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的困境-醫療抉擇的兩難>
大家喜歡的劉真安靜的離開她先生、女兒以及粉絲,再多的靈堂獻花與弔殤也無法彌補她的來不及說再見。
人生的幸福是健康與財富的相乘數,失去健康就一切歸零。但生病無法避免,人生最困難的決定之中,醫療抉擇絕對名列前矛。當自己或家人生病時,要開刀嗎?要插管嗎? 要化療嗎?要截肢嗎?要換肝嗎?to be or not to be?絕多數人陷入生死相煎左右為難的困境。要訴之理性?醫學太專業資訊又不足,要訴之直覺?直覺如求神問卜買彩券豈能盡信?碰到這種情況,人們要如何做出聰明無悔的決定來降低不測的風險呢?
(一)有科技才有選擇
首先,病家有選擇是因為醫學的進步,一個心臟衰竭的病人考慮是否做心臟移植是因為有換心的技術,主動脈狹窄在過去只能任它惡化,但現在有了瓣膜置換術的選擇。有積極的治療選擇就一定更好嗎?不知道,這是另一個議題,我們在下段討論,但絕大多時候有選擇才有機會,才有希望,病家當然可以選擇「維持現狀」 status quo,以劉真事件看這是更聰明的選擇,但這是事後之明,人生最大的無奈就是無法早知道,下注離手,機會與風險並存。
(二)希望與權衡取輕
病家因此選擇有風險的手術是基於「希望」,期望一牢永逸的擺脫病纏,但醫師選擇風險較高的手術可不是基於「希望」,而是依據「權衡取輕」trade-off,「權衡取輕」就是為病人找出傷害較小利益較大的治療方法。生病無全順,通常只剩壞與次壞的選項,醫師的職責就是協助病家做出較好的抉擇。
(三) 風險無所不在
即使走路也可能車禍,人生的風險無所不在,所以說「醫師不是神,沒有零風險的手術。」醫療的風險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是病人端,病人是否太衰老,有嚴重共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肝腎病),有免疫過敏血液問題等等,這決定病人是否支撐得過麻醉手術過程及術後恢復。另一則是醫療端,醫療端包括醫院醫療團隊的整個系統。因為人就可能犯錯,醫療是人的行為,無論多小心還是可能有誤,統稱為「醫療錯誤」(醫誤)medical error,這並不表示一定是醫療團隊的錯誤。手術的醫誤最多也最嚴重,尤其是心臟與大腦手術。
(四) 醫誤的來源
醫療的副作用造成新的疾病稱為「醫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舉例來說,病人術後感染肺炎就是。醫源性疾病通常不是醫師的錯,而是治療本身的副作用。即使是醫學最進步的美國,統計一年因為「醫誤」損失的性命達10萬人浪費171億美元。(Van Den Bos, 2011) 像「壓瘡」、「術後感染」就是醫誤前二名。舉我較熟的脊椎手術為例,平均每個手術犯2.2個醫誤。進一步分析原因有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技術,另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判斷與處理失誤,其他50%則是醫師外的原因如麻醉、護理、設備、延遲等等。(Rolston JD, 2014)可見手術風險高,即使你到最好的醫院,拜託到從不犯錯的神醫為你手術,還是有另外50%的參與者系統環節可能出差錯,更何況絕沒有零失球的神醫。事實是當病家起心動念簽了手術同意書,排定開刀時間後,就已經在「手術賽局」裏,風險無法全知,不能完全避免,病家必須有這種心理準備。
(五)手術分成三種
首先需瞭解手術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緊急手術」,不手術馬上有生命危險如內出血癌症或槍擊,第二類是「選擇性手術」elective surgery,能夠改善疾病與生活品質的手術如椎間盤突出,白內障或痔瘡手術。第三類是「改善形象及功能手術」如整型隆乳近視手術。第一類手術不需考慮,風險再高也要做,至於第二類與第三類則值得好好考慮,因為病家的期望中絕不包括死亡或終身殘障。
(六) 保守療法
人有兩種。「風險趨向者」與「風險趨避者」,醫療的選擇常與個性有關。此二者醫師病人都有,自覺藝高膽大醫師為高齡多病十分嚴重病人手術,病人為整型接受削骨隆鼻等多次手術。但面對醫療風險,保守點可能更好。天下文化有一本書「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練」,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阿圖葛文德醫師,此書英文直譯應該叫「併發症」complication。作者說:「醫學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神奇。病人抱持過多的期待常要失望,因為即使是最簡單的手術,也不能保證病人術後一定會好。」
病家常不瞭解「併發症」,對手術抱持不切實際及一廂情願的想法,醫師不僅不該因利益推波助瀾陷病人於險境,反而該堅持立場,不必開刀的要說服病人不要手術。前台大朱樹勳教授稱讚神經外科黃勝堅醫師是好榜樣,他立場堅定很少讓步,總是勸退病人能不開刀儘量不開。他說:「愈早跟病人解釋手術風險,提供的資訊愈豐富,病人通常會打退堂鼓。」黃勝堅醫師經常拿自己的「腰椎滑脫」來規勸病人,雖然下背疼痛影響走路,但他從來不想開刀,而且照常打網球。「手術若不具有急迫性,可以與它共存,試著去忍受它。」
像黃醫師這種自己不開刀也勸病人不要開刀的醫師少之有少。大多數外科醫師是力勸病人開刀,但自己有問題時卻變鴕鳥。德國有一項研究,調查醫師自己生病時是否願意手術?結果發現多數外科醫師都不願接受手術,83%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背痛,手術是多餘的。其他疼痛的髖關節壞死疾病,74%醫師也不開刀;64%醫師不修補受傷韌帶;57%拒絕網球肘手術。這些外科醫師似乎寧可相信「憑藉自已與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上策。」(朱樹勳, 2008)外科醫師天天開刀當然比別人更深切體會手術的利弊得失,他們採取保守療法不願手術更值得深思。
(七) 醫師的道德風險
病家還需提防醫師的道德風險,醫師的道德風險是什麼?那就是為了業績壓力與個人利益的過度或不必要手術。天下雜誌曾做過一專集「過度醫療誰的錯?」指出台灣過度醫療的推手有三:第一是扭曲的健保總額制度,使得每家醫院都拼命衝營業量與自費醫療;第二是以業績計算醫師的薪資與獎金,許多醫院甚至沒有給醫師底薪,純粹以營業額的比例當醫師業績獎金,這使得內科醫師有明顯誘因多開藥與多做檢查,而外科醫師則是多開刀及多使用自費器材;第三是醫院、醫師與藥商、儀器商互相結合謀利的共生結構,如多開藥賺藥價差、多開有器材的手術賺器材佣金。(黃靖萱, 2011)我一位學弟在某醫院骨科,他的業績壓力是每個月500萬,這使得他必須抓住每個可以手術的機會。或許多數外科醫師不是如此,但聽憑片面之詞就去開刀絕非明智,在拙著「背痛怎麼辦要手術嗎?」我建議要找第二意見,但同一科醫師們很難直接去講得罪同儕的意見,所以第二意見應該要包括內科醫師,第二外科醫師意見則需要問話技巧及聽懂弦外之音。
肺動脈瓣英文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念醫學系的孩子,披上了白袍,
回來找俐媽拍照📷做紀念,
與有榮焉!
俐媽請盧學長列出高中生可以會的常見人體英文大餐,他也熱情提供,還好認真的他沒有列出整本解剖學(anatomy)教科書的艱深用字哪😂😂
謝謝盧學長!
當個醫生,不容易。
做個好醫生,難上難!
加油!
————————————
👩🏻⚕️ 盧哥&俐媽英文教室:
👯♂️人體基礎篇:
• cell (n.) 細胞
• membrane (n.) (細胞的)膜
• organelle (n.) (細胞內的)胞器
• mitochondrion
• chlorophyll (n.) 葉綠素
• vesicle (n.) 囊泡
💪🏼 組織篇:
• tissue (n.) 組織
• histology (n.) 組織學
• skeleton (n.) 骨骼
• muscle (n.) 肌肉
• adipose (n.) 脂肪(=fat)
• nerve (n.) 神經
➡️neuro- 神經的
• blood (n.) 血液
➡️hemo- 血液的
• vessel (n.) 血管 🧠 器官篇:
• organ (n.) 器官
• system (n.) 系統
1️⃣ respiratory system (n.) 呼吸系統
• pharynx (n.) 咽喉
• trachea (n.) 氣管
• bronchial (n.) 支氣管
• pulmonary (adj.) 肺部的
• lung (n.) 肺
2️⃣ digestive system (n.) 消化系統
• throat (n.) 喉嚨
• esophagus (n.) 食道
• stomach (n.) 胃
• liver (n.) 肝
• gall bladder (n.) 膽囊
• duodenum (n.) 十二指腸
• small intestine (n.) 小腸
• cecum (n.) 盲腸
• appendix (n.) 闌尾
• rectum (n.) 直腸
• colon (n.) 結腸
• sigmoid colon (n.) 乙狀結腸(老人很容易開刀)
• sphincter muscle (n.) 括約肌
3️⃣ endocrine system (n.) 內分泌系統
• gland (n.) 腺體
• pituitary gland (n.) 腦垂線
• pineal gland (n.) 松果腺
➡️ melatonin (n.) 褪黑激素(這個很夯喔!可以幫助睡眠,研究也顯示這個跟睡眠品質跟睡眠週期有相關)
• hypothalamus (n.) 下視丘
• thyroid gland (n.) 甲狀腺
• parathyroid gland (n.) 副甲狀腺
• adrenal gland (n.) 腎上腺
• pancreas (n.) 胰臟
➡️ insulin (n.) 胰島素(糖尿病患)
• gonad (n.) 性腺
4️⃣ circulatory system (n.) 循環系統
• cardiovascular (adj.) 心血管的
• artery (n.) 動脈
• vein (n.) 靜脈
• capillary (n.) 微血管
• heart (n.) 心臟
• atrium (n.) 心房
• ventricle (n.) 心室
• valve (n.) 瓣膜
5️⃣ excretory system (n.) 排泄系統
• kidney (n.) 腎臟
• urethra (n.) 尿道
• bladder (n.) 膀胱
6️⃣ reproductive system (n.) 生殖系統
👦🏻 male
• penis (n.) 陰莖
• scrotum (n.) 陰囊
• testis (n.) 睪丸
• epididymis (n.) 副睪
• prostate gland (n.) 前列腺
• sperm (n.) 精液
👩🏻 female
• labia majora (n.) 大陰唇
• labia minora (n.) 小陰唇
• vagina (n.) 陰道
• clitoris (n.) 陰蒂
• uterus (n.) 子宮
• ovary (n.) 卵巢
7️⃣ nervous system (n.) 神經系統
• axon (n.) 軸突
• dendrite (n.) 樹突
• nerve fiber (n.) 神經纖維
• cerebrum (n.) 大腦
• cerebellum (n.) 小腦
• brain stem (n.) 腦幹
• spinal cord (n.) 脊髓
• fluid (n.) (身體的)液體
———————————————
其他領域的孩子,歡迎你們投稿「俐媽英文教室」,把所學分享給大家;如果大家有學習上的心得、或自己整理的大餐,也歡迎投稿哦!
#俐媽英文教室
肺動脈瓣英文 在 Translators Anonymou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春賀禮之虛驚一場】
有時候,就算明知道別人是錯的,我也得思考很久才能確定,並不斷為對方找藉口,根本到了病態的地步。
原本跟B醫師講好重新治療,但我回家越想越不對,上網用英文搜尋才發現,雖然台灣沒有人寫到心絲蟲治療後依然呈現陽性的病例,美國卻很多,有些狗陽性反應長達兩年,有些終生陽性,可能的原因很多。我整理了資料,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B醫師,約好時間和他討論,希望他能接受考慮其他選項,不料他的反應讓我很失望。他完全沒有針對那些案例回應,只一昧責怪A醫師的治療方法錯誤,並說我「沒有理性思考,沒有足夠的醫療背景,不知道後遺症的嚴重性」。最後看我差點聲淚俱下,勉強丟下一句:「我不會因為你選擇消極治療就覺得你不是好主人。」
你誰啊,既然無法回答問題憑什麼片面評斷我的行為?
雖然我們同意先做心臟超音波再決定,但我擔心由他詮釋心超結果,最後我還是會在霸凌下就範,因此遲遲沒有約定時間。
我發現對這家醫院一開始的好印象蒙蔽了我的判斷力,因為想繼續來這家醫院看診,因而極力想說服自己B醫師說得對,但終究無法。最後我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C獸醫院,院長一家三代都是獸醫師。問診的醫生很年輕,聽我敘述後立刻聽懂我的問題所在,也能接受先做心臟超音波,除非絕對必要才再做二次治療。雖然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案例,也願意找文獻參考,和B醫師的態度大相徑庭,立刻使我放心不少。
元旦當天,負責做心臟超音波的是院長的女兒,她聽我再詳細描述病史之後也同意我的觀點,A醫師並沒有做錯,但心絲蟲的治療風險高,除非必要還是不要做二度治療。我放心的跟著進去,丹丹乖的不像話,我焦急的看著畫面,結果一條蟲都沒有。醫生解釋就算藏在肺動脈數量也很少,且在下游危險性較低。最後我們同意再服用一個月的四環素加抗血栓藥,結案。
很想去打臉B醫師,當初連心超都沒做就打算重新治療,三個月的療程費用是一萬五千元,得限制活動三個月,白白承受不必要的痛苦。然後對我的質疑嗤之以鼻。
對於不知道的人,犬心絲蟲基本上就是寄居在左心室和肺動脈之間很長的蟲,用來殺死這種蟲的藥很毒,治療過程狗狗會很痛苦,蟲體分解的過程也可能造成血栓死亡,所以為什麼心絲蟲治療的死亡率那麼高。為什麼我目睹過一次療程後不願輕易做第二次。
其實不做心超不治療也沒關係,只是醫生都說得過心絲蟲的狗狗心臟功能不好,所以今年冬天我們很少散步,天氣冷的時候她睡室內也睡不習慣。我只是想釐清她的身體狀況,知道一切功能正常,只有瓣膜輕微受損,可以過正常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經過將近一年,這件事總算落幕。至於為什麼治療後還呈現陽性反應,私以為這位小姐知道我打算治好後將她送養,藉此賴著不走,苦肉計是也。
古時候心絲蟲是開刀用夾的,有興趣的人請參考留言區影片,噁心反應恕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