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
這四個字說來簡單,但這當中有著太多學問。有時候連醫生都搞不清楚,更別說病人家屬會不理解。
很久以前有個中年婦女,某天下午肚子突然爆炸劇痛,在急診已經發生敗血性休克。影像檢查發現腸胃道穿孔,於是當天值班的我就開進去了。
術中看到的卻不是一般常見的消化性潰瘍,反而像是胃癌穿孔。我把破洞修補好之後,也取了一些組織去化驗。術後病人恢復地不錯,然而就在準備出院前夕,病理報告的結果出來了,果不其然真的是惡性腫瘤。
想當然耳病人與家屬對這個結果相當不能接受,其中一個家屬質疑我當初的決定:「為什麼不檢查清楚再開刀?」
「病人當時狀況危急,必須先開刀救命,等所有檢查都做完才開始治療,病人應該已經沒命了。而且換句話說,還好有去開刀,才能發現這個問題。」
道理上當然可以說得通,只是我費了很多唇舌,對方仍是有些不理解與不諒解。
家屬的要求很無理嗎?也未必,只是認知不同罷了,要求「對症下藥」似乎沒有不對。
前幾天在外科急診,一個三天前肚子撞到桌角的病人,因為持續腹痛來掛急診。電腦斷層除了腹內有大量腹水之外,沒有其他明顯受傷。
「正常的肚子裡不該有這麼多水,再加上受傷後腹痛,我認為肚子裡有問題。」
「是什麼問題?要怎麼治療?」
「沒有看到明顯的肝臟、脾臟、腸道破裂,所以我建議開刀。」這是很典型需要手術探查的案例,治療外傷的原則就是「把不確定變成確定」,與其「不確定」裡頭發生什麼事,更應該積極手術去「確定」裡頭有或沒有問題。
「開刀?我有沒有聽錯?沒有看到受傷卻要開刀?不是應該看到有受傷才開刀嗎?」顯然家屬對我的建議充滿了疑惑。
於是我把治療原則跟他講了一次,以及我所擔心的狀況。
「那有沒有可能開進去其實沒事?」
「當然有可能!可是我們不能用事後諸葛來說『白開一刀』。」
「在我看來就是有可能『白開一刀』!我要再考慮一下。」家屬斷然拒絕了我的要求。
家屬的要求很無理嗎?也未必,只是認知不同罷了,要求「對症下藥」似乎沒有不對。
因為膽結石住院中的病人,意外發現肝臟有腫瘤,在影像無法判斷良性惡性的狀況下,先安排了切片檢查。若是良性腫瘤,則施行單純的經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若是惡性腫瘤,則要做肝臟切除的準備與手術。
家屬從一入院開始,就催促著各種檢查。要求核磁共振要插隊、要求切片檢查要插隊、又一直逼問我們檢查報告與手術時間,然而病理報告就是需要好幾天的時間。
「能不能儘快手術?」家屬非常著急。
「總是要把檢查做完備吧!診斷先弄清楚,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啊!」我耐著性子向家屬說明治療計畫。
「不能直接開刀嗎?感覺已經拖很久了?」
「拖什麼?從入院到現在不到一週,每天都在做檢查!不知道診斷怎麼開刀?等到病理報告出來才能確認診斷與治療計劃。」
「不是....我只是覺得...程序可不可以簡化一點,直接切掉就好~~」
我看了家屬一眼,也不想再多講什麼。
心裡想的是:開一張死亡診斷書不是更快,人生中很多程序都簡化了~
Search