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患疫情期間之照護應變策略建議 】
美國幾個癌症相關醫學會組成任務導向的專家委員會,針對感染新冠肺炎的癌症病患,提出照護資源和指引。應儘量預防癌症病患被新冠肺炎感染,並提供癌症病患常規醫療照護。
✅在治療方面
治療前應確定癌症病患無感染新冠肺炎,若是不幸被感染,其癌症相關治療應等到新冠肺炎痊癒後再進行,或可考慮採行遠距線上醫療照護機制,及提供其必要的個人防護裝備。
但對特定癌症,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病患,因有時間急迫性的療程,治療前務必確定癌症病患無感染新冠肺炎,對確診病患應延後療程。
此外,醫療團隊成員須由無新冠肺炎感染者組成,以確保癌症病患安全;另外,儘量避免癌症病患因治療因素,需到醫療中心的長途旅行。
✅在安寧緩和方面
建議使用視訊方式與病人溝通,尊重病人意願,避免進行病人不想接受的治療,在疫情期間,建議使用視訊方式來告知病人家屬病人過世的消息。
因目前疫情嚴峻,開啟採行遠距線上醫療照護機制的可行性,某種程度可將因新冠肺炎而採取的線上醫療,轉化為常規的癌症醫療照護方式。
雖然目前大部分醫療資源均以照護新冠肺炎個案為優先,但須在照護新冠肺炎個案和癌症病患之間取得平衡點。(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蔡慧如博士摘要整理; 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trends/cancer/fulltext/S2405-8033(20)30135-7)
✏此外,七間歐洲腫瘤核心醫院在疫情共識會議中所提出的癌症照護應變策略建議。內容涵蓋一般性建議及癌症病患治療處置(化學治療、開刀、放射治療)的優先順序分級表。
在一般性建議部分,針對醫院整體、門診、日間照護中心、放射治療及手術各面向,提出原則性的建議。諸如:在不影響病人的預後的前提下,減少病人的來院及住院次數。
使用電話追蹤病情,取代到院門診追蹤;以口服或皮下注射方式給藥,取代靜脈注射;減少留院時間;採用具相同療效的方法取代手術治療(以放射線治療攝護腺癌,取代開刀切除)。
重新審視降階抗腫瘤處方的可能性,朝向毒性更低、更精煉(more-refined)的治療,減少因抗癌治療導致的免疫低下相關併發症等。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摘要整理;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874-8)
✏針對在COVID-19流行期常被提出的癌症患者照護問題,歐洲血液學協會 (European Hematology Association) 提出的共識建議如下:
1⃣癌症患者罹患COVID-19及進展至重症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由於COVID-19病毒是新興病毒,大多數人都不具免疫力,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癌症患者及健康族群罹患COVID-19的風險不同。
不過,要特別小心嚴重免疫低下、淋巴球低下、長時間嗜中性血球低下及高齡COVID-19患者的疾病進程,因為過去研究顯示上述因子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發展為重症的危險因子。此外,也要注意癌症患者排出病毒(viral shedding)的時間會較長。
2⃣預防COVID-19的方法有哪些?
最重要的防護措施是接觸隔離及手部衛生,並遵循當地國家衛生單位的建議。強烈建議要避開人群聚集的場合及有呼吸道症狀的家屬。若無法確保接觸隔離,應配戴口罩。平時應維持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
3⃣哪些患者可以延遲或中斷癌症治療?
通常癌症被控制住的患者比較不會得到感染,因此治療目標是控制癌症不使其惡化,而危及生命的癌症要即時治療。
於無明顯癌症症狀患者,若使用的癌症藥物不會造成嚴重免疫低下,應持續使用藥物;但若治療藥物會引起嚴重的血球低下、淋巴球低下(如使用CD20單株抗體)或毒性,應仔細評估是否續用這些癌症用藥。病人若出現下呼吸道感染症狀,會造成過敏性肺炎的癌症用藥也要考慮停止。
4⃣癌症兒童何時要接受COVID-19的篩檢?
免疫低下癌症兒童會出現COVID-19不典型症狀、預後也較差,因此即使初期為輕微的症狀,也要進行COVID-19的檢查。
5⃣癌症兒童在接受化療之前都要接受COVID-19的篩檢嗎?
有些單位建議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前都要先篩檢,有些單位則針對染病高危險群才需篩檢,如曾接觸COVID-19患者、或家屬有呼吸道症狀。
6⃣癌症兒童感染COVID-19的特徵為何?
兒童糞便持續檢驗陽性的時間較長,胸部電腦斷層病灶影像也和成人稍有不同。在訂定治療照顧策略時,要將上述因素列入考量。(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整理;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5-020-0832-y)
✏癌症病患於新冠疫情期間的照護
✅門診:
限制門診;限制醫護人員的人數,以降低全部感染的風險;考慮限制照護人員至確實需要照顧的病人;當病患確實有需要時,如有身體或心理上的限制,限制陪病人員一名;延後所有的追蹤檢查,若資源許可,則轉至遠距問診,直至疫情穩定;考慮遠距問診,以允許恰當、安全、及快速的分流;考慮延後所有不必要的介入措施。
✅治療計畫:
當地患者:可進行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並同意醫師以電話討論後續處置;遠地患者:考慮在當地進行影像及實驗室檢查並將病歷資料寄給醫師已討論後續處置;國際患者:考慮延後國際患者的問診。
✅安寧照護:
了解病患生活品質的需求、病患生命末期的期待、照顧計畫、疼痛及症狀護理、及照顧者支持仍是醫療團隊的首要目標;跨領域合作以盡速確保支持及安寧照顧的需求;對門診及住院患者考慮遠距醫療以減低患者及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對支持及安寧患者而言,家人的參與是最重要的。(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莊淑鈞博士摘要整理; 原文連結:https://ijgc.bmj.com/content/early/2020/03/27/ijgc-2020-001419.full)
📁 資料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COVID-19學術資源
】- 「癌症病患疫情期間之照護應變策略建議」:
https://forum.nhri.edu.tw/covid19/guidelin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NTDHealt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播出時間 〉 首播每週六晚上21:30 : 線上直播請看 http://www.ntdtv.com.tw/live 重播 : 週一早 9:30、午13:30 ➔談古論今話中醫 http://goo.gl/p6v29w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
肺腺癌症狀初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art4 #肺腺癌成因及術後恢復
「真的不知道,很多都原因不明。」
昨天回診時我忍不住問了醫師到底為什麼會得肺腺癌?他這樣回答。
當時我跟醫師講到這幾天半夜都會醒來,感覺好像是吸不到氣、潛意識想要用力吸一口氣,然後就因為肋間微痛醒了。
才術後一週,深呼吸時肋間會微痛是正常的。肺部手術後肺功能一定會下降(腹腔手術有時更嚴重),所以一定要靠運動訓練。
「妳有每天走路嗎?走多少?」
「我每天都有走一萬多步,大概六公里。」
「那還不錯。妳是一次走完嗎?」
「大多是這樣⋯⋯」
「不要一次走完、要分次。你想想,你一次走完一萬步、其他時間在幹嘛?是不是大多數都坐著?那還是短淺呼吸。而且一次走六公里,其中可能有一半時間是缺氧的。總之就是要多動。」
醫師指著我出院時的X光片:
「妳看,妳是開左肺、術後微微積水是正常的,但妳連右肺也有一點點,這代表妳其實在術前應該就很少運動,對不對?」
(昨天回診時的片子就好多了!殘存的一點點積水幾乎都沒了~)
我很慚愧的說是⋯這一兩年真的較少運動,因為忙碌讓體力不好,真的術前爬爬樓梯就會喘。
「那個喘不會是這個造成的(指肺部病灶),因為你這太早、不會有症狀,所以就是運動不夠。我有很多病人,術後隔天就拔管出院,呼吸也不覺得特別痛,那一看就是平常都有在運動的。還有個病人術後一個月就可以回去跑馬拉松,那都是平常運動量很大的。」
(Ps. 這裏插播一下:如果近期內有要做肺部手術,我建議可以先開始運動,對術後恢復會更好!)
#運動量這麼大怎麼還會得肺腺癌?
「不是有運動就不會得肺腺癌!很多其實都是原因不明,尤其是像你這樣的不抽煙女性。可能空汙有些影響,但大家都吸一樣的空氣,為什麼不抽煙女性得到肺腺癌的機率會比男性高呢?所以現在研究可能跟基因有關。這基因指的不是家族遺傳基因(那當然是高危險族群),指的是我們女性肺部的組成結構,似乎特別容易受到肺腺癌的破壞。」
「基本上能在初期發現的女性都跟你一樣,是做了LDCT發現並及早處理的。像妳這樣的 #0期原位癌,在病理上 #切掉病灶就算治癒不需要化療,所以 #判定上不認為是癌症、不算癌症病人,也沒有重大傷病卡。接下來就是好好運動、練習深呼吸,這最重要。」
「 #多運動本來就是好事 #對每個人都好。」
這是醫師給我的最後醫囑。
⚠️然後在這裡我要做個澄清:
我說打噴嚏胸背像被卡車輾過😂
真的只有剛手術完時跟隔天⋯
而且是用比較詼諧的誇飾法形容
(想讓大家輕鬆一點:彤雯姐還會講笑話欸!應該不用太擔心她!)
我術後隔天就能下床日行萬步了
你們說如果真的無時無刻都痛死能走嗎?
但是媒體報導時都抓那句當標題😂
掐頭去尾讓沒看我原始文章的人
以為這個手術會痛到像被卡車輾過
這害我被我醫師唸了😢:
「這幾天病人都很緊張的問:是不是會痛到像被卡車輾過。😠」
冤枉啊大人😩我是寫給我粉絲看的!
媒體拿去用失去原意造成醫師們的困擾我真的很拍謝🙏🏻~
手術醒來哪有不痛的?而且可以打止痛
痛一下換一條命不是很划算嗎?🙄
只要努力走路運動,減少痰的堆積,就會恢復得很快!(我都覺得我很認真了,但醫師說我還可以運動更多一點、會恢復得更好!)
這裏我要跟我的醫師 :
#台北榮總胸腔外科 #許瀚水教授 對不起🧎♂️(我跪)
真的不痛啦😖醫師不要生我氣😖
話說他實在是位很棒的醫師⋯大家知道我年輕時跑醫藥,到現在二十多年結識的醫師起碼幾百位。很多「名醫」技術很好,但不見得會留給病患很多時間。
#許瀚水教授是真的視病猶親
每一位病患他都一視同仁,詳細解說。昨天他的下午診看到六點多,還是非常有耐性的一句句解釋給病人聽,很多話即便說過很多次,他還是會再三叮囑。我在外面等了兩個半小時吧,真的看到每一位病人他都一樣。
這是非常讓人感動的。
對醫師來說也許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台刀,但對病人來說,誰會不緊張?能詳細解說、撫慰病人及家屬,許教授真的做到讓人安心。所以我也立刻推薦我的好姐妹掛他的診,下週就要去追蹤她健檢出來的肺部異常現象。
㊗️福大家都平安健康
#早點發現早點治療是最重要的事
Ps. 影片是術前醫院發的 #呼吸訓練器,可以看到我只能吸到第二顆球上來一下下就沒氣了😂。跟我一起接受課程的男性,每個都可以吸到三顆球上來。當然男女本來就有差,但我真的需要漸進式運動,讓自己的肺擴張愈來愈好❤️
(ps. 這東西我的醫師叫我們術後不要馬上用,以走路跟深呼吸練習代替,以免傷口還沒完全復原時因為用力不當反而有反效果。所以這是我術前在練習時錄的,大家不要誤會喔!)
肺腺癌症狀初期 在 信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市議員鍾沛君於日前健檢時,發現右肺異常,並緊急赴台北榮總醫院檢查,後來被證實罹患肺腺癌,由主治醫師許文虎開刀,鍾佩君8日在許文虎主治陪同下,於台北榮總中正樓一樓大廳於媒體鏡頭前公開露面,鍾沛君對醫療團隊及各界的關懷與慰問表達誠摯感謝,並分享正確衛教資訊。
🎬高清版影片看這裡:
https://youtu.be/5rQ1Zw5yUCQ
⭐️掌握更多訊息,快加入信傳媒Telegram:https://is.gd/a5lUNM
⭐️好玩有趣的新聞分享,歡迎加入信傳媒IG:https://tinyurl.com/y6oqqqbh
朱俐靜「乳癌」初期痛到爬不起來!醫:「7症狀」應立即就診...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5207
肺腺癌症狀初期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播出時間 〉
首播每週六晚上21:30 : 線上直播請看 http://www.ntdtv.com.tw/live
重播 : 週一早 9:30、午13:30 ➔談古論今話中醫 http://goo.gl/p6v29w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
台灣每年新發現的肺癌病例約有1萬人,一般好發於40歲後,比例隨年齡增加而上升,50~60歲上升特別顯著,年輕族群罹患的情況也時有所聞,其中最教人防不勝防的,便屬肺腺癌。許多名人如台灣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也曾是肺腺癌患者,前立法委員盧修一、法務部長陳定南皆因肺癌去世,使得大家聞肺癌色變。甚至很多人只要喉嚨癢、胸悶或咳兩聲,都忍不住懷疑「是不是得了肺腺癌」?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中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也是義守大學中醫系教授陳旺全中醫師來探討肺癌的中醫治療與預防。
這一集內容主題如下:
1.現代醫學肺癌有分哪幾種
2.肺癌如何形成?由中醫觀點來看
3.肺腺癌初期症狀有哪些?
4. 肺癌分期:癌細胞的分布範圍及可能症狀
5.肺癌的中醫辨證論治
6.預防肺癌食物
7.抗肺癌藥膳
8.抗肺癌茶飲
肺腺癌症狀初期 在 宏昇診所- 馬如龍肺腺癌病逝醫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表示,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也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了末期。程建博說,肺癌到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