、「穿裙運動」、或是更早的「長髮運動」,就是一例。
對於女性來說,粉紅色、穿裙、長髮,都不會讓女性覺得不舒服,但難道,這就不是對男性的刻板印象嗎?
我相信大家是不同意的。
因此,並不是直接套用,另一邊不覺得那麼不舒服,就代表這不是歧視。
再回到社會的期待上,我們來討論看看,關於意識形態是怎麼被運作的。
例如,假設有小學的課文,寫著:
「爸爸出外工作,媽媽在家做家事、帶小孩。」
這個標籤即是雙重的,當我們無意識地接受這樣的性別期待時,被困住的不只是媽媽,還有爸爸。
我遇過一些爸爸,很想要請育嬰假陪小孩,但考慮到社會期待、身邊人的觀感與長輩的「關心」,讓很多爸爸即使想要不錯過孩子的成長,卻還是沒辦法很輕鬆地做出這樣的選擇。
因為,當我們習慣了這樣的觀念,聽到有人做出與此價值觀不同的選擇時,那些標籤與刻板印象,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對於這個「不同」而有點不舒服。
意識到這個 #不舒服,我認為是很重要的。今天提出這個討論,並非代表男性與女性是「對立面」;也並不是說,當你並非被標籤的族群,代表你就是就是「既得利益者」;
而是:我們都會在不同的面向、不同的情況下,被貼標籤,尤其當我們沒有意識這件事是有問題的時候。
例如當你是年輕人,被貼上「吃不了苦」、「草莓族」;
或者:刺青、「8+9」被當成一種標籤;
或者:身為男性,失業的社會壓力比女性大很多,特別是結婚後。因為結婚後的女性可以說「給老公養」,但男性如果「給老婆養」是很丟臉的事(當然,以上這些想法,對兩邊都是標籤)
........
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而當我們都能去意識到這些標籤、刻板印象時,甚至避免、減少這些標籤的機會,我想,大家能夠做的選擇,也就更多了。心靈,或許能夠更自由。
我也覺得,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說你同意我的想法,當然也可以不同意。當你從不曾被這些標籤化所囿、甚至傷害時,我想你是幸運的。不過,我們能做的,或許是尊重那些曾經被傷害的人,尊重他們的感覺與想法,而不是一句「太敏感」、「玻璃心」就帶過。
同樣的,若他人不能理解你的痛苦與難受,我們可以試著表達,但或許,他不能理解是有他的道理,而他也可以有他的看法,我們不需去攻擊或否定。
不過當然,他不能否定你的感受,就像你也無法否定對方是這樣想的。
這就是民主社會。
而當我們能夠有更多的討論與想法時,內心屬於自己的那些思考、脈絡也能越來越清楚,你會慢慢找到自己的定義與標準,而不是以別人的標準、價值為主,我覺得都是好的。
就像我的想法也不見得對,而我,只是提出我的想法而已。只有你自己思考過、消化過,得到一個自己的結論,這才會是屬於你自己的標準。
很謝謝大家願意討論與留言,在這過程中,我想我們都會更清楚自己在意的是什麼。
而我們所能捍衛的,也就是屬於我們自己在意的事情而已。
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
育嬰留停8成薪怎麼算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昨天看到這張圖,以及發這張圖的新北市勞動局的聲明,其實非常驚訝。
驚訝之一是,在性平教育推動至今,現在居然還有這種明著歧視的圖,而且是由公部門做為政策的推廣文宣。
驚訝之二是,在許多人的反映之後,公部門花了三天才撤下這張圖,而且寫了一篇不算道歉的聲明。
當然會有許多人有著憤怒,或是去留言。只是讀完這個聲明,我很驚訝的是:
原來,這個部門並不完全理解大家為什麼這麼生氣。
原來,他們並不懂,這張圖戳中了多少人的傷痛,有多少人在一開始工作,就在不同的起跑點上,她們必須非常的努力,去擺脫這樣的標籤。
原來,他們並不懂,標籤一個人,是把一個人「物化」、「分類」最快的方法;會覺得詼諧好笑,是因為你自知自己是另一群人,是不一樣的,是有優越感的;而這個優越感與物化,讓你對被你標籤的人,是沒有同理心,也不想去理解的。當然,他們對你來說,也不是和你一樣平等、值得尊重的人。
而如果你與被標籤的人有相同的屬性,你卻仍覺得好笑,那或許是因為,你已經很習慣:
在這個社會裡,自嘲,或是合理化你的痛苦,跟自己說:「這又沒什麼」,才不會覺得被別人笑的時候,傷口這麼痛。
而有時候,為了被這個社會較有發言權的主流價值給接納,卑微地嘲笑自己,用主流的價值觀來生活,是讓自己被這個團體接納、認同的一種方式。
甚至,有些人會用要求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別人、嘲笑與標籤別人,藉此得到優越感、安慰自己:「沒關係,大家都這樣,我並沒有特別慘、特別卑微,習慣就好。」如此,這些人反而會對那些提醒他們要意識「標籤」、「刻板印象」與「受傷」的人憤怒、生氣,覺得他們「太敏感」。
因為當他們去意識,可能會受不了,而又沒把握可以改變這個現狀。
只是,我們都不要隨便地、讓自己變得卑微。
當我們無視於這些標籤與歧視的行為,讓這些聲音一直留存與迴響,所謂的刻板印象、主流價值,就是這樣形成的。
唯有我們在感受到不對勁的時候,不停地意識、覺察、提醒、對話,並且不允許別人這樣標籤我們,這樣的行為才有機會停止,這樣的價值觀才有機會被放棄與翻轉。
這樣的文宣,才會成為沒有性別意識、沒有同理心、標籤化且抱持著優越感的代表,在社會大眾的共識中,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裡,更不可能被公部門推動政策所用。
當出現這種誤導時,公部門才知道要好好道歉,而不是認為這是「詼諧」,卻沒意識到這句「詼諧」,顯現出自己的優越感,也顯現出自己缺乏的意識與同理心。
關於平等與尊重,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就算不好走,我們還是要相信有彼此;提醒彼此,不要讓自己「習慣」了那些傷害性的價值觀與標籤,而使得自己變得卑微。
-------
文後更新:
留言有一些討論,例如這張圖不只是性別意識,而是包含對於職災勞工不妥的看法。也有一些留言認為,公部門文宣重點在「職災」,卻出現這樣的內容,是否模糊了焦點,甚至不夠有性別意識....等等的討論,有些部分我也是同意的。
有些人認為,覺得這張圖有性別意識,是太「敏感」了,也有些人問:如果換成男性,一樣會有歧視的問題嗎?
其實我覺得能夠引發這樣的討論很好,讓我們都能重新思考我們對於「歧視」、「性別平等」的看法。
而對於歧視與標籤,我的看法是這樣:
並不是直接套用、換成另一個性別或身份,覺得沒有問題的話,這件事就沒有問題。
因為不同身份、族群等,所可能被歧視與被標籤的可能性是不同的。
例如,在職場,因為身為女性的身份,而被認為能力不足、或是被認為結婚後、有小孩後,必然沒有辦法全心全意在工作上,而被影響升遷或薪水等所在多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相關的研究報告)。
但難道男性就沒有被歧視或標籤的部分嗎?當然有。
例如之前的「粉紅色運動」、「穿裙運動」、或是更早的「長髮運動」,就是一例。
對於女性來說,粉紅色、穿裙、長髮,都不會讓女性覺得不舒服,但難道,這就不是對男性的刻板印象嗎?
我相信大家是不同意的。
因此,並不是直接套用,另一邊不覺得那麼不舒服,就代表這不是歧視。
再回到社會的期待上,我們來討論看看,關於意識形態是怎麼被運作的。
例如,假設有小學的課文,寫著:
「爸爸出外工作,媽媽在家做家事、帶小孩。」
這個標籤即是雙重的,當我們無意識地接受這樣的性別期待時,被困住的不只是媽媽,還有爸爸。
我遇過一些爸爸,很想要請育嬰假陪小孩,但考慮到社會期待、身邊人的觀感與長輩的「關心」,讓很多爸爸即使想要不錯過孩子的成長,卻還是沒辦法很輕鬆地做出這樣的選擇。
因為,當我們習慣了這樣的觀念,聽到有人做出與此價值觀不同的選擇時,那些標籤與刻板印象,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對於這個「不同」而有點不舒服。
意識到這個 #不舒服,我認為是很重要的。今天提出這個討論,並非代表男性與女性是「對立面」;也並不是說,當你並非被標籤的族群,代表你就是就是「既得利益者」;
而是:我們都會在不同的面向、不同的情況下,被貼標籤,尤其當我們沒有意識這件事是有問題的時候。
例如當你是年輕人,被貼上「吃不了苦」、「草莓族」;
或者:刺青、「8+9」被當成一種標籤;
或者:身為男性,失業的社會壓力比女性大很多,特別是結婚後。因為結婚後的女性可以說「給老公養」,但男性如果「給老婆養」是很丟臉的事(當然,以上這些想法,對兩邊都是標籤)
........
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而當我們都能去意識到這些標籤、刻板印象時,甚至避免、減少這些標籤的機會,我想,大家能夠做的選擇,也就更多了。心靈,或許能夠更自由。
我也覺得,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說你同意我的想法,當然也可以不同意。當你從不曾被這些標籤化所囿、甚至傷害時,我想你是幸運的。不過,我們能做的,或許是尊重那些曾經被傷害的人,尊重他們的感覺與想法,而不是一句「太敏感」、「玻璃心」就帶過。
同樣的,若他人不能理解你的痛苦與難受,我們可以試著表達,但或許,他不能理解是有他的道理,而他也可以有他的看法,我們不需去攻擊或否定。
不過當然,他不能否定你的感受,就像你也無法否定對方是這樣想的。
這就是民主社會。
而當我們能夠有更多的討論與想法時,內心屬於自己的那些思考、脈絡也能越來越清楚,你會慢慢找到自己的定義與標準,而不是以別人的標準、價值為主,我覺得都是好的。
就像我的想法也不見得對,而我,只是提出我的想法而已。只有你自己思考過、消化過,得到一個自己的結論,這才會是屬於你自己的標準。
很謝謝大家願意討論與留言,在這過程中,我想我們都會更清楚自己在意的是什麼。
而我們所能捍衛的,也就是屬於我們自己在意的事情而已。
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